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第第页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2篇)二班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熟悉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老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由于常常有一种样子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宏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有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诞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商量、沟通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同学生活实际,关心同学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勉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同学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分。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同学在田字格里书写。
二班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2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远眺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许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同学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同学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留意启发同学,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挨次,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商量。
3.全班沟通。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同学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育同学自行猎取学问的力量〕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老师应向同学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索: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老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概壮美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渐渐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同学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相互描绘。〔培育同学观看、理解、想象和表达力量〕
5.老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概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知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勉向上,主动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经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同学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勉向上,主动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同学学习诗人奋勉向上,主动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8.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留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班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详细目标:
学问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洁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看法: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同学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2、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关心同学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到达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纳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同学渗透合作沟通,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预备:
为了使同学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
1、积累描写祖国壮美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关心同学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洁的课件,给同学供应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许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伴侣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伴侣有什么特点吗?〔同学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如今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间或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会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丽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索。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丽,又告知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觉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信任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如今就给你们一个展现的机会,谁情愿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留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2、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
些方面的内容呢?
老师依据同学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日我们就围围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主动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沟通。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终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同学合作沟通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老师巡察了解状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沟通,展现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状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有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同学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消失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同学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同学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同学读出黄河的宏大气概。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同学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宏伟和壮美。再请同学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宏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同学朗诵这两句诗文〕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宏伟壮美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同学朗诵后两句。
〔3〕师:如今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好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同学展现配乐朗诵,依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终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同学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同学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同学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现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默写《登鹳雀楼》。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二班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详细目标:
学问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洁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看法: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同学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2、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关心同学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到达有感情的诵读。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日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出名的大诗人,你们兴奋吗?生:兴奋。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殊喜爱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伴侣,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同学争先恐后地举手参加〕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日,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比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刚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许多生字。同学们,你们熟悉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同学熟悉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相互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相互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熟悉。〕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肯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仔细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协作音乐,同学评议。〕
4、如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悄悄地听录音配乐朗诵,认真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丽秀丽的景象。〔放录音〕
5、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议 一下。〔同学可以实行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秀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丽景象。〔屏幕展现动态画面《登鹳雀楼》,稳固感知、丰富想象。〕
6、
〔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概磅礴的秀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假如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纳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
〔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日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把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盼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看四周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妙景物的宠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二班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小伴侣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常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丽,结构奇怪,气概宏伟。许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很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出名。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三、探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同学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当这样读,登/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如今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假如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如今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其次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终抽查一下,任凭从中挑几个字。
如今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假如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秀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留意笔顺。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同学观看老师运笔,重点区分人入的写法,强调其次笔捺的位置,可采纳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分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三〕、品读诗句
1、刚刚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伴侣们是不是发觉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伴侣别焦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3、那其次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概吗吗?指名,评,读出气概。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观察——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看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美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观赏一下这种壮美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丽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四、当堂练习
填空:〔〕依山尽,黄河〔〕海流。
欲穷〔〕,更上〔〕。
五、归纳总结〔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略〕
二班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熟悉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干净。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熟悉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干净。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预备】
老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同学:预习课文:
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舞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日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熟悉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关心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沟通展现。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肯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沟通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肯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淘气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日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留意什么?生沟通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留意:一看二写三对比。生摆好书写姿态,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头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干净。
4、生写完以后,展现,沟通,评奖。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二班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熟悉4个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预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其次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有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渐渐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留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垮,但是这首诗,却始终受到人们的宠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老师巡察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把握和要求熟悉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状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渐渐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老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同学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老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当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终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终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稳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熟悉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二班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
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伴侣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
2、集体背诵,问:诗的是谁?
3、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
4、简介
二、解题,简介
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站在颧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看到了什么?
〔1〕教同学字:依,入,指名试读。
怎样记住依
人和入这两个字的区分在哪里?
〔2〕组词练习:衣〔〕〔〕入〔〕〔〕
依〔〕〔〕人〔〕〔〕
〔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诗人想到了什么?
