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阶段检测(一)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评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试)从分封制的角度看,周朝国家管理在平面上可以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他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政治制度和社会职能。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B.有利于稳定西周王朝社会统治C.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大一统D.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据材料“他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社会职能”可见分封制度下,职能清晰,隶属明确,有利于稳定西周王朝的社会统治,故选B项;分封制之下,地方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继续分封,减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分封制下,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不利于大一统,排除C项;分封制的标准仍然是以王室血缘贵族为主,郡县制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而不是分封制,排除D项。]2.(2020·潍坊市高三期末考试)周族的先祖曾任夏的长官,又曾为商的方伯。周建国后,夏、商二族又成为周的诸侯。商灭夏后,夏商二族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这反映了()A.政治体制不成熟导致王朝更迭B.长期战乱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C.分封制确立强化了周王朝统治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D[据材料“夏商二族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可知华夏族的形成在夏商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而说明中华民族形成的多元化,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夏商周三族融合构成华夏族,而非强调夏商周三朝的政权更替,排除A项;依所学,长期战乱不利于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激化民族矛盾,不利于民族融合,排除B项;依所学知识,分封制存在的目的是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到了西周末期,诸侯强大威胁周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3.(2020·日照市4月模拟)“树大分杈,子大分家。”分家主要是分财产。在中国古代社会,分家一般都是由舅舅主持。这一习俗()A.确保了个体农业经济的稳定B.意在表明和保证公平公正性C.体现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要性D.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B[在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中,舅舅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外姓人,分家由舅舅主持能够体现公平和公正,故选B项;舅舅主持分家和确保个体农业经济的稳定无关,排除A项;舅舅主持分家是为了保证财产分配的公正和公平,不是为了体现母族关系的重要性和保证家庭关系和谐,排除C、D两项。]4.(2020·山东省莱芜一中3月检测)下表是有关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叙述中,可以看出()西汉司马迁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改革开放前某学者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报复近年来的最新研究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A.历史叙述无法反映历史的真实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C.历史研究要辨别史料的真伪D.时代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D[司马迁从个人性格和变法的特点的角度研究,改革开放前某学者是从阶级属性的角度研究,近年来的最新研究从君主专制的角度研究,研究角度不同,得出不同结论,即时代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D项正确;历史叙述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历史真实,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间久远的历史史实可以通过不同的史料证实,而不是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历史研究要辨别史料真伪的问题,C项错误。]5.(2020·济宁市三模)春秋时期,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晋文公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以“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些“县”的设置()A.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C.维护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D.加剧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B[根据材料“初县之”和“异姓之能”可知县的设置促进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故B项正确;秦武公、晋文公置县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并非维护周王室的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异姓之能”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县的设置对诸侯统治的巩固作用,而非加剧诸侯割据,故D项错误。]6.(2020·厦门市高三质量检测)汉初,郡国可自行铸币。汉武帝在“独尊儒术”、反击匈奴、颁行“推恩令”后,禁止郡国铸币,由中央专门机构发行官铸五铢钱为唯一合法货币。西汉统一铸币权是基于()A.中央集权削弱的倒逼 B.中央财政实力迅速增强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大一统政治形态的需要D[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思想上“独尊儒术”,军事上反击匈奴,政治上推行“推恩令”,经济上统一铸币权,把铸币权收归中央,以经济的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故选D项;七国之乱平息后,诸侯国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西汉统一铸币权后,中央财政实力迅速增强,B项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并未体现出来,排除C项。]7.魏晋以来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特权。北朝周武帝为统一北方,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最终开展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的做法()A.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 D.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A[“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特权。