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_第1页
2021-2022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_第2页
2021-2022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_第3页
2021-2022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_第4页
2021-2022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单选题(共80题)1、对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的描述中,符合从低到高顺序的是()。A.知道、识别、认识、理解B.说出、辨认、解释、应用C.说出、认识、比较、归纳D.能表示、举例、归纳、证明【答案】B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液晶态介于晶体状态和液态之间,液晶具有一定程度的晶体的有序性和液体的流动性B.常压下,0℃时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在4℃时密度最大,这些都与分子间的氢键有关C.石油裂解、煤的干馏、玉米制醇、蛋白质的变性和纳米银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D.燃料的脱硫脱氮、SO2的回收利用和NOx的催化转化都是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答案】C3、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铝合金、Pt-Fe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在这种电池中()。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答案】A4、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控制教学节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教师需要注意的方面有()。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5、盐类水解原理属于()。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理论性知识C.化学技能性知识D.化学情意类知识【答案】B6、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观念改革B.教学方式的改革C.课程改革D.普及义务教育【答案】C7、某学生运用“如果一种物质中的元素处于中间价态.那么这种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规律,得出“一氧化碳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这种学习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演绎B.归纳C.分类D.类比【答案】A8、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是()。A.教学认知能力B.教学监控能力C.教学操作能力D.教学沟通能力【答案】B9、将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根据是()。A.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性质和类型B.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性质和类型C.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和性质D.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答案】D10、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答案】B11、“能源和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各地正在进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要从我做起。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尽可能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电热水器B.养成及时关掉水龙头和人走关灯的习惯C.用洗脸水冲厕所,将废报纸送到废品收购站D.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装在一起丢人垃圾箱【答案】D12、下列对化学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描述不正确的是()。A.多重联系策略B.概念形成策略C.可视化策略D.练习一反馈策略【答案】B13、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A.知识的启蒙性B.学生的主体性C.模块的选择性D.知识的多样性【答案】A14、某学生在进行“氯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一部分的学习时,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正确地闻气味。该学生运用的主要学习策略是()。A.多重联系策略B.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C.练习一反馈策略D.元认知策略【答案】B15、在教学过程中,某化学教师为了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应使用()。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结果性评价【答案】B16、下列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A.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B.在讲授“离子键”与“共价键”概念时,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C.在“萃取”技能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实验要点,不安排学生动手做D.在“原电池”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讨论【答案】C17、下列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B.加强课程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C.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D.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答案】B18、按照(),探究教学可以分为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讨论探究。A.探究的任务和性质B.探究的环节C.探究活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D.探究所依托的经验类型【答案】C19、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A.知识的启蒙性B.学生的主体性C.模块的选择性D.知识的多样性【答案】A20、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A.4B.6C.8D.10【答案】B2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主要有以下步聚:A.cbadefB.dacfbeC.badcfeD.cbadfe【答案】D22、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A.识别B.认同C.发展D.模仿操作【答案】D23、在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学校课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为()A.课程设计B.课程编制C.课程改革D.课程评价【答案】C24、下列事实不能用电化学原理解释的是()。A.铝片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方法B.炒过菜的铁锅未清洗易生锈C.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镶有一定数量的锌D.镀锌铁比镀锡铁耐腐蚀【答案】A25、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主要内容载体,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下面关于化学教材描述不正确的是()。A.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B.围绕教学内容开发的视听材料是教材C.教师教学参考书不是教材D.学生实验手册是教材【答案】C26、以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分科课程【答案】B27、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A.讨论谈话法B.演示观察法C.启发讲授法D.实验探究法【答案】B2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液晶态介于晶体状态和液态之间,液晶具有一定程度的晶体的有序性和液体的流动性B.常压下,0℃时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在4℃时密度最大,这些都与分子间的氢键有关C.石油裂解、煤的干馏、玉米制醇、蛋白质的变性和纳米银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D.燃料的脱硫脱氮、SO2的回收利用和NOx的催化转化都是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答案】C29、纸笔测验操作方便,是最常用的学业评价方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纸笔测验,重点不宜放在()。A.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B.对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C.对化学用语的识别能力D.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答案】D30、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誉为我国“制碱工业先驱”的科学家是()。A.汤姆逊B.张青莲C.门捷列夫D.侯德榜【答案】D31、进入20世纪.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C.蛋白质的人工合成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答案】D32、化学教学理念涉及教学活动的任务、目标、内容、形式、媒体、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形成指导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下列关于化学教学基本理念的说法错误的是()。A.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B.