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地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制作地球仪模型,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在“的”后面要不要加一个"?工
2、提问: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二.新课
1、过渡: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
是什么形状的呢?
2、让学生观察地板,并让其回答:若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
板是平整的还是弯弯曲曲有起伏的呢?
3、解释古人为何认为大地是平的(生活范围小)。
4、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图,解释古代中国人的"天圆地方”说。
5、过渡:
(1)是谁证明地球是圆的?(麦哲伦)
(2)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
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古人是怎样认识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呢?
6、介绍毕达哥拉斯的猜想。
7、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推论。
8、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
9、过渡;麦哲伦绕地球一圈用了3年多的时间,那么绕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
球到底有多大呢?
10、请学生读出书上的一组关于地球的数据。
11、讨论:能否用一把超长的卷尺直接绕地球赤道一周来测量其周长呢?
12、请学生说出地球表面积、中国领土面积(注意单位要相同),用地球仪直观感
受两者的比例。
评: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
学时教师应不断地给予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三.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2、关于地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3、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4、完成书后活动记录
制作地球模型
一、准备
1.请学生说出地球内部的三圈层。
2.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把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
成一个地球模型。
3.提问:制作模型前要做什么准备工作?
4.学生把书中的模型数据换算成所需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
二、学生制作
三、评比
1.生把制作好的模型一切为二,用纸遮住一半,露出四分之一的球。
2.评比谁的模型制作地最好。
教学后记:
第一课地球
第2课时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制作地球仪模型,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儿节课我们是走到了地球的内部去瞧了瞧,今天,我们要从地球的内部走出来,
走到我们生活的地表来看一看。
二、新课
1.提问:生命要维持离不开什么?
2.指明地球表面主要的固体、液体、气体分别是岩石、水和大气层。
3.讨论:(1)地球表面还有哪些地形?
(2)无锡是什么样的地形。
4.提问:地球上有儿大洲、儿大洋?
5.请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三.总结
1.请学生在书后的世界地图上找到并写出洲名、洋名。
认识并绘制地图
一、导入
1.地图有什么作用
2.那些地方要用到地图
二.新课
1.给学生看本市地图,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家大致在什么地方。
2.仔细观察地图,说出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及其作用。
3.讨论比例尺的大小该怎样选择。
4.绘制校园地图
(1)准备:统一所使用的图例及比例尺,要求在地图上
标明方向、比例尺、图例。
(2)请学生绘制校园地图。
(3)评比谁的地图画的最好。
教学后记:
第2课太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能反推出没有太阳会发生的情况;
情感目标:
1、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2、对有关太阳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难点:分析太阳对物体有哪些间接作用;分析、推理假如没有太阳了,地球上的万
物会怎样。
活动安排:
课程能力要
活动题目活动内容要解决的问题
安排求
讨论太阳给地球列举太阳对地球万通过讨论,认识到太讨论、分
带来了什么物的作用,讨论太阳的阳的重要作用和对地析、推理
重要性球万物的价值
资料能量巨大的太阅读资料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阅读
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动物生长也要靠太阳的吗?”,并根据学
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并思考驱动页问题。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简单说出自己
的想法。
二、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列举太阳万物作用的例子:
要求学生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太阳对地球上万物的作用。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再有意识地在太阳周围将学生举例中不同物体按种类列
在一起,如动物、植物等(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太阳对天气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
四年级学过的知识,举出太阳对风、雨形成的作用)。
用箭头标出太阳起的对这些物体作用,如:
光合作用
太阳--------------►小草
2、分析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这些物体的作用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
引导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五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太阳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被
植物吸收并储藏在植物体内,动物吃了植物后,能量又转移到动物体内。所以动物从植
物中或动物从动物中获得食物,都是受到了太阳的间接作用。
在黑板上用箭头画出太阳对物体的间接影响,如:
光合作用
太阳-------------->小草
食I
物I
I
牛
3、假设如果没有了太阳,万物会怎样:
教师榛除黑板上图中的太阳,让学生思考黑板上举例的各种物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要求学生根据图中太阳对不同物体的各种作用来分析。
进一步思考,没有了太阳,地球上万物会怎样呢?
小结:没有了太阳这些作用都会瓦解,植物、动物、天气变化等等都将不符存在,
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4、对太阳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体会:
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5、拓展:
汽车、火车和太阳的能量有关系吗?
