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课: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2课时)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要求这一部分对应新课标(2017)的1.24部分“通过了解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二)教材分析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题为《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从课程结构看,本课及本单元是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自然延伸。其中第18课与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分别作为两个单元的起始课,总领单元内容,颇有相似性。这意味着两课及两个单元的教学均应以“国际秩序演进”作为主要抓手,并提供丰富的地图材料。且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与上个单元时时对照,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但从单元的内部结构看,本课更为特殊。18课总领单元,概述课题主要内容。19至21课则分别论述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广大亚非拉前殖民地国家的三类变化。这种“总分式”的结构提醒我们,在18课的教学中,应以更为宏观的角度和叙事为佳,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而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其中,第一、第三两个子目多为历史事实,偏向“静态”。第二子目为发展变化过程,偏向“动态”,并且这一部分与单元标题中的“新变化”更为契合。自然地,第二子目就是本课的重难点。(三)学情分析本课为复习课,对应教学周期为高二下(或高三上)。本阶段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历史事实,熟悉典型的历史事件(在本课中的例子为“柏林危机”等)。同时,经过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3的学习,对民族国家、国际关系有初步了解,但往往缺乏宏观视角,对历史事实间的联系把控不足。教师必须协助学生,将孤立的、碎片的知识内容连成线、织成网。同时,学生经过初步训练,已经掌握一些历史解释的基本方法。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应相应补充额外材料,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历史解释。此外,鉴于学生普遍地时空观念不敏感,在提供的材料中,地图应该占有一定比例。特别注意,以上学情针仅对设计者本人的实际工作情况,请各位同仁,谨慎参考。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国际关系的变化分析,理解两极格局的产生和瓦解,及其对现代的塑造。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是本课的核心。(二)分目标1.通过图表、文献、图片等教学材料,巩固基本历史事实和典型历史事件;2.通过问答、思考、讨论等教学手段,深化对历史逻辑的认识,锻炼历史解释的能力;3.通过新世纪以来的新闻报道和近期事件,理解国家战略和国际关系变化,坚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冷战与两极格局产生的背景【依据】此为本复习课的基本知识,也是接下来一切事件的前提;【突破】联系第七单元内容、提供地图;详见教学过程。(二)教学难点冷战中孕育的多极力量及其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塑造【依据】见教材分析;【突破】额外补充材料(见:铁幕内外的裂痕章节);详见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历史文献、文字材料、新闻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板书设计帝国狂飙:从冷战到多极一、旧日余晖与红日初升:从凡尔赛到雅尔塔二、天有二日:美苏的冷与战三、山雨欲来:铁幕内外的裂痕四、天崩地裂:一极解体后的世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照片:跨越柏林墙提问:本课背景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与哪些已有知识相关?思考问题,整理已学知识,准备开始进入复习课。用与本课相关的照片或美术作品导入,并作为课件的底板背景。此为设计者个人教学习惯。一、旧日余晖与红日初升:从凡尔赛到雅尔塔1.国际格局演变教师展示三幅欧洲疆界变迁图,要求学生指出体系名称及判断依据。(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体系、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接下来,教师展示雅尔塔会议的主要议题,要求学生讨论该会议与凡尔赛会议的异同。2.战后世界实力对比教师指出:《联合国家宣言》签字顺序排在前四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华民国。