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跟其他学科相联系D.要把转变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只需重视学习结果即可【答案】D33、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答案】A34、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要素的是()。A.设计化学作业B.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C.把握教材的重难点D.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答案】A35、分类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分类正确的是()。A.全部正确B.①②③⑤C.⑤⑨D.②⑤⑥⑦⑨⑩【答案】C36、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包括()。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37、学生把参与学习活动的典型资料收集起来,以此反映自己学习和发展历程的评价方式是()。A.活动表现评价B.纸笔测验C.档案袋评价D.终结性评价【答案】C38、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最常用的工具和手段,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学语言具有的特点()。A.科学性B.逻辑性C.启发性D.人文性【答案】D39、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A.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3、MgCl2、Na2SO4四种溶液B.将NH4Cl溶液蒸干制备NH4C1固体C.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酒精中的水D.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答案】D40、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A.旧知导入B.实验导入C.问题导入D.直接导入【答案】A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了4个一级主题B.衡量教学的好坏,主要看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C.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D.教师的讲解是学生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答案】C42、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酸碱滴定过程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B.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浓度的Na2CO3、Na2SO4,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pH待查证C.检测某种绿色溶液中含有Fe2+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氯水,溶液变为红色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当下层液体从液漏斗下端口留出后,及时关闭活塞,然后更换一个接收器,打开活塞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放出【答案】C43、()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A.成长记录袋评价B.活动表现评价C.纸笔考试D.作业评价【答案】C44、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征颜色的反应,下列元素与其对应的焰色反应特征颜色错误的是()。A.Na——黄色B.Cu——绿色C.K——蓝色D.Ca——砖红色【答案】C45、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小丽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小丽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A.猜想B.实验C.推理D.归纳【答案】D46、下列变化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次氯酸漂白B.盐酸除锈C.石油分馏D.煤的干馏【答案】C47、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A.课程教学计划B.课时教学计划C.课题教学计划D.学期教学计划【答案】D48、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是高质量化学教学的保证。下列关于教学反思的说法错误的是()。A.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能力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实质上是一种对化学教学的行动研究C.高质量的化学教学必须靠有效的教师自我教学反思来保证D.教学反思只能在教学实践行为发生后进行【答案】D49、下列方法和策略中,不属于组织、指导讨论活动的是()。A.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讨论问题B.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加工C.做好自学指导,通过学案等途径提出自学要解决的问题D.预测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疑难或障碍【答案】C50、《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习情景素材”方面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是()。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的衔接【答案】A51、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管理、组织学生,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称为化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这里强调三点,不包括()。A.强调它是教师的行为,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取决于教师预先的谋划和设计B.强调课堂组织的指向要服从于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C.强调了课堂组织要着眼于如何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和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状态的形成D.强调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为学习成绩服务【答案】D52、有关化学教学内容表述正确的是()。A.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课程内容B.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教材内容C.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教科书内容D.化学教学内容是对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的再选择和再组织【答案】D53、按照探究活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可将探究教学分为()。A.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讨论探究B.自主探究和指导探究C.课内探究、课外探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D.个体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答案】A54、下列属于“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主题内容的是()。A.化学反应与能量B.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C.生活中的化学材料D.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答案】A55、下列关于探究学习与教学的认识正确的是()。A.探究学习重过程,轻结论B.探究学习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C.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使用探究教学D.只有实验教学才是探究教学【答案】B56、下列各组离子可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③⑤【答案】C57、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教师想了解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的掌握程度,常用的评价方式是()。A.诊断性评价B.自我评价C.绝对评价D.个体内差异评价【答案】A58、下列教学目标不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范畴的是()。A.通过体验实验过程,感受实验成功的快乐B.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C.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D.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答案】C59、()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A.教学方法B.教学设计C.教学策略D.学习方法【答案】C60、《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要关注哪项内容?()A.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B.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发展C.关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D.关心自然【答案】D61、化学实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实验主体的不同,可分为()。A.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B.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C.基本操作实验、物质制备实验和物质性质实验D.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答案】B62、瞬时记忆保留的时间在()。A.1分钟以内B.4秒以内C.长于4秒D.长于5秒【答案】B6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Cl-、S2O32-、K+B.