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环境规划的概念目前对于环境规^U(EnvironmentalPlanning:Planningfortheuseofenvironmentalresourceonasustainablebasis.摘自/uem/seeds-glos.html)的概念并未形成公认、一致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环境规划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环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一种科学理论,是实现环境系统最佳管理、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即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二种观点:环境规划是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的区域环境进行调查、质量评价和预测因经济发展所引起的变化,根据生态学原则提出调整工业部门结构以及安排生产布局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改造和塑造环境的战略布置。第三种观点:环境规划是以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地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为指导,研究把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系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优化生态系统,预防潜在问题发生的可行措施的一种科学理论和方法。第四种观点: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做出的具体规定。1.1.2环境规划的目的环境规划的目的主要有:1.最直接的目的是对资源和环境管理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以达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及其最大效益。2.从人文的角度考虑,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3.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作为环境管理的依据或准则。环境规划是对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它给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工作任务,因此,环境规划是实施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环境规划的原则制定环境规划,应遵循下述4条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的原则。从目前情况看,经济建设在我国仍占首要地位,但这里所说的经济建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建设,而是可持续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即经济-环境的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消耗与资源再生增殖相平衡,对不可再生资源要节约使用。建立低投入、多产出,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这是制定环境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环境目标的可行性原则。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环境规划时应根据规划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环境规划的类型环境规划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方法:按环境要素可划分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规划、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噪声控制规划。按照范围和层次划分,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和部门环境规划。国家的、区域的环境规划属于战略性范畴,起宏观的环境决策作用;而部门环境规划是战术性的,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区域在我国习惯上认为是省或相当于(或大于)省的经济协作区。区域环境规划是国家环境规划的基础,又是制定城市环境规划、工矿区环境规划的依据。区域环境规划又可以细分为:城市环境规划、乡镇环境规划、流域环境规划、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专题环境规划(如人口、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古迹文物等)。部门环境规划又可以细分为:工业部门环境规划、农业部门环境规划、交通运输环境规划。而工业部门环境规划又可以细分为:化工、轻工、机械、冶金等行业的环境规划,行业的又可以细分为企业环境规划。】按照规划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污染控制规划、生态规划和专题规划。污染控制规划也称为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我国“九五”及以前环境规划的重点,根据范围和性质的不同它可分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环境要素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生态规划不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而是把当地的环境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考虑,使经济的发展能够符合生态规划。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利用。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是生态规划的中心内容。专题规划主要是为保护生物资源和其他可更新资源的规划,也包括文物古迹、地貌景观等方面的规划。4•按照规划期限可分为远景环境规划(20年以上)、远期环境规划(10〜20年)、中期环境规划(5〜10年)和近期环境规划(1〜5年)。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大,我国的环境规划已逐步从污染控制规划向生态规划转变。目前我国较为普及的是城市/镇环境规划,它既是区域环境规划的典型和重点,又包含了所有的环境规划类型。1.3.1城市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是三个相互独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规划,应同步制定,综合平衡。【城市总体规划是为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通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市政设施,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综合部署。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研究城市发展依据,包括城市发展方向、性质和发展规模;研究城市空间布局,包括城市布局形式、用地结构和功能分区;研究城市各项专业工程问题。】【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用于确定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及其生产力布局,主要包括重要经济指标、产业布局与发展目标、主要社会指标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城市环境规划既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规划中一个独立的专门规划环境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经论证后,从环境的角度提出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意见。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城市环境规划的地位低于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1.你是如何理解环境规划这一概念的?2.你认为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目前我国城市环境规划的地位如何?你认为该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第二章环境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2.1.1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一般来说,环境规划是为了解决一定规划区域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和保护该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由于环境规划的对象、目标、任务、内容和范围等方面的不同,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环境规划,但无论哪一类环境规划,都是按照一定的编制程序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12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订环境保护规划(即环境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环境规划编制程序是在环境规划工作中所采取的具体步骤和过程,主要包括:环境规划任务的下达接到上一级环保部门下达编制环境规划的任务后,当地的政府、环保部门及其相关政府部门组成环境规划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委托合适的单位承担环境规划的编制任务。编制环境规划大纲(详见第三章)编写组经实地踏勘,收集相关法规、资料后,编制环境规划大纲。环境规划大纲的评审和审批环境规划大纲编制完成后送环境规划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评审,然后由当地或上一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批准后的环境规划大纲将作为环境规划编制工作的依据开展编制工作。环境规划的编制编制单位根据批复的环境规划大纲开展环境规划的编制工作(环境规划的内容详见第三章)。环境规划的评审和审查环境规划编制完成后形成送审稿送交环境规划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环境规划成果进行评审,并送政府相关部门审查。根据近年来不断推进的“公众参与”的原则,环境规划还应交公众讨论或在一定范围内公示。