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抒情诗分析之抒情意脉运动的三种形态杜甫野望抒情意脉_第1页
古典抒情诗分析之抒情意脉运动的三种形态杜甫野望抒情意脉_第2页
古典抒情诗分析之抒情意脉运动的三种形态杜甫野望抒情意脉_第3页
古典抒情诗分析之抒情意脉运动的三种形态杜甫野望抒情意脉_第4页
古典抒情诗分析之抒情意脉运动的三种形态杜甫野望抒情意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古典抒情诗分析之抒情意脉运动的三种形态杜甫野望抒情意脉

一、瞬间转换(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由于有前承的诗作,供给了现成的可比性,有利于分析的深化。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陆游连忙作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最好的不是王昌龄《出塞》之一,而是之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此首诗以四句之短而能正面着笔写战事,红马、玉鞍,沙场、月寒,金刀、鲜血,城头、鼓声,不过是八个意象,写浴血英雄豪情,却以无声微妙之意脉,构成统一的意境,工力在于:

第一,心绪上高度集中,虽然正面写战役。但把焦点放在血战之将终止尚未完全终止之际。

先写战前的打定:不直接写心情,写备马的意象。骝马,黑鬃黑尾的红马,配上的鞍,质地是玉的。战役是血腥的,但是,毫无血腥的预期,却一味醉心于战马之美,潜在的意味是表现壮心之雄。接下去假设写战役过程,剩下的三行是不够用的。诗人高明地跳过正面搏击过程,把焦点放在炎热的搏斗以后,写战后的回味。为什么呢?

其次,与血腥的战事务必拉开距离,把情致放在回味中,一如王翰放在醉卧沙场预想之中,都是为了拉开时间距离,拉开空间的距离,拉开人身距离(如放在妻子的梦中),都有利于超越实用价值(如死亡、伤痛),进入审美的想象,让情感获得自由,这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法门。但是,王昌龄的精致还在于,虽然把血腥的搏斗放在回忆之中,不拉开太大的距离。把血腥放在战事根本终止,而又未完全终止之际。意脉聚焦在战罢而突然察觉未罢的一念之中,立意的关键是猝然回味。在一刹那间凝结多重体验。

第三,从视觉来说,月色映照沙场。不但提示从白天到夜晚战事持续之长,而且示意战情之酣,酣到忘却了时间,战罢方才猛省。而这种省悟,又不仅仅因月之光,而且因月之"寒'。因触觉之寒而留神到视觉之光。触觉感突然变为时间感。近身搏斗的酣热,转化为空旷寒冷。这就是元人杨载所谓的"反接',这意味着,精神高度集中,忘却了生死,疏忽了战场血腥的感知,甚至是自我的感知,这种"忘我'的境界,就是诗人用"寒'字示意出来的。这个寒字的好处还在于,这是意脉突然的变化,战斗方殷,生死存亡,无暇顾及,战事终止方才察觉,既是一种刹那的自我召回,是瞬间的享受,也是意脉的转折。

第四,在意脉的节奏上,与凶险的慌张相对照,这是轻松的缓和。隐含着告成者的欣慰和自满。全诗的诗眼,就是"战罢'两个字上。从心绪上讲,战罢沙场的缓和,不同于通常的缓和,是一种尚未完全缓和的缓和。以听觉提示,战鼓之声未绝。说明总体是"战罢'了。但是局部,战鼓还有激响。这种战事尾声之感,并不限于远方的城头,而且还能贴近到身边来:"匣里金刀血未干。'意脉进入回忆的唤醒,血腥就在瞬息之前。谁的血?当然是敌人的。对于告成者,这是一种享受。内心的享受是无声的,悄悄体悟的。当然城头的鼓是有声的,正是激发享受的理由,有声与无声,喜悦是双重的,但是,都是自身的,甚至是机要的。金刀在匣里,刚刚放进去,只有自己知道。喜悦只有自己知道才精彩,大叫大喊地欢呼,慨叹:不管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但使龙城飞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壮,就不属于意境的范畴了。

第五,诗人所用的意象,可谓精雕细刻。骝马饰以白玉,红黑色马,配以白色。显其豪华壮阔。但是,一般战马,大都是铁马,所谓铁马金戈。这里,可是玉马。这是不是太宝贵了?正是盛唐气象,立意之奇,还在于接下来是"铁鼓'。这个字练得惊人。通常,诗化的战场上,大都是"金鼓'。金鼓齐鸣,以金玉之质,表精神典雅。而铁鼓与玉鞍相配,那么另有一番意味。超越了金鼓,意气风发中,带一点粗鲁,甚至野性,与战事的凶险相关。更稀奇的,是金刀。金,贵金属,代表荣华富贵,却让它带上鲜血。这些超越常规的意象组合,并不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所说的单个词语的目生化效果,而是潜在于一系列的词语之间的错位。这种层层叠加的错位,构成豪迈意气某种意脉,表现出刹那间的英雄心态。

