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直肠给药综述 改_第1页
01直肠给药综述 改_第2页
01直肠给药综述 改_第3页
01直肠给药综述 改_第4页
01直肠给药综述 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直肠给药综述通常我们传统的用药方式包括口服、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是外用,但其都有严重的弊端,比如口服,我们的肠胃对某些药物有很大的不良反应;肌肉注射及静脉滴注对一些儿童及不愿用此方法的人有很差的治疗效果;而且外用的吸收效果不佳。那么我们是否还有一种更好的用药途径呢一直肠给药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500近年来就利用直肠给药的方法治疗某些疾病。许多学者采用直肠给药法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和疑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直肠给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方法,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粘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那么直肠给药具体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呢?直肠给药的吸收机制药物口服给药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代谢,这样多数药物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原有的作用强度。直肠给药时,药物在直肠吸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后再由肝脏进入大循环;另一条是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经骼内静脉绕过肝脏进入下腔大静脉,而进入大循环。因此,栓剂纳入肛门的深度愈靠近直肠下部,药物在吸收时不经肝脏的量亦愈多,其部位应在距肛门2cm处。据报道,一般由直肠给药约有50-70%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对于阴道附近的血管,几乎均与大循环相连,所以施入阴道的药物吸收速度也比较快,且因

不经肝脏而作用也较强。此外,也有研究指出,淋巴系统对直肠药物的吸收几乎与血液处于相同的地位。所以,直肠淋巴系统也是药物吸收的一条途径。那么选择直肠给药有什么好处呢?它的目的,意义,以及其临床作用是什么呢?直肠给药主要方法有三:①栓剂塞入法,②直肠点滴法,③保留灌肠法。下面将做详细描述。1•栓剂塞入法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供人体腔道内给药的固体制剂。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入腔道后,在体温下能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它不仅起到润滑、收敛、抗菌、杀虫、局麻等局部作用,还可以直肠吸收药物发挥全身作用,并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甚至对治疗癌症有很大的帮助。栓剂药物的加入方法:不溶性药物,一般应粉碎成细粉,再与基质混匀;油溶性药物,可直接溶解于已熔化的油脂性基质中;水溶性药物,可直接与已熔化的水溶性基质混匀;或用适量羊毛脂吸收后,与油脂性基质混匀。润滑剂:栓剂模孔需用润滑剂润滑,以便于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冷凝后取出栓剂。常用的有二类:

油脂性基质的栓剂常用肥皂、甘油各l份与90%乙醇5份制成的醇溶液。水溶性或亲水性基质的栓剂常用油性润滑剂,如液状石蜡、植物油等。1.1栓剂治疗癌症癌症疼痛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临床常用镇痛药物曲马多、强痛定、度冷丁等止痛,长期使用此类镇痛药易成瘾。双氯芬酸钠栓是一种衍生于苯乙酸类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外用直肠给药吸收快、完全。外用双氯芬酸钠栓加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癌症患者疼痛确实有效。尤其是对于日常生活尚能自理的癌症患者,用药方便、简单,副作用相对较轻,避免成瘾性,为减轻癌症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取双氯芬酸钠栓以红霉素软膏少许润滑栓剂头部,轻轻塞入肛门2cm处,每日1次,塞药2h内不大便,并加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中药:黄芪30g,当归12g,熟地12g,川芎12g,枳売10g,丹参20g,桃仁8g,红花8g,玄胡12g,白芍12g,党参12g,甘草6g。每日1剂,每日3次。结果患者在24h内疼痛完全缓解,患者未感胸部或肝区明显疼痛,无明显恶心、呕吐、头昏、心慌等不适,饮食一般,睡眠可。晚期癌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临床中采用双氯芬酸钠栓外用塞肛门加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癌症疼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2消炎痛栓剂直肠给药治疗肾绞痛本组58例,男35例,女23例;年龄20〜74岁,平均35.4;左侧27例,右侧31例。发病时间0.5〜33h。伴肉眼血尿5例,镜下血尿36例;恶心、呕吐21例,腹胀15例。KUB示一侧输尿管结石16例,双侧输尿管结石5例,一侧输尿管结石对侧肾结石8例,肾结石ESWL后石街形成13例;B超显示输尿管结石10例;不明原因6例。行IVU检查25例,其中痛侧不显影21例。本组病例经确诊后即给消炎痛栓剂(湖北江陵制药厂生产)100mg,塞入肛门达齿状线以上(2cm左右),嘱患者1h内不排便,并观察镇痛效果。本组所有病例均不加用其它镇痛、解痉、麻醉药品。灌肠灌肠疗法是以中药药液或掺入散剂灌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灌肠疗法起源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就有用猪胆汁灌肠治疗便秘的记载。至近代,灌肠疗法发展比较迅速,应用于很多局部及全身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如用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尿毒症、麻痹性肠梗阻及支气管哮喘等。通过实践证实,本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结肠、直肠的局部病变,而且可以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全身性疾病。其方法简便,吸收迅速,作用较快,还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胃粘膜的不良刺激。具体操作方法如下:让病人排净大便,或用清水灌肠,以利于药物吸收。