有没有不依靠太阳能量存活的生物呢?
三、能量巨大的太阳
1、太阳的能量如此巨大,有关太阳的知识你还想了解哪些呢?
鼓励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同时把自己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第3课月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从月相变化的记录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2.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
能力目标:
1.能坚持记录月相的变化;
2.通过实验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3.会收集并整理资料一
情感目标:
1.通过亲自观察月相变化,体会自然的奥秘;
2.经历常时间坚持地观察记录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月相变化的记录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体会自然的奥秘。
难点:经历常时间坚持地观察记录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并通过实验理解月
相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分析图中情景。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警察说小偷是在说谎?",并根据学
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观察月相变化:
1、交流一个月的观察记录: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已的观察记录(事先布置好的),并按农历顺序把月亮的
形态从初一到三十进行排序,并根据记录补画阴雨天的月亮形态。
各小组将排序观察记录在黑板上展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记录。
2、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
要求学生分析月相变化的过程,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根据月相图,介绍月相变化的一些规律(形状变化、月弦的变化、位置变化等)。
三、月相变化的原因
1、你对月球了解多少?
2、介绍月球基本情况(引力、温度、环境等)
3、讨论:假如若干年后你成为中国的登月宇航员,针对月球表面的环境,出发前你会
准备些什么物品?或者你是宇航服的指定代理商,你会设计具备哪些功能的航服呢?
四、4、介绍2004嫦娥工程;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月球资料,了解更多的月球
知识,课后制作一份小报。
教学后记:
第4课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的成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了解一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影响的例子。
能力目标:
1.能对模拟昼夜变化实验进行科学推理分析。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情感目标:
1.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昼夜成因的实验。
2.体会科学必须尊重事实,以及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实验中发现昼夜成因的秘密。
难点:把实验现象和实际结合推理昼夜变化的原因。
活动安排:
课程
活动题目活动内容要解决的问题
安排
根据已有认知用地通过模拟实验和分
昼夜交替是球仪和灯泡进行模拟实析,认识到昼夜交替现
活动1
怎样产生的?验,分析昼夜交替的成象是由于地球由西向东
因。自转造成的。
古人是怎样阅读相关资料,了
初步认识人类昼夜
资料认识昼夜变化解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
变化成因的历史。
的?历史过程。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
世界各地的昼与情引入,借助网络,与体会世界各地昼夜
网上学
夜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交的差异。
流,了解世界各地同一
时刻时间的差异。
选择一种或两种动
昼夜变化对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并记发现常见动植物受昼夜
活动2
动植物的影响录。并交流记录,分析影响的现象。
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进入图中情景。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天在旋'
还是'地在转'呢?”
(通过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天旋”还是“地转”都是可以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但
结合我们现在对宇宙的了解,“天旋”是不可能的,但“地转”如何引起昼夜交替的,
学生多数不甚了了,因此导入下面的实验)
二、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地球的自转是如何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呢?
要求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解释
2、模拟实验:
实验前通过强调让学生明确:地球上每天观察到的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样的昼夜交
替现象用实验可以模拟吗?
教师指导学生用地球仪和灯泡(或手电筒)进行模拟实验。
3、分析推理
实验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昼夜成因,并尽可能更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教师归纳板书。
4、小结:昼夜的成因
5、思考: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教学后记:
第4课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的成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了解一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影响的例子。
能力目标:
1.能对模拟昼夜变化实验进行科学推理分析。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情感目标:
1.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昼夜成因的实验。
2.体会科学必须尊重事实,以及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实验中发现昼夜成因的秘密。
难点:把实验现象和实际结合推理昼夜变化的原因。
活动安排:
课程
活动题目活动内容要解决的问题
安排
根据已有认知用地通过模拟实验和分
昼夜交替是球仪和灯泡进行模拟实析,认识到昼夜交替现
活动1
怎样产生的?验,分析昼夜交替的成象是由于地球由西向东
因。自转造成的。
古人是怎样阅读相关资料,了
初步认识人类昼夜
资料认识昼夜变化解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
变化成因的历史。
的?历史过程。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
世界各地的昼与情引入,借助网络,与体会世界各地昼夜
网上学
夜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交的差异。
流,了解世界各地同一
时刻时间的差异。
选择一种或两种动
昼夜变化对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并记发现常见动植物受昼夜
活动2
动植物的影响录。并交流记录,分析影响的现象。
规律。
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进入图中情景。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天在旋'
还是‘地在转'呢?”
