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院传初设设计说明_第1页
勘院传初设设计说明_第2页
勘院传初设设计说明_第3页
勘院传初设设计说明_第4页
勘院传初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明目录5.1设计依据.......................................................24

效果图..............................................................25.2设计范围.......................................................24

设计说明............................................................65.3设计计算参数...................................................24

1总说明.............................................................65.4采暖..........................................................25

1.1工程设计概述:...................................................65.5空调..........................................................25

1.2场地环境.........................................................65.6通风..........................................................25

1.3设计依据.........................................................65.7融雪及管道保温...............................................26

1.4工程设计范围.....................................................65.8节能措施......................................................26

1.5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66.建筑电气.......................................................27

1.6总指标:.........................................................66.1设计依据.......................................................27

1.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76.2设计范围.......................................................28

2.总平面及建筑设计.................................................76.3变、配电系统...................................................28

2.1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76.4配电系统......................................................29

2.2设计技术原则.....................................................86.5照明系统......................................................30

2.3总平面设计.......................................................86.7防雷、接地及安全.............................................30

2.4建筑设计.......................................................97.通信设计说明:................................................31

3.结构设计说明....................................................137.1设计依据......................................................31

3.1概况:........................................................137.2系统构成.......................................................31

3.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13消防设计说明......................................................34

3.3自然条件.....................................................131.1设计依据:....................................................34

3.4结构设计规范及规程:.........................................151.2概况:........................................................34

3.5活荷载标准值.................................................151.3总平面:......................................................35

3.6结构选型:...................................................161.4建筑防火:....................................................35

3.7主要建筑材料和强度等级:.....................................171.5消防给水:.....................................................37

3.8结构分析......................................................181.6消防电气......................................................37

3.9其它需说明的问题:...........................................21总概算.............................................................38

4.给水排水.......................................................221.编制范围.......................................................38

4.1设计依据......................................................222.编制依据:.....................................................38

4.2设计范围.....................................................223.建筑面积、概算总额及技术经济指标:............................40

4.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224.资金来源.......................................................40

4.4管材、接口..................................................23

4.5卫生设备.....................................................23

4.6节水、节能措施...............................................23

4.7主要设备表.....................................................23

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24

效果图

1.3.2伊宁火车站1:2000站场设计图及地形测绘图。

1.3.3工程地质报告。

设计说明1.3.4国家和新疆省的有关规范、规定。

1总说明

1.4工程设计范围

工程设计概述:

1.1本次设计包括车站站房、地道及站台无柱雨棚的土建、水暖、电气、通信

伊宁站房为新建精伊霍铁路线,线侧平式中型铁路旅客站房(最高聚集人

的土建配线等设计内容。

数暂按1500人),站房主体分为架空层、地上一二层,两侧设行包房、售票厅、

贵宾厅,建筑总高度22.4米+架空层4.45米(屋面板顶高度,不含中部檐口高

1.5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度),总建筑面积为12416平方米(不含架空层处设备用房面积556平方米、

1.5.1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满足新型铁路旅客站房便捷、安全、

出站口通道面积1370平方米)。

舒适的功能性要求。

1.5.2伊宁在新疆的西端,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称,居民以哈萨克族为主,

场地环境

1.2设计在外部造型充分体现了伊宁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性,而内部装修有充

伊宁铁路站房站位在伊宁市中心西北约5km的新建精伊霍铁路的伊宁车站

分体现新型现代化站房的理念。

(紧邻开发区),该站位有利于加快城乡建设,带动以伊宁为中心的区域旅游经

1.5.3以经济、适用、合理为前提,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o

济的快速发展。车站东距伊宁机场最近点约3km,站前有公路直通伊宁市。车

1.5.4设计中始终贯彻节能和环保的思想。

站中心里程位于DK241+100处。

建设场地基本平整,场地条件良好。

1.6总指标:

总用地面积:65387m2

设计依据

1.3其中:广场用地:48600m2

1.3.1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鉴建筑(2006)129号文件《关于印发伊宁站

站房用地:16787m?(包括:引桥用地7864m1行包房予留用地1624m

站房建筑方案评审会议纪要》的通知。

总建筑面积:12416m2

用电设备安装总容量:2884KW2.总平面及建筑设计

日用水量:1L5m32.1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采暖热负荷:1720KW2.1.1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修订版)

建筑占地面积(包括引桥):15163m-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50226—95

建筑总面积:12416m2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不含架空层处设备用房面积556出站口通道面积1370m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其中:候车厅及旅客卫生间6119m2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207-94)

