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八下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2分)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勃朗峰》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等。B.《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C.《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而成。D.《马说》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褶皱诬蔑乌蓬船纷至沓来怒不可遏B.物侯瞳仁蜂窝煤阳俸阴违拾级而上C.缄默斡旋浑浊物接踵而至销声匿迹D.羁绊颠簸水中坻格物致知人情事故3.(2分)下面有关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B.我国古代对年龄的称呼,其中三十岁称为“而立”,五十岁称为“花甲”。C.“老师慈爱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时时浮现在我眼前。”这是个病句。D.“山寨”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演变至今日,变成了有仿冒嫌疑或伪造嫌疑的意思,更衍生出“某某现有事物的粗糙模仿版”的引申含义。4.(2分)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B.看起来这几个骗子配合得天衣无缝,但还是被警察识破了他们的骗局。C.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题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D.在学习上,我们不仅要听老师的,更要有自我思考的意识,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5.(2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严峻震撼和言悦色振耳欲聋B.彷徨检讨曲径通幽不知所措C.眼框天簌自圆其说慢不经心D.决择迁徙穿流不息相辅相成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日本文部省别出心裁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企图掩盖侵华战争的罪行。B.在学习上,他虚心好学,见异思迁,因此取得了优异成绩。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D.参加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身体状况良好,精神矍铄。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0分)阅读文言语段,完成小题。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1)卷石底以出(____________)(2)心乐之(_____________)(3)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4)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8、(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________”,作者的心境是“________”。(各用诗中一字概括)2.诗的颔联现已化为哪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9、(7分)读经典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1)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2)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3)茅飞渡江洒江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马说》韩愈)(5)“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社会在《桃花源记》中是这样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极度夸大的数字“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0分)现代文阅读可燃冰①2017年6月2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宣布:我国正在南海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已连续产气22天,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采气时间最长的国家。②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呢?天然气水合物是是一种含有大量甲醛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陆地上的冻土带和海底。在高温低压的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所以俗称“可燃冰”。如果把甲醛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③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甲醛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海底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在20摄氏度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4摄氏度;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④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⑤但是,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会严重破坏环境。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1.本文的说明顺序:_________________2.海底可燃冰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3.第④段“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将会造成哪些后果?11、(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植物为什么会自燃席金合①生长在地中海的岩蔷薇,每逢初夏时节,青翠的枝叶间布满洁白的花朵,花朵中间显出金色的花蕊和紫红色斑点,显得十分靓丽。岩蔷薇在自然界中的竞争力很强,是一种侵蚀性植物,所到之处,会侵占大片农田和草地,对农作物构成严重威胁。于是,人们会放起火烧掉它,可是第二年,岩蔷薇反而越来越茂盛,侵占更多的农田,几乎让人束手无策。后来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其实不要人动手,它们也会自行“葬身火海”。②原来,岩蔷薇的叶片能分泌大量类似汽油一样的可燃物,一旦气温达到32℃就会自燃,从而把自己化为灰烬。“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周围其他植物也会被烧得荡然无存。其实,这是岩蔷薇的一种繁衍策略,它在本能促使下,一把火清除了竞争对手,为自己的后代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而它的种子带有防热外壳,能趁着熊熊大火炸裂开来,落入土壤,等到第二年春雨来临,就会萌芽生长。③会神秘自燃的草木,不只是岩蔷薇一种。在南美洲森林里,有一种名叫杜鹃的小树,由于它每隔几年能用火除掉树林中的害虫,所以被称为“看林人”。杜鹃树金黄色的花朵和碧绿的茎叶里,饱含一种芳香的油脂,在大热天四处飘散,老远就能闻到。当天气炎热干燥时,这种油脂极易起火,从而酿成火灾。这种树既护林又毁林,当地人又送它一个不好的名称——“纵火花”。④非洲赤道地带生长着一种自焚树,它材质优良,很受当地人喜爱,但当它长到十四五年时,树内就会分泌出许多低燃点的树脂。在骄阳照射下,使自焚树变成巨大的火炬。一株大树只需1小时,即会连枝带叶化成一堆黑灰。⑤1984年2月,澳大利亚南部发生了上百起森林大火,吞没了近500平方千米的林地,烧死了成千上万的野生动物,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事后,科学家调查研究得知,突然爆发的大火是林中树自燃引起的。当时,那里的平均气温达40℃以上,导致桉树在高温下分泌大量易燃的香油精,再加上长期干燥无雨,为森林火灾的发生创造了条件,⑥其实,植物自燃的原因还有很多。树木受风吹摇摆,树干相互摩擦生成的火种,也有可能引燃表皮干燥的古树。一些表面呈凹形的山石和岩壁,会像太阳灶一样,将阳光汇聚成炙热的耀眼光斑,落在枯草或含有油脂的树木上,也会起火。⑦一般来说,野草每隔几年燃烧-次,能控制种群数量,为土壤积聚肥料,对自身生存和繁衍有益。而树木自燃引起的森林大火,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因此,应注意清除林区的自燃性植物,防患于未然。(选自《科学大众》2019年第6期,有删改)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岩蔷薇”说起?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第⑤段的画线句中的“调查研究”能否去掉?为什么?4.结合全文分析,植物自燃的原因有哪些?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12、(5分)名著阅读。“保尔连气都喘不上来了。有几秒钟的工夫,他心里斗争得很激烈,但是最后还是被一种力量所支配,他不顾死活,把身子探进窗子,抓住枪套,拔出那支乌亮的新手枪,然后又跳回了花园。他向四周环顾了一下,小心翼翼地把枪塞进裤袋,迅速穿过花园,向樱桃树跑去。他像猴子似的攀上棚顶,又回过头来望了一眼。勤务兵正安闲地跟马夫聊天,花园里静悄悄的……他从板棚上溜下来,急忙跑回家去。”①这段文字节选自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采用了_________描写,刻画了主人公保尔的形象。②小说接下来又写了关于“枪”的两个情节?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13、(5分)综合性学习实验中学八(9)班组织了一次《寻觅春天的踪迹》实践活动,请你来参与:①踏春:当同学们去田野中踏青时,要有一面旗帜引导,请你设计一条简洁的标语。②颂春: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准备出一期黑板报赞颂春天的美好,邀你做主编,请你为黑板报设计两个栏目。五、书写与作文(53分)14、书写(3分)15、作文(50分)作文一把《在冬夜里歌唱的鱼》的第三自然段改写成以母亲为第一人称的文字,注意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字数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C【解析】
