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23年语文八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渝北区2023年语文八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渝北区2023年语文八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渝北区2023年语文八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渝北区2023年语文八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八下语文期末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积累与运用。(28分)1.(2分)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知所措,等到出了交通事故才后悔不已。B.如果台湾当局阳奉阴违,胆敢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彻底粉碎“台独”分裂图谋。C.现在的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伎俩之巧妙,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D.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被地震毁坏得行将就木的四川灾区很快重建了家园。2.(2分)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匣子”可以记录飞行速度、飞行方位、飞行高度、飞行航向和飞行数据等,作用很大。(将“飞行数据”前面的“和”改为“等”,后面的“等”删掉)B.为了大家有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环卫工人们冒着酷暑严寒打扫和清洁各条街道。(把“打扫和”或“和清洁”删去一个)C.广州供电局重点推动和解决城中村用电不安全、电力不足、服务不周等问题。(将“推动”改为“加强”)D.在中国,因有益身心健康而深受白领欢迎的室内健身运动正在方兴未艾。(删去“正在”)3.(2分)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的舐犊之情。B.《社戏》选自《彷徨》,小说讲述了主人翁“迅哥儿”和一群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的经历。C.《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D.《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即兴演讲稿,是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一次演讲。4.(2分)下列关于语法、修辞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长寿村的风景真美啊!”是感叹句。B.“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标点使用正确。C.“要是你早点儿来,就能见到他了。”是条件复句。D.““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运用了借代修辞。5.(2分)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及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凫水(fú)缄默(jiān)妩媚(wǔ)强词夺理(qiáng)B.奠定(diàn)蛮横(hèng)冗杂(rǒng)消声匿迹(xiāo)C.龟裂(jūn)追溯(sù)苍劲(jìng)怒不可遏(è)D.虔诚(qián)瞭望(1iào)脑畔(bàn)接踵而至(zhǒng)6.(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A.央视《朗读者》受我国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B.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5月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就中国军舰识别查证、警告驱离美舰问题回答了几个记者的提问。C.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D.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重现百姓餐桌。7.(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那些满带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B.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快乐,就看你是否懂得寻找。C.虽然小草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钦佩。D.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8.(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自从父母离婚以后,他每次回到家,总有一种茫然若失的感觉。B.他耗尽了一生的精力,终于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D.小张在教室里文质彬彬,但一到了球场上,立刻就成了一员猛将。9、(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读书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了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yáo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鹜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熟(________)读菜yáo(________)扎(________)实(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3)“因噎废食”中“废”的意思是(_______)A.停止B.忘记C.不再继续D.荒芜(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10、填空。(8分)古诗文名句(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3)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高居作》)(4)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充分表现诗人宁可粉身碎骨也要坚守人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个人痛苦联想到天下人的痛苦,表达了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42分)11、(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微塑料”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小塑料颗粒,一般定义为5毫米以下,可能小到几微米甚至更小。