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考点专题必练-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30题逐题精编 答案+详解】_第1页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考点专题必练-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30题逐题精编 答案+详解】_第2页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考点专题必练-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30题逐题精编 答案+详解】_第3页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考点专题必练-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30题逐题精编 答案+详解】_第4页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考点专题必练-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30题逐题精编 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22页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考点专题必练——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30题逐题精编答案+详解】1.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诗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庾信的《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从化学成分分析现实生活中“飞絮”“鹅毛”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东晋葛供《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操作与“渍”和“绞”原理相近的是浸泡、过滤【答案】B

【分析】

本题以古诗词为载体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难度较易,注重知识的积累。

【解析】

A.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鹅毛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飞絮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故B错误;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火药爆炸为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故C正确;

D.“青蒿一握,以水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包括了浸泡和过滤操作,与“渍”和“绞”原理,故D正确。

故选B。

2.“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笔”——用灼烧法可鉴别毛笔用的是羊毫还是化学纤维

B.“墨”——用松烟墨写字画画可长久不褪色

C.“纸”——纸及造纸原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

D.“砚”——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性质和鉴别、碳的性质、物质的成分等,注意习题中的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把握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鉴别方法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解答】A.羊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会产生特殊的气味,用灼烧法可鉴别毛笔羊毫的真伪,故A正确;

B.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在空气中不易反应,所以用墨写字画画可长久不褪色,故B正确;

C.纸的原料是木材,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则纸及造纸原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故C正确;

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D。3.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目的古

献说明A使用“…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天工开物》KNO3能自燃B鉴别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本草经集注》利用焰色反应C提纯“…(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开宝本草》溶解,蒸发结晶D性质“(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本草纲目》利用KNO3的氧化性A B.B C.C D.D【答案】A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题目的情景设计较新颖,予化学知识于古文字中,注意古文的理解和化学物质性质的分析判断,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A.KNO3加热后才分解,不能自燃,故A错误;

B.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焰色反应为隔着钴玻璃为紫色,故B正确;

C.KN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提纯的方法是利用溶解后,煎炼得之主要利用蒸发结晶,故C正确;

D.火药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体现氧化性,故D正确。

故选A。

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下列有关笔墨纸砚的说法错误的是(    )笔头多用黄鼠狼的尾毛扎成,黄鼠狼尾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B.古时的油烟墨常用动植物油脂烧制而成,其中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脂

C.宣纸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可用稻草、麦秸等原料制成

D.澄泥砚是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的陶砚,其主要成分为大理石【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涉及蛋白质、油脂、纤维素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相关物质的性质,试题难度一般。

【解答】

A.笔头多用黄鼠狼的尾毛扎成,黄鼠狼尾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故A正确;

B.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脂,故B正确;

C.宣纸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可用稻草、麦秸等原料制成,故C正确;

D.澄泥砚属陶瓷类,陶瓷是属于硅酸盐产品,故D错误。

故选D。

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我国晋代《抱朴子》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其中有:①“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②“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说明水银发生了还原反应

B.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2Fe3++3Cu【答案】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题目的情景设计较新颖,予化学知识于古文字中,注意古文的理解和化学物质性质的分析判断,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①“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反应为HgS=△Hg+S;“积变又还成丹砂”发生的反应为:Hg+S=HgS;②“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发生的反应为:CuSO4+Fe=FeSO4+Cu,

A.①中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是水银发生了氧化反应,由Hg生成HgS,故A错误;

B.②中发生的反应为:CuSO4+Fe=FeSO4+Cu,离子方程式为:Cu2++Fe=Fe2++Cu,故B错误;

C.根据①6.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B.诗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C.杜牧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此处的“烟”指固体小颗粒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答案】C

【解析】解: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火药爆炸为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故A正确;

B.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此处的“烟”指小液滴,不是固体小颗粒,故C错误;

D.“豆箕”是大豆的秸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燃烧纤维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D正确;

故选:C。

A.爆炸为氧化还原反应;

B.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

C.此处的“烟”指小液滴;

D.燃烧纤维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7.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B.《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黄芽”指的是硫

C.《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其硝石是KN【答案】A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典文学中所涉及的化学物质,重在积累和理解,难度不大。

【解答】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故A错误;

B.《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是指硫和汞反应,黄芽是指硫,故B正确;

