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新区响水片区安置区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北部新区响水片区安置区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北部新区响水片区安置区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北部新区响水片区安置区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北部新区响水片区安置区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部新区响水片区安置区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工程概况项目区位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长江之北,大巴山南坡(占全境四分之一)与川东平行岭谷(占全境四分之三)的结合地带。介于北纬30°49′30″——31°41′30″与东经107°55′48″——108°54′之间,属国际东7时区。西邻四川省开江区,北接城口和四川省宣汉区,东毗云阳区和巫溪区,南邻万州区。开州区位图北部新区位于开州城区汉丰湖北侧,东部和南部以东河和南河为界,北部和西部为自然山体,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长约0.5-2公里,是开州汉丰主城区北部门户,未来开州区城重要城市发展区域,旅游服务中心。本项目位于重庆市开州区北部新区响水片区。项目区位关系图工程规模北部新区响水片区安置区基础设施工程共包含场平约75271㎡、市政道路783.617m(含2×25m预应力混凝土桥一座)等。横一路设计起点K0+000与规划开云路相交,横一路设计终点K0+395.104,道路全长395.104m。道路全线为城市次干路,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20m,设计速度30km/h。纵一路设计起点K0+000与横一路相交,纵一路设计终点K0+388.513与规划开云路相交,道路全长388.513m。道路全线为城市次干路,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18m,设计速度30km/h。场平工程在2019年首次场平的基础上,参照安置区房建总平图经行平场。工程设计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根据业主建设计划,本项目共分为一、二期进行建设。一期建设内容含安置区场平、纵一路路基、横一路路基(含桥梁)及道路配套综合管网;二期建设内容为安置区内部管网及内部道路人行道铺装、纵一路路面、横一路路面、人行道铺装、道路附属、边坡景观绿化。本次设计按一期进行。由于一期只实施路基部分,为保证排水,纵一路、横一路填方段路基采用2%单坡向安置区地块外侧横向排水。纵一路、横一路挖方段路基在道路两侧设置边沟纵向排水。

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合同依据与建设方签订的设计合同政府相关批复意见及相关文号重庆市开州区规划委员会二〇一九年第十八次办公室主任会议纪要(办公室主任会议纪要2019-182019年11月25日)(附件一)建设方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相关勘察、测量、检测报告文件北部新区响水片区安置区基础设施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宏源勘测设计有限公司2020年4月)采用标准规范(一)国家标准(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年版)(2)《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4)《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7)《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二)建设部标准(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5)《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三)交通部标准(1)《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四)地方标准(1)《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064-2007)(3)《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16)(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5)《城镇人行道设计指南》(DBJ/T50-131-2011)(6)《城市道路橡胶沥青路面技术规程》(DBJ50/T-237-2016)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次道路设计严格执行规范,不存在违反现行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情形。上阶段审查意见执行情况初步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1、 按《重庆市市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3.1.1.3及3.1.23的要求,补充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及文号、设计高边坡设计论证的会议纪要及函件及设计企业资质复印件或影像件。回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及高边坡评估报告正在办理过程中。