北朝周武帝为统一北方,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这些做法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从而巩固封建统治,故选A项;“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可见主要强调的是解决国家收入问题,不能体现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最终开展灭佛运动”主要体现了通过灭佛,来增加国家税收的意义,排除C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无法判断税收的形式,排除D项。]8.(2020·徐州市上学期期中抽测)梁启超指出:“科举制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这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打击了门阀世族集团C.形成了社会向学风气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A[材料中“它沟通了官民阶层”“出将入相”“沦为平民”说明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故选A项;B项材料中未涉及,“官宦子弟”不等于门阀世族集团,排除;C项是科举制的意义之一,但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是科举制的意义之一,但非材料的主旨,排除。]9.(2020·苏州市高三调研测试)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中外艺术的交融性B[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所以壁画宣传善行表达现实悲苦;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所以壁画有一派幸福和祥和的气象;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所以壁画能反映市民阶层的喜好,世俗场景由之入画,与材料中“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相符,故选B项;佛教思想的“中国化”与材料中“善行悲苦”“幸福祥和”不符,排除A项;市民生活的“世俗化”与材料中“善行悲苦”不符,排除C项;中外艺术的交融是共性,与材料中“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不符,排除D项。]10.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由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门包铁皮,并筑砖拱门。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防御体系不断升级 B.火药广泛用于军事C.社会浮华之风盛行 D.城市经济功能强化B[从夯土到包砖和包铁皮是为了防御火药武器,故选B项;防御体系不断升级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城防而不是社会风气,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军事城防而不是经济,排除D项。]11.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初大臣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最终张齐贤如愿所偿,后来双方因此事闹得不可开交。这表明宋代()A.妇女不受儒家伦理观念束缚B.理学对士大夫群体影响小C.士大夫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D.士大夫阶层流动日益封闭C[世俗化指生活变得适合现实社会,题干提及寡妇柴氏因“将携资再嫁”而受到“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可知士大夫的婚姻观念越来越现实、功利,故选C项;儒家思想在宋朝仍然占重要地位,排除A项;理学在宋初还没有形成,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士大夫的婚姻,不是其职业趋向,排除D项。]12.(2020·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唐宋时期,六部长官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和发布皇帝命令,明代六部长官获得了直接上书皇帝并发布皇帝诏令的权力。这一变化表明明代()A.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B.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C[由材料“明代六部长官获得了直接上书皇帝并发布皇帝诏令的权力”可知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故选C项;封建社会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未发生异变,排除A项;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项;六部分理全国政务,长官向皇帝直接负责,权力并未改变,排除D项。]13.(2020·德州市上学期期中考试)乾隆三十四年,四川总督阿尔泰以“川民不谙纺织,地间种棉,种植失宜,或商贩贱售,至江楚成布,运川重售”,劝谕乡民,依法芟锄,广招织工,教习川民妇女。得旨嘉奖。这反映出当时政府()A.设法阻止商品贩运转卖 B.重视传统手工业生产C.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 D.促进各地经济平衡发展B[依据材料从“川民不谙纺织”到政府“广招织工,教习川民妇女”且“得旨嘉奖”可知政府重视传统纺织业的生产,故选B项;政府没有阻止商品贩卖,而是组织人们学习纺织技术,排除A项;政府只是鉴于运往四川的布太贵而劝民自己学习织布,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题干只涉及四川地区,体现不出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14.(2020·天一大联考高三模拟)1836年,在广州商馆中落脚的外国商人约有50余家,其中英商31家,美商9家,葡萄牙、瑞典、荷兰、法国商人各一家,还有“港脚”商(主要是英印的所谓“自由商人”)11家。这反映出()A.西方列强已经打开中国市场B.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争夺对象C.清朝并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对外贸易潜伏重大危机D[根据时间信息“1836年”和“在广州商馆中落脚的外国商人约有50余家,还有‘港脚’商”,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外贸集中于广州,潜伏着重大危机,故选D项;“西方列强已经打开中国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争夺对象”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B项;根据所学“清朝并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说法错误,康熙为收复台湾实行海禁政策,到了乾隆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15.(2020·“皖豫联盟体”高三考试)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评论说,元代南戏剧本“句句是本色语(指民间用语),无今人时文气”。据此可知,元代南戏剧本()A.适应了市民文化需要 B.缺乏语言艺术的创新C.继承了宋词艺术特色 D.多是民间艺人所创作A[从材料中明代徐渭的评论可知,元代的南戏以民间习惯使用的用语构成,通俗易懂,体现出南戏适应了民众观看南戏的娱乐需要,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南戏剧本采用民间用语,而没有使用文人才能懂的书面用语,不能看出南戏剧本的语言是否拘泥于日常,没有创新,排除B项;宋词是比较文雅、深奥的文学,不是适用于普通民众的通俗文学,从材料内容可知南戏没有继承宋词的艺术风格,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元代南戏的语言风格适合大众,不能体现出南戏剧本的创作者多是民间艺人,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2020·山东省新高考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一举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顿然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纳税人或纳税人组织与官府争夺税权的斗争,大至赋税结构的演变,小至某项税额的增减,一概由官府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偶然出现商税超过农税的现象自然是官府控制的结果。——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1)概括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其演变的原因。