编制组根据专家、政府部门和公众的意见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报批稿。【环境规划的报批稿是经过评审后的修订本,是报上级部门审批的正式文本。】【环境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一般是用来征求各行政部门的意见和函审用的。环境规划的送审稿一般是用来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技术评审的。在环境规划编制中也可视具体情况将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合一。】环境规划成果环境规划成果一般包括四部分,即环境规划文本、环境规划说明书/报告书、环境规划图集和环境规划基础资料集(环境规划图集和基础资料集也可合在一起)。近年来,环境规划信息系统因其方便管理,逐渐成为环境规划的成果之一。环境规划文本为送交政府部门审批的正式文件,经上一级政府批准后成为法规性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是当地政府进行城市/区域建设和环境保护管理的依据。环境规划文本不是“环境规划说明书”的缩写本,而是环境规划的结论性内容,要求简洁明了、条理清楚。主要内容应包括环境规划的规划年限和范围、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各阶段的规划目标和执行标准、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及其容量分配、环境综合整治/防治措施的主要措施及其指标等。环境规划说明书是环境规划的主要技术性文件。它包括各种调查和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内容、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规划的论证结果、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及其容量分配论证结果、环境综合整治/防治措施的方案及其技术和经济论证结果等,要求论点、论据充分,结论科学、合理,是环境规划文本的技术支撑文件。环境规划图集要求清晰、正确、规范。城市环境规划基础资料集包括所有调查和研究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分析论证的方法、公式、参数及其计算过程和结果等。要求基础数据完整、准确,并注明资料来源。基础资料中应包括主要的统计分析表。环境规划信息系统是集环境规划基础信息、规划结果、图集和文档为一体的空间信息系统,是环境管理走向办公自动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多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进行制作,形成图文并茂的空间信息数据库。2.3.1环境规划的审批环境规划报批稿经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技术审查,并经上级政府批准后,成为法规性文件下达执行。上级环保部门在审批环境规划成果时,审批的重点是环境规划文本和环境规划说明书,主要考虑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上级政府批准的是环境规划文本,经批准后成为当地的法规性文件,是当地城市/区域建设和环境管理的法规依据。环境规划的实施环境规划方案批准后,主要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其它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配合。主要实施内容包括:按照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阶段目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环境规划管理和环境质量管理;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实施环境监督管理;根据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环境综合整治/防治方案实施污染源管理;根据环境规划目标和环境综合整治/防治方案开展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为了保证环境规划的正确实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健全环境保护法制(法律保证)(1) 逐步完善地方的法律和规章,严格执法;(2) 落实“环保制度”(详见《环境管理》第四章),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纳入计划、落实环保投资(资金保证)一是将规划措施和所需资金在城市环境保护与年度计划中具体落实,并进行投资来源和投资效益分析;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将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将有关费用纳入政府预算。执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政策保证)相关政策的匹配。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逐步开征环境补偿费和环境税,实行环境成本核算,疏通和拓宽环保投资渠道。改革环境管理体制(体制保证)改革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监督管理;推动公众参与,加强公众监督。1.你认为目前的环境规划编制程序有何不完善之处?2.环境规划文本和环境规划说明书/报告书的区别是什么?3.根据你的经验和现实情况,你认为环境规划的实施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4.我国现状管理体制中可能存在哪些影响环境规划实施的问题?第三章环境规划大纲和环境规划报告环境规划大纲为了更好地完成环境规划的编制工作,避免或减少规划编制的失误,有必要在环境规划编制之前预先编制环境规划大纲。环境规划大纲包含了环境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内容、方法和编制依据等。环境规划大纲经专家评审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成为环境规划的编制依据。3.1.2环境规划大纲的主要内容环境规划大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总则包括规划目的、原则、编制依据、引用标准、规划范围和年限等。规划区概况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况,现状环境概况和相关规划概述。主要环境问题和成因分析通过分析现有资料,找出规划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环境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包括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整体思路和方法。5.专题设置各类环境规划专题设置要求不尽相同,应各有侧重,详见表3-1。对需要进行现状补充监测的部分应详细列出监测计划。预测部分要求列出模式和参数的选取方法。组织分工本章主要是确定规划编制单位组成以及技术组成员名单。成果形式包括环境规划文本和环境规划说明书编写格式。进度安排确定各项工作的时间安排。经费预算列表说明各项工作所需费用以及总费用。3.2.1报告书的主要内容由于环境规划种类较多,内容侧重点各不相同,到目前为止,环境规划报告书还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但其基本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个完整的城市环境规划报告书,一般包括以下几章:总论规划目的、原则、编制依据、引用标准、规划范围和年限、技术路线等。发展规划概述概括地介绍规划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如规划性质、规模、总体布局等)以及相关规划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绿化规划、交通规划的相关内容。基础调查与评价包括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现状、污染源情况、环境质量现状、环境管理现状等的调查和评价,主要目的是摸清家底、掌握特征,找出问题之所在,为制定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单元的划分是基础调查的前提,基础调查是按照各个环境单元进行调查的。环境单元的划分见第四章第二节的生态登记。】环境容量研究环境容量【联合国海洋污染科学问题专家组(GESAMP,1985)认为,“环境容量(又称接纳容量、吸收容量或同化容量)是一种资源,其定义是环境容纳某种特定的活动或活动速率(如污染物的排放)而不造成无法接受的影响的能力。”】是制定环境功能区划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研究规划区域的环境容量是为了确定该地区的水、气、海域等环境承受污染的能力,从而为后续的环境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发展预测与评价发展预测与评价包括四方面内容,即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与评价、污染源预测与评价、环境质量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预测与评价。环境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是在环境区划【环境区划(也称环境单元的划分)主要考虑自然特征,把规划区域划分为具有不同属性的不可再分的环境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特征以及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经过一定的分析论证,人为地划分功能区。环境功能分区是环境标准执行、实施区域环境按功能区进行管理和实施区域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础和前提。环境规划这里所说的环境规划是指如何确定各阶段的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保护工作,最终实现环境功能区划目标。主要内容包括水、气、声环境保护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分配,固体废物处置规划,绿化规划,旅游规划,生态规划等,以及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方案建议等。环境综合整治/防治措施主要是提出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的污染综合整治或防治方案,以实现各阶段的环境规划的目标。公众参与包括公众参与的方式、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就环境规划的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保证、资金保证等。11.结语3.2.2报告书各章节的关系环境规划报告书各章节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如下:总论是环境规划的引言和编制依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基础调查、环境容量以及发展预测和评价是所有后续各章节的基础和依据。