已补充设计企业资质复印件。2、 总说明中写道:“建设内容含平场工程、新建市政道路、完善地下排水管网、安置小区硬化、绿化等。”未见安置小区硬化、绿化说明及图纸。回复:根据业主建设计划,本项目共分为一、二期进行建设。一期建设内容含安置区场平、纵一路横一路路基及配套综合管网、横一路桥梁;二期建设内容为安置区内部管网及内部道路人行道铺装、纵一路横一路路面及人行道铺装和道路附属、边坡景观绿化。已在说明中修改。3、 按《重庆市市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3.1.5.1~3.1.5.3,应对设计中主要控制因素、主要设计重点及设计思路进行阐述,并简述前期工程设计方案的比选情况。回复:已添加设计中主要控制因素、主要设计重点及设计思路进行阐述,并简述前期工程设计方案的比选情况,详见设计说明5.1、5.2。4、 设计说明无平交口设计的阐述,亦无相应的设计图纸文件。回复:一期设计范围为安置区场平、纵一路横一路路基及配套综合管网、横一路桥梁。平交口设计纳入二期进行。5、 缺失车行道路面结构设计。回复:一期设计范围为安置区场平、纵一路横一路路基及配套综合管网、横一路桥梁。车行道路面结构设计纳入二期进行。6、 缺失人行系统设计。回复:一期设计范围为安置区场平、纵一路横一路路基及配套综合管网、横一路桥梁。人行系统设计纳入二期进行。7、 缺失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回复:一期设计范围为安置区场平、纵一路横一路路基及配套综合管网、横一路桥梁。绿化景观设计纳入二期进行。8、 按《重庆市市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3.1.20要求,补充项目总工程数量表。回复:已添加项目总工程数量表,详见设计说明14。9、 道路线形位于原有河道上,路基设计部分应对此进行论述并由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回复:根据业主建设计划,响水河沟改河先于本项目实施,响水河沟改河项目将对现状地形回填至设计堤顶,本项目路基根据回填后地形设计。10、响水河沟改河与本项目联系紧密,应落实好项目的时序问题,若本项目施工时改河未实施,路基、土石方、支护方案均有可能发生变化,应提前在本次设计中考虑进去。回复:根据业主建设计划,响水河沟改河先于本项目实施,响水河沟改河项目将对现状地形回填至设计堤顶,本项目路基、土石方及支护方案均根据回填后地形计算、设计。11、道路平面图中,应按《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要求进行交叉口路缘半径的设计并标示。回复:本次交叉口路缘半径均按《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要求设计,已补充平面图标示,详见C-D-03、08。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 结合规划与周边情况,考虑是否在适当的位置考虑公交车港。回复:经核实,本项目范围内无规划公交停车港。开云路K1+580处设置一处公交港,距横一路110m,距纵一路340m,间距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城区停靠站间距要求,因此本次设计横一路、纵一路未考虑公交停车港。

建设条件场地现状本工程横一路设计起点与纵一路设计终点均接开云路改造项目。现状开云路仍在运行。响水河沟改河项目位于纵一路左侧,根据业主建设计划,响水河沟改河先于本项目实施,响水河沟改河项目将对现状地形回填至设计堤顶,本项目路基根据回填后地形进行设计。气象水文气象开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霜冻期短,日照偏少。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19.8mm,一日最大降水量218.4mm(1982.7.16),一次最大降水量532.3mm(1982.7.16-24),一小时最大降水量81.6mm(1982.7.16),但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5~10月,其降雨量为1047.37mm,占全年79.3%,冬季雨量少,降雨量为267.47mm,占全年20.7%。常出现冬春干旱,夏秋洪涝现象;多年平均气温18.5°C,极端最高气温44°C(2006年8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4.5°C(1961年1月17日);霜冻期一般10~20天,最长达35天,雾日多为20~35天,最长达49天;多年平均日照1463.1小时,具冬暖夏热、秋雨绵、严冬短的特点。水文勘察区范围内场地中央为响水河沟,为汉丰湖左岸的一条小河沟,流向在场地自北向南流过,汇入场地南侧汉丰湖,勘察期间响水河沟上游水位约172.2m,下游稳定水位约168.8m。勘察区南侧约200m外为汉丰湖,汉丰湖为场地最低侵蚀面,系三峡水库蓄水后在开州区原澎溪河下游人工拦截形成的人工湖。三峡最高蓄水位173.22m(吴松高程175m),汛限水位143.22m(吴松高程145m);汉丰湖正常蓄水位168.50m(吴淞高程170.28m)。当三峡水位低于168.50m(吴淞高程170.28m)时,湖水位按168.50m(吴淞高程170.28m)运行;当三峡水位高于或等于168.50m(吴淞高程170.28m)时,湖水位与三峡水位同步运行。湖水位不随三峡水库水位波动变化,在168.50~173.22m变动,水位变幅4.72m。汉丰湖岸线距离场地约200m,勘察期间汉丰湖水位约168.80m左右。目前响水河沟处于自然状态,勘查区内上游河道狭窄约15m,下游开阔,河道拟进行整治,治理河段全长约400m,上游水位约172.20m,下游水位168.8m。河道整治将建设全新河道,拟建河道中心线全长400m,桩号K0+000~K0+400。设计拟采用块石砼底板+C20砼镇脚挡墙+排水沟+生态连锁砖+植草护坡进行治理,设计河床底面高程170.98~173.12m,设计洪水位(P=1%)170.69~174.72m。河堤堤体为土石碾压进行回填,河道两侧河提护坡坡度为1:2,中间设马道平台。河堤堤顶设计高程约183.48~192.10m,与规划道路衔接。