C.《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这里的硝石是KNO3,故C正确;

D.“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瓷”指的是陶瓷,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故D正确。8.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经过5

年数不清的失败,2016年9月,中国太钢集团利用家常和面原理在钢水中加入添加剂试验成功,造出圆珠笔头,可完全替代进口,由此信息可知笔尖钢为合金,且具有良好的切削性

B.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

C.《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

D.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4【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组成、性质及用途为解答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解答】

A.钢是铁的合金,合金一般具有良好的切削性,故A正确;

B.制玻璃的原料:纯碱、石英砂、石灰石;制水泥的原料:石灰石和黏土;制漂白粉的原料:用石灰石可以制得氧化钙进而得到石灰乳,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得到漂白粉,因此工业上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故B正确;

C.矾是各种金属(如铜、铁、锌)的硫酸盐,故C错误;

D.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形式时:活泼的金属氧化物写在前面,再写SiO2,含氢元素的H2O最后写,所以BaCuSi4O10用氧化物形式表示:BaO•CuO•4SiO2,故D正确;

故选C。

9.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是(

)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可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可用作通讯材料是因为其有导电性

B.《本草衍义》中的精制砒霜过程:“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针,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

C.CO2和氟氯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二氧化硅的性质、盐类水解的应用等知识点,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二氧化硅为非电解质,不导电,故A错误;

B.《本草衍义》中的精制砒霜过程:“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针,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故B正确;

C.CO2和氟氯烃等物质属于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故C正确;

D.明矾能用于净水是因为铝离子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故D正确。

​故选A。

10.唐代苏敬《新修本草》有如下描述:“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名绛矾矣。”“绛矾”指()硫酸铜晶体 B.硫化汞晶体 C.硫酸亚铁晶体 D.硫酸锌晶体【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物质颜色的掌握,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主要是亚铁盐和铁盐转化的颜色变化,信息理解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解答】“绛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绛矾是绿色,经煅烧后,分解成粒度非常细而活性又很强的Fe2O3超细粉末为红色,所以绛矾为7水硫酸亚铁,化学式:FeSO4•7H2O。

故选:C。

11.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化学方面的记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选项

古代文献

记载内容

涉及原理A《格物粗读》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枝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

文中的“气”是指氧气B《本草经集注》孔雀石《碱式碳酸铜》投入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该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鹤林玉露》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其中只涉及该过程中涉及物理变化,无化学变化D《开宝本草》硝石(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性质A B.B C.C D.D【答案】B

【解析】解:A.成熟的水果会释放乙烯,乙烯具有催熟作用,所以文中的“气”是指乙烯,故A错误;

B.含有铜离子的溶液能与Fe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该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C.绳锯木断属于物理变化,水滴石穿中饱含化学变化,存在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故C错误;

D.KN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提纯的方法是利用溶解后,煎炼得之主要利用蒸发结晶,此处不是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性质,故D错误;

故选:B。

A.成熟的水果会释放乙烯,乙烯具有催熟作用;

B.铁与铜离子的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

D.KN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提纯的方法是利用溶解后,蒸发结晶得到。

12.《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要求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解答】

A.“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是说“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香炉峰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由此可见这个“烟”实际上是水产生的雾气;水产生的雾气是由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液滴,是一种液化现象,不是碘升华,故A错误;

B.“沙里淘金”说明了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故B正确;

C.爆竹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豆箕”是大豆的秸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燃烧纤维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D正确;

故选:A。

13.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 B.

C. D.【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比较简单。【解答】A.酒曲捣碎,是物质的形态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B.发酵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B正确;C.蒸馏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泉水勾兑是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B。14.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一.为方便饮用,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取罐装饮料茶:根据上述过程,下列判断错误的是①是萃取 B.②是过滤

C.③是分液 D.维生素C可作抗氧化剂【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基本的实验操作,掌握常见的实验操作是解题的关键,平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灵活应用题目所给信息,难度不大。【解答】A.茶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可以通过萃取使其溶解,故A正确;B.分离茶渣与茶汤,选用过滤的方法,故B正确;C.③为装罐,隔绝空气,不是分液,故C错误;D.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以用作抗氧化剂,故D正确。‘故选C。15.我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鼻冲水”的主要成分可能是()氨水 B.氢氟酸 C.醋 D.稀硫酸【答案】A