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规划的灵魂,是环境规划、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管理的法律依据。环境规划是为最终实现环境功能区划目标的各阶段的实施目标和方案,是环境综合整治/防治措施的依据,也是城市建设和生产力布局的建议方案。环境综合整治/防治措施是为了落实和实现各阶段环境规划目标的具体方案和保证。3.3.1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环境功能区划就是确定各个区块的社会和环境功能,即确定各个区块要用来做什么。它是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体现,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环境标准执行的依据。因此,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环境功能区划一旦批准就成为法规性文件。3.3.2环境规划的最终目标环境规划的最终目标是明确规划区的资源环境特征,使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不超出环境的承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持续发展。它主要应完成环境功能区划,各阶段的环境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及其分配环境综合整治/防治措施方案等,为环境管理提供超前性的依据。1.请说明环境规划大纲的作用?它与环境规划报告有什么本质的差别?2.对于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划,你认为环境规划报告的内容应做哪些调整?3.为什么说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环境功能区划第四章环境调查和评价4.1.1环境特征的调查内容自然环境特征调查(1)地质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调查范围内的地质状况,如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已探明或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等。调查资料应以图表为主,并辅以文字说明。(2)地形、地貌【地形和地貌条件是决定区域污染源和物质迁移过程的基本因素。区域的地貌条件是影响降水量、土壤和植被分布及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也是水环境中污染物迁移的动力因素,决定了污染物的迁移方向和速度。地貌条件对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与扩散也有较大影响。】调查包括应用适宜比例尺的地形图来展示调查范围内的地形起伏特征、地貌类型和地貌特征。做地形地貌调查时,要特别注意对人们的行为可能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查。(3)气候与气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气候特征、污染气象特征和灾害性天气。气象资料可以从气象部门索取,但某些数据资料必须通过现场观测获得。根据气候资料,调查该地区常年或年平均风速、主导风向、风向风速频率分布、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气压、平均湿度、平均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描述污染气象特征的最主要是混合层、大气稳定度、逆温层和风向风速等。灾害性天气有梅雨、寒潮、冰雹、台风、沙尘暴等。应调查这些天气常年平均出现次数、季节分布、强度、持续时间等。(4)水文水文调查包括河流的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的流量、流速、水深、水位落差以及河床形态等;湖泊和水库的库容、水量、水位及其变化规律;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海域的潮汐、潮流和海湾形态等。(5) 土壤土壤调查的内容包括土壤类型、土壤的各种性质【如化学性质包括pH值、Eh,有机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孔隙度、质地状况等。】、剖面结构等。(6) 生物调查生物方面调查包括主要生物资源、种类、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较为重要的是植被状况。另外应特别注意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等方面。社会环境特征调查社会环境特征调查包括人口(人口数量、组成、密度,静态和动态分布、)产业(产业结构、布局、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和产值及其变化趋势、经济密度、建筑密度、交通及公共设施,农业耕作种类和面积、化肥农药施用量,渔业人口及数量、水产品种类及数量,畜牧业情况等。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调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环境规划区在短、中、远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是环境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调查内容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生产力布局、能源结构、人口发展规划、居民住宅建设规划等。城市建设规划调查城市/镇建设规划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城市/镇建设的功能布局和建设规划。调查内容包括城市/镇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绿化规划等。城市建设规划也是环境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4.1.2环境特征的调查方法环境特征的调查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调查法。收集资料法是环境特征调查中普遍应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应用范围广,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环境特征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种方法,由有关权威部门获得能够描述环境特征的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调查者的主观要求,在调查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但这种调查方法工作量大,需要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有时还受季节、仪器设备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遥感调查法可以从整体上鸟瞰一个地区的环境特征,特别是可以弄清人们无法或不易到达地区的环境特征。但这种调查法不适用于微观环境特征的调查,一般只适用于大范围的宏观环境特征的调查,是一种辅助性的调查方法。4.2.1生态登记生态因子的选择生态登记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生态登记要通过生态因子表现出来,通过对调查所得来的大量原始资料分析,
根据规划区域的性质和功能,采用专家咨询或效应调查分析等方法,筛选出生态因子。一般中小城市多选择如下因子•土地条件,一般分为五级即:很宜于开发建设、宜于开发建设、基本宜于开发建设、基本不宜于开发建设不宜于开发建设。划分标准可与城建等有关部门共同商定。•气象因子(如风向、风速等)•绿地覆盖率(%)•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建设密度•能耗密度•交通量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可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特点和条件适当增加较为重要的生态因子,如湖泊、水库、海洋等自然特征,港口、旅游、生物多样性或自然保护区等资源,农业耕作或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等等。生态登记目前较为常见的生态调查方法有两种:网格法和单元法。网格法是在城市区(或扩大)的1:10000(或1:50000)的地形图上按经纬度方向划分网格,每一网格面积为1平方公里。将筛选出的生态因子逐个网格调查,并登记在调查表上。单元法的划分原则如下:以自然特征为主(如按汇水区划分);兼顾行政区划;考虑发展规划。将筛选出的生态因子对所划单元进行逐个调查,并登记在调查表上。绘制生态图将调查来的信息资料,经汇总调查分析,绘制出生态图。4.3.1污染源调查方法社会调查 通常把深入到工厂、企业、机关、学校进行访问,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的调查方法称为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是进行污染源调查的基本方法。它可以使调查者获得许多关于污染源的活资料,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污染源的特点、动态和评价污染源都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搞好社会调查工作,往往将被调查的污染源分为详查单位和普查单位。重点污染源是在对区域环境整体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的有代表性的污染源。同类污染源中,应选择污染物排放量大、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的污染源作为重点污染源。污染源的社会调查分详查和普查两种。对重点污染源的调查称详查。详查一般应到被调查对象处进行详细调查。对区域内所有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为普查。普查工作一般多由主管部门发放调查表,以被调查对象填表的方式进行。理论计算理论计算法可以得到污染源所排放污染物的确切量值,这种调查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物料衡算法和经验计算法。(1)物料衡算法物料衡算法的基本原理是物质不灭定律。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物料量应等于产品中所含这种物料的量与这种物料流失量的总和。其基本公式为:YE原料=£E产品+£E流失(2)经验计算法各种污染物的排放系数国内外文献中给出很多,它们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由于各地区、各单位的生产技术条件不同,污染物排放系数和实际排放系数可能有很大差距。因此,在选择排放系数时,或选择有权威性有代表性的排放系数,或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切勿盲目选用。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的排污系数进行计算,求得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称为经验计算法。经验公式为:Q=KW式中K—单位产品经验排放系数,kg/tW—-单位时间的产品产量,/h;Q——单位时间污染源的排污量,kg/h。3.