河道设计宽10.0m,镇脚底部拟采用厚1.5m块石垫层。地形地貌场地位于响水河沟两侧及山坡坡脚位置,地貌类型属河流阶地及丘陵地貌单元。现正在进行场平,原始地形已发生改变。目前响水河沟两岸正在进行场平回填中尚未到位,北侧基本完成场平,西侧山地完成大部分场平,东侧已基本场平完毕,南侧基本未完成场平。目前响水河沟及附近未场平地段地势较低,勘探钻孔地表高程169~176m左右。响水河沟两侧已场平地段钻孔地表高程一般184.0~194.0m左右,响水河沟正在场平地段高程处于二者之间。场地西侧及南侧山地地势较高,边坡影响范围控制钻孔最高约209m。工程地质情况地质构造场地在构造上位于马槽坝背斜南西翼。区内岩层单斜,地层产状为220°∠5°,局部倾角波动较大。经地表地质调查,岩层层面表面平直光滑,无胶结,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在勘察区周边区域出露岩层主要有两组裂隙发育:eq\o\ac(○,1)组250°∠85°,间距0.5~1.2m,裂隙面光滑,张开1~5mm,泥质充填,结合很差,延伸较远,为软弱结构面。eq\o\ac(○,2)组100°∠70°,间距0.5~1.5m,裂面平直,结合很差,多见钙膜充填,局部见铁、锰质浸染,为软弱结构面。地层岩性勘察区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之素填土及冲洪积堆积层(Q4al+pl)粉质粘土、粉细砂及坡残积堆积层(Q4dl+el)粉质粘土、粉细砂组成,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粉砂质泥岩、砂岩。其揭示岩性特征为:1)第四系覆盖层人工堆积层(Q4ml)素填土,紫色、灰色,组成为粘性土、细粒砂、块石、碎石、角砾及少许建筑垃圾等组成。松散状态,硬质含量50~70%左右,粒径一般小于30cm,棱角状,块状,强风化程度。填龄约1~2年至今,为场平山体剥离残留物、旧建筑拆迁残留物及场平抛填物。分布于场地大部分区域,层厚度0.20~6.70m。河沟附近回填厚度大。冲、洪积堆积层(Q4al+pl)粉质粘土:位于响水河沟及两岸岸坡部位。紫色,可塑~软塑状态,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切面粗糙,无光泽,无摇震反应。夹碎石、角砾,含量约5~20%左右,成分为泥岩及砂岩,部位地段粉粒含量大倾向于粉土,局部含细粒砂,与粉细砂界限不甚清晰。层厚度0.80~8.00m,河沟下游厚度大。粉细砂:紫色、黄色,湿~饱和,松散状态,颗粒磨圆度一般,分选性一般,粒径一般0.075~0.25mm之间,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含粘土矿物。粘粒含量较大,夹角砾。多分布于河沟左岸,过度为粉质粘土,层厚度1.70~7.80m。坡、残积堆积层(Q4dl+el)粉质粘土:位于山坡地表。紫色,可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切面粗糙,无光泽,无摇震反应。夹碎石、角砾,含风化岩石碎屑,成分为泥岩及砂岩。层厚度0.30~6.60m,整体厚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m。粉细砂:黄色为主,湿,松散状态,颗粒磨圆度较差,分选性一般,粒径一般0.25mm以下,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粘土矿物。粘粒含量较大,夹风化岩石碎屑。多分布于河沟左岸坡顶一带,为砂岩风化产物。层厚度2.00m以内,过渡为粉质粘土。2)基岩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粉砂质泥岩和砂岩。其岩性特征如下:(1)岩性特征:粉砂质泥岩:紫红色夹灰色条带,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次为粉细砂,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段夹砂岩薄层。岩层中可见泥质结核和灰绿色条带及斑点,易风化崩解,为场区主要岩层。砂岩:灰色,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次为等暗色矿物,胶结物为钙质,局部含泥质较重,中~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孔隙式胶结型式,为场区次要岩层。(2)风化特征:在钻探深度范围内,基岩0.20~9.60m,基岩面高程161.61~208.92m,基岩面总体从东、西两侧向河沟倾斜,其表面倾角大部在10°左右,一般不超过20°。按基岩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和中等风化。强风化下限深度1.00~12.50m,强风化界底高程158.49~206.88m,河沟部位较低,两侧较高。其厚度0.50~8.10m,一般在1.0~3.0m之间。强风化带内风化裂隙发育,多为泥质充填,岩石颜色变暗,粉砂质泥岩呈暗紫红色、棕红色,岩芯多呈碎块状,碎块用手可折断,捏碎、呈砂状,强度低。中等风化岩体较为完整,颜色较新鲜,岩心多呈柱状及长柱状,岩芯锤击声哑,有凹痕,无回弹,强度增大。现状地质一现状地质二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据调查场区内地表水体为响水河沟水,流向自北向南在场地中央流过,最终汇入汉丰湖。勘察期间场地范围内响水河沟河水流量约40m3/h,响水河沟上游水位约172.2m,下游稳定水位约168.8m。响水河沟上游约1km为响水水库,据《响水水库施工设计说明》,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4.35km2,主河道长5.10km,河床平均比降为57.0‰;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响水水库设计洪峰流量为39.90m3/s(P=5%);校核洪峰流量为65.20m3/s(P=0.5%),水库总库容24.97万m3。校核工况下(P=0.5%)溢洪道下泄流量为57.0m3/s,设计工况下(P=5%)下泄流量为37.68m3/s。