这些颗粒都是来源于人类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丢弃到自然界的塑料。这些塑料会慢慢降解,从大块塑料慢慢降解成小块,最后成为“微塑料”。人类合成塑料的单体,本身就是“微塑料”,因为种种原因也可能进入到环境中。还有些生活用品,比如化妆品、护肤品和洗浴用品,也会加入一些微塑籵颗粒改善质感。这些微塑料,最终也是进入自然界。另外,化纤纺织品在洗涤中,也会洗出一些微塑料颗粒进入废水中,这些微塑料最终会流向海洋,并进入类似贻贝这样的海洋生物的体内。(节选自《保护海洋,从了解海洋微塑料开始》)材料二:我国的載人潜水器“蛟龙号”去年从大洋深处带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体内,竟检出了微塑料。今年初,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硏究所孙承君研究员等人在南极鲍威尔海盆进行科学考察时,通过船载泵取得500升表层海水样本,用显微镜观察过滤海水后形成的滤膜时,竟发现上面有五六个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我国科研人员的实地调查发现,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海洋微塑籵无处不在。据了解,2015年,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把海洋微塑籵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目前还没有研究直接证明海洋微塑料对人体产生危害。但塑料往往要几百年后才会分解破碎,如果任由它累积、释放和污染,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孙承君认为,研究海洋微塑料的目的之一在于探究其对海洋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尤其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对人类产生不良影响。(节选自《关注海洋微塑料》,《人民日报》2018年9月3日)材料四:微塑料进入海洋生物内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生物体的吞噬或摄食行为。由于微塑料粒径较小,海洋生物尤其是有效生物在摄食过程中很难将其与其他食物颗粒区分开来,容易造成微塑料的误食。(A)研究表明,在海洋生态系统的各个生态位上均存在生物“摄食”微塑料的现象,包括海洋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鸟类乃至大型哺乳动物等。根据室内暴露实验,摄入体内的微塑料对部分海洋生物造成毒性效应,主要包括生长发育不良、繁殖能力低、行为活动异常、基表达异常和生存率降低等。(节选自《警惕海洋中的PM2.5,我们该如何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5月23日)材料五:博彦·斯拉特,1994年出生于荷兰。17岁时,他计划清理海洋中的塑料废物;2012年,他提出的“海洋清理”计划荣获了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的“最佳工具设计奖”,之后还获得挪威国际海事奖与联合国地球卫士大奖。2014年6月,他在TED作了关于拯救海洋的梦想的演讲,以下是其演讲的部分内容:人类历史基本上包括两种事情:不可能做成的事和已经做成的事。一年半之前,在我的故乡荷兰,我正处在一个超兴奋的状态。在那儿,我创造了一个新的想法一一怎样把海水里的塑料打扫干净。我说过关于我在希腊潜水的经历。我在小塑料袋和鱼中间游过,让我震惊的是,在广阔的海洋中间,超过数千英里的海面上漂浮着大量的塑料垃圾,而这些地方很多甚至人类都没有到达过。(B)同时,更让我震惊的是,每年超过上万哺乳类动物和超过百万的海鸟因为这种塑料而死亡。同样让我震惊的是,一片小小的塑料垃圾就能威胁到它们的生命。但最让给我吃惊的是,当提到海洋清理行动的时候,很多人坚定的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尽管没有人曾经真正尝试去做过这件事。我们现在成功地证明了当初的一个想法,我要感谢你们每一个人。我们的工程师、志愿者、资助人、发起人帮助我们完成了这最重要的一步。但,我们还没完。直到我放眼望去干净的大海之前,我是不会停止这个项目的。(有删改)1.关于微塑料,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A.微塑料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小塑料颗粒,一般由几微米至5毫米,所以海洋生物易误食。B.微塑料来自于大类活动,通过化妆品、护肤品进入人体,降解成小块后进入自然环境C.微塑料在海洋中无处不在,在4500米水深处生物体内和南极海域都发现了它的存在。D.海洋微塑料对人体直接有害,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更大,相当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塑料从陆地进入到海洋有多种途径,如河流输入、大气飘尘和船舶输入。B.海洋微塑料一部分在海表漂流,绝大部分通过扩散和沉降成为海底沉积物。C.海洋微塑料被海洋生物吞食,生活在海洋不同深度的生物都受到它的影响。D.塑料以漂浮塑料、悬浮颗粒物和海底沉积物等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海洋各处3.材料四和材料五划线句都写了微塑料对生物的影响,但因为文体不同,体现的语言特点也不同。请结合句子内容简要分析。4.阅读材料后,你觉得作为非海洋治理专业人员的一般人,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为减少海洋微塑料污染作出怎样的努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12、(16分)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后面小题。阅读的愉悦①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②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③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④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汁,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⑤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从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⑥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1.首段引用“开卷有益”“敬惜字纸”的说法以及仓颉造字神话,其作用是什么?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根据文意简要回答。13、(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诡异的索契(橘雪)①2018年3月26日,在俄罗斯索契市,有游客纷纷将他们到2014年举办过冬奥会的一个著名滑学场拍摄到的照片张贴上网。