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二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1页
【岳麓版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二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2页
【岳麓版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二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3页
【岳麓版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二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4页
【岳麓版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二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1010页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商朝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卜问年岁丰歉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如云“用十组猪牛羊拜祭太甲,用十组猪牛羊拜祭祖乙”。此类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较早B.商代社会生产有浓厚的迷信色彩C.商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D.农业是商朝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答案】B【解析】原始社会中国就出现了原始农业,故A错;在商王朝的统治者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上帝鬼神来主宰的,风雨是否调顺和收成能有多少也得由上帝鬼神来决定,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卜问年岁丰欠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故B正确;C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农业是商朝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排除D。2.下表为先秦诸子思想语录。据下表可知,先秦诸子A.强调推行抑商政策B.认同农业地位C.重视变革生产方式D.力促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从儒家到商家都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这种现象与春秋战围时期小农经济的兴起关系密切,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提及抑商,A项错误;C、D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3.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又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由此可以推知A.文物史料真实可信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C.铁犁牛耕始于商代D.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佐证【答案】D【解析】据材料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据考古“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信息,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体现了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佐证,D正确;据材料中不仅有文物史料,而且有文献史料,A观点不全面;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祭祀的礼器,而非农具,B错误;据材料可知商代已有牛耕和铜犁,但材料没有反映铁犁出现,因此不能说明铁犁牛耕始于商代,C错误。4.右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可知是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故答案为B选项。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的促进作用,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D选项排除。5.明清时期,开始使用生铁淋口技术制作农具,但只应用于制作少量锄、锹等小农具;《农政全书》中的农具图抄自王祯的《农书》,有些大型高效农具在生产中比较罕见。这反映出当时A.农业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B.高产农作物引进影响了农具革新C.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变化D.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降低【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高效农具数量较少且很少使用,明代《农政全书》中的农具图来源于元朝《农书》的农具图,并未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农业耕作技术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没有出现革命性的进步,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经济的衰退;B选项错误,影响农具革新的因素是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不是高产作物的引进;D选项错误,农业在封建社会时期始终都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故选C选项。6.如表是“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阶段出土器物战国期到西汉前期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西汉中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铢钱,已占绝对优势。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答案】A【解析】材料所示的是滇池地区汉代墓葬随葬品中中原特色的器物增加,而本地特色器物减少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知当时西南地区同中原经济文化交往加强,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向西南地区传播。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工具也是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西南地区在秦朝就已经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排除B;从材料中不能推断铁器主要依靠输入还是本地仿制生产,排除C;仅从使用生产工具这一点,不能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有效巩固,排除D。7.观察下图可知,我国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答案】D【解析】我国是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汉代的二牛一人犁耕法,而右边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表明犁的形制有了重大进步,故选D。8.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在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生产工具的落后;C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适时耕作和因时因土耕作,并未体现耕作技术的进步;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不只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还有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9.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记述内容出处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汉书·召信臣传》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大唐六典》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天下始,仍先稻后陆宋《庆元条法事类》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元朝《洪堰制度》A.历史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B.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C.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D.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答案】D【解析】从汉到元都通过立法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故D正确;材料中并无体现历史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故排除A;材料中不能看出封建官吏控制水权来盘剥百姓,故排除B;唐朝《唐律疏议》就有关水利的立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10.《史记・河渠书》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合今280万亩),收皆亩一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提出了现今“坎儿井”来源于“井渠”的观点。题中所涉的两大古代水利工程A.皆位于灌溉发达的关中地区B.是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典范C.为秦完成统一大业创造条件D.基本解除了黄泛地区的水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A选项符合题意。井渠法是在汉朝发明的,不属于战国的水利工程,B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坎儿井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C选项排除。王景治河基本上解决了黄泛区的水患,D选项排除。11.宋代农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且在农闲之余,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商业,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瓦解了社会中的自然经济B.说明政府对手工业和商业的重视C.推动了乡村市场开始兴起D.使小农经济独立性增强【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农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且在农闲之余,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商业,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来看,农民对于其他行业依赖减小,这代表了小农经济的独立性增强。故答案为D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手工业和商业的重视,排除;C项小农经济独立性的增强阻碍了市场的发展,排除。12.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A.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C.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D.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下的多种经营的收入只占40%,说明其他收入还占很大比例,也就是说小农经济并不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故A正确;材料中信息无法看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故B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排除;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强调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故D项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答案】(1)经济模式: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等。(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原因:农业——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等。【解析】第(1)问,“经济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