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汉语介词_第1页
大学古代汉语介词_第2页
大学古代汉语介词_第3页
大学古代汉语介词_第4页
大学古代汉语介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介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例如:〞通过〞。(1)游行队伍通过了天安门。(2)通过学习文件,我对〞三个代表〞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介词能带宾语,但是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它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动词或主谓结构的前面作状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总的来看,介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在古今汉语中是基本相同的,不过,古代汉语介词结构还是有自己的一些语法特点。1.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例如:(1)君假设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东纪》例〔1〕是〞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的意思;例〔2〕是〞以一当十〞的意思。还有一些代词与介词组合的固定结构,如〞是以〞、〞所以〞、〞所从〞〞所自〞、〞所由〞、〞所与〞等,也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的宾语不能。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3.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要作状语以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那么多作补语;而〞以〞字在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此外,现代汉语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语〔与群众的联系〕,古代汉语那么不能。例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同上〕我们认为介词的范围应该从严,只有动作意义已经虚化,不单独作谓语,或者作谓语时同作介词时意义又明显区别的词才能算作介词。因此,古代汉语介词只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下面对〞于〔於,乎〕,以、因、为、与〞等较复杂而特殊的用法做一些介绍。一、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二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那么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处所和时间。例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越王句践棲於会稽之上。《国语·句践灭吴》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表达了古今汉语的差别。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第二种用法是介绍涉及的对象。例如: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第三种用法是表示比较。例如: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这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第四种用法是表示被动。〔见被动表示法一节〕二、以〞以〞字原是动词,义同〞用〞,虚化为介词。介词〞以〞的用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例如:寿毕,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鞍之战》〞以剑〞〞以肱〞均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第二种用法是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例如: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以八千人〞是率领八千人的意思。第三种用法是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例如: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第四种用法是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例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以〞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恒公伐楚》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无以〔亡以〕〞是一个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也不带宾语。〞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三、为介词〞为〞经常和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关系。例如: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史记·西门豹治邺》介词〞为〞后面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例如: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庄子·秋水》两句中〞为〞后的宾语均省略。四、因〞因〞的本义是茵蓆〔坐垫〕,名词。引申为依靠、凭借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主要是以下两种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的。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司马迁《报任安书》2、表示动作作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这种用法大约在秦汉之后才出现。例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史记·蒙恬列传》五、与〞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给予、帮助、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三种: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例如:陈涉少时,尝与人傭耕。《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