设计工况(P=5%)下响水水库削峰能力为8.2m3/s,校核工况(P=0.5%)下响水水库削峰能力为2.22m3/s。2)地下水地下水类型按含水介质和地下水动力条件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介质孔隙水:孔隙水赋存于场地河沟河床部位人工填土、粉细砂、粉质粘土中。素填土主要成分为粘性土、细粒砂、砂岩、粉砂质泥岩碎石、角砾、少许建筑垃圾组成,结构松散,孔隙较发育,透水性较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及地下水运移,赋水性差,主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粉质粘土孔隙率小,粘性较强,透水性弱,起相对隔水作用,含水性差,地下水贫乏;粉细砂孔隙较大,结构松散,透水性较强,地下水与河沟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接受河沟地表水补给及大气降水补给,含水量较丰富。根据钻探揭示,勘察期间大部分钻孔未见地下水揭示,河沟附近部分钻孔见地下水揭示,主分布于响水河沟低洼地带,其地下水168.74~170.23m,具统一水位。基岩裂隙水:场地基岩裂隙发育一般,地下水赋存条件一般,基岩内地下水含量一般。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基岩裂隙中,受大气降水和上覆土层孔隙水的补给,蒸发排泄及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具有就地补给、就近排泄、迳流途径短的特点,水量小,受气象因素影响变化明显,其富水性受岩性条件及风化带深度所控制。浅部强风化带的网状风化裂隙中,透水性强,向深部含水性及透水性变弱,具相对隔水性。3)环境水及地基土腐蚀性判定场地地下水与响水河沟地表水联系密切。本次勘察取响水河沟水1件进行水质简分析,水腐蚀性评价表如下所示:地表水腐蚀性评价表评价类型腐蚀介质试验值判别标准腐蚀等级评价结果水对混凝土结构SO42-(mg/l)55.26Ⅱ类环境<300微对砼结构有微腐蚀性Mg2+(mg/l)18.40<2000微NH4+(mg/l)2.69<500微OH-(mg/l)0.00<43000微总矿化度(mg/l)473<20000微PH值7.84强透水层>6.5微侵蚀性CO2(mg/L)0.00<15微HCO3-(mmol/l)4.706>1.0微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Cl-(mg/l)9.801干湿交替<100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长期浸水<10000微备注按GB50021-2001(2009年版)12.2节评价地表水:地下水腐蚀性项目测试成果,地表水类型为HCO3-•SO42-—Ca2+•Na+型,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2条判定,水样对砼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透水性:水样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具微腐蚀。地基土:场地及周边范围无生活垃圾和化工业废弃渣等污染源,填土为未污染土,根据地区勘察经验分析,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2条判定,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地面调查和钻探,勘察区未发现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见孤石、洞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建设场地无不良地质现象。进出场条件本工程横一路设计起点与纵一路设计终点均为现状开云路,周边的交通条件便利,道路条件优越。现状交通条件为今后施工创造了便利条件。

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内容规范值横一路纵一路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km/h30标准路幅宽度/m20米=3米(人行道)+14米(车行道)+3米(人行道)18米=2米(人行道)+14米(车行道)+2米(人行道)圆曲线最小半径/m≥40300190最大纵坡/%≤8-7.90.449最小竖曲线半径(凸)/m250(极限值)700-最小竖曲线半径(凹)/m250(极限值)700-停车视距/m30路面结构类型沥青砼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年15年路面结构设计年限/年15年荷载等级车辆荷载:城A级人群荷载:4.0KN/㎡路面标准轴载BZZ-100型标准地震设防标准基本烈度6度,按构造设防

道路平纵横断面设计设计控制因素(1)道路红线本次设计道路边线与方案和规划红线一致。(2)规划建筑本次设计保证道路边线不侵占安置区建筑红线。(3)现状道路横一路设计起点、纵一路设计终点均接规划开云路。横一路设计起点、纵一路设计终点高程均接开云路规划高程。(4)响水湾河道改造项目响水湾河道改造项目位于纵一路东侧,先于本项目实施,响水湾河道改造项目将对现状地形回填至设计堤顶,本项目路基和支护结构均根据回填后地形设计。道路平面设计根据业主建设计划,本次设计按一期进行,只设计路基部分,纵一路、横一路填方路基采用2%单坡向安置区地块外侧临时排水。因此纵一路东侧边线、横一路南侧边线与规划边线不一致。(一)横一路平面设计横一路设计起点K0+000与规划开云路相交,横一路设计终点K0+395.104,道路全长395.104m。道路全线为城市次干路,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20m,设计速度30km/h。道路全线设置1个交点,最小曲线半径为300m。(二)纵一路平面设计纵一路设计起点K0+000与横一路相交,纵一路设计终点K0+388.513与规划开云路相交,道路全长388.513m。