进站大厅及旅客服务设施面积:1827m2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售票用房面积:1050m2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

行包用房面积:2122m2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

站务办公面积:776m-

《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关于伊宁地区水文,气候,日照,风向等设计资料。

贵宾厅及服务用房面积522m2

其它现行有关规范、规程。

车站广场面积:48600m2

其中:停车场及道路面积15517m2

2.1.2设计基础资料

广场铺地面积24377m2

2.1.2.1气温:

绿化面积8706m2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20℃

公交及旅游车停车位:26个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10℃

小汽车及出租车停车位;60个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27℃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32.2℃2.2.2防火等级:按耐火等级一级进行防火设计。

2.1.2.2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65%2.2.3屋面阴水等级:II级。

2.1.2.3大气压力:2.2.4结构选型:主体:钢框架结构;

冬季947.IhPa无站台柱雨棚:钢柱及三角桁架钢梁结构。

夏季983.5hPa2.2.5设计使用年限:50年

年平均965.3hPa2.2.6建筑层数:地上主体3层。

2.1.2.4雨量:

小时最大降雨量122mm2.3总平面设计

2.1.2.5最大冻土深度65cm2.3.1场地概况

2.1.2.6雪:伊宁站房位于伊宁市以西北约5km的新建精伊霍铁路的伊宁车站(紧邻开

基本雪压1.OKN/m2发区),车站以东距伊宁机场最近点约3km,站前有公路直通伊宁市。

2.1.2.7风:站位地势平缓开阔,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之势。车站及广场建设用地现

常年主导风向频率C22E17状地面标高约为659米左右,站场设计•站台面标高为663.56米。场地特有的

夏季平均风速2.5m/s文化、地域环境及高程的变化成为站房及站前广场设计一个重要着眼点。

冬季平均风速1.7m/s

基本风压0.6KN/m22.3.2场地竖向设计:

2.1.2.8抗震设防烈度7度由于场地紧邻伊宁市新建开发区,有公路直通伊宁市,且伊宁市一直未通

火车,因此伊宁站房必将成为进出伊宁风景文化旅游区的门户,成为有着深厚

2.2设计技术原则传统文化底蕴的伊宁市的一个新鲜的组成元素。而建设场地与站台面有4.3米

2.2.1建筑类别:一类建筑。的高差,为使城市道路与广场、车站、站台的顺畅衔接,形成便捷、安全的旅

客流线,站房设引桥与广场衔接,合理联系车站广场、站房、停车场及道路。车场旅客的乘降区与进出站口及人行区域相结合,分别将不同的旅客在平面范

车站广场的雨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网,场地排水通畅,不会发生积水现象。围内向各个方向疏散,车站广场、高架引桥等互相联系,分别将不同的车辆引

到不同的停车点或旅客进出站的区域,保证车流及人流通顺,便捷。

2.3.3总平面布置

建筑主体距铁路线站台边沿20m,基本站台20m,二站台10m;车站广场的2.3.5出入口设置:

规划设计从对大环境的剖析入手,为体现伊宁文化特征,车站广场设计应与站出入口的设置充分考虑到旅客的出行及人流方向。进站口设在站房的中心

房的主体相互依托,成为塑造和展现伊宁文化主题的景观广场,共同塑造这一••层位置,东侧为售票口,西侧为进站行包托取入口,均考虑无障碍坡道,东

区域的场所精神。侧设贵宾专用坡道及停车位;出站客流在架空层中间位置(与站前广场同高),

车站广场同时又是一个功能性的广场,合理组织交通,对车行及人行统一出站行包托取入口设在站房的架空层西侧,方便出站旅客提取行李。整个站房

考虑。站房旅客流线为一二层候车,架空层出站人流,进站车流通过高架引桥,做到人流车流完全分开。

出站车流通过站前广场组织,互不干扰。进出站旅客流线分开,站前广场两侧

分别设公交停车场、社会及出租停车场,停车场道路环形布置,使人流及车流2.4建筑设计

可以高效的分别向各个方向疏散。站房主体两侧分设行包、售票用房;站房东2.4.1平面功能设计

侧贵宾厅专设坡道进出。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各功能部分入口互不干扰,在平面功能设计上为旅客服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把最