(8分)(2)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两税法的实施一举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得出第一个趋势即人头税比重下降;从北宋到南宋以两税为代表的农业税比重下降;商税比重上升,但同时农业税的绝对征收额并没有下降,可概括出第二个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赋税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第二小问,两税法的出台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由此得出第一个原因;商税比重不断上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得出第二个原因;无论是唐代的两税法改革还是宋代的王安石变法都是政府主动进行赋税制度改革的结果,由此得出第三个原因。第(2)问,宋代“三冗”问题严重,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但因为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和统治的根基,政府就将赋税的负担转移到商业上,故商税比重不断上升,这在客观上是不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答案:(1)趋势:人头税比重下降,征收时间基本固定;农业税绝对征收额未发生大的变动,但比重下降,非农业税特别是商税比重上升;由实物征收转向货币征收。(4分)原因:土地兼并严重,以均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衰败;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主动进行税制改革。(4分)(2)影响:维护了小农经济,使中国社会陷入相对停滞状态。(4分)17.(2020·青岛市4月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叔孙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耕犁,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循吏传》注:庐江郡,在今安徽省南部。材料三1958—1996年京津冀地区汉墓中出土铁制农具时代出土铁制农具种类西汉(14)锛(2)铧(1)锸(3)锄(2)犁铧(1)铲(2)镢(1)耙(1)镬(1)东汉(6)犁(2)镢(1)铲(3)——整理自蒋赴美《京津冀地区汉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考古学探讨》说明:时代后数字为该朝代京津冀地区发掘出土铁制农具的墓葬数量。农具后数字是出土该种类农具的墓葬数量。材料四据统计,1955年至2009年我国出土汉代铁犁铧201件、V形铧冠25件、铁犁29件、犁壁3件。出土地域涉及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山西、福建、江苏、内蒙古、新疆等15省。其中出土数量较多的有山西襄汾出土汉代铧13件,山东枣庄出土V形铧冠15件,河南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出土西汉铁犁铧2件、东汉铁犁铧154件、东汉铁犁6件。——摘编自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铁犁牛耕对汉代农业深耕细作技术的影响探析》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你对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4分)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1958-1996年京津冀地区汉墓中出土铁制农具”“出土地域涉及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山西、福建、江苏、内蒙古、新疆等15省”“其中出土数量较多的有山西襄汾出土汉代铧13件,山东枣庄出土V形铧冠15件”“东汉铁犁铧154件、东汉铁犁6件”结合所学从汉代农业主要使用的铁农具种类和冶铁技术的发展、汉代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汉代牛耕使用范围有限、东汉时期南方地区逐渐使用牛耕和铁犁使农业得到发展、北方边地农业也有所发展等方面说明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答案:汉代农业使用铁制农具,出土主要有铲、镢、锄、犁等,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同时也表明当时的冶铁技术有发展。汉代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汉代出土犁铧、铁犁以山西、山东、河南数量较多,说明了当时这一地区农业发达。长江流域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刀耕火种。西汉虽然使用牛耕,但牛耕的使用范围有限。即使安徽南部地区,直到东汉才使用牛耕。东汉时牛耕向南方推广扩展,乃至福建地区也使用铁犁,南方农业得到发展。北方边地农业也获得发展,内蒙古、新疆等地也有犁铧或铁犁的出土。(14分)18.(2020·山东省潍坊一中3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4分)解析:首先要仔细观察地图,提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对比所提取信息,即两幅地图的不同之处:两幅图中东汉的州的数目和唐的道的数目几乎一致,其不同之处,一是分布上,二是名称上或划分上。最后,要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地理分布上的不同是因为东汉经济重心在北方,所以州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到了唐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道”的分布大体平衡了。名称上或划分上的不同,可由唐代“道”的名称提取出“唐代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14分)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14分)19.(2020·济宁5月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两个世界的初次碰撞——历法之争康熙十一岁时,亲眼目睹了中西文化围绕历法的激烈交锋。康熙七年大臣会议,请皇帝圣裁。康熙命代表大统历的杨光先、代表回回历的吴明暄、代表西历的南怀仁,分别用各自的算法推算正午日影所止之处。三次夹地测验,杨光先、吴明暄有误,康熙又令测立春、雨水二节气及月、火、木星之运行。杨光先、吴明暄“逐款不合”,南怀仁“逐款皆符”。杨光先痛心疾首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招聘22人(第二批)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年上高县财政局公开选调事业编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广东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张振鹏教授博士后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中国化学气相沉积涂层碳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信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河南豫矿资源开发集团公司招聘1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合同违约导致的损失赔偿标准
- 2025新进员工合同协议书下载
- 2025贵州岑巩县医共体总医院招聘乡村医生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江苏无锡市锡山区卫生健康系统招聘事业编制卫生人才8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企业财务制度规范范本合集
- 2025员工试用期间合同范本下载
- Unit4WonderfulseasonsGetreadyandstartup(课件)-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仓库人员安全培训模板课件
- 资产招商运营管理办法
- 邮政管理毕业论文
- 血透室医院感染课件
- T-CNCIA 01039-2025 丙烯酸酯副产甲基磺酸钠
- (2025年标准)ktv保安合同协议书
- 2025麻精药品培训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
-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