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_第1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_第2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_第3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_第4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阅读,我们初步体会到了肖邦的拳拳爱国之心,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有人说,“音乐是流淌的诗,诗是凝固了的音乐。”而肖邦也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来尝试一下走进肖邦的内心。

【体会诗与音乐】

1、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音乐家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诗人则用诗来表达。老师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春望》

指读齐读两段话。

2、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播放《革命练习曲》)

而同样遭遇亡国之恨的文天祥也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篇章。(《过零丁洋》)

小组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出示肖邦说的最后一句话)

一小组开火车连续读肖邦的话,最后齐读。

这句遗言,饱含了什么?(失望、悲愤……)

再齐读。

一个深深热爱着祖国的人,致死却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空留遗恨,这让我想到了陆游的那首——《示儿》。

出示示儿,指名读。

小结:同学们,你看,诗与音乐是相通的,而爱国之情,无论古今,无论中外,都是一样的。在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捍卫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这一点,中外音乐家也是相似的。听这首《革命练习曲》的时候,我的耳边又想起了一段耳熟能详地旋律。(起立)

唱、听《义勇军进行曲》。

【写诗,悟情】

不同的是语言,相同的是帜热的爱国情感。让我们再回到维斯瓦河畔,回到那个分别的场景,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即使你远在他乡,”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出示歌词,默读。

即使你远在他乡,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生长的地方。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灵魂的故乡。不要忘记祖国,用你的双手效力祖国,铭记祖国,用你的智慧振兴祖国。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梦中的天堂。唤醒你的祖国吧,用你的音乐去感染她!赞美你的祖国吧,用你的激情点燃她!即使在你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也别忘了,吻你伟大的祖国

[习作,走进内心]

肖邦致死也没有忘记老师和同学们的叮嘱,他做到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里肖邦只说了一句话,这样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人,用他的音乐在倾诉,你听出了他说了些什么吗?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再次播放《革命练习曲》,学生练笔。

讨论,交流。

总结全文:这就是肖邦,一个波兰人民的儿子,这就是肖邦,一个爱过的典范。每一个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最起码的准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大声地说《我们爱你啊,中国》

齐背,下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2.交流。二.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4.交流:(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指导朗读。(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6.交流。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1.自读思考。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3.交流。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五.总结全文。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出示爱国名言: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我爱我的祖国,如同爱我的家。(海伦•凯勒)

而今天我们的主人公——肖邦也曾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二、品读第5自然段

肖邦的原话在课文哪个自然段出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他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个别回答)这段话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是——(弥留之际)理解。理解“喃喃”指导读肖邦说的话。

既然肖邦如此爱国,他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三、品读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思考: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谁愿意用上

“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2、指导读第一自然段

四、品读第2自然段

肖邦这一走就是18年,18年来他一直没忘记他离开祖国时那送别的感人场面,那天的天气是怎样的?请大家在第2自然段中找一找(个别回答)为什么要描写当时的天气?请联系上文说一说。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哪个场面最令你感动?

五、品读第3、4自然段

深爱祖国的肖邦离开祖国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去感受他在异国他乡为国奋斗的艰苦历程。(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指导朗读)

导读课题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怀(齐读课文)

六、作业:请回家也写写自己的爱国话语。

板书设计: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爱国)

被迫离国(悲愤)

吟唱送别曲

送别场面老师的叮嘱

(眷恋)赠送银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实录师:(板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吗?请迅速找一找,说一说。

生:这是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弥留之际说的。

生:书上第五自然段告诉我的。

师: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还能读懂些什么?

生:(边读边思考,不时地划出一些词句,有的还写上批注)

师:大家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我从“紧紧握着”这个动作中读懂了肖邦临终前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请姐姐一定要记得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让自己长眠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

生:我从“喃喃”这个词中读懂了肖邦弥留之际说了一遍又一遍,他尽管已经说不动了,可是,他还是一次次地叮嘱姐姐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他不愿做异地他乡的鬼。

师: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师做出不解样)

生:(手纷纷举起,七嘴八舌地说)他的祖国被俄国人占领了。

师:请找出具体的语句说明自己的观点。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中读出来的,我知道当时波兰的领土十分之九被俄国占领,人民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所以当时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师:同学们,我这有个资料,看完了,相信你们就更能理解肖邦当时为什么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了。

生:(自由看老师发的资料,资料上介绍当时俄国人让肖邦做沙皇的首席钢琴演奏师)

师:肖邦会不会答应沙皇呢?

生:他不会答应,那不是做亡国奴了吗?

师: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答应沙皇的要求,肖邦就不能在波兰从事他的音乐创作,一个天才的音乐家难道就这样被毁掉了吗?不!他深爱他的音乐啊!可是,他又怎么能用心爱的音乐为侵略者服务呢?多么无奈啊!在这样的情势下,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离开自己心爱的祖国!他“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呢?

生:他悲的是自己的才华不能在自己的祖国展示,不得不远走他乡,他愤的是沙皇俄国对波兰的奴役!

师:肖邦于是带着如此无奈的心情,带着悲愤,在一个飘着薄雾的清晨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告别了自己的祖国,离开了首都华沙。可是他的老师和同学多么舍不得肖邦离开啊,他们纷纷来到城郊为肖邦送行,那情那景,十分感人!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最感动的地方,写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生:(边读边划边写)

生:我读了埃斯内尔的话非常感动,他不仅深情地叮嘱肖邦时刻记着自己的祖国,而且还送了一个礼物给他。

师:什么礼物?

生:特殊的礼物。

师:特殊在哪?

生:特殊在,那是祖国波兰的泥土!老师要让肖邦想家时就看看这杯泥土,想亲人朋友时也看看这杯泥土,想祖国时也看看这杯泥土!

师:(感动地)是啊,多么深情的嘱托,多么深厚的师生情啊,肖邦“再也忍不住了……”(师深情读出)多令人感动啊!

生:我觉得肖邦当时的动作也非常感人,比如:“郑重、回首、疾驰”,他怕再走慢一点,自己就没有勇气离开祖国了,所以,他再回首最后看一眼自己的祖国,赶紧疾驰而去。

师:你们真是肖邦的知音啊,你们不仅读懂了课文文字,而且读懂了肖邦的心!肖邦虽然人离开了祖国,但他的心却紧系祖国!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唉,可惜,失败了。你知道肖邦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是什么反映吗?

生:(纷纷情不自禁地读下面的第三自然段)

生:他很伤心,我从“悲愤欲绝“中读出来的,他伤心地都快绝望了。

生:他还写出了《革命进行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和抗争!(生捧着书读道)

师:是啊,虽然他不能亲自上战场,可是他把音乐作为武器,用音乐激起千千万万人的斗志!正如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永远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生:(全体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国歌)

师:(和学生一起唱起来,在歌声中与肖邦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师:肖邦就这样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让我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从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肖邦“没有了时间的概念”是因为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音乐中了。

生:我从中读懂了他不分白天黑夜都在工作。

师:是啊,他客居法国18年,寄人篱下18年,疲劳加忧愤,使他过早地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生:(满怀感情地读最后一段)

师:读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