要求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各自分析四个国家排名不遵字母顺序的原因。展示材料:罗斯福与斯大林的两段演说,提出问题:美苏两国为何在战后走向对立?“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于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提取历史变迁信息,运用选择性必修1及选择性必修3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讨论两次会议的异同。分组分析问题,讨论原因,集中回答问题。研读材料,利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历史解释。该设计的主要用意有两点:1.锻炼学生的地图信息提取能力,进一步强化时空观念。且该类型题目,常出现于高考题中。2.经前文分析,本单元教学复习需要时时比对第七单元【见教材分析】此问题实际为17课课后思考题。教师应对教材在整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该问题承接上一问题,即凡-华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对。一方面,学生经过讨论将会得出,美苏势力的相对强势,老牌国家势力相对下降。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不仅仅分析美苏,还要分析英国和中华民国,则为“两极中孕育多极化趋势”埋下伏笔。这一伏笔将会在第三章节中回收。此外,罗斯福设想中的四警察后来演变为五常、中国军民历史贡献及中国五常地位等关联点,教师可以做适当延伸。两则材料均出自教材,学生研读起来更加方便。同时也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特别地,在这一问题下,学生需要提供历史事实,印证材料观点。并在综合两则材料的基础上,开展历史解释。二、天有二日:美苏的冷与战1.铁幕与“世界”格局展示材料:铁幕演说和欧洲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中标注加粗的地名,并画出丘吉尔所谓的铁幕。完成后,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否能够描述冷战格局?请说明理由。”教师在请两位学生回答后,给出地球模型,再请学生描述完整的“铁幕”接下来教师将对冷战一词进行拆解。将其分为“敌对”(Cold)与“战争”(War)两个部分2.敌对(Cold)教师展示两大集团对立的空白表格,要求学生会议相关知识,快速填写。教师结合教材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补充材料:麦卡锡主义教师介绍麦卡锡主义并指出它的危害及其对今天的影响。教师请学生列举冷战时期欧洲地区的其他敌对事件,并请学会说呢过对三次柏林危机做简要叙述。3.战争(War)教师给出材料,并且要求学生用事实印证材料观点。4.克制与恐慌教师展示古巴导弹危机相关漫画,抛出疑问:美苏是否会真的按下去?(可要求个别学生回答)教师展示额外材料:霍布斯鲍姆关于此事的叙述。要求学生思考:如何评价美苏两国行为?教师展示诺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部分内容并提问: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5.冷战阶段教师提供空白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分析材料,标注地图,独立思考问题(不得讨论)。描绘完整“铁幕”复习知识,填写表格。阅读补充材料,指出麦卡锡主义的本质。回忆已有知识,叙述三次柏林危机的始末。列举已知史实,印证材料。根据地图指出全面冷战下的局部热战,完善之前绘制的所谓铁幕读图,思考问题。研读新的材料,结合之前的思考。讨论新的问题。欣赏歌曲,揣摩歌词,感受上世纪特殊环境下,作者表达的复杂情绪。复习已有知识,填写表格国际关系史的教学离不开地图。此举意在不断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两极格局是一种“世界”格局,欧洲虽然是冷战的前沿阵地,但并不能完全代表全世界。我们必须关注到世界其他地区的格局与变化。这不仅为接下来教学做好铺垫,也符合新教材中破除欧洲中心论,尊重多元文化的编写思想。注意,如有学生经过思考后发现所谓铁幕,内部也并不完全一致。可告知,该伏笔将会在下一章节回收。利用表格复习基础知识,不过多花费时间。不少学生有这样的固有认知:冷战中只有苏联采取了高压政策和思想控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走出这一误区,全面看待这一时期的历史: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霸权和思想控制方面不过是一丘之貉。这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这也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冷战下特殊的社会思潮和艺术倾向。(本章节会回收这个伏笔)值得指出的是,麦卡锡主义遗毒至今未被完全消除。这一部分复习已有知识,锻炼学生的逻辑和表达能力。不过不宜花费过多时间。特别地,此处呼应已复习内容:解放战争胜利的外部原因。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虽然并存,但仍然存在地理上的明显差异。这里结合地图及之前所绘制的铁幕不难发现,“冷战”主要集中在欧洲,热战多集中在亚洲。此举进一步强化学生时空观念。更进一步地,如果学生对此抱有兴趣,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历史解释。