〔1〕教同学字:欲,穷,目,指名拼读。
谁能想出好方法来记住这些生字?
组词练习:日〔〕〔〕〔〕目〔〕〔〕〔〕
〔2〕指读三四行诗句
四、课堂作业
1、读读、抄抄以下词语,预备听写。
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认真观看插图,指图上楼、太阳、黄河的位置。
〔2〕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出示:依有三个意思:A靠,依靠B根据C服从
白日依山尽的依是什么意思?靠
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B清晰、明白C亮D空白等
尽的意思有A完B到达极点C全部用出D全部的等
诗中的尽是多少
〔4〕想一想: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
〔5〕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诗人想到什么?
〔2〕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出示:欲,A欲望B要、盼望C需要D将要
穷,A贫困B完、尽C到达极点D推究究竟
目,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名目E标题
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
还得怎么样
更,A更加,愈加,更加B再,又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
〔3〕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4〕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
〔5〕指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划出停顿处
2、练习朗读
3、指读评议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欲,谷的捺改成点
楼,左窄右宽,共十三笔
2、其他要描红的字
穷:穴字头写的扁而宽
3、描红练习
五、课堂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更上一层楼。
二班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预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爱好,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爱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同学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留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观察中条山,下面接近黄河,由于常常有一种样子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许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黄昏的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当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美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需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知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学问、本事,眼界才能开阔。
(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看的景象,诗人观看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二班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去认字,稳固看拼音识字的力量。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熟悉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育同学的阅读和识字力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日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态。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预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同学活动:同学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熟悉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留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兴奋与喜悦吧!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情愿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态。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熟悉吗?(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熟悉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熟悉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慧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态,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熟悉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肯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看“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同学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看“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爱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日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班级的同学已经有了肯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识,有部分同学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依据同学学情,结合低班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表达以同学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伴侣帮一帮临时不会读的小伴侣,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和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对全体。在检查自读状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同学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订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班级同学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爱自己说。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情愿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同学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嬉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同学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同学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同学商量沟通,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关心同学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留意,认真想一想”,同学的爱好较高,觉得很好玩。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同学自己去发觉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看、学习去解决问题,同学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班级同学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同学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关心同学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同学身临其境,真实感知那种美妙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同学形象感知到黄昏夕阳渐渐落山的秀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同学展现生活中较难观看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丽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同学的留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同学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实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概,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同学已有的学问阅历,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意语言的积累,更要注意关心同学学会运用语言。依据教学内容教给同学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同学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同学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舞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同学观看插图,引导同学进入角色、换位思索,设身处地。接着,按同学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学问阅历,让同学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受。同学主动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同学自身的探究、体验,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二班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11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同学的主体作用,培育创新思维。通过鲜亮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学问,采纳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同学的爱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同学的独特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终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终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育同学的观看力、想像力,感悟诗人主动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预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特别出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特别出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许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其次行诗句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仿照)
3、把这气概通过读表现出来。
4、师读:渐渐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黄昏的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过渡:看到如此秀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绚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丽,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请认真观看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多少小伴侣有这样的经受?(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情愿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知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假如把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或许会读的更好?情愿听老师的朗读吗?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知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学问、本事,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长拓展
1、我们有时候把很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状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依据诗意,绽开合抱负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男士护理项目立项申请报告范文
- 月光下的古镇夜晚写景演讲稿(5篇)
- 2025-2026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开学分班检测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5安徽芜湖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招聘1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鲁滨逊漂流记的启示与勇气7篇
- 2025广东惠州市惠阳区教育局选调下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循环经济领域资源回收承诺书7篇
- 先进技术运用服务保障承诺书9篇
- 咖啡烘焙品质保障承诺书4篇
- 古董修复技术保证承诺书(6篇)
- 客运管理工作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全套
- 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共5套-可直接打印)
- CVD 碳化硅涂层产品技术要求
- 2024版以房抵债协议范本
-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上海财经大学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计方案范文
- JT-T-1180.2-2018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第2部分:道路旅客运输企业
- 中国省市县行政区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