(通过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天旋”还是“地转”都是可以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但
结合我们现在对宇宙的了解,“天旋”是不可能的,但“地转”如何引起昼夜交替的,
学生多数不甚了了,因此导入下面的实验)
二、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地球的自转是如何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呢?
要求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解释
2、模拟实验:
实验前通过强调让学生明确:地球上每天观察到的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样的昼夜交
替现象用实验可以模拟吗?
教师指导学生用地球仪和灯泡(或手电筒)进行模拟实验。
3、分析推理
实验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昼夜成因,并尽可能更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教师归纳板书。
4、小结:昼夜的成因
5、思考: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教学后记:
第4课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的成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了解一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影响的例子。
能力目标:
1.能对模拟昼夜变化实验进行科学推理分析。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情感目标:
1.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昼夜成因的实验。
2.体会科学必须尊重事实,以及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实验中发现昼夜成因的秘密。
难点:把实验现象和实际结合推理昼夜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三、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出示课件或视频,也可以是文字资料”供学生阅读。
阅读中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新的观察证据修正和
改进认识的过程。并指出托勒密、哥白尼伟大科学家的贡献。
四、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讨论书中足球小子关于世界杯比赛时间的困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了解的类
似例子。
小结:同一时刻世界各地的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是时差。鼓励学生上网交流,了解
更多知识和时差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五、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1、出示图片。介绍一些典型的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现象。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
现象?
2、进一步提问:同学们举的例子多数都是听说的,到底事实是否如此呢,还要进行观
察证实,因此请同学们选-至两种你身边常见的动植物,连续观察儿天,找到昼夜变化
对它们的生长活动有什么样的影响的具体证据。
分发观察记录表,指导学课后观察记录。
2、要求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并用自已的话归纳观察结果。
六、延伸
思考:动植物所有的生长生活状况都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吗?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更多的动植物,获取更多的信息。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2.知道四季的成因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
3.了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2.将四季成因图和实验联系,能用实验原理解释四季成因。
3.能收集整理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的资料。
情感目标:
1.小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完成实验任务。
2.有兴趣探究和四季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实验,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难点:指导学生将四季成因图和实验联系,用实验原理解释四季成因。
活动安排:
课程
活动题目活动内容要解决的问题
安排
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
观察相同的两个金属片
直射与斜射物体得到的热量不同。
活动1在阳光的直射和斜射两
有什么差异?直射条件下得到的热量
种条件下温度的不同。
多。
观察地球绕太阳公转示
四季的成因与阳光照射
讨论1四季的成因意图,推理四季形成的
的角度有关。
原因。
结合当地的情况谈谈季
了解季节变化人们生活
四季的变化与节变化对人们生活产生
讨论2的影响,及人们的四季
我们的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是怎么
生活规律。
适应季节变化的。
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
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列
动植物怎样抵御料,初步了解动植物抵
活动2举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
严寒酷暑?御严寒酷暑的几种方
的各种方法。
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视频,直射与斜射实验器材(镜子两块,温
度计,金属板)。
学生准备:搜集四季变化对人类及动植物生长活动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分析图中情景。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同一个太阳在不同的季节使我们
明显感受到冷热的不同呢?工
根据回答归纳出儿种有代表性的解释,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解释是否合理。
二、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1、分析冬季和夏季阳光(可通过驱动页影子的图片分析)照射角度的差异。
2、思考:阳光照射角度的差异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3、实验验证阳光照射角度的差异产生的结果。
介绍实验方法(参考书中内容),让学生明确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并再次对比实验的
恒量和变量,同时强调实验观察和记录注意的事项。
组织学生到户外实验。(强调纪律)
4、汇报的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
5、小结:直射时的金属板升温高,斜射时的金属板升温低。
(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介绍造成实验现象的原因)
6、问:冬季和夏季阳光照射角度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否是冬、夏温差形成的原因呢?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2.知道四季的成因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
3.了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2.将四季成因图和实验联系,能用实验原理解释四季成因。
3.能收集整理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的资料。
情感目标:
L小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完成实验任务。
2.有兴趣探究和四季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实验,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难点:指导学生将四季成因图和实验联系,用实验原理解释四季成因。
教学过程:
三、四季的成因
1、出示课件(或图片幻灯片):地球公转和四季划分图、地表直射和斜射图。
介绍: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由于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公转,所以在公转的不同位置,
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角度也不同。
结合夏至(或冬至)时地球表面直射和斜射图,让学生根据前面实验的结论讨论,
此时地球表面各处温度应该是怎样的。
结合讨论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让认识到南北半球在同一时刻季节的不同和直射和斜射
的直接关系。
2、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四季的成因:
要求学生结合地球公转和四季划分图,用自己的话完整解释地球上的四季成因。
请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的解释。
教师小结四季的成因。
四、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1、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讨论:(示图: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引导学生会从季节性食物和运动项目、服装等谈起。
2、在酷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你常用哪些方法度过?(过度到下面的活动)
五、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1、我们人类有房子,有衣物等设施,动植物会用哪些方式抵御严寒酷暑呢?