将灌肠筒依次接上橡皮管(上附开关夹)、玻璃接管和橡皮肛管。如用硬橡皮管头时可不用玻璃接管,而将硬橡皮管头直接接在橡皮管上即可。橡皮肛管和硬橡皮管头应煮沸消毒。扭紧开关夹,将所用药液倒入灌肠筒内。4•病人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双膝屈曲。臀部垫以雨布和治疗巾,露出肛门。臀部可略微抬高,以利保留药液。在肛管头上涂润滑油,然后扭松开关夹,放出管内温度较低的液体并排除管内空气。用手腕触灌肠筒,如觉微温(以39〜42°C为宜),即可捏紧肛管,轻缓地插入肛门内约10〜15cm。漏斗韵高低要与臀部平齐而略高,使药液慢慢地灌入肠内。6•药液流完后,立即捏紧导管,取下漏斗,然后慢慢将管从肛门内抽出并以纸包裹。嘱病人留住灌入药液,不要随即排出。必要时可用手纸压肛门数分钟,以助病人保留药液。每次保留药液时间要在30分钟以上。每次灌入药量要因人而宜。成人为200〜300ml;小儿按年龄酌减,1岁以内用15〜30ml,1〜3岁用30〜60ml,3岁以上用60〜lOOml。每日2〜3次,一般7〜10天为1疗程,如病情需要,中间休息3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急危重症,灵活掌握。3直肠点滴也称肛门点滴法,它是以类似点滴输液的方式将中药煎剂或中成药液体制剂(包括丸、散、膏、丹加水制备的溶液)由肛门注

入直肠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中药保留灌肠法的一种改良用法。它较一般保留灌肠法病人不适感轻,注入药液量大,便于保留和吸收,疗效更确切,操作方法也不复杂,所以值得推广应用。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和一般静脉输液的设备相同,唯针头换成导尿管。药物制备按辨证论治要求或根据病情需要,将所选药物(中草药、中成药)制成治疗液体。中草药煎煮2次,纱布过滤混合分成2份(即2次用量);丸、散、膏、丹等成药用开水泡后取汁,纱布过滤;成药灌肠液进行加温后,装入滴瓶(开放式点滴瓶或葡萄糖瓶)中,调节药温至40°C以下。嘱病人排净大便或用清水灌肠。4•病人取侧卧位,也可仰卧、俯卧,垫高臀部lOcm。5•排出输液管中的空气,选用12~16号导尿管,并在前端涂以润滑剂(甘油或液体石蜡),插入肛门内(成人10〜20cm,小儿5〜15cm),胶布固定,开始点滴。根据病情调节滴速高热及津伤重症病人,点滴速度宜快,可80〜110滴/分钟;气血两亏及其它慢性病人,点速宜慢,以30〜70滴/分钟为宜;外感病人使用解表剂时,若已见微汗热退,可终止点滴,此乃中病即止之意。根据病情调整药,由于药物种类不同,直肠吸收的情况亦有所不同。有些药物如四环素等,人的直肠吸收率远远低于口服。林可霉素的直肠吸收率与口服者相近似,但采用溶液作灌肠剂要比用栓剂

吸收效果好。三条途径均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亦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因而直肠给药大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中医认为,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其络脉络肺,与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脉”,所以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药物运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同时大肠、小肠、膀胱同居下焦,肾主水液,司二便,从而为直肠给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了理论基础,酷似“透析”作用。并且前列腺紧邻直肠药物的影响,经直肠给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又有局部热疗作用失为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药物直肠吸收,不象口服药物受肝脏首过作用破坏,同时肝脏与肾脏也不受药物的影响;直肠吸收比口服干扰因素少;对不能或者不愿吞服片、丸及胶囊的病人,对不易接受静脉滴注及肌肉注射的患者尤其是婴儿和儿童可用此法给药;对伴有呕吐的患者的治疗为一有效途径;对治疗直肠周围疾病尤其是直肠癌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影响直肠给药吸收的因素药物在直肠中的吸收过程极为错综复杂,其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今后需进一步研究。影响栓剂中药物直肠吸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生理因素1结肠内容物:粪便充满直肠时对栓剂中药物吸收量要比无粪便时少,在无粪便存在的情况下,药物有较大的机会接触直肠和结肠