道路全线为城市次干路,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18m,设计速度30km/h。道路全线设置2个交点,最小曲线半径为190m,最小缓和曲线长25m。道路总平面图道路纵断面设计受业主委托,本项目共分为一、二期进行建设。一期建设内容含安置区场平、纵一路横一路路基及配套综合管网、横一路桥梁;二期建设内容为安置区内部管网及内部道路人行道铺装、纵一路横一路路面及人行道铺装和道路附属、边坡景观绿化。一期填方路基采用2%单向横坡,横一路向南侧临时排水,纵一路向东侧临时排水。本次设计道路中线标高、管网、路灯标高不受影响,按二期标高进行。填方路基中线顶面高程较本次设计纵断面高程低0.045m。挖方路基中线顶面高程与本次设计纵断面高程一致。(一)横一路纵断面设计横一路设计起点K0+000与规划开云路K1+717.563平交,横一路设计高程与开云路规划标高一致,Hs=Hg=197.618m。终点K0+395.104接远期横一路,Hs=182.241m。道路全线共设置3处竖曲线,最大纵坡为7.9%,最小纵坡为0.79%,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R=700m,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为R=700m。(二)纵一路纵断面设计纵一路设计起点K0+000与横一路K0+256.209平交,Hs=Hg=183.400m。终点K0+388.513与规划开云路K1+249.671平交,纵一路设计高程与开云路规划标高一致,Hs=Hg=185.143m。道路全线无变坡点,设计纵坡为0.449%。道路横断面设计本次横断面设计充分尊重城市总体规划,考虑并结合到道路功能、道路现状和交通量预测分析,确定道路横断面如下:纵一路:18米=2米(人行道)+7米(车行道)+7米(车行道)+2米(人行道)纵一路横断面横一路:20米=3米(人行道)+7米(车行道)+7米(车行道)+3米(人行道)横一路横断面超高加宽(1)超高设计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064-200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要求,设计速度为30km/h的道路圆曲线半径不大于150m时需设置超高。本次设计道路最小圆曲线半径为190m,故根据规范无超高设计。(2)加宽设计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064-2007)、《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要求,在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设置加宽。本次设计纵一路K0+190.686~K0+253.524段,圆曲线半径190m,本次加宽设置于圆曲线内测,按两个小客车道,两个大型车道加宽,共1.5m。

路基设计填方路基设计①路基填筑、压实和填筑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为保证路面结构稳定,路基压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填粒最大粒径和压实度要求项目分类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压实度要求(%)零填及挖方0~306109530~8041095填方路基路床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64321010151595959492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压实度标准根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16)规定取值。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50cm,方能上轻型碾压设备进行辗压。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等均应填充设计标高后,再进行开挖,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其压实度应不小于92%,填土材料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具体填料及压实标准详见《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②填方边坡坡率当填方高度H≤8m时,边坡为1:1.5;当填方高度8<H≤16m时,边坡为1:1.75;当填方高度16<H≤24m时,边坡为1:2;③基底处理当地面横坡缓于1:5时,路堤可直接填筑在天然地面上,但应清除地表腐植土及树皮草根等;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按陡坡路堤进行处理,路堤填筑前须在斜坡表面上开挖1~2米宽的台阶,做成坡度为2%~4%的反向横坡,以防路基滑动而影响其稳定性。挖方路基挖方边坡每级均为8m,中风化基岩边坡坡比1:0.75,强风化基岩边坡坡比为1:1,土质边坡坡比为1:1.5,每级边坡间留2.0m宽边坡平台。挖方边坡坡顶外5m设截水沟,顺地势排出路基范围。路基排水设计(1)临时截、排水沟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外2m设排水沟。挖方边坡坡顶水流向路基汇集时,应在坡顶外5m处设截水沟,顺地势接入周边自然水系。由于路段范围内的边坡均为临时边坡,后续根据地块开发均会消失,所以本路段截、排水沟均采用临时土沟,排水沟处将挖土作为路堤外的挡水梗。要求沟槽土基夯实,砌缝饱满,沟槽外露面扁光。沟底纵坡不小于0.5%,转折处应以曲线连接。场平设计本项目场平工程为安置区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场平工程在2019年首次场平的基础上,参照安置区建筑方案总平图控制设计标高。场平一号地块面积38156m2,挖方18460m3,填方量为104464m3,缺方86004m3场平二号地块面积37115m2,挖方3806m3,填方量为142640m3,缺方138831m3。