【解析】解:鼻冲水是具有刺激性气味、储存于玻璃瓶中的易挥发、有毒的物质。

A、氨水符合鼻冲水的性质特点,故A正确;

B、HF溶液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故B错误;

C、醋无毒,可以服用,故C错误;

D、稀硫酸不挥发,故D错误。

故选:A。

鼻冲水是指具有刺激性气味、储存于玻璃瓶中易挥发、有毒的物质,据此分析。

16.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酱油中加入氯化铁可以治疗缺铁性贫血

B.融雪工业盐大多含有NaCl,因此可替代食盐食用

C.食用油的主要成份是油脂,其成分与汽油、煤油相同

D.《本草拾遗》记载“醋……消食,杀恶毒……”其中醋的有效成分是乙酸【答案】D

【解析】解:A.三价铁离子会使人感到胃部不适,还会对肝脏产生危害,治疗缺铁性贫血应补偿二价铁离子,故A错误;

B.工业盐中含有有毒的亚硝酸盐,不能食用,故B错误;

C.油脂成分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汽油、煤油成分为烃的混合物,二者成分不同,故C错误;

D.食醋为3%的乙酸的水溶液,具有杀菌消毒,消肿、散水气,杀邪毒、理诸药等作用,有效成分是乙酸,故D正确;

故选:D。

A.三价铁离子会使人感到胃部不适,还会对肝脏产生危害;

B.依据工业盐中含有有毒的亚硝酸盐解答;

C.油脂成分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汽油、煤油成分为烃的混合物;

D.依据食醋为3%的醋酸溶液解答。17.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诗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杜牧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此处的“烟”指固体小颗粒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答案】B

【解析】解:

​A.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此处的“烟”指小液滴,不是固体小颗粒,故B错误;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火药爆炸为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故C正确;

D.“豆箕”是大豆的秸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燃烧纤维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D正确;

故选:B。

A.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

B.此处的“烟”指小液滴;

C.爆竹爆炸为氧化还原反应;

D.燃烧纤维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18.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古代文献涉及的化学研究成果,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天工开物⋅五金》中记载:“若造熟铁,则生铁流出时,相连数尺内……众人柳棍疾搅,即

时炒成熟铁。”炒铁是为了降低铁水中的碳含量,且熟铁比生铁质地更硬,延展性稍差

B.《抱朴子⋅黄白》中“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主要发生了置换反应

C.《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利用到蒸馏

D.《梦溪笔谈》中“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中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性质、物质成分、物质变化等知识点,为高频考点,明确物质组成、性质、用途关系是解本题关键,会根据物质性质解释其用途,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熟铁比生铁质地更硬,且延展性好,故A错误;

B.《抱朴子•黄白》中“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主要发生了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与硫酸亚铁,属于置换反应,故B正确;

C.蒸令气上,则利用互溶混合物的沸点差异分离,则该法为蒸馏,故C正确;

D.剑刃硬度要大,所以用碳铁合金,故D正确。

故选A。

19.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意蕴含蓄,意境深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漫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

【分析】

本题以古诗句为载体,考查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①“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故正确;

②烟在化学上是固体小颗粒,不一定是PM2.5的固体颗粒,故错误;

③“香”体现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错误;

④植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C。

20.关于下列诗句或谚语,说法不正确的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B.“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C

【解析】解:A.空气属于胶体,海市蜃楼是光线在延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故A正确;

B.水乳交融体现的是物质溶解性,属于物理变化,火上浇油体现的是物质的燃烧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水滴石穿蕴含着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属于化学变化,绳锯木断体现的是物质间的摩擦,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落汤螃蟹着红袍”体现了在加热条件下蛋白质发生了变性,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C。

A.海市蜃楼与光线在空气中的折射有关,而空气属于胶体;

B.水乳交融体现的是物质溶解性,火上浇油体现的是物质的燃烧反应;

C.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属于化学变化;

D.蛋白质的变性属于化学变化.