结合学生的举例,介绍几种典型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
六、延伸
思考:“四季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
鼓励学生课后观察收集信息。
教学后记:
7、《种子》
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条件(内部条件)。
(-)能力培养目标
1、能从对比活动中领悟到种子结构的完整与萌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2、能从活动中推论出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活动来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2、了解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初步体会植物的一些奥秘。
教学过程
[设计目的: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从辨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种子开始激发学生
对种子的探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目的:通过对比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点头,示意学生把手放下去)同学们,我们仅仅这样来解释是不够的,是不科学
的,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解释才行,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就要从种子的基本结构入手,从影响种子发芽的一个关键的因素——胚说起。种子
的胚(板书:胚)。下面,我们就来认识种子的胚。
[设计目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导到关键的地方。]
师:同学们拿起刚才老师第二次发的那颗种子,这颗种子是完整的,没有被虫蛀过,它
的胚在哪里呢?(稍停顿一下)它的胚被种皮完全地包裹着(板书:种皮),因为种皮
对种子的胚起到保护作用。下面,我们来解剖种子。首先,把种子的皮小心地小小心地
完整剥开。一个同学剥不了的话,换另一个同学剥。我们把种子的皮完全剥开以后,就
看到了种子的胚,一个完整的种子的胚。大家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
学生进行活动,观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其中,有位女生忍不住稍大声说:“老师,
[设计目的:通过动手探究,进行观察活动,并结合种子的结构图来认识胚的基本结
构,为进一步推论“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打下理论基础。]
[设计目的:巩固已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推测方法得到科学的推论,从而
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验证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动手实践是验证一切科学推论的唯
一依据从而意识到验证的重要性。]
教学后记:
7、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一、概述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第七课的内容,需要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学习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它是第七课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的基础上进行的,也
是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过程、子叶的作用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及成因。
2、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经历“实验一观察一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
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研究,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的好习惯,体验科
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体会植物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和探究,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果联系起来,进
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参与学习的是五年级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
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一定的感知。同时,
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动手实验能力不断在加强,对生活中隐含科学问题
的事件兴趣浓厚,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活动的分析能力还不强。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法、分析法、猜想——探究法等方法组织教学。首先以问题
情境引入新课,阐明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
界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种子为什么发芽和不发芽的成因,让学生真正理解种子
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并引深讨论种子发芽的其他外界条件,最后通过小结进行课后延
伸学习。
六、教学准备
3个实验种子发芽的杯子、一个花盆、课件、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课室实验角摆放三个各装有泥土和10粒菜豆种子的杯子(分男、女两
组),安排学生轮流每天按课本实验要求去实验,全班同学每天用课间时间去观察,并
做好记录。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种子的经历”片段。
许许多多的种子存放在仓库里(寂寞的表述),经过农民伯伯的播种,种子种到了地
里生根、发芽(快乐的表述)。
师: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里不发芽,种到地里种子就会发芽?你们想知道是
怎样唤醒种子里的生命吗?
生:想!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唤醒种子里的生命”的奥秘,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
的环境。
教学后记:
7、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及成因。
2、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经历“实验一观察一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
究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和探究,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果联系起来,进
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七、教学过程
(-)收集实验情况,探究成因。
1、由实验情况,引出问题。
师:课前,我们在实验角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同学们也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请同学们说说实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不浇水,保持浇适量的水,浇较多的水,
土壤干燥保持土壤湿润使土壤浸在水中
(没有发芽)(发了许多芽)(没有发芽)
2、引导猜想,确定条件。
师:一样的种子,在土壤里为什么有的会发芽,有的却不发芽?