照片显示,滑雪场的山脉呈灰蒙蒙的“橘色”,原本白雪皑皑的斜坡变成了新月形沙丘,滑雪场被奇异的“橙色”降雪所覆盖。因此,有的游客将索契比作火星,如临世界末日。②什么是“橘雪”?“橘雪”是沙尘暴的沙子与白雪、雨水混合而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沙尘暴有直接关系。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得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它是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索契所降的“橘雪”,正是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暴移动至俄罗斯索契与白雪混合形成的。③雪,在人们印象中是洁白无瑕的,那俄罗斯索契为何会下“橘雪”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撒哈拉沙漠的沙子与白雪、雨水混合导致。原来,从晚春到早秋季节,撒哈拉沙漠上空会形成富含沙尘的干燥气流,叫作“撒哈拉空气层”。混合云中的冰晶与冷却过的水滴相互碰撞,会使冰晶不断增大,成为雪花。当云下气温低于0℃时,雪花可以一直落到地面形成降雪。由于雪中冰晶的全反射作用,雪在人的眼中一般是白色的。一旦雪中掺杂了其他颜色的物质,如沙尘、煤屑、藻类等,雪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象辑科技气象技术专家孔莹曾介绍说:“‘橘雪’这种现象约5年就会发生一次,只是索契的这场雪,沙子的密度高些,因此形成‘橘雪’。”雪之所以会变成橙色,是因为撒哈拉沙漠的沙粒被风带进了大气中,经过“长途旅行”,最终随着雨雪落到地面上。④近一个月来,不单是俄罗斯索契市下过“橘雪”,保加利亚、乌克兰、罗马尼亚,以及东欧内陆国摩尔多瓦等国都下过罕见的“橘雪”。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表明,撒哈拉沙漠沙尘暴到达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频率高达一月一次,但并不是每一次沙尘暴都会产生“橘雪”,“橘雪”的出现跟沙尘的强度、密度有关。只有沙尘暴强度较强且沙尘密度较大时,才可能到达降雪区域,并与雪混合显示出“橘色”。索契这次的大雪因为沙子的密度高些,才形成了“橘雪”。⑤在2007年,西伯利亚地区也下过一场“橘雪”,覆盖面积达200平方千米。对于此次天降“橘雪”,英国气象局的气象学家史蒂芬·基特斯曾告诉《独立报》的记者:“全球多个地方下过‘橘雪,属于正常现象,对人畜无害,不必恐慌。”⑥索契所降的这场“橘雪”都是沙尘暴惹的祸,这也在提醒人们:我们与自己所在的这颗星球的气候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对沙尘暴进行有效的防治,我们才能看到白色的雪,千万不要让看一场白色的雪成为奢望。(选自2018年第6期《知识窗》)1.俄罗斯索契“橘雪”的形成条件有哪些?请概括。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在2007年,西伯利亚地区也下过一场“橘雪”,覆盖面积至少200平方千米。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叫“沙暴”,而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状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的风暴叫“尘暴”。B.撒哈拉沙漠沙尘暴到达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频率高达一月一次,但并不是每一次沙尘暴都会产生“橘雪”。C.“橘雪”的出现是由于沙尘暴强度较大且沙尘密度较小,沙尘与雪在降雪区域混合形成的。D.“橘雪”现象的出现告诫我们,不要让看一场白色的雪成为奢望,对沙尘暴应进行有效的防治。三、写作。(50分)14、按要求作文。请以“拥有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说真话,抒真情;中心突出;文从字顺;条理清楚。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600字以上。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8分)1、B【解析】

A.“不知所措”指面对突然情况,无法应付。不合语境。B.“阳奉阴违”意为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符合语境。C.“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一般用于褒义。不合语境。D.“行将就木”指人的寿命不长,快要进棺材了。不合语境。故选B。2、C【解析】

动宾搭配不当,将“推动”改为“加强”后,还是搭配不当。可删掉“推动和”。故选C。3、B【解析】

B.《社戏》选自《呐喊》不是《彷徨》;“迅哥儿”也不是小说的主人公。故选B。4、A【解析】试题分析:B项选择问中间不能加问号。“懦夫”后应改为逗号。C项是假设复句。D项“引擎”是比喻。5、C【解析】

A.强词夺理(qiǎng)B.销声匿迹。D.脑畔(pàn)。故选C。6、B【解析】试题分析:A句式杂糅。去掉“的缘故”即可。C残缺主语。去掉“由于”或“使”。D成分残缺。“检测”后加“力度”。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与语境不符。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8、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天伦之乐: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伦:人与人的关系。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注意适用范围,只能是亲人之间,不可用于同学、朋友之间。故答案为C。9、(1)熟(shú)yáo(肴)扎(zhā)(2)好高鹜远,正确写法是好高骛远(3)A(4)比喻【解析】

(1)对于字音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注意平翘舌等。拿不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如“熟”是翘舌音。(2)对于字形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辨别形似字,特别是同音形似字(音近形似字)。音近异形字要特别注意据义定形,一般的形似字可以以音记形,帮助记忆。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本题要注意“肴”和“淆”的音形区别,“骛”和“鹜”的音形区别。(3)“因噎废食”意为“因为吃东西噎住,索性就什么也不吃了。比喻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把应该做的事情停下来不干了”。所以,“废”的意思是“停止”,故选A。(4)该比喻句的本体是“读书”,比喻词是“好像”,喻体是“吃饭”。10、(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3)寂寞沙洲冷(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径”“禅”“厦”“庇”等字词的书写。二、阅读理解。