2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

B.《黄白第十六》中有“曾青涂铁,铁赤如铜”涉及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C.西晋刘琨《重赠卢谌》中的诗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中包含有化学变化

D.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4【答案】A

【解析】解:A.矾是各种金属(如铜、铁、锌)的硫酸盐,故A错误;

B.铁与硫酸铜反应是铁置换出铜,铜为红色,故B正确;

C.炼钢的过程主要是化学变化,也包括物理变化,故C正确;

D.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形式时:活泼的金属氧化物写在前面,再写SiO2,含氢元素的H2O最后写,所以BaCuSi4O10用氧化物形式表示:BaO•CuO•4SiO2,故D正确;

故选:A。

A.矾是各种金属硫酸盐;

B.“曾青涂铁,铁赤如铜”是铁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

C.炼钢的过程主要是化学变化;

D.硅酸盐用氧化物形式表示时,书写顺序为:活泼金属氧化物、不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2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书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极”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B.杜康用高粱酿酒的原理是通过蒸馏法将高粱中的乙醇分离出来

C.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答案】B

【解析】解:A.火药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做氧化剂,体现氧化性,故A正确;

B.高粱中不含乙醇,用高粱酿酒是高粱中的淀粉在酒曲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醇,然后用蒸馏法将乙醇分离出,故B错误;

C.明矾的水溶液水解显酸性,能够与碱式碳酸铜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故能除去铜器上的铜锈,故C正确;

D.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故D正确;

故选:B。

A.火药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B.高粱中不含乙醇;

C.依据盐类水解的性质及应用解答;

D.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

23.《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句分析正确的是(

)于谦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大理石变为石灰的过程涉及到了氧化还原反应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常以单质状态存在

C.赵孟頫诗句“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灿烂美丽的烟花是某些金属的焰色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D.龚自珍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指凋谢的花可以包裹植物的根,对植物有保护作用【答案】B

【分析】

本题以古诗句为载体,考查物质性质、物质成分、物质变化等知识点,为高频考点,明确物质组成、性质、用途关系是解本题关键,会根据物质性质解释其用途,明确生活中的现象与化学知识的关联,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CaO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大理石变为石灰的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金单质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以游离态存在,即淘金淘到的是金单质,故B正确;

C.烟花是某些金属单质或其化合物的焰色反应,而焰色反应是一种物理变化,故C错误;

D.“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不是包裹植物的根,对植物有保护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2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司烜氏,掌以夫遂(青铜凹镜)

取明火于日”的“夫遂”是单质

B.“著作酒醴(甜酒),尔惟曲蘖(酒曲)”的“曲蘖”是催化剂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烟雨”指悬浮在空中的液体小颗粒

D.“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中所指的爆竹燃放过程有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涉及合金、催化剂、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明确相关知识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夫遂”是古人用于日下取火的凹形青铜镜,属于合金,合金为混合物,故A错误;

B.“著作酒醴(甜酒),尔惟曲蘖(酒曲)”的“曲蘖”是反应催化剂,故B正确;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烟雨”指悬浮在空中的液体小颗粒,故C正确;

D.爆竹燃放过程是火药发生爆炸的过程,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故D正确;

故选A。

2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中,说法不合理的是(    )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B.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水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

C.锡青铜(【答案】D

【解析】解:A.可燃物燃烧时放出热量,所以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A正确;

B.明矾中含有铝离子,铝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Cu2(OH)2CO3能与酸性溶液反应,所以可用明矾水除去铜器上的铜锈,故B正确;

C.锡青铜是铜锡合金,在潮湿环境中,铜锡合金会形成原电池,发生吸氧腐蚀,所以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在潮湿环境中的腐蚀比干燥环境中快,故C正确;

D.丹砂为硫化汞,不稳定,加热发生HgS△¯Hg+S,温度降低时,又可发生Hg+S=HgS,二者反应条件不同,不符合可逆反应概念,故D错误;

故选:D。

A.可燃物燃烧时放出热量;

B.明矾水溶液呈酸性,可与Cu2(OH)2CO“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爆炸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B.“甘之如饴”说明糖类均有甜味

C.“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组成、性质及用途为解答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解答】

A.“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爆炸是可燃物与氧气反应,不是分解反应,故A错误;

B.淀粉和纤维素属于糖类,但没有甜味,故B错误;

C.“玉不琢不成器”只是玉的形状改变,是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故D正确。

故选D。

28.下列是从化学角度对成语、谚语、俗语进行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选项成语、谚语、俗语

理解或寓意A“甘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