(1)猜想一下: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板书: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空气、阳光、土壤.....
(3)利用实验和生活经验,验证猜想。(小组活动后,汇报验证)
验证一:1号杯不浇水,杯子里的种子没有发芽,2号杯浇了适量的水,杯子里的
种子发芽了。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
验证二:3号杯浇较多的水,土壤坚硬,没有空气,杯子里的种子没有发芽。说明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空气。
验证三:课室实验角没有阳光,但2号杯子里的种子发芽了。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
外界条件可以没有阳光。
验证四:课件出示植物生长在水中、无土壤种植的图片。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
条件可以没有土壤。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空气(擦去阳光、土壤)
3、引导探究,分析成因。
(1)出示3个实验种子发芽的杯子,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种子不发芽和发芽的情况。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杯号123
条件空气充足,无水水和空气均适量水太多,缺乏空气
发芽情况没有多没有
(2)小组讨论:实验控制的条件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
(4)想一想:为什么花盆底下要有一个小孔?(出示一个花盆)
(三)进一步感知其他外界条件,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课本主题人物的问话图:温度对种子萌发有没有影响呢?怎样研究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小组讨论:你会怎样进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研究?请把你的想法、
观点写下来。
学生完成后,把几位同学实验的观点投影出来供大家参考。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9.1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2、观察蚕卵和蚁蚕。
3、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4、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2、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
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1、师生谈话
(1)、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
好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
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
教学过程备注
(3)、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2、认识蚕卵。
(1)、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
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2)、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
画的形式描述蚕卵。
(3)、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
3、认识蚁蚕
(1)、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2)、看书上第19页)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
(3)、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4)、用语言描述蚁蚕。
(5)、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
1、讨论: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
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
2、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后记:
课题9.2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内容教材P16—P2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学会养蚕。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3、能够预测、
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5、
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2、知道幼虫
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
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
珍爱生命。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5、
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
教学难点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准备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碟片、蚕的一生标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你们的蚕宝宝怎么样了?我们在饲养蚕宝宝的同时还要为它们记好
成长日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观察记录
(1)了解蚕宝宝吃什么提问:蚕宝宝吃什么?如果没有桑叶,你用什么代替桑叶?
(2)实验:比较吃桑叶和葛笋叶的蚕哪个长的好。预先布置学生开展此实验。
(3)了解蚕是怎样蜕皮的谈话:蚕生长一段时间后,会有几天不吃不喝,你知道这是
怎么回事呢?请了解的学生介绍:怎么蜕,从哪里开始蜕皮,一生蜕皮儿次皮?蜕皮后
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4)了解蚕吐丝谈话:经过四次蜕皮以后蚕开始吐丝了,你见过吗?
(5)观察蚕茧和蛹观察蚕茧是什么样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蚕茧的长度和
宽度。剪开一个茧子观察,再用手碰一碰
(6)观察蚕蛾讨论:剪开的茧子能活吗?(做好观察记录(7)提问:蚕茧过儿天后又
发生什么变化?
(8)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
(9)强调为保证交配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2、归纳蚕的一生
(1)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2)小结并板书三、布置作业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2、给蚕宝宝记日记卵——蚕——蛹——蚕蛾(幼虫)
(成虫)
教学后记:
课题9.3我们来抽丝
教学内容教材P21—P2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2、学习抽丝
的基本方法,掌握抽丝的一般技术。3、测量一根丝的长度。
科学知识1、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2、学会堞丝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体验1、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2、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业文明而自豪。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缠丝的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会缭丝的方法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准备1、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课件)。2、实验器材:蚕茧、炊帚、小水槽、
小锅一只、小苏打、缠线板、直尺。3、学生收集种桑、养蚕、堞丝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真丝织物教师课件投影、学生欣赏。
2、学生展示。利用实物展台,学生展示自带织物。
3、揭题:我们知道美观大方、华丽高贵的真丝织品是用蚕丝纺织而成的,那么我们怎
样才能得到蚕丝呢?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1)提问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的国家,你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传说和历史
吗?
(2)小组内交流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剪贴成一张学习小
报。
(3)集体交流
(4)小结教师讲评各组交流成果,说明华丽的真丝织物是用蚕丝织成的。
2、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
(1)谈话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吐丝结成茧,蚕茧又是怎样加工成蚕
丝的呢?