C.《礼记》是儒家不是道家。戴圣朝代为西汉不是东汉。2、C【解析】
A.乌蓬船——乌篷船。B.物侯——物候,阳俸阴违——阳奉阴违。D.人情事故——人情世故。3、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B.六十岁称为“花甲”,不是五十岁。故答案为B。点睛:在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有: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4、C【解析】
C.叹为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能用来试题,适用对象错误。故答案为C。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A:言—颜,振—震。C:框—眶,慢—漫。D:决—抉,穿—川。6、C【解析】试题分析:A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褒义词。B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贬义词。D精神矍铄: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老而强健。用错了对象。点睛: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1)翻卷(2)以…为乐(3)像狗的牙齿那样(4)离开2.(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3.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卷”,重点实词,意为“翻卷”;“乐”,意动用法,以……为乐,意为“对……感到快乐”;“犬牙”,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狗的牙齿那样”;“去”,古今异义,今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古义为“离开”。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两句中重点的词有:澈,穿透;布:照映;以,因为;清,凄清。3.本题考查对作者心情的理解概括能力。联系文章内容、主旨及写作背景作答。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含蓄地抒发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的心情。“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凄清环境中,自然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回答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也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遭到贬谪的柳宗元,内心是愤懑的,虽然游览山水可以暂时排遣心中的抑郁之情,但是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参考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8、1.幽悦2.曲径通幽,某种高过常人的境界或成就的获得,都不是一路坦途,都需要经过挫折和坎坷才能获得。【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故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幽”,作者的心境是“悦”。2.诗的颔联是千古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后禅院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在深远之处,有弯曲的小路,能通往到幽深僻静的地方。蕴含的哲理为:想取得某种过于常人的境界或者成就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必须经过曲折和坎坷才能获得成功。与此同时,太易获得的事物都是比较平凡的,人们往往不会太珍惜。9、零落成泥碾作尘缥缈孤鸿影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骈死于槽枥之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解析】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碾、缥缈、孤、挂罥、坳、槽枥、垂髫、抟”等字词容易写错。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逻辑顺序。2.可燃冰在零度至20度之间可以生成;可燃冰在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3.不能去掉。“几乎”表示大多数之意,并非全部(“几乎”表程度,意思是“差不多,接近于”),它表明可燃冰燃烧后还是会产生少量污染物,若去掉“几乎”,则不能准确表达这种意思,所以不能去掉。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近即可。4.第④段主要采用列数字说明方法,作用:能更准确具体地说明可燃冰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新能源。5.后果:严重破坏环境;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海啸。【解析】本题是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及文章内容的考查。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文章内容答题即可。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作答此题,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第一段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可燃冰;第二段介绍什么是可燃冰;第三段介绍可燃冰的形成;第四段介绍可燃冰的优点;第五段介绍可燃冰开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据此可知,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三段中的“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在20摄氏度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4摄氏度;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可提炼出三个条件:温度,压力和气源。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几乎”是大部分的意思,还会产生一些少量的污染物,如果去掉,语气过于肯定了,与事实不相符。据此分析可作答。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第四段中列举了几个准确的数字,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根据说明方法说明的内容一定在其附近可知,准确的说明了“可燃冰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新能源”。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最后一段中的“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会严重破坏环境。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作答即可。11、1.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植物为什么会自燃。2.举例子。举了南美洲森林里杜鹃树会自燃的事例,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会神秘自燃的草木,不只是岩蔷薇一种。3.不能去掉。“调查”是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的意思,“研究”是考虑,商讨的意思。说明爆发的大火是林中树自燃引起的,是经过考察和商讨得出的结论。去掉就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①植物自身的易燃物质造成的燃烧;②树干相互摩擦生成的火种造成的燃烧;③太阳反射的光斑,落在枯草或含有油脂的树木上起火燃烧。【解析】1.本题说明文开头的作用。说明文开头的作用有:引出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XXX的说明等。本段交代岩蔷薇其实不要人动手,它们也会自行“葬身火海”,引出了说明对象:植物为什么会自燃;写人们的这一惊奇发现,又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岩蔷薇为什么会自行“葬身火海”。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举了桉树的例子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50万公顷”“40摄氏度”都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然后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模式解答即可。即: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世界上不同地点植物自燃的不同原因,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调查”有考察的意思,“研究”有分析研讨的意思,“调查研究”意思是进行考察和分析研讨。说明爆发的大火的原因是林中树自燃这一结论,是科学家经过考察和分析研讨得出的,符合事实,体现了科学家严禁求实的精神,去掉就散失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全文,根据“饱含着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油脂”,“树内就会分泌出许多低燃点的树脂”,“桉树分泌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易燃物质-香油精”,“含有醚,醚的燃点很低,在烈日的照射下,很快就会达到它的燃点”,“物体相互摩擦生电或静电感应,或山石反射聚集阳光,也能引起干枯的植物自燃”,据此提取关键语句概括解答即可。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