钠、钾、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C.5.6LCO2气体含有的氧原子数约为3.01×1023D.NO2与H2O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答案】B64、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A.50%B.75%C.100%D.25%【答案】C65、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A.旧知导入B.实验导入C.问题导入D.直接导人【答案】A66、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A.知识的启蒙性B.学生的主体性C.模块的选择性D.知识的多样性【答案】A67、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A.旧知导入B.实验导入C.问题导入D.直接导人【答案】A68、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A.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B.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C.以海水、金属矿物质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D.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答案】D69、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A.知道D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答案】B70、下面关于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规定,说法错误的是()。A.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B.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C.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合一D.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答案】C71、化学教材中纸笔测验的新变化不包括()。A.重视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B.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C.关心科技发展和科技有关的问题D.注重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答案】A72、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前中小学实际,你认为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辅导与治疗相结合,重点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B.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是加强学校的硬件投入,每所学校都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室。C.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将该项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D.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答案】C73、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硝酸铵B.生石灰C.烧碱D.食盐【答案】A7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体系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C.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碰撞均为有效碰撞D.加入反应物,活化分子百分数大大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答案】B75、小明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方案,其中方案不合理的是A.见表格选项AB.见表格选项BC.见表格选项CD.见表格选项D【答案】B7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关于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A.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C.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答案】A77、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室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答案】D78、下列是某同学对一些化学实验仪器名称的书写,正确的是()。A.石绵网B.锥型瓶C.三脚架D.坩锅钳【答案】C79、m、n、p、q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n3-与p2+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m、n、q一定均是非金属元素B.离子半径的大小:q>n>p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n>mD.m、n、q分别与P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均含有共价键【答案】D80、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的是()。A.相对原子质量B.化学方程式C.结构式D.铝的化学性质【答案】D大题(共18题)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2)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答案】【知识点】背景素材(1)化学课堂与真实背景素材的结合有三种形式:一是部分化学课堂以知识结构为主体,在学习知识之后。引导同学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处于真实的背景之中;二是先将生动的生活和自然情境引入教学,然后再进行教材主体化学内容的教学,而教学的过程与课开始时的背景再无任何联系:三是设计能贯穿一节课始终的生活、社会任务或问题情境,将教材主体内容的学习镶嵌到任务完成之中,形成背景问题解决的逻辑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实现背景与化学知识的有机融合。(2)天然的背景材料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要进行的教学。因而需要根据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背景素材进行选取、加工和改造,然后再与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合本节课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要注意挖掘素材,从素材中寻找承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事件、事物、描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将素材提炼为问题,在问题的驱使下安排学生活动,形成以素材为纽带的课堂活动,使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清晰、连贯,使素材真正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二、阅读下面素材,回答有关问题: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是某本教材“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节的教学内容,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潮湿的和干燥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在氯气中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并板书:,得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的结论。这时有学生质疑,HCl与HClO同时生成,为什么不是HCl使有色布条褪色。教师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HCl有没有漂白性,并开展交流讨论得出了结论。(1)简述实验探究法的主要环节。(6分)(2)说明实验探究法的教学功能。(7分)【答案】(1)实验探究法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探究方法,运用好实验探究法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提出问题:从教材以及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②猜想与假设:根据问题结合以前的知识经验以及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科学合理的假设。③制订计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以及合理验证假设的正确性,提前设计好实验方案。④进行实验: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⑤收集证据: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总结。⑥解释与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对假设进行合理的解释。⑦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吸取他人的优点,提出改进措施。⑧表达与交流:通过口头以及书面形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并与他人进行讨论与交流。(2)①化学实验探究的认识论功能。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事实;化学实验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②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论功能。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受到观察、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等科学方法的训练。③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论功能。实验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形式;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什么是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有哪些?