的吸收表面,所以如期望得到理想的效果,可在应用栓剂以前先灌肠排便。其他情况如腹泻、给肠梗塞以及组织脱水等均能影响药物从直肠部位吸收的速率和程度。2pH及直肠液缓冲能力:直肠液基本上是中性而无缓冲能力,给药的形式一般不受直肠环境的影响,而溶解的药物却能决定直肠的pH。弱酸、弱碱比强酸、强碱、强电离药物更易吸收、分子型药物易透过肠粘膜,而离子型药物则不易透过。药物的理化性质因素溶解度:据报道在直肠内脂溶性药物容易吸收。而水溶性药物同样能通过微孔途径而吸收。粒度:以未溶解状态存在于栓剂中的药物,其粒度大小能影响释放、溶解及吸收。粒径愈小、愈易溶解,吸收亦愈快。解离度:药物的吸收与其解离常数有关。未解离的分子愈多。吸收愈快。酸性药物中PKa在4以上的弱酸性药物能迅速地吸收、PKa在3以下的吸收速度则较慢。碱性药物中pKa低于8.5的弱碱性药物吸收速度较快PKa在9〜12之间的吸收速度很慢。说明未解离药物易透过肠粘膜,而离子型药物则不易透过。如水杨酸的吸收率随pH上升而下降、象季铵盐等完全电离的药物亦不吸收。药物从直肠的吸收符合一级速度过程,且属被动扩散转运机制。基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栓剂纳入腔道后,首先必须使药物从基质释放出来,然后分散或溶解于分泌液中、才能在使用部位产生吸收或疗效、药物从基质释放得快,则局部浓度大作用强;反之则作用持久而缓慢。但由于基质性质的不同,释放药物的速度也不同。

在油脂性基质的栓剂中所含的药物如系水溶性并分散在基质中时,则药物能很快释放于分泌液中,出现的局部作用或吸收作用也较快。若油脂性基质所含的药物系脂溶性的,则药物须先从油相转入本性分泌液中方能起作用,这种转相与药物在油和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有关。如药物的浓度低而且在油脂中的溶解度较大时则难以进入分泌液中,药物的释放受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亦比较迟缓。因此宜采用油/水分配系数适当小的药物,既易转移入分秘液中又易透过脂性膜。水溶性基质中的药物,主要借其亲水性易溶解在分泌液中来释放药物。其药物溶于水溶性基质中,因油/水分配系数小,故不易透过脂性膜,小分子药物(4〜10A0)可透过膜上微孔。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实验证明表面活性剂能增加药物的亲水性,能加速药物向分泌液中的转入,因而有助于药物的释放。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不宜过高,否则能在分泌液中形成胶团等因素而使其吸收率下降;所以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必须适当,以免得到相反的效果。栓剂中药物的剂量关于栓剂盼剂量,尚未有明确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认为至少相当于口服剂量,或为口服剂量的1.5〜2倍;毒、剧药物则不应超过口服剂量。但适宜的直肠给药量以及栓剂的大小、形状、基质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如物理状态、溶解性及分配系数等)及基质的性质(如熔点、溶解性及表面活性)等而定。前景与展望

从临床报道看,直肠给药对泌尿系统及男科疾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①操作简单,无创伤,病人乐意接受;②对不能吞服的病员更适合此法给药;③药物在直肠吸收较口服为快,尤适宜于前列腺及盆腔疾病的治疗;④中药灌肠方法简便,药源易得,价格低廉,特别适宜于在没有透析条件下抢救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总之,直肠给药法应用范围广泛,见效快,疗效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值得提倡推广。但截止目前,直肠给药多限于中药煎剂或中成药稀释液,随制随用,除个别是栓剂外,尚缺乏规范化的中成药制剂和肛注专用器具,影响了直肠用药的普及和推广。而且,栓剂在治疗一些对肾脏有很大副作用的疾病时,有较好的优势,栓剂的制备及其器具如有普及及推广,相信随着临床医学药物学和其他边缘学科的发展,随着对直肠给药方面的领域的深入研究,此方法必将更加广泛的应用到临床医疗上,为广大患者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杨爱萍;王晓莉中药灌肠治疗盆腔脓肿术后腹痛、低热68例陕西中医2008年第11期钱溥;钱志华《临床实用灌肠疗法》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6月伊凡;;前炎灵栓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