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存在的不足及有效措施,生态学论文_第1页
甘谷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存在的不足及有效措施,生态学论文_第2页
甘谷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存在的不足及有效措施,生态学论文_第3页
甘谷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存在的不足及有效措施,生态学论文_第4页
甘谷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存在的不足及有效措施,生态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谷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存在的不足及有效措施,生态学论文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总面积1582.01km.内辖15个乡镇411个村〔居〕委,总人口63.02万人,华而不实农业人口56.45万人。属渭河中上游,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县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山区属秦岭山脉西延部分,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渭河两岸为冲积平原。主要支流有散渡河、西小河、藉河。海拔在1320~2716m之间,相对高差1486m.全县境内植被稀少,只要在南后山有天然林分布。水土流失严重,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水土流失面积1415.25km,占总土地面积的89.5%,沟壑密度2.4km/km,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000~10000T/kma.境内年平均气温10.2℃,无霜期187d,年日照时数2131h,日照百分率48%,太阳总辐射量475kg/cm.年平均降水量473.1mm,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60%.固然甘谷县近十年来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获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面临的问题仍然严峻,除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带来生态环境的毁坏以外,化肥农药污染、水体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成为生态环境的新问题。1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1.1资源贫乏,人地矛盾突出全县无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山多川少,山高坡陡,除渭河河谷外,全部为梁峁沟壑地貌,共有大小沟道5671条,沟壑密度为2.4km/km.全县8.42万hm耕地中,山旱地7.49万hm,占88.9%,华而不实:坡耕地3.51万hm,占41.72%;25以上的坡地达1.2万hm,占14.25%.土壤又以黄土母质为主,极易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全县有人口63.02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392人/hm,渭河川区达1054人/hm.人均耕地仅0.11hm.由于人多地少,导致过度垦植,毁坏植被,全县垦植指数为53.2%.1.2干旱缺水、林草内涵修养水源能力低全县河流为季节性河流,经流利用率低,水资源主要为降水。多年平均降水为470mm,并且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年内多集中于7、8、9月,年际由于森林覆盖度低,水源内涵修养能力弱,加上大气环流的影响,年年都要有连续120d以上无有效降水的记录,干旱年份降水量仅为300mm.严重的干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山泉干涸,人畜饮水困难,河水季节性断流。干旱缺水是甘谷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限制因子。全县林草覆盖度为22.21%,而且天然林仅0.36万hm,比例低、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人工林面积1.54万hm,呈零星分布。1.3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山高坡陡,降水集中,林草覆盖度低,黄土母质抗冲能力差,是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到达14.15万hm,占总面积的90%,每年流失表土98.29万t,流失腐殖质24.57万t,相当于流失2.57万t尿素、18.8万t过磷酸钙、54.44万t硫酸钾,导致耕地肥力下降。除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外,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生产建设项目如修路、采矿、制砖等项目中开山挖土、弃土、毁坏植被等。1.4农业生产基础脆弱,地方财政投入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有限甘谷县农业生产为雨养型旱作农业,俗话讲的靠天吃饭,干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受水资源等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的配套设施有限,农业生产的基础脆弱。再加上甘谷县一无资源二无工业,财政收入少,地方财政投入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有限。1.5当代化农业生产形式导致化肥农药用量急增近年来,由于家用家畜的减少和畜牧养殖的规模化、专业化,带来农家肥产量的减少,同时施农家肥需投入的劳动力强度大,也导致农家肥料用量减小,相反化肥农药用量急增。化肥农药的大量应用在消灭农业病虫害、促进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农药残留、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土壤板结、土壤退化等问题,又导致对化肥使用量的追加,构成了对化肥使用量与土壤肥力下降的死循环。1.6农用地膜造成白色污染农用地膜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由于其回收率低、不风化、难降解、入土百年不腐,十分是超薄农用地膜的大量应用,污染土壤环境和生活环境,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白色污染。2几点治理建议2.1编制规划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牵涉农业、水利、林业、畜牧、能源、扶贫开发、农综开发、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路子,科学制订生态环境治理规划。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坚持全面统筹规划,分步施行,量力而行;要具体表现出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保卫治理与开发发展的关系,把保卫治理成果与开发利用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以防为主,突出非工程措施,处理好预防与治理的关系,突出生态防护;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与防灾减灾等规划衔接;要具体表现出清洁型流域的治理理念,防治地下水污染。2.2开展试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施行。最近,要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挑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小流域,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为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构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详细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3强化管理要提高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态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乱倒垃圾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切实加强沿沟沿路森林植被的保卫和培育,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耕作和开发建设,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加强农药、地膜市场管理,减少剧毒农药与超薄地膜的用量,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和可降解地膜。2.4加大投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牵涉面广,牵涉部门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具体表现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按市场化运作难度大。因而,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界积极介入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国债项目,争取国债项目支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接省上项目,如新农村建设、水利六千工程、生态林保卫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落实市、县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积极介入,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介入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2.5强化监督执法要结合(水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国策宣传教育行动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强化监督执法,依法保卫治理成果。把水保预防监督执法纳入农村工作范畴,根据三份治,七份管的理念加强对小流域封禁管理,实行封山禁牧、舍施养畜;加强水保执法监督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减少人为构成的水土流失;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稳固治理成果。以下为参考文献:[1]卿太明。施行水土保持生态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