实地监测实地监测法是对某个污染源的现场测定,得到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介质流量(烟气或废水)然后计算出排放量。计算公式为:Q=cL式中c 实测的污染物平均排放浓度,g/m3;L 介质(烟气或废水)流量,m3/h;Q 测量的排污量,g/h。进行污染源调查时,应根据不同要求,选用不同方法,或几种方法综合使用。污染源调查内容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排放方式、途径及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直接关系到其影响对象、范围和程度。污染源调查就是要了解、掌握上述情况及其他有关问题。污染源评价污染源评价是在污染源和污染物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污染源评价的目的是要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为环境规划的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污染物综合整治方案提供依据。污染源的评价方法有等标污染负荷法、排毒系数法、排污系数法等,目前较为常用的是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标污染负荷法评价的详细内容见《环境评价》第四章。环境质量调查的对象和内容环境质量调查的对象通常为环保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站。在数据欠缺或有必要时应进行补充调查或监测。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大气、水、环境噪声、土壤等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资料。可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特点和特殊的环境生态问题适当增加较为重要的环境要素进行调查。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目的在于对环境质量的优劣给予定量描述,反映出人类已进行或当前进行的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并为环境管理、环境预测评价、环境规划以及污染综合整治提供依据。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较多,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评价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将指数系统与环境标准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具有简单、直观、易于换算、可比性强等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对环境要素的整体质量的描述和不同区域的环境质量的比较等方面,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结果不如综合指数清晰。设某一因子i作用于环境,其环境质量指数的公式可写为:式中Pi 环境质量指数;Ci i因子在环境中的浓度;Si 环境质量标准中该因子某一标准浓度值。大气、水、土壤等绝大多数评价因子均可采用上述的标准型指数。需要注意的是:当PiWl,表示未超标;当Pi>1,表明已超标,而此时(Pi—1)X100%可以表示超标百分率。详细内容和方法请参见《环境评价》的第三章。单要素综合指数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评价对象中,一类是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它们往往是以要素形式出现,主要有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单要素综合指数是对某一要素中不同的环境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用于描述环境中某一要素的质量现状根据不同评价目的的需要,环境质量指数可以设计为随环境质量提高而递增,也可设计为随污染程度的提高而递增。常用的单要素综合指数有代数叠加型指数,均值型指数,加权型指数,极值型指数等。详细内容和方法请参见《环境评价》的第三章。专家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指组织一些专家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专家打分)。其形式可采取个别采访,专家会议讨论,也可寄发各种格式的意见征询表。此法往往对那些较难评判的环境质量问题能起到及其有效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多要素环境质量评价法,详细内容和方法请参见《环境评价》的第三章。4.5.1环境保护措施效益的涵义环境保护措施效益的大小,一般是用进行某项环境保护工程所投入的费用和获得效益的比例关系来表示,即为实现某一目标所付出的费用和因环境质量改变所获得的综合效益的比较。按照研究范围,环境保护工作措施效益可分为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按照效益的性质,又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措施效益分析的方法为提高环保措施费用的综合效益,就需要对环保措施的投资效果进行评价。对环保措施的投资效果进行评价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环境工程措施削减排放量的效果进行分析;另一种是对环境工程措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万元降污量万元降污量是指投入一万元资金可以削减某种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它是行业的一种削减系数,编制环境规划时可以作为估算治理投资的主要参考依据。2.综合效益综合效益指环保措施的所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直接的和间接的费用(包括环境治理费用如投资费、折旧费、人工费、原材料消耗等,社会经济费用如土地占用、社会经济成本提高等,以及局部环境损失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口的环境影响)的定量估算和比较。综合效益评价通常采用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即费用/效益分析法(详见《环境经济学》第六章),但较难准确定量,特别是环境效益和损失以及间接费用和效益的货币化。4.6.1环境管理现状调查的内容环境管理现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环境管理体制和机构环境管理体制的调查是要搞清该规划区的环保部门的隶属关系、上下级关系、管理权限、行政管理和执法能力等环境管理机构调查是要搞清规划区的环境管理部门是何种机构(是独立机构,还是与其他部门合并在一起)及其机构设置等。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对规划区内从事环保工作人员的学历、知识结构、职称结构、接受专业培训的情况、工作经验、实际工作水平等进行调查分析。政策、法规、标准的实施调查规划区是否制定过环境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制度,是否制定过地方环境标准,对已有的地方性环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相关政策、环境标准的执行情况如何。环境监督的实施情况主要调查环境监督管理的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公众监督情况等。环境管理措施综合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综合经济效益带有区域性特点,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方法同上一节。1.进行环境调查时,重点应当考虑哪些问题?2.环境管理现状调查的相关政策包括哪些,请举例说明?3.若对环保措施的投资效益进行评价时难于定量估算,你认为应如何进行评价?第五章环境容量研究5.1.1环境容量的概念环境容量原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概念,它表示生物总数增长可资利用的环境条件及其限度。日本学者把环境容量分为三种类型。环境容量I——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言。在该容量限度以内,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物质的自然循环,一般不会对人类健康或自然生态造成危害。环境容量II——指对居民合意的环境容量。它既包括环境的自净能力,还包括环境保护设施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因此自然净化能力和人工设施处理能力越大,环境容量也就越大。环境容量III——指人类活动的地域容量。它包括环境容量I和环境容量II。联合国海洋污染科学问题专家组(GESAMP,1985)认为,“环境容量(又称接纳容量、吸收容量或同化容量)是一种资源,其定义是环境容纳某种特定的活动或活动速率(如污染物的排放)而不造成无法接受的影响的能力。”5.2.1大气环境容量的概念大气环境容量是一个取决于自然要素,污染性质,气象参数等条件的函数。通常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净化效果很微弱,污染物主要在大气中迁移和稀释扩散而得到净化,也就是说大气环境容量主要是来自大气的稀释扩散容量(动力容量)。对大气环境稀释容量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扩散参数以及大气污染物本底值等条件。因此,要研究大气环境容量,必须研究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建立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大气环境容量模型。5.2.2大气环境容量模型大气环境容量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某一环境单元中大气环境容量模型某一环境单元中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可根据该单元的地方性大气环境标准与清洁对照区的环境本底值之差,并加上大气的净化能力求得。可用下式表示:式中Av——某环境单元中大气的环境容量;V——某环境单元大气体积;Sa——某大气污染物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或地方标准;Ba——大气中某污染物的本底值;Ca——大气的净化能力。大气污染物扩散场模型式中V 近地面大气环境容量;H——近地面大气计算高度;u——年平均速度;L——近地面大气“箱型”长度。孙炳彦等1981年根据箱式扩散模型提出了大气污染物扩散场的环境容量计算模型。单污染物质的大气环境容量模型许可1981年在大气箱式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提出了单污染物质的大气环境容量模型。式中M——单污染物质的大气环境容量;u 某方向的风速;y “箱子”的宽度;z 大气混合层高度。水环境容量的含义水环境容量W由两部分构成,即W=WO+Ws。式中W0为基本环境容量,是指稀释环境容量,其大小主要取决于稀释介质量(水量或流量)的多少,而与生化降解、化学及物理化学降解等净化能力无关;Ws为可变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水体生化降解、化学及物理化学降解以及吸附/解吸等水环境自净能力。