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号 袁炳发阅读附答案_第1页
堂号 袁炳发阅读附答案_第2页
堂号 袁炳发阅读附答案_第3页
堂号 袁炳发阅读附答案_第4页
堂号 袁炳发阅读附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堂号袁炳发阅读附答案堂号袁炳发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奔扑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正是用的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立刻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呀!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悲伤,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整理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踪迹,人畜假如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细心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踪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大量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全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燃烧一尽。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撕打起来。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卫兵〞们打伤致残。

此后,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推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解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6期)

4.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表达角度,既可呈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B.张爷爱憎明显: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全力帮助“我们家〞。

C.擅长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保护。

5.简要分析划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5分)

6.“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6分)

4.C(没有外貌描写)

5.交待“偷鸡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遭遇水灾,全镇困顿;推动情节发展:正是由于几乎家家缺吃少穿,才会发生“偷鸡事件〞;为张爷误会“我们家〞埋下伏笔:初来乍到的外来户且生活艰辛;从侧面交待父亲坚持“自证清白〞的原因:投奔同乡且立足未稳;用生存的艰苦衬托出我们家对家风的坚持:再困难的生活,人也不会堕落。

(每点1分,答到4点给总分值)

6.对家族整体层面的影响:“偷鸡事件〞中坚持自证清白,赢得张爷及乡邻的信任,让大伯三兄弟找到工作;‚大伯三兄弟在纸厂任劳任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