道路土石方调配本工程的取土场和弃土场应根据道路全线填挖和周边地块开发平场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取土场土源应满足填料技术要求,且运距经济;弃土场应保证环境污染小,景观影响小。本工程横一路挖方共7005m3,填方共44252m3,借方共37247m3。横一路挖方共410m3,填方共95711m3,借方共95301m3。横三路挖方共22266m3,填方共247104m3,借方共224838m3。本次设计根据业主指定,借方运距按照14公里计算。

节能及环保设计根据国家规范,合理优化道路平纵线形指标,尽量与现状地形地貌充分结合,利于土地开发,避免大填大挖,破坏生态环境。对路基边坡进行植草绿化,确保边坡稳定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的就近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减少材料运距。路基工程中做好“移挖作填”设计,最大限度减少借方和弃方,节约运输成本,降低单位材料运输能耗。优化管网设计,尽量沿道路坡向布置雨、污水管线,使雨、污水尽可能全部以重力流形式流入水体或下游干管。尽量使雨、污水管水力坡度与道路坡度保持一致,减小雨、污水管埋深,减少开挖量。严格采用国家认定的相关节能材料,合理选择排水管材,淘汰高耗能管材。道路照明采用负载率合理、空载损耗小的变压器;每盏照明灯具设置无功补偿电容器或采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并将灯具按时间或照度自动控制,并按全、半夜分组,半夜实现节能运行。

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施工要点路基施工1)路基压实度标准土质路基填土经碾压夯实后,不得有翻浆、“弹簧”现象;石方路基上边坡必须稳定,严禁有松石、险石;土、石路床不得有翻浆、起皮、波浪、积水的现象;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后,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次干道填方路基0~8080~150150以下≥95≥94≥92零填及路堑路床0~30≥952)质量标准路床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10mm,-2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B(B为施工时必要的附加宽度)横坡:±0.3%且不反坡中线偏位:≤30mm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30MPa≤310≤265重交通、特重交通土质路基>40MPa≤2403)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4)挖方路基在路堑开挖前作好临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5)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项目分类路床表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8543101015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81030~805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2)填筑填方边坡为1:1.5。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底基层、基层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及底基层的施工要点(1)基层质量要求压实度:≥97%厚度容许偏差:-15%~+20mm路床平整度:-12mm~+12mm中线高程:-15mm~5mm宽度:不小于设计值+B(B为施工时必要的附加宽度)横坡:±0.5%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5~4MPa(2)底基层质量要求压实度:≥96%厚度容许偏差:-15%~+20mm路床平整度:-15mm~+15mm中线高程:-20mm~5mm宽度:不小于设计值+B(B为施工时必要的附加宽度)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1.5~2.5MPa横坡:±0.5%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基层中,水泥掺量分别为4%和5%,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大于3小时、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32.5级、42.5级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基层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底基层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用于底基层和基层的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性能要求:基层材料性能要求项目要求扁平颗粒含量%≤20压碎值%≤30(基层)≤30(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颗粒范围及技术指标应下表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粒料范围及技术指标结构层次底基层基层通过下列筛孔尺寸的百分率%53--37.5100-31.590~10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