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凭依之躯_第1页
圣者凭依之躯_第2页
圣者凭依之躯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圣者凭依之躯我在魏玛的大街上走来走去,满脑子都是歌德和席勒。就人生境遇而言,两人相差很大:歌德享尽荣华富贵,席勒时时陷于窘迫。他们并不是一见如故,理由就在于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在两颗敏感的心中引起的机警。这种机警,对旁人是一种永久的隔膜;而对知音,却是一种慎重的打定。

从种种迹象看,两人的推心置腹始于18世纪90年头中期。席勒命苦,只享受这份友情10年。歌德比席勒年长10岁,但在席勒死后又活了二十多年,承受了二十多年刺心的憧憬。

在他们交往期间,歌德努力凭自己的地位和名声扶助席勒,让他搬到魏玛来住,先借居在自己家,然后帮他买房;平日也不忘资助接济,甚至轻微到送水果、木柴。其中最重要的扶助是概括地支持席勒的一系列重要戏剧创作。反过来,席勒也以自己的独有的天赋重新激活了歌德已经被政务缠疲了的创作热心,使他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于是这对友人身居小城,开启了人类文艺史上的一个时代。

他们已经很难分开,但还是分开了。上天让他们同时生病,歌德抱病探望席勒,又在病床上得知挚友亡故,泣不成声。但歌德不知道,席勒死时分外穷困。他的骨骸被安置在教堂地下室,不是家属的选择,而是家属的无奈。病中的歌德不了解下葬的情形,后来也不便对席勒的家属有更多的询问,他把亡友安葬在自己心里了。

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教堂地下室清理时,人们才重新记起席勒遗骸的问题。没有明确标记,一切杂乱无章,哪一具是席勒的呢?这事使年迈的歌德一阵害怕,二十多年对亡友的思念积累成了一种巨大的愧疚,愧疚自己对于亡友后事的疏忽。他当即自告奋勇,负责去鉴别席勒的遗骨。

在狼藉一片的白骨堆中鉴别二十多年前的颅骨,这是连现代最高水准的医学鉴定家也会感到难办的事,何况歌德一无席勒的医学档案,二无起码的鉴定工具。他唯一的依凭,就是对友情的记忆。这真是对友情的最大考验,天下能有多少人在挚友遗失了声音、遗失了眼神,甚至连肌肤也遗失了的处境下依旧能一眼认出挚友的骨骼呢?我揣摩歌德抉择前去鉴别的时候也是没有把握的,刚刚进入教堂地下室白骨堆的时候也是害怕万状的。但他很快就找到了唯一可行的手段:捧起一颗颗颅骨长时间对视。这是二十多年前那些深夜长谈的情景的再现,而情景总是最具有删削功能和修补功能的。于是结果只剩下一颗颅骨,昂然地裹卷起开初的依稀信息。歌德提防翼翼地捧持着前后左右反复端量,结果点了点头:“回家吧,宏伟的挚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

歌德先把席勒的颅骨捧回家中安放,随后着手设计棺柩。那些天他的心情难以言表,犹如席勒本人回来了,但全体积贮了二十多年的倾吐都没有得到回应,每一句都变成自言自语。这种在亡友颅骨前的孤独是那样的猛烈,苍老的歌德实在无法长时间承受,他终究在魏玛最尊贵的公侯陵为席勒找了一块对比梦想的迁葬之地。

谁知一百多年后,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席勒的棺柩被养护性转移,战役终止后开启一看,里面又多了一颗颅骨。估计是开初转移时工作人员手忙脚乱造成的过错。

那么,哪一颗是席勒的呢?世上已无歌德,谁能鉴别!

席勒,也只有在歌德面前,才觉得有心要脱身而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