(2)阅读26页课文
(3)讨论开展抽丝活动需要的材料、活动步骤、小组分工、结果预测、注意的问题等
(4)交流抽丝方法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接着把蚕茧放在开水浸泡10-15分钟,
同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再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接着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
上。最后记录测量结果。
(5)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活动
(6)汇报测量结果
(7)师生小结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最长达3000米,是高级的纺织原料,
被称为“纤维皇后”。
三、巩固总结
1、讨论:
(1)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业的贡献有哪些?(2)你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的?
2、说说抽丝的方法,你认为抽丝技术的关键是什么?四、布置作业
1、课后探究对蚕茧抽丝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2、查阅资料: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
附活动记录表:抽丝活动记录表班级
第小组年月日活动材料活动步骤活动
分工注意事项结果预测实际长度(米)
教学后记:
课题9.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内容教材P23—P2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讨论蚕一生的变化;2、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2、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的科学信息;2、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
趣;3、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4、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交流养蚕经验,了解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变化。
教学难点能将自己的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准备教师:有关蚕及其他昆虫一生的标本、图片或录像。学生:各种养蚕的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你们养的蚕宝宝都变成什么了呀?
在这期间一定是收获不小,积累了不少经验吧?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养蚕经验交流会。
二、学习新课
1.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
家说说蚕都经过了哪些变化?(2)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记录,分组讨论。
(3)师生交流养蚕的发现。
(4)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5)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学也
写了养蚕日记,那么谁能用个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明蚕的一生变化呢?
(2)看书第28页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
(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4)学生分组讨论。
(5)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图画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
(6)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3.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指出,形成昆虫概念。
(1)谈话:在我们养蚕的这段时间,全班有的同学是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
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但有些同学没能完整的饲养成功,谁能说说自己这段
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3)讲解:我们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
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二
(4)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
(5)对照书上28页下图说说蝴蝶一生有哪些变化?
(6)讨论:蚕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蚕蛾和蝴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7)小组讨论,进行比较。
(8)根据学生对蚕蛾和蝴蝶的比较,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
四、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附板书设计:4、养蚕经验交流会卵——蚕——蛹——蚕蛾(幼
虫)(成虫)
教学后记:
《我们在成长》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内容:粤教科技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54页至59页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
2.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能够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发现自己身高体重增加的一些简单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以健康的成长心理对待自己身体、心理的变化。
四、教具:相关PPT课件,学生照片,教学图片-、成长曲线、发育表格、各种青春期发
育的资料以及学生的疑虑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科学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我确定了包括学生知识,能力
和情感态度等3个方面的目标,这样设计目标,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综合评价,有利
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出示课件,以驱动页相关的图片,结合“彬彬”不好意思说话,妈妈的引导,
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师:彬彬已经进入青春期,在生理上开始发生变化。本课正是研究人从儿童到青春
期早期的一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自己更加理解,这更加有利于我们