(42分)11、1.C2.B3.材料四是说明性文字(科学研究报告),主要是客观介绍生物“摄食”微塑料的现象及危害,体现出准确客观、科学严密的语言特点;材料五是演讲稿,主要是表达自己见到微塑料残害生物情况之严重的震惊之情,体现出饱含情感、有感染力的语言特点。4.一般人可作出的努力有:①注意环保,不随意扔置带有微塑料的生活用品,不滥用洗涤用品。②像荷兰少年那样用实际行动拯救海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海洋清洁工作,如可以帮助清洁海滩垃圾等。【解析】1.A.依据“‘微塑料’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小塑料颗粒,一般定义为5毫米以下,可能小到几微米甚至更小”可知,A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B.选项中的“通过化妆品、护肤品进入人体,降解成小块后进入自然环境”不当,应该是“先进入自然再降解成小块”。D.选项中的“对人体直接有害”不当,文中说“目前还没有硏究直接证明海洋徼塑料对人体产生危害”。故选C。2.考查对图表内容的理解。从材料三的图表中,可以看出选项B中的“海洋微塑料一部分在海表漂流”是无中生有;另外“绝大部分”在图中体现不出来;“通过扩散和沉降成为海底沉积物”表述不完整,以偏概全。从图表中看,通过扩散和沉降进入海中的除了有海底沉积物,还有悬浮颗粒物。据此,答案为B。3.考查对文体语言特点的理解。材料四是一段说明性文字,画线语句主要是客观介绍“在海洋生态系统的各个生态位上均存在生物‘摄食’微塑料的现象”及“微塑料对部分海洋生物造成毒性效应”,体现出的是文语言准确、科学、严密的特点。材料五是一篇演讲稿,其中的语句“同时,更让我震惊的是,每年超过上万哺乳类动物和超过百万的海鸟因为这种塑料而死亡。同样让我震惊的是,一片小小的塑料垃圾就能成胁到它们的生命”,主要是采用的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方法,其语言中运用两个“震惊”等词,体现出饱含情感、有感染力的语言特点。据此分析作答。4.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从“如何做到减少海洋微塑料污染”角度来谈即可。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12、1.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书籍信仰,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出了关于阅读的愉悦这一论题。2.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4.要有选择地阅读,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广泛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要多读书,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解析】1.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通观全文,本文的标题就是文章的论题。第一段引用古人“开卷有益”“敬惜字纸”的说法以及仓颉造字神话,其作用是也就是引出文章论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2.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即作者对某一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观点、看法、意见等。(1)论点的形式:完整的陈述句。(2)论点的位置:标题、开头、结尾、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3)文中表达不集中时,则需要概括。通观全文,本文的论点需要概括。可从标题中的“愉悦”一词和开头第一段的“开卷有益”一词及结尾段的“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一句就不难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①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③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④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通读第④自然段,可看出本段语言生动形象,论证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这一观点。4.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回答本题可抓住第③段“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第⑤段“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第⑥段“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这几个关键句子来阐述“阅读的愉悦”的。13、1.撒哈拉沙漠上空形成富含沙尘的干燥气流。沙粒被风带进了大气中,混合云中的水滴。当云下气温低于0℃时,雪花落到地面形成降雪。2.运用了作诠释、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阐述了沙尘暴的特点,说明沙尘暴水平能见度低、突发性、持续时间较短、概率小、危害大的特征。3.“至少”是表示最小的限度,表明西伯利亚地区“橘雪”覆盖面积最少是200平方千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找到答案范围,然后精读该语段,根据理解得出切题的答案。锁定目标段落第③段,由“原来,从晚春到早秋季节,撒哈拉沙漠上空会形成富含沙尘的干燥气流,叫作“撒哈拉空气层”。混合云中的冰晶与冷却过的水滴相互碰撞,会使冰晶不断增大,成为雪花。当云下气温低于0℃时,雪花可以一直落到地面形成降雪。由于雪中冰晶的全反射作用,雪在人的眼中一般是白色的。一旦雪中掺杂了其他颜色的物质,如沙尘、煤屑、藻类等,雪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可以分条概括作答。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结合第②段画线句的内容,从“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天气现象。”可以看出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小于一千米”这个数字表明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阐述了沙尘暴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有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如“至少”是表示最小的限度,表明西伯利亚地区“橘雪”覆盖面积最少是200平方千米,如果去掉,说法就绝对了。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4.第④段原文:只有沙尘暴强度较强且沙尘密度较大时,才可能到达降雪区域,并与雪混合显示出“橘色”。索契这次的大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