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认识分子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3.认识人类对物质构造的认识过程;认识大部分分子直径的数目级为10-10m。【过程与方法】经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察看和剖析,认识人类认识物质构造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感情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察看、实验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研究微观世界。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培育学生经过察看和剖析得出分子的观点。【教课难点】对分子观点及其直径的理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课过程一、新课引入用多媒体展现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百怪千奇,比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何能“磨铁成针”呢?厚厚的鞋底穿久了为何底会愈来愈薄呢?铁铲用久了为何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何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关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研究其原由。你是如何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日我们来学习“认识分子”。二、新课教课研究点一:德谟克里特的猜想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内容,想一想人类是如何认识分子的?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想和想法,我们把这类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2.什么是“猜想”呢?让学生阅读教材方框图:“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常常需要猜想。”告诉学生猜想一定以科学事实为基础,不可以凭空乱想,并且还要有必定的依据;关于猜想的正确性,我们又要经过实验和实践去查验。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虑:经过阅读教材后,你以为古代人们是如何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如何的猜想呢?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构成的。他把这类物质叫作“原子”,意思是这类粒子是不行再切割的。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质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从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录:他们以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研究点二:什么是分子1.分子观点的根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以后的两千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研究和实验。跟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的确存在着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把它称为“分子”,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2.分子的观点: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3.全部物质都是由大批分子构成的。任何物体,不论它们的大小、轻重有何不一样,也不论它们能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研究点三:分子的大小分子特别的小,肉眼是不可以直接察看到的。那么分子究竟有多小,我们又如何去测定分子的大小呢?1.察看细小物质的方法——显微镜。一般的光学显微镜没法察看到分子,一定采纳放大倍数更高的离子显微镜。多媒体展现:离子显微镜下的硅表面硅原子的摆列。只需从放大的图中获得放大后的硅原子的直径,再除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能够获得硅原子的直径。这是一种精准的丈量方法。2.单分子油膜法是最大略地丈量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发问:这里一颗绿豆,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法丈量它的直径?可能的方法:游标卡尺丈量、100颗绿豆摆列成直线测总长度再取均匀值等。设疑:绿豆毕竟还比较大,假如是沙子呢?而分子更小,又该如何?介绍放大法:将绿豆相互靠紧摆列,没有重叠,此时依据柱体公式V=S·h,h就是绿豆直径,体积可用量筒读出,面积可用坐标纸画其轮廓得出。而后依据公式求解。实验,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分子的直径也可效仿这类方法,将一滴体积已知的小油滴,滴在水面上,在重力作用下尽可能地散开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此时油膜可当作单分子油膜,油膜的厚度当作是油分子的直径,因此只需再测定出这层油膜的面积,便可求出油分子直径的大小。已知一滴油的体积

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

S,那么这类油分子的直径就能够依据

Vd=S求出。自然,这个实验要做些简化办理:(1)把分子当作一个个小球;(2)油分子一个紧挨一个齐整摆列;(3)以为油膜厚度等于分子直径。在此基础上,还要指出:(1)介绍数目级这个数学名词,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为了书写方便,习惯上用科学记数法写成10的乘方数,如3×10-10m。我们把10的乘方数叫作数目级,那么1×10-10m和9×10-10m,数目级都是10-10m。(2)假如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V-10油膜面积为S,则d=S,依据估量得出分子直径的数目级为10m。几个很形象实例来告诉学生疏子的确很小,这个直径相当于我们所学过的1nm的十分之一。①本来1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假如每秒让1亿个分子跑出来,要经过9000年才能使容器中全部的分子都跑出来;②若有这么多砖块,它们能将地球铺满,且厚度达120km,相当40000层楼高;③物质和分子的关系就像把一粒沙假如比做地球,那构成沙的分子就像地球中的一个小乒乓球。这就是我们所学习的微观世界,你感觉它巧妙吗?板书设计10.1认识分子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2.分子的观点3.分子的大小教课反省采纳以学生为主体的启迪式教课方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提升,在讲堂上议论的氛围很浓重,思想也比从前活跃了,大部分学生能在自己看书与议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实质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成效不好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