这种环境容量因水域和水域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和生态特征不同而有差异。河流环境容量河流的环境容量与河流的大小、形态以及落差等因素有关。对于河流来说,一般W0的贡献略大于WS的贡献。河流环境容量研究所采用的模型包括小河流的一维扩散模式、中等河流及大江大河的二维水质模型,河口水质模型等。研究内容涉及持久性污染物(如重金属和部分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和非持久性污染物(如溶解氧、营养盐和部分易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河流的环境容量是一个变值,它有季节性的变化,也有年际的变化,在容量值的计算和实际应用时必须加以注意。湖泊环境容量湖泊或水库的环境容量W也由两部分(W0+Ws)构成,但由于湖泊冰库的水交换量一般较小,通常Ws所占比重较大。湖泊或水库的环境容量主要是研究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由于多数湖泊/水库营养盐的控制因子是磷,通常主要考虑湖泊磷的环境容量。它是指湖泊年度承受磷的总量,等于单位面积磷的负荷量乘以湖泊的面积。Vollenweider、Kichner和Dillon等研究过湖泊单位面积磷的负荷量计算模型。湖泊或水库的环境容量也有季节性和年际的变化,在容量值的计算和应用时应加以注意。海洋环境容量的量化海洋环境容量的量化包括下述主要工作:污染物的特性,即化学、物理和毒性性质; 污染物最重要的特性是其毒理性质。对各种毒物的审查通常是根据其水化学特性、对鱼的亚致死效应、毒性类型、影响致死浓度的因素、在污染水域的现场观测、对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的毒性资料进行的。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在跟踪污染物从污染源到生态系的可能分布时,必须掌握有关环境和排放特性的资料。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可提供环境中化合物行为的资料。Mackay和Peterson(1981)的逸度模型可用来计算和预测物质的环境分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宿; 特定物质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取决于物质自身特性和环境特性。有些物质可能被清除出海洋环境或者通过化学转化变成天然存在的物质。这些过程包括光氧化、生物降解、沉积作用、大气传输等。确定受影响生态系的边界。海洋环境容量的计算海洋环境容量W也由两部分(WO+Ws)构成,由于海洋潮汐的水交换量一般较大(封闭型海湾除外),通常W0所占比重较大。Ws与海水的自净能力有关,它是海域自净能力综合表现的定量描述。海域越封闭,Ws的贡献越大。对于一个封闭体系,环境容量等于体积乘以最大允许浓度与体系现有浓度之差。其计算可从简单的稳态箱式模型出发进行初步计算,逐步考虑更多的参数和变量而使模型不断完善。对于开放体系,环境容量等于封闭体系的容量加上在稳态条件下物质向相邻系统输出的量。对于开放或半封闭海湾通常需要用扩散方程的数值解法来模拟(有关扩散方程的数值解请参阅有关书籍或资料)。5.5.1生态环境容量研究目前,对于生态环境容量并无统一的概念。自然资源参数的数量、质量及相互匹配是决定生态环境容量的基础。确定各子系统的生态敏感因子及其阈值,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异规律和生态安全机制是确定生态环境容量的关键问题,但往往难于定量估算。生态容量的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国内的有关文献主要涉及森林公园环境容量(其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面积法、卡口法和游路法)、绿洲生态环境容量、观光农业的环境容量和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等。5.5.2预警原则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是有限的,单从量化方面计算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容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国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量环境容量研究中得到了许多教训,90年代提出了“PrecautionaryPrincipal”(预警原则),预警原则要求“即使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某些物质或人为活动与其产生的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只要假设这些物质或人为活动有可能对生命资源产生某些危险或危害效应,就应采取适用的技术或适宜的措施减缓或直至取消这些影响。”预警原则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原则,在环境容量研究时应充分考虑预警原则。总的来说,环境容量研究方法尚未成熟,而且在概念上也存在许多争议,有待进一步探索,不断完善。大气、河流、湖泊三者的环境容量有何区别?提示:W0与Ws的比重有区别结合实践,谈谈如何理解环境规划容量研究中的“PrecautionaryPrincipal”原则?第六章环境预测环境预测的概念环境预测是根据过去和现在所掌握的环境方面的信息资料推断未来,预估与环境相关的信息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环境预测的常用方法环境预测方法较多,目前尚无统一的环境预测模型。各种预测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常用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回归预测回归预测又称回归分析,它是研究系统中具有非确定性关系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它是建立在现状有一定变化规律基础上的一种预测方法,是目前运用最广的预测方法之一。它包括一元线性回归预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和非线性回归预测。马尔可夫链状预测这是一种经验预测方法。全面的预测必须包括概率估计,说明某一预测事件在预测时期发生的可能性,即预测事件的实现概率。马尔可夫链状预测就是一种概率预测方法,它是根据变量的目前状况预测其将来如何变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不需要连续的历史资料,只需最近或现在的动态资料便可预测未来。灰色预测客观世界既有大量已知信息,也有大量未知信息和非确知信息。这种既含已知信息又含未知的和未确知信息的系统,叫灰色系统。未知或未确知信息,称为黑色的,而已知信息则称为白的。灰色预测就是使灰色系统白化的方法,即利用已知信息,去揭示未知信息。常用的灰色预测模型是单序列一阶线性动态GM(1,1)模型。德尔菲法这是一种经验判断法,即按一定方式征询专家意见,通过整理专家们的带有预测性质的主观估计,在一定程度上使之客观化。6.2.1人口预测这两种方法受人口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的影响严重。而较小范围的区域里机械变动较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情况和医疗卫生条件的变化,而人们的生育观念、各年龄段的死亡率也发生变化。所以这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往往有一定的差距。人口是反映国情、国力基本情况的重要指标,区域研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现状、制定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也与环境规划息息相关。故人口预测是制定和顺利实现环境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制定正确的环境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防治措施的科学依据。例如用水量、污水量、公共绿地、社会噪声等环境指标均与人口密切相关。预测人口的方法很多,目前最常用的是自然增长率法和年龄移算法。经济发展预测经济发展预测内容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港口、旅游、交通等的发展预测。它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采用灰色预测、专家预测等方法进行的。水污染源预测水污染源预测包括用水总量预测,废水排放总量预测和污染物排放量预测。用水总量预测预测水资源供需平衡时可采用系数法、城市用水总量预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预测。废水排放总量预测废水排放总量预测的重点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预测。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预测方法主要有排污系数法和排污系数递减率法。生活污水排放量预测常用排污系数法。排污系数(即生活污水量占生活用水量的百分数)农村一般取60%-70%,城市取80%。污染物排放量预测主要包括BOD排放总量预测和COD排放总量预测。BOD排放总量等于工业污染源BOD预测总量加上生活污染源BOD预测总量之和。工业污染源BOD排放量预测是在污染源调查基础上通过BOD排放量与产值关系,建立预测模型。而生活污染源BOD排放量预测可根据人口增长预测。COD排放总量预测类似于BOD排放总量预测。6.3.2大气污染源预测大气中污染物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的排放。其中,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大、种类多、污染危害严重,一般通过三条途径向大气排放。即工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动力,通过燃料燃烧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二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反应产生的各种气体污染物向大气排放,三是生产过程产生的工业粉尘等固体向大气排放。能耗量增长预测能耗量预测模型常用的有工业耗煤量增长预测、工业耗煤量弹性系数法预测、取暖耗煤量预测、居民生活耗煤量预测、蒸汽机车年耗煤量预测和耗油量预测。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污染物排放量预测主要包括燃料燃烧向大气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和工艺生产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两部分之和就是污染物排放总量。一个地区污染物的确定应从实际出发。一般都确定为尘(降尘、TSP)和SO2。交通污染源预测对于大、中城市,交通所产生的大气污染源不容忽视,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CO和NO2。交通污染源的预测方法有两种,即耗油量预测法和汽车尾气估算法。声污染源预测噪声包括交通噪声、社会噪声和企业噪声。总的来说,噪声预测模式分为点声源、线声源和面声源的预测模式。(链接素材:噪声预测模式)工厂环境噪声的预测是综合整治噪声污染的基础。工厂环境噪声预测模式是根据声学传播理论建立的。对工厂预测时,为了便于对噪声分布的估计,可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如风、温度梯度等的影响。