的健康成长。
2.了解成长过程外貌的变化:
学习任务:
1、让学生准备自己从小到大的相片,并观察、比较
2、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自己外貌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3、试填表格,
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
生把日常的初步感知,一些朦胧的感觉以语言、数据等来记录,表达,既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同时减少部分学生的害羞心理,让学生们都认识到身体的变化是人人都有的。
本活动重点是研究人的外貌变化(最好是自己)。由于孩子由小到大外貌变化比较明显,
所以让学生找出外貌有哪些变化不难。但要准确全面地描述出来就有点难度了,因此,
教师要借此训练学生的描述能力,这样做这有利于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从而也培养学
生以发展的眼光去观察事物。)
3.学习成长中身体变化的相关知识
(1)课件出示徐静蕾从小到大的相片,让学生说说她的外貌变化,结合自己的情况,
说说自己的变化,
(2)观看视频:《人的生长发育各阶段的特点》,让学生以发展眼光来观看自己的生长
及FJo
(3)老师出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的成长表格,分析数据,比较出体重、身高相关的
变化
陈小明的身高体重变化表
张小红的身高体重变化表
(4)认识生长发育相关的知识点:
4.认识青春期,初步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师:你们是五年级的学生,一般12岁左右,虽然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有个体差异,
但不少学生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早期。除了身高、体重增加,他们在身体上开始出现一些
变化。正确了解这些变化和正确对待这些变化关系到你们的健康成长,因此,下面我们
进行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学习。
5.师生互动,学习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相关知识
6.综合评价师生结合整体归纳本课的要点,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植物生长需要水
一、课前准备
1、20%的食盐水100ml,清水100ml,分别装入两个100ml量筒内,装有等量萝卜
(10块)的两个烧杯;一盘糖拌黄瓜和一盘未加糖的黄瓜;一把浸在水中的葱和一把没
有浸在水中的葱;一束养在水中的鲜花。
2、有关教学录像资料,曲线图。
二、教材分析
根是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担负着吸收水分无机盐的功能,在这一章中,介绍了种
子萌发,子叶或胚乳的营养物质逐渐消耗到幼苗开始利用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溶解在水
中的无机盐来制造营养物质。所以,在讲完种子萌发后,接着介绍植物生长需要由根吸
收水份和无机盐。
本节课是研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这是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外界溶
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的实验是本节的主要内容,由此引到根尖是吸水的主要部位及
原因,以及根细胞吸水与土壤溶液的浓度有关,继而讨论烧苗等问题。
三、学情分析
1、这一节内容涉及一些物理化学知识,由于初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这些知识,所
以,只讲生理现象,而不深入讲述原理,把实验做好。
2、在讲述细胞吸水失水原理以前举例讲述一下,出现的名词现象。
例如:盐水溶液一就是盐的水溶液。
盐的浓度高低一水中溶解盐量的多少,溶解盐量多就浓度高,盐量少就浓度低。
土壤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四、教学过程设计(以下探讨教学程序)
1、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新课:
首先,呈现已准备好的带根的葱:一把是浸在水中的葱,一把是没有浸入水中的葱,
请同学观察现象(一个发鹫,一个碧绿),请学生说出现象,并最好得出结论:植物生
长需要水。(板书)
其次,再提供一盘糖拌黄瓜和一盘未加糖的黄瓜,请学生观察,说出现象,同时,
问学生看到这些想象会产生什么疑问。由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将学生的问
题按教学知识点进行分类,逐一在课堂解决。
学生的问题有可能是:
1)黄瓜中为什么会有水?水从哪里来?
2)葱为什么会萎焉?
3)糖水浇地会怎样?
4)葱为什么会吸水?
5)葱是通过那个部位来吸收水份
对于一些教学知识点以外的问题,可鼓励学生查询各方面资料,以求得解决。
2、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现象植物生长需要水,说明植物离不开水。(拓展学生的知识
面)
3、(刚才同学提到植物生长需要水导入问题)请想一想植物需要水有什么用,可以从
现象上说,学生思考并回答:
1)光合作用;2)呼吸作用;3)维持植物体形态;4)蒸腾作用。
4、既然植物生长需要水,那你知道植物需要多少水吗?你认为不同的植物需水量
会一样吗?为什么,可以举例吗?
可提示思考的方向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不同的植物需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需水量高,沙漠植物需水量最
少,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需水量高(可用谈话方式进行)。
请看直方图:水稻、玉米、高梁、小麦、地衣。
5、就同一种生物每个生长时期需水量会一样吗?为什么,可以举例吗?
请看曲线图:小麦各个时期需水量的曲线图。(信息的获得与处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引导(提示):植物幼苗时与长成个体并且开花结果时期作比较?
教学后记:
11、植物生长需要水
一、课前准备
1、20%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厂安全培训目标课件
- 工厂安全培训的重要性
- 浙江银行招聘-2026年平安银行宁波分行秋季校园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九江初级中学2025年教师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哲学博士答辩指南
- 202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安医院公开招聘合同制工作人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广西南宁市金凯路小学招聘体育学科编外教师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三维运动合成方法-洞察及研究
- 幼教音乐策划全解
- 运动安全与伤害预防
- 乙型肝炎护理查房
- GB/T 17554.1-2006识别卡测试方法第1部分:一般特性测试
- 电力客户的分级和分类及管理讲解课件
- 小学家长会校长发言课件
- 肾功能检查和电解质检测课件
- 基于AI的智能运维解决方案
- 智能IT运维监控平台解决方案
- 常用职业病危害风险告知卡102张
- 朋友圈里的地理--冬季南北温差大 夏季普遍高温
- 原油电脱水处理技术(行业知识)
- 金属结构制造与安装-第七章平板钢闸门的安装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