第六,诗人的全部意脉,集中在一个转折点:就外部世界来说,从不觉月寒而突感月寒,从以为战罢而感到尚未罢;就内部感受来说,从忘我到唤醒自我,从告成的骄傲到血腥的体悟,这些情感活动,都是隐秘的、微妙的、刹那交织的。而表现这种瞬间心灵状态,正是绝句的特殊优长。表现刹那间的心灵震颤,恰恰是绝句不同于古风的地方。

不管从意脉的贯穿性,还是从意境的和谐,都是高度完整有机统一的。

二、持续延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三、层次提升(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是转折,而是情感层次的提升。

岑参《过碛》: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贾岛的《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土。

情感(意脉)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不是线性的转折和提升,而是另外一种。

那就是,时间和空间转换的动态。

大量怀古的绝句,采取空间环境的不变与时间的迅猛变化的比较来表现沧桑感。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落莫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包佶的《再过金陵》:

玉树歌残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前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仍旧烟笼十里堤。

这里强调的是,空间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旧时月'、"斜阳'、"堂前燕'、"台城柳')没有变化,如旧时一样,而在时间上,人事却惊人地变化了,往日的繁华和兴旺,一去不复返了。从空间来说,物理距离等于零,而心理差距,反差甚大;从时间来说,物理时间距离甚为遥远,而心理时间却把距离遥远的反差统一在当前的景观上。这样的一远一近,就强化了岁月、人情的沧桑感。这种方法,最关键的就是以物是人非构成张力,触发情感。空间景观不变,而人情巨变,把川流不息的人生变幻,集中到不变的现场上来,是最轻易触发感情的,这种方法,不仅广泛用于政治、社会、历史的怀旧,而且广泛用于人情的怀旧。如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王建的《唐昌观玉蕊花》:

一树笼松玉刻成,飘廊点地色轻轻。

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阶前碎月明。

前两句都是描绘性的视觉意象,第三句从视觉转入嗅觉,女道士无意中闻到香气,待去找寻这种缥渺的暗香的来路时,却又被月下的花影吸引。这就不单单是感知的转换,而且是情感的转换了。被嗅觉美吸引的留神,却因视觉美而中断,妙在这种中断是在无意识间的。至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

也是同样的方法。其布局、句法和语气的变化纵然有确定作用,但是,感知、心绪的内在转换那么是关键。一旦内在情思变化了,外部的语气和句法的变化,就可有可无了。如,张泌的《寄人》的第三、四句:"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并没有句法和语气变化,只是不变的旧时景观,反衬出离人心中感到的世事"无情',但此种"无情',又为"多情'的月亮所否决,实际上,"多情'正好衬托出了"无情',这种无情既是人世,又是岁月。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句法变化很明显,第三句,变得很自然,但是,是不是有一览无余的感觉呢?这是可以议论的。

总之,绝句中的感知和心绪转换,是多种多样的,是无限的。因而,真正的艺术鉴赏,理应有思想打定,每一首诗,都是独特的。我们来看李商隐的《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四句都是陈述的断定句式,犹如很单调,其实不然。由于,第一句是听觉的恬静,连天上大雁的叫声都可以听到。其次句的"水接天',是听觉之静导致视觉之清,不但写视觉的通明,而且写旷远。第三句,是在天水一色的通明的背影上,转入"青女素娥'的触觉之寒,空、清、明、远,相当地和谐。结果一句,那么是视觉的凄清和触觉的寒冷的交融,但是,又不完全,"斗婵娟',比比谁更耐得这样的凄寒,统一之中又有多种差异。这样的意境的内涵就对比丰富了。

有时那么是动静的变化。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有时,那么是更为微妙的。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更为精致的是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押仄声韵的绝句,第一句其次句写"千山'"万径'之"绝'与"灭',杳无人迹。在广阔的视野上,一片空寂,在茫茫的大江上一切生命都被大雪吞噬,只剩下一片空旷而安宁的空间。而第三句第四句,那么对这种视觉意象做出了否决,在空无一物的背景上,展现了"孤舟'和"独钓'的意象。这貌似是以人迹的"有',否决了前面大自然生命的"无'。但是,这"人'和"舟',是极其轻微的孤而独,不但没有打破画面的空寂,反而衬托得它更加空寂了。正如"鸟鸣山更幽',由于有了鸟鸣的声音,山才显得更为幽静,这里的"孤舟'、"独钓',也衬托得天地间更加空寂。更加是独钓的是雪,而不是鱼,更显得这种孤独的自由、自足的丰富内涵。这种意境的统一性,很有中国古典诗歌的优长,它不像西欧和俄罗斯诗歌统一在直接抒情的心绪上,而是统一在画面的意境中。

有出名教授解读此诗,把钓雪,解读成钓鱼,大错特错。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苦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