预测交通噪声的模型有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公路噪声预测模式”日本声学学会道路交通噪声委员会“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等。但上述模式都是根据噪声产生与传播原理或数学统计分析方法提出的,而影响交通噪声的因素很多,如车流量、车辆类型、车速、道路宽度与坡度等,且往往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公路交通噪声系统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随机动态系统。现有的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是表达式复杂,不便于实际应用,或是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社会噪声与城市功能区性质及其人口密度密切相关。6.3.4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预测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二是生活垃圾,三是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一般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填方材料,通常不参与计算。固体废物总量预测V总=V1+V2式中:V总——预测年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万吨/年)。V1——预测年工矿企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万吨/年)。V2——预测年生活垃圾生产总量(万吨/年)。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预测这方面固体废物种类多,由于各种固体废弃物的性质和产生量不同,应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预测,然后将各种预测结果加起来就是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生活垃圾产生量随生活水平和燃料类型而变化,可根据当地居民生活垃圾的实际调查结果和人口总数进行估算环境质量发展预测方法环境质量发展预测对于环境规划目标的确定和环境综合整治/防治措施的制定是及其重要的,但准确预测的难度较大,可靠性较差。总的来说,环境质量预测的方法与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相似(请参见第五章)。水环境质量发展预测水质预测的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目前较常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定量预测水质模型的选取一般有两种情况。在概率分布设计条件下一般选取概率稀释模型,以污染物稀释过程为主。在定常设计条件下通常选用单项污染控制指标的一般污染物模型、BOD-DO复合模型以及建立于大量水文、水质监测数据基础上的经验模型等。大气环境质量发展预测在能耗量、污染物排放量预测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环境浓度)预测。目前,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方法较多,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比例法这种方法简单快速。式中CO、C1 不同时间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mg/m3);GO、G1——不同时间该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吨/年,万吨/年)。这种方法对中小城市在数据资料缺少的情况下应用的比较多。箱式模型箱式模型是研究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最简单模型。在环境规划预测工作中,箱式模型用得较多。根据模型建立的方式可以分为白箱模型、黑箱模型和灰箱模型三大类。高斯烟流模型高斯烟流模型认为烟仅是由于风使它向下风方向移动,且在这一方向上没有扩散,仅与烟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才有扩散。烟流模型的应用范围有以下几点:(1) 它是假定发生源和流动场是定常的;(2) 在有风且风速大于1米/秒时,可用烟流模型计算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在非定常情况下,可以利用适当的时间间隔进行划分,在诸个时间间隔内用不同的定常条件进行计算,然后再将所得的结果进行综合。(3) 发生源的排放时间大于污染物到达预测地点所需的时间。声环境质量发展预测声环境质量发展预测方法类似于声污染源发展预测。社会噪声发展预测可以根据人口预测、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进行。交通噪声发展可以根据车辆数、车辆类型的发展进行预测。企业噪声发展预测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区域内的企业布局、企业数量发展等。6.4.5海洋环境质量发展预测海洋环境受到的影响来自各方面,陆域的有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非点源等,海域的影响来自养殖、港口、往来船只等。为此,海洋环境质量发展预测需要考虑诸多方面,包括陆源和海洋的各种污染源及其他影响因素,预测方法相当复杂,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较差。6.5.1生态系统变化预测生态系统变化预测包括六方面的内容,即城市生态环境预测、农业生态环境预测、森林环境预测、草原和沙漠生态环境预测、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古迹和风景区的现状及变化趋势预测等等。1.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情况(贮藏量、可用量、消耗量、循环水量及地下水位)。城市绿地面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及城市发展趋势。 1.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分布及其危害。盐碱土及盐渍土的面积、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耗地数和质量的变化情况。乡村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方向。 1.森林面积及其分布。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消耗量和增长量。森林动物资源的消长情况及变化趋势。森林的综合功能(对温度、湿度、降水、洪、涝、旱情的影响)。 1.草原面积、分布、牲畜量、野生动物资源及草原的发展趋势。沙漠面积、分布及沙漠化的发展趋势。草原植被破坏和沙漠化对气候变化及风沙化的影响。包括一般描述以及分析和研究珍稀物种的保护和健全自然保护区的综合意义及发展趋势。由于生态系统极其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定的预测内容和预测模型。1.根据环境预测存在的问题,你认为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进行环境预测?2.对于生态系统变化预测你有何看法?第七章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承载力是在人们对人类环境系统有了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被提出来的。它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环境系统结构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环境承载力是80年代末提出的新的理念,是在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更深刻的概念。近年来国外提出了“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的概念,进一步扩大了环境承载力的理念和深度。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内容环境承载力研究内容包括: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7.2.1环境区划的概念从区域整体观点出发,根据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把特定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这种方法称之为环境区划。通过分区划片揭示出环境功能区在形成、演变、本底、容量、承载力、敏感性和保护方向等方面的差异性。环境区划的目的环境区划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便于开展基础调查和生态登记,为环境功能区划打下基础;二是研究不同环境单元的特点、结构与人们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规律,从环境保护要求出发,研究各环境单元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环境区划的原则环境区划的重点是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特点,才能在环境功能区划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走向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区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性原则。一个环境单元应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如汇水区、盆地、流域、海湾等。2.同一性原则。环境单元内应具有较为均一的自然环境特征。3.相似性原则。环境单元内的现状社会经济功能或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功能(应更强调发展规划)应具有较一致的功能。4.可操作性原则。为了今后环境管理的可行性,应考虑行政区划等与行政管理相关的问题。以上原则的具体体现为:1.以区域自然属性为首要划分依据(如汇水区、大气环境单元等);2.兼顾行政区划;3.考虑区域发展/建设规划。7.2.4环境区划的方法目前环境区划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在网格法生态调查和生态登记(见第四章第二节)的基础上,根据上述原则进行环境区划。2.在生态调查之前进行环境区划(即环境单元划分),在环境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调查和生态登记。推荐使用此法,此方法有利于环境调查、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研究、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规划。区划之后应利用环境调查和环境容量的研究成果对每一个环境单元进行分析、评价和论证,确定各环境单元的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评价方法同各种类型的评价,对环境承载力的分析论证方法目前还没有非常成熟的方法,目前较为常用的是生态适宜度分析法。