(2)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意什么?【答案】【知识点】化学课堂提问(1)化学课堂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由符合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清晰表达的优质问题而引发的能促使学生质疑、理解、探究真知的对话活动。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可概括为:探查已知,评价新知;激活思维,构建知识;质疑反思,提升能力。(2)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的问题,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回答。②问题的内容要集中。表达要简明准确。③要有启发性,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问题重点时,教师应从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⑤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的可能回答及处理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四、某教师在讲解《甲烷的取代反应》时,基本上按下列几步讲述:第一步,导入:刚才我们学习了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燃烧反应,下面我们来学习甲烷的一种特殊反应——取代反应。第二步,实验: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过程,自己做了一遍实验,然后让学生大概看了一下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第三步,讲解:教师照着教材上口述一遍取代反应的概念。紧接着按照教案中准备的例题。解题步骤口述、照抄给学生,完成例题教学。第四步,练习:让全部学生做一道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第五步,小结:教师把本节内容重复性地做了一个小结。问题:(1)请你用新课程理念对本节课的课堂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2)针对现行化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主要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答案】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1(必修)“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①: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用小刀切去表层,再将绿豆粒大小的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开展教学。接着,教师做了实验②:在空气中点燃一小块钠,实验③: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少量水。问题:(1)写出该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2分)(2)实验②、③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4分)(3)利用实验①、②、③,教师将分别开展哪些知识的教学?(3分)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什么?(4分)【答案】(1)该教学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两种:实验法、演示法。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实验药品进行分组实验,该教学方法为实验法。材料中的实验①为实验法。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材料中的实验②和③为演示法。(2)实验②的实验现象金属钠先熔化,燃烧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粉末状物质。实验③的实验现象:脱脂棉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3)实验①—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开展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金属钠与空气的反应、与水反应的知识教学.同时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②—金属钠的燃烧:对比金属钠与氧气在加热和不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的现象、产物的不同,对比氧化钠、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键种类的不同。实验③—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结合氧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①通过实验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②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③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六、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段。老师:能量存在多种形式,如热能、电能、风能等,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吗学生1:可以,比如风力发电,风能转化为电能。学生2:热能转化为电能,如火力发电。教师:那么,化学能能否转化为电能呢学生思考:…教师:我们知道,电子的定向运动能够形成电流,产生电能。这对化学能能否转变为电能有什么启示学生3:有的化学反应伴随有电子的转移,如果能定向运动的话,也可以产生电流。教师:好!那么是哪些反应呢学生4:氧化还原反应,因为有电子的转移,有可能产生电能。教师: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呢第1组的实验方案及结果如表4:第2组:……【答案】(1)①第l组利用了电流表来观察实验现象,将抽象的“电能”转变成了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指针偏转”的实验现象,会更加有利于观察。②选取电极材料时,考虑到了选择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材料,并且只有一种电极材料能够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保证了实验设计的合理性与严谨性。③采用了单液原电池的装置,实际观察实验现象的时候,锌与铜的表面均会产生氢气,由此可知在这一过程中,化学能不仅转变成了电能,还转变成了热能,因此通过电流表观察电流的产生,实验现象并不明显,要想观察到更加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在这一基础上,把单液原电池设计为双液原电池。(2)①在本节课中,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途径。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一课程理念。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请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化学能是否能够转化为电能”。体现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课程理念。③当学生完成实验设计,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之后,请一小组给同学们讲述自己的实验设计与结论,在这里采用了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体现了“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这一课程理念。④就该教师整体教学流程来看.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课堂中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化学的巨大贡献,体现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这一课程理念。(3)水果电池材料:苹果、铁片、铜片、导线、LED小灯泡。设计:将铁片和铜片间隔一定的距离平行插入苹果中,用导线连接LED小灯泡、铁片和铜片。实验现象与结论:可以观察到LED小灯泡发光。由此说明化学能能够转化为电能。七、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老师】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学生】观察并闻气味。【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实验】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实验记录】略【概括】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科学探究】1.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验证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2.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答案】八、概念原理教学提倡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建构、形成并应用概念,在教学中体现概念原理知识的认识功能和价值,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请以“盐类水解”为例,简述概念原理要达到上述预期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方法策略。【答案】概念原理要达到上述预期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的方法策略如下:(1)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盐类水解”可以通过碳酸钠叫纯碱而不是盐这一认知冲突来帮助学生建立盐的概念。(2)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对原有水的电离的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盐类水解的原理是因为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能够结合水电离出来的H+或0H-而使溶液显碱性或酸性。(3)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观念。通过盐类水解原理的讲解,使学生转变以前对纯碱是碱的错误认识。(4)抽象概念具体化,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盐类水解会使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以通过将酚酞试剂滴入碳酸钠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来感知盐类水解会使溶液显碱性或酸性。