美苏两国的冷战在历史上没有失去控制自然是件幸运的事。我们在庆幸之余,也必须认识到,时人并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恐慌,社会思潮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这是值得学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也是学生理解上世纪各种变化的关键。《答案在风中飘荡》创作于越战背景下。基础知识整理。同样不花费过多时间。三、山雨欲来:铁幕内外的裂痕教师提出疑问:冷战下的铁幕到底有多坚固?铁幕内外又是否铁板一块呢?1.社会主义阵营在得到否定回到后,教师补充材料:苏南关系。并提问,是否见过类似的事件?在学生梳理完中苏关系后,再引入中阿关系。(中苏交恶时期的宣传画)2.资本主义阵营教师提问: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了分化,那么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是否就铁板一块呢?补充材料:戴高乐主义教师提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法国国际地位及其外交政策教师提供欧共体、日本战后发展情况的材料(此处略),印证两极格局中包含多极化的趋势。3.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教师展示地图,提问:两极格局取代了旧有的殖民体系,这些地区的秩序又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走向呢?教师提问:独立之后第三世界国家,如何看待两极格局?在学生回答后,展示不结盟运动的相关材料并指出前文所述被“革除教籍”的南斯拉夫,正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之一。根据教师引导,回答问题。利用中苏关系的已有知识,回答问题。联系已有知识,复习巩固两阿提案。研读材料,评析问题,并做简要书写。体会两极格局中的多极化趋势。读图,认识到伴随着亚非拉的民族解放浪潮,旧有的殖民体系崩溃了。分析并理解不结盟运动的背景和意义铁幕内外均并非铁板一块。引入苏、中、南、阿四国错综复杂的关系,来反映社会主义阵营中不稳定趋势。既拓宽学生视野,又与学生已有知识发生其妙的结合。完成一次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新知回到旧知的拓展。(四国关系属于学生未知,而两阿提案却属于学生已知)这一环节中,学生将运用他们的已有的和新的知识,评析一个新问题。且该问题设置形式与高考题类似。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本环节呼应了多极化的孕育趋势。回收之前的伏笔。新教材中的历史叙事,不再着眼于单一的欧洲视角,特别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本环节设置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观。两极格局是一种“世界格局”,世界上也不仅仅只有欧美和东亚。广大亚非拉国家不应该被想当然地忽视。这些国家并不热衷于与某一阵营深度捆绑,他们成为了世界力量中的独特一极。“南斯拉夫”部分,回收伏笔。这三个“阵营”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单元主题“新变化”,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19-21课)做铺垫四、天崩地裂:一极解体后的世界1.苏东剧变教师展示苏东剧变地图,要求学生叙述苏东剧变的结果。(需要准确说出国名和地理位置)2.一超多强教师展示欧盟经济数据和部分国家GDP走势图,提问如何看待“一超多强”一词。教师引入词汇:PaxAmericana,并补充新闻材料,要求学生评析该词。教师引入另外一词:PaxSinica,并展示台湾省地图,提问:该词是否能够描述未来国际关系?伴随中国崛起和多极化的加强,未来世界的理想道路应该是怎样的呢?教师给出新词CommunityOfCommonDestinyForAllMankind及RCEP的新闻。根据地图,指出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名称和地理位置、苏东剧变后的国家名称和地理位置。讨论并分析问题,理解一超多强的含义,并指出该词的局限性。根据材料和所学,讨论分析问题。认识到美国霸权带来的种种问题。根据材料分析问题,指出祖国尚未完全统一,中国没有实力实现PaxSinica,更进一步地,并不希望建立这样的国际秩序。翻译出这个词是指“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中国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此处为强化学生时空观念。【注意】这一环节的设置仅针对设计者本人面对的良好学情状况。各位同仁谨慎参考。前文所叙,已经解决“多极化”的孕育问题,即所谓多强。但随着时代演进,中国发展速度惊人,已经和其他各强拉开了差距。但必须认识到,同美国之间也存在巨大差距。PaxAmericana,派生自PaxRomana一词,意为“美国治下的和平”。通常用来描述美国领导下的国际秩序。此处引入该词是想指出,美国在苏联解体后,企图利用霸权领导一个单极世界。时至今日,美式霸权并不完全成功,但仍无可撼动。材料中的三个人分别是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著名的“洗衣粉事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