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不相同,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开放式人工生态系统。因此,城市环境区划有其自己的特点,应更多地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的方案。城市环境区划可采用环境影响主要因素系统分析、环境单项叠加法和模糊聚类法等方法进行分析论证。7.3.1城市功能区划原则功能区划实际上就是生态功能区划,它是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环境区划考虑的是自然的特征和自然因素,而功能区划考虑的是人类的需求。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和复杂性,此处重点介绍城市功能区划。农村功能区划的方法与之相似,但更多地考虑农村生态的保护。在划分功能区时,应重点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当一个功能区同时存在几种功能的情况,原则上应确定一个主导功能,其余为兼顾功能,并以最高环境要求的功能(往往也是主导功能)的要求为准执行。例如对水源地,如果同时承担有饮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几种功能时,应该以饮用水水源地的有关标准来要求。城市功能区划的原则如下:1.以城市生态环境特征为基础; 划分功能区首先要考虑城市的性质以及资源环境的特征。主要是分析城市各环境单元的自然环境状况,目前的主要功能、主要问题以及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总体布局。此外,功能分区必须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使城市内的环境容量得以合理利用。2.以城市环境区划为依据; 城市环境区划根据城市资源环境特征(包括环境容量等)进行了分析论证,得出各环境单元的环境承载力及其相关环境问题,这些都是城市功能区划的主要依据3.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 在划分功能区时,应重点考虑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并能充分利用资源和环境条件(如地理和交通优势、环境容量等),有利于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满足国家有关的法规、标准及统一规定的要求(如国家对城市的一些特殊区域——风景、名胜古迹、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居民生活区等的特殊规定。);同一功能区具有多种功能时,以主导功能的要求为准。城市功能区划步骤对比分析城市环境区划图和城市总体规划图。对比分析可采用各环境区划单元的环境承载力评价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各环境区划单元最佳的发展功能和发展规模。另外还要考虑城市是否存在重点保护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取水口,文物古迹,著名风景名胜等。对比分析污染源的发展趋势和环境容量特征。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城市最佳的总体功能性质和布局,以及各功能区的功能和范围。论证并确定城市功能分区方案。城市功能分区的初始方案确定后,要专门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城市规划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反复论证,确定最后的环境功能分区。规划功能包括主导功能和兼顾功能。相同或相似类型功能的环境区划单元应合并。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一般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风景旅游区等,及其各种混合区,但矛盾冲突太大的功能不宜定为混合区。其中工业区还可分为一般工业区和特定工业区,特定工业区必须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特殊的环境污染特征。此外,城市还可根据需要设置重点保护区,如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一级或二级保护区、文物古迹区等。功能区确定后,应在城市规划图上标明城市功能分区,供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使用。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是城市长远的战略目标,是城市一切规划的基础,至关重要。7.4.1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的含义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是以城市功能分区为依据,根据城市气象特征和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将城市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大气环境功能区域。它是按功能区对大气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和进行大气环境管理的依据。. 7.4.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 别,将规划区划分为3类大气环境功能区(表7-1),并注明应执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级。绘制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图(在规划区域的1:10000或1:50000的地图上),注明各类大气功能区的边界及范围,并附必要的说明。表7-1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分类功能区执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一级二类区规划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二级三类区备注:特定工业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以及特定工业区一府批准的特殊区域;凡位于二类区的工业企业,应执行二级标准,凡位于三类区内的非规划居设置隔离带)。三级般为经国家或省级人民政1民区可执行三级标准(应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宜粗不宜细。因大气环境是由流动的空气构成,大气流场千变万化,相互影响,难以人为的隔开,因而大气环境功能区不宜划得过小、过细。(2) 一类区和三类区的划定应慎重,一般需经国家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区域,并且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才可划定。(3) 相同功能级别的环境区划单元应合并。(4) 区划图宜用不同颜色的图斑代表不同功能级别的区域。7.5.1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原则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按功能区对水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和进行地表水环境管理的依据。划分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的原则应结合水资源及其环境状况以及城市功能区划结果: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优先重点保护《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838-2002)中将地表水划分为五类,其中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为优先保护对象。在划分水环境功能区时,如果出现功能混杂,应优先考虑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的其他功能应服从饮用水的功能。统筹考虑、合理组合水环境功能区划应该从整个流域的总体进行考虑,局部服从整体,同时在划分各功能断面时,要注意上、下游功能组合的合理性,不能产生矛盾。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区划布局及排污口分布水环境功能区划必须与城市功能区划布局相匹配,对工业集中、排污口密集的地区,其水域功能不能定得太高。便于环境管理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有利于强化水环境质量管理,要有利于实行按功能区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及实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7.5.2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点击后可看到放大图片1.根据地表水的环境特征和环境容量,结合城市功能区划和环境区划的结果,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838-2002)中的相应功能类别,将规划区地表水划分为5类环境功能区,注明应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等级。2.绘制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图(在规划区域适宜的比例尺地图上),注明各类地表水功能区的边界及范围,并附必要的说明。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对于中、小型湖泊和水库应注重它的功能的整体性,不宜分得太细。大、中型湖泊可考虑适当分区。(2) 河流应注意上、下游的功能衔接,除了有较大支流汇入,下游功能类别一般不高于上游。(3) 注意与陆地城市功能区的匹配。7.6.1声环境功能区划声学环境要素是居民比较敏感的环境要素,但其污染源影响范围较小,区域间相互影响较轻微,划分的区域空间可相对小一些,但也要注意与城市功能区划相对应。根据城市功能区划的功能类别,按照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相应功能类别,将规划区划分为5类声学环境功能区,注明应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等级。绘制声环境功能区划图(在规划区域的1:10000或1:50000的地图上),注明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的边界及范围,并附必要的说明。进行声环境功能区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城市功能区划和各环境区划单元的主导功能进行声环境功能区划。(2)掌握功能级别划定的尺度,0类功能区的划定应慎重。(3)4类区是指确认的交通干道(如高速公路,进出城市的交通主干道等),而非一般的城市道路。城市一、二、三级道路按区域功能执行。7.7.1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概念点击后可看到放大图片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是指根据当地海洋环境的特征及其承载力,以及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持续开发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划定的能发挥海洋最佳功能效益的功能区划分。