(5)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讲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后,可以再帮助学生梳理一次盐类水解的原理方程,帮助学生优化推理过程。九、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材为了落实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采取生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在教材中设置了多样化的栏目,如“思考与交流”“讨论”“实践活动”等活动性栏目,“资料卡片”“学与问”“科学视野”等资料性栏目,以及“方法导引”“想一想”等指导性栏目。问题:(1)你认为化学教材设置多样化的栏目,其功能有哪些?(6分)(2)请以“讨论”栏目为例,说明如何利用教材中的该栏目进行教学?(6分)【答案】一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l869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63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1871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2分)【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3)从1829年到1871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一十一、案例:下面是两位中学化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张老师的教学实录【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对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答案】(1)张老师在化学课堂上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李老师在引导启发下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张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李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在启发的基础上,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2)化学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第二,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三,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3)化学概念、化学定律是一类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一般按照感知、加工理解、初步形成概念、联系整合、应用的步骤进行教学。一十二、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X、Y、Z均是短周期元素,X、Y处于同一周期,X、Z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Z2-和Z-,Y+和Z-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一十三、阅读下面素材,回答有关问题:某教师在进行“原电池”教学时,并没有完全遵从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按照教材规定的实验方案做实验,而是在认真分析教材相应内容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几个相关的活动主题,制作各种水果电池,利用实验探究原电池原理,利用网络查找燃料电池的相关资料等,让学生选择主题,开展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请回答21题问题:(1)上述过程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的教材观念,请简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6分)(2)上述过程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6分)【答案】(1)“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方式上:“教教材”主要体现的是教师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科书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忽视学生自身的情况,没有对教材进行整合加工,教材等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而“用教材教”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程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第二,目标达成上:“教教材”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而“用教材教”重在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①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材料中的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精心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既注重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又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了对科学的情感,落实了三维目标。②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材料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几个相关活动主题,并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活动,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③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十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师上了一堂研究课“盐类的水解”,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问题:(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有哪些?(6分)(2)请简述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若干教学策略(至少3种)。(6分)【答案】(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如下: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师生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才可能找到最佳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可以利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⑥提高学生参与度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能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2)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①多元互动策略多元互动策略是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弄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建构的能力,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②问题情景策略问题情景策略是把若干个新知识渗透到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在新知识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③信息运用策略信息运用策略是一种教会学生如何收集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如何检索提取信息、合理利用信息的基本规则与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检索、加工处理、正确评判、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一十五、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Cl2N14O16)【试题】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8gH20中含有的质子数为l0NAB.12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个数为4NA。C.46gN02和N20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D.1molNa与足量的02反应,产生Na20和Na202的混合物,钠失去NA个电子【考试结果】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l: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解析部分学生不选该选项的原因。(2)请分析其余三个选项,并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答案】(1)本题正确选项为B。部分学生不选该选项的原因是对金刚石的结构不清楚.误认为一个碳原子含有4个共价键,1mol金刚石含有4mol共价键,故含有共价键的个数为4NA,忽略了每两个碳原子形成一个共价键,1mol金刚石含有2mol共价键,故将此选项理解为叙述正确的选项。(2)误选A的原因:对质子数的概念不理解,化学常用计量的计算掌握不到位;误选C的原因:N02和N2O4最简比相同,只计算46g02中的原子总数即可,误以为气体混合后分子数改变,原子总数也发生变化:误选D的原因:不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不知道Na反应生成Na2O或Na2O2都失去一个电子。(3)因为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则1molH20含有l0mol质子,所以A项正确;以一个碳原子为中心观察.1个碳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但每个C—C键由两个碳原子共同组成,每个碳原子各占一半,平均l个碳原子只能形成2个共价键,所以1mol金刚石中含2mol共价键,所以B项错误;如果46g完全是N02,则N02的物质的量是lmol,一个分子中含3个原子,所以lmolN02含有的原子的物质的量是3mol,数目为3NA。如果46g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