流线清晰明确。方便、快捷的空间让给旅客,强化主要候车空间,是平面功能设计的主要出发

点。

2.3.4交通流线:伊宁站房采用对称的平面布局,中部为二层候车(包括普通候车、软席候

站前广场规划与车流、人流及停车场统一考虑,在车站广场西侧设出租车车及母婴候车空间,团体及军人候车可根据需要采取轻质隔断临时在普通候车

及社会停车场,在出租车停车场西北角设出租车站及出租车排队等候线;在站厅内分隔);西侧一层为出站行包托取用房,架空层为进站行包托取用房,东侧

前广场东侧设公交车停车场,在公交车停车场东北角设公交车下客点,通过停设贵宾候车厅、售票厅、通信设备用房及办公用房,出站地道设在架空层中间

位置,与站前广场同高。筑,成为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伊宁市的一个新鲜的组成元素。

中间设进站大厅,是衔接候车空间、旅客服务设施的交通枢纽空间,两侧设计运用主题化的手法诠释建筑形体丰富的文化韵味,体现传统建筑深厚

分别设一组楼、扶梯与二层候车空间相联系,流线简捷、方便。售票大厅采用单的文化底蕴。外墙体采用石材墙面,加以民族的窗饰、柱廊的竖向收分,稳健

独出入口。进站大厅开敞、通透的二层高共享空间,便捷的流线,舒适的内部中显出挺拔的建筑形象,由于哈萨克族是伊宁市的主要民族,建筑造型充分体

空间,不仅使旅客获得更美好的候乘空间感受,又使候乘行为更加简明、便捷,现哈萨克民族建筑的神韵,中部的穹顶、民族的窗饰,尺度适宜,建筑主入口

增进空间的使用灵活性,便于候车空间由等候式候车向通过式候车过渡。进站空间开敞,尺度高大,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及交通建筑功能特点;细部处理运用传

大厅靠近母婴无障碍候车区设垂直电梯一部,同时也可服务于残障及病弱旅客。统与现代相结合,开敞、高大的外廊与墙体体块的虚实对比强烈,层次丰富,

•层候车厅与基本站台相连,二层候车厅以跨线天桥联系二站台。天桥•有效的扩大了空间的感染力,并创造出•种现代建筑手法与传统造型元素相融

侧设置一组楼梯,另一侧予留残疾人电梯;基本站台中部设出站口,二站台设出合的美感。

站口通至出站地道。出站口左右各设组楼梯,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快速通行建筑外墙的色彩设计以伊宁地域民族的土黄色作主要基调,檐口角采用白

的需要,各部分功能流线均清晰,便捷。色石材,与整体色彩相协调,中间入口玻璃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墙,活跃建筑气

结合对称的平面布局在普通候车厅的两侧设室外庭院,把良好的景观留给氛,体现时代特色。

旅客。同时在室内空间上体现传统空间的意味,在东侧与贵宾候车空间结合设

室外庭院,良好地改善了贵宾候乘空间的景观环境。2.4.3剖面设计及竖向交通设计

辅助用房(包括站务办公及设备用房)充分利用空间,设在站房的夹层内,1剖面设计:

布局紧凑,采用大空间办公。中间进站广厅为两层高共享空间,净高为16.5米,中间局部加高为29米,

一层候车厅层高为7.5米,二层候车厅净高为9.0米,两侧行包用房、售票大

2.4.2造型设计:厅及贵宾候车层高均为12米,建筑总高度22.4米+架空层4.45(屋面板顶高

基于伊宁特有的地域和文化特征,站房总体造型采用对称布局,整体造型在度,不含中部檐口高度)。

端庄厚重中又不失挺拔俊朗的建筑形象,在特定的环境中构建伊宁市标志性建

2竖向交通设计:结合当地日照条件及建筑风格,控制外窗面积,避免过强日照及热量损失。

站房主体:结合室外庭院,采用相应的构造措施,避免阳光直射,同时又可高效采光,

进站旅客通过引桥上一层候车厅或从站前广场乘电梯、楼梯上一层候车厅。增加了自然光的照度、通风,节省了人工照明、通风等能源。

垂直客梯(采用无机房电梯)两部,电梯载重量•吨,速度LOm/s;垂直货庭院绿化的设置可起到调节环境的作用。

梯一部,电梯载重量三吨;自动扶梯两部;楼梯两部。

站务办公内部楼梯三部。2.4.6无障碍设计

旅客进站天桥:设楼扶梯各一部,予留垂直客梯(采用无机房电梯)一部,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旅客,便于各种旅客的使用,整个建筑采用无障碍设计。

电梯载重量一吨,速度1.5m/s;。建筑出入口均严格按照无障碍设计要求设置了无障碍出入口;在进站大厅内设

旅客出站地道:设楼扶梯各四部。可供残疾人使用的电梯,方便残疾人旅客上二站台候车。出站地道及跨线天桥

引桥:设自动扶梯两部;楼梯两部。均采用轮椅提升机;在旅客卫生间内设无障碍专用厕所;在广场及站台的适宜

位置铺设盲道。

2.4.4消防设计

详消防设计说明专篇。2.4.7环境保护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新疆省建设项

2.4.5节能设计口环境保护的各类规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污染源,达到经济效益,