它是按功能区对输入海洋的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以及进行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的依据。7.7.2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方法与陆地相似,一般步骤如下:1.按照海域的自然特征和属性进行环境区划;2.开展环境调查和环境容量研究;3.在对各环境区划单元的海洋资源和环境条件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和海域开发规划,进行海域功能区划;4•根据海域功能区划结果,按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相应功能类别,将规划海域划分为4类环境功能区,注明应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等级。绘制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图(在规划海域的1:10000或1:50000的地图上),注明各类海域功能区的边界及范围,并附必要的说明。在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由于潮汐的流动性,对于近岸海域(特别是海湾)应注重它的自然属性和功能的整体性,环境区划不宜分得太细。(2) 注意与陆地城市功能区的匹配。由于海洋是地球上位能最低的区域,海洋环境最易受到人类活动的伤害,功能区划时应首先考虑海洋的资源和环境条件,陆地城市功能区划应根据海洋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与之相匹配。(3)海域功能区划往往存在多功能的利用冲突,应坚持海洋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和持续利用原则,确定主导功能,兼顾其他功能。第八章环境规划环境规划的目的和原则环境功能区划是区域环境管理的长远目标,而环境规划是各阶段环境管理的目标和工作计划。环境规划是在环境功能区划的指导下,根据区域/城市的社会经济和建设发展规划,充分考虑现状区域功能和环境状况,为最终实现环境功能区划目标而制定的阶段性环境目标及其环境管理方案。环境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以环境功能区划为最终目标;以区域/城市的社会经济和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据;根据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现状,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环境规划的内容环境规划涵盖的内容较多,常见的主要规划内容如下:各环境要素(大气、地表水(可含地下水)、声、海洋)的各阶段(近期、中期、远期、及至远景)环境质量目标及其环境质量执行标准;2.各环境要素(大气、地表水(可含地下水)、声、固体废物、海洋)的各阶段环境管理规划方案(环境质量保护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容量分配,污染物控制规划等);3.区域/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可包括区域生态保护规划,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人口控制规划,经济发展和控制规划(经济产业布局及其经济密度),林地和绿化规划,自然保护区和珍稀动物保护规划,旅游和景观保护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规划等。环境规划方法环境规划方法分两大类:环境要素和城市生态建设指标。城市生态建设指标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难以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总而言之应遵循上述环境规划的原则制定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应注重自然生态的维护(Conservation)、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和珍稀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自然地理地貌的维护等。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保护、资源的持续利用及其替代方案,在有多种可利用方式时,应采用机会成本法(详见《环境经济学》的有关章节)进行评估,以确保得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人口控制规划是环境规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大气环境和声学环境质量、污水和固体废物排放量等指标。人口指标包括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通常应根据功能区划的社会生态功能性质确定各环境单元的适宜人口指标。经济发展和控制规划包括与环境因素相关的区域生产力布局、产业布局、经济密度、能源结构和消耗总量、用水量等。林地和绿化规划包括林地的保护和建设规划、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小区绿化规定等。主要指标有人均公共绿地、小区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等。旅游和景观保护规划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开发和保护,旅游环境规划应注意旅游容量的估算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规划(住宿和餐饮服务设施的污水收集处理,固体废物的收集和处置)。城市建设指标以及城市建设布局对城市环境也有较大影响(如热岛效应、交通大气污染、环境噪声等),主要指标有建筑密度、容积率、交通用地比例等。环境规划的决策方法较多,如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最小费用规划、总量控制规划、多目标规划、不确定性优化模型等(请参见相关书籍和文献),一般简单的规划可直接应用经验(包括专家和管理部门的经验)制定规划。规划结果需经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专家的充分论证。. 8.2.1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 所谓指标体系是指描述、评价某种事物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环境规划中常用的的环境指标列于表8-1。除此之外,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酌情增减。表8-1常用的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指标类型分项指标执行标准/具体指标规划内容环境质量扌曰标大气环境质量指标GB3095-1996各规划阶段的执行标准等级水环境质量扌曰标GHZB1-1999GB/T14848-93GB3097-1997声环境质量指标GB3096-93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域总量,各环境单元总量各规划阶段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及其容量分配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域总量,各环境单元总量固体废物总量控制区域总量,各环境单元总量污染物控制指标大气污染物控制GB16297-1996等,处理率,达标排放率各规划阶段污染物控制规划及其指标水污染物控制GB8978-1996等,处理率,达标排放率噪声控制GB3096-93,GB12348-90GB12523-90,区域噪声达标率,企业噪声达标率固体废物控制GB16889-1997,固体废物处理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社会经济指标经济指标GNP,人均GNP,经济密度,耗煤量,用水量各规划阶段各类功能区控制指标人口指标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生态保护指标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濒危和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各规划阶段各类功能区控制规划城市生态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农村生态林业,农业生态,水土保持城市建设建设指标绿地率,交通用地比例各类功能区控制建筑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指标8.3.1环境目标的分类环境目标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从目标的高低划分,可分为3个层次,即低目标、中目标和高目标。2.从时间上划分,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要求目标准确、具体、定量。中期目标一般既包括内容具体的定量指标,又包括一些定性的宏观要求。长期目标是对环保工作在一个历史时期的总的宏观要求或设想,是制定短期和中期目标的依据。3.从空间上划分,可分为国家环境目标、省市自治区环境目标、县级市环境目标以及大经济区、流域、海域环境目标等。4.从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划分,一般可分为环境质量目标、环境建设目标、污染控制目标和环境管理目标。8.3.2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环境目标的可达性是指各类环境目标在现有的及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否达到及达到的程度。环境规划的过程就是环境目标落实及其可达性分析过程。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1.从经济结构、城市建设方案和资源结构的调整改善论述规划目标的可达性。2.从环境投资水平论述环境目标的可达性。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户口注销委托书写作技巧3篇
- 工程水泵安装施工合同书2篇
- 五角度空气质量提升计划3篇
- 律师聘请委托书的写作技巧3篇
- 会议技术服务协议3篇
- 泵的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维护考核试卷
- 桥梁工程的抗震性能评价考核试卷
- 管道工程法律法规更新与培训考核试卷
- 机械设备行业发展趋势预测考核试卷
- 礼仪用品企业市场竞争态势分析考核试卷
- 公务用车分时租赁实施方案
- 全国AEFI监测方案
- DB3301∕T 0451-2024 医学美容机构电子病历系统技术规范
- 《大国浮沉500年:经济和地理背后的世界史》记录
- 水工维护初级工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运维项目进度计划
- 商场中央空调租赁协议模板
- 十八项核心制度
-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数学试卷(人教版)
- 国家开放大学《Python语言基础》实验4:条件分支结构基本应用参考答案
- OTA代运营协议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