根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和气候条件,本工程处于严寒地区B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统一。

主要满足冬季保温要求,根据节能标准与暖通专业配合进行建筑节能设计。选用建筑材料及混凝土制品,添加剂等均为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建材产品,

建筑外墙采用外保温陶粒混凝土外墙,外保温采用100厚挤塑聚苯板;屋所有设备均有减震措施。

面采用10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外窗采用铝合金中空玻璃窗,平面紧凑,满

足节能要求。2.4.8建筑构造及装修:

2.4.8.1墙体:砌体采用陶粒混凝土砌块,外墙为300厚,内墙为200厚,售票、行包托取)为红外感应铝合金全玻璃自动门;贵宾候车外门采用红外感

隔墙100厚SM高强轻质隔墙板。应铝合金全玻璃自动门;其余外门采用断桥隔热保温铝合金玻璃平开门,旅客

2.4.8.2外装修:卫生间内门、所有办公室内门为成品实木门。

站房:1)外墙面:外墙主体干挂花岗岩石墙面。5)屋面:屋面为10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防水层为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二

2)挑檐角采用干挂花岗岩石。道(每道3mm)层,面板双层彩钢夹芯保温板,开天窗铝合金节能框中空安全

2.4.8.3内装修:夹胶玻璃窗。

L站房:1)内墙面:贵宾候车厅、售票厅采用粘贴石质板材内墙面,且贵2.天桥:铺花岗岩石材楼面,内外柱贴“千思板”,窗户为铝合金节能框中

宾候车厅进行专项二次装修设计;卫生间、开水间墙面为贴瓷砖墙面;站务办空安全玻璃窗,屋面双层彩钢夹芯保温板,铝合金穿孔板吊顶。

公、设备用房内墙面采用油漆乳胶漆内墙面;普通候车厅及特种候车厅采用“千3.地道:地面铺花岗岩石材面层,内墙面采用粘贴石质板材,铝合金穿孔

思板”外包墙柱面;行包、出站地道及出站厅采用粘贴石质板材墙面。板吊顶。

2)顶棚:普通候车厅、特种候车厅、托取厅、售票厅及商业服务用房采用4.引桥:柱子干挂花岗岩石材面层,地面沥青混凝土路面+防滑人行地砖,

铝合金穿孔板吊顶;贵宾候车厅拟采用木质人造板吊顶;卫生间、开水间为铝道路挡墙刷防雨乳胶漆,栏杆为订作民族风格预制栏杆刷防雨乳胶漆。

合金条板吊顶顶棚;其余办公及设备用房房间均为板底刷乳胶漆顶棚5.无站台柱雨棚:钢梁、柱外表面涂装SF防火抗腐涂料外贴3厚复碳铝板,

3)楼地面:普通候车厅、特种候车厅及商业服务用房采用地板辐射采暖铺雨棚顶板为单层彩钢压型钢板,吊顶采用1厚复碳铝板。

花岗岩石材楼地面;贵宾厅采用地板辐射采暖铺花岗岩石材楼地面;卫生间、6.一二站台面:铺花岗岩石材地面。

开水间为防滑地板砖楼地面;候车厅楼梯铺花岗岩石材楼面;其余站务办公及

办公楼梯间、内走道为地板砖楼地面、通信用房为防静电地板楼面;配电室、2.4.9建筑设计主要特征

行包库为水泥砂浆地面;行包托取厅、售票厅、售票室地板辐射采暖铺花岗岩建筑项目主要特征表

石材楼地面。

4)门窗:所有外窗均为铝合金节能框中空安全夹胶玻璃窗;外门(候车、

3.结构设计说明

建筑项目主要特征表3.1概况:

项目名称伊宁铁路客运站房备注3.1.1伊宁火车站站址位于伊宁市西北郊电解铝厂后,为伊犁盆地冲、洪积平原

区。建筑总面积:12416平方米;层数:三层;建筑高度:4.45+22.4米;为钢

设计使用年限50年

框架结构及混凝土框架结构。

建筑类别一类建筑

3.1.2雨棚及天桥部分:

耐火等级一级雨棚:总长496.0m,宽度为55.85m。雨棚底标高18.35m。

跨线天桥:长度约为40.40m,宽度为8.4m(净宽度)。天桥桥面标高7.50m。

抗震设防烈度度

73.1.3引桥部分:

站房主体:钢框架结构;出站引桥总长400米,宽度为70米,桥面标高-0.15米。

结构类型无站台柱雨棚:钢柱及三

角纺架钢梁结构。3.1.4出站地道部分:

出站地道长米,净宽度为米,地道底标高米。。

地508.0-5.83

建筑层数3局部夹层

包括引桥,不包括行3.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

建筑占地面积15163m2包房予留用地、广场

用地结构的安全等级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不含架空层处设备设计使用年限50年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乙级

总建筑面积12416m2用房面积556m\出

站口通道面积1370m2

3.3自然条件

建筑高度22.4米+架空层4.45米

3.3.1风雪荷载

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基本雪压

广场面积48600m-

22

Wo=0.6KN/mB类So=1.0KN/m

3.3.2抗震设防的有关参数地段含少量圆砾颗粒。f#=80KPa。桩周土极限摩阻力标准值qs汰=40~65Kpa。

③砂质黄土(QF3+H3):厚约5.0-13.0米,最厚处可达15米,主要分布于地

抗震设防烈设计基本地场地特征建筑场地土类

设计地震分组

表,厚度变化较大,局部地段土层中夹杂有薄层粉、细砂层,圆砾土,多呈尖

度震加速度值周期值别

灭层分布。砂质黄土,浅黄及灰黄色,土质较均匀,小孔隙较发育,土质疏松,

7度0.15g第二组0.40(s)n类

内含白色霉菌斑点,土粒以粉粒为主,粉砂感极强,0.5m以上含植物根系。大

3.3.3标准冻深:0.65米

部分地段土中夹有薄层粉砂,层厚为2〜20cm,5m以上坚硬-硬塑,⑪,£*

3.3.4工程地质条件

=120kPa,5m以下为软塑-流塑,⑪,瓢=100kPa〜80kPa。桩周土极限摩阻力

根据铁道第•勘察设计院2005年10月提供的《伊犁车站房屋建筑工程地质

标准值qsik=45~65Kpa。

说明书》进行结构初步设计。

(1)场地、地形④粉、细砂(QF14+al4):多以透镜体状分布砂质黄土与圆砾土之间,厚度

本工程地段为伊犁盆地冲、洪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开阔,地势南高北低,相为0.5〜4.0m。灰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颗粒不均,砂质不纯,含粉黏

对高差5Mom,地表多为耕地,林带发育,道路纵横,居民点密集,交通便利。粒约占25%〜30%。松散-稍密,潮湿-饱和。山,粉砂稍密潮湿的维=150kPa,

自然地面654.2〜658.7.左右。粉砂稍密饱和的鼠=80kPa;细砂稍密潮湿的f,*=200kPa,细砂稍密饱和的品

(2)场地土质概述=150kPao桩周土极限摩阻力标准值qsik=45-80KPa。

⑤砾砂(QP,5+a15):灰黄及灰褐色,砂质不纯,含粉黏粒较多,内含粒径>2mm

①淤泥质粉土(Q4瞠*垢):厚约1.5~8.0米,主要分布在DK240+500—4

DK240+870D段的水塘区,灰黑色,土质不均,含较多的植物腐叶及较多的牲者约占25%〜45%,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云母次之。潮湿-饱和,稍密,①,

畜粪便残渣,有机质含量高有臭味,土颗粒以粉粒为主,内含粉砂粒,大多为fak=300kPao

⑥圆砾土pl6+a,6):主要下伏于砂质黄土、淤泥质粉土,少量以透镜体、

软塑~流塑状(口=60~80Kpa),少数为硬塑状(fak=100KPa)。(Q4

桩周土极限摩阻力标准值qsik=20KPa。薄层状赋存于砂质黄土之下,大部分地段厚度为30〜6.0m,极个别地段为厚度

②粉土(QJ2+/2):厚约0.02-0.015米,主要赋存于淤泥质粉土、圆砾土之可达10〜20m。青灰及灰褐色,颗粒为浑圆状,成分以砂岩、石英岩为主,花

下,灰黄及棕黄色,土质不均,大部分地段内含薄层粉砂夹杂于粉土中,个别岗岩次之。粒径组成:2~20mm者占35〜50%,20〜40mm者占15~20%>>40mm

者占5〜10%,余为杂粒砂及粉黏粒充填。饱和,稍密,⑪,fak=400kPa«桩周7《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301-2004)

土极限摩阻力标准值qsik=15OKPa。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3)地下水情况9《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GB50046-95)

拟建场地范围内不良地质为地震液化,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