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撷谈_第1页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撷谈_第2页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撷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撷谈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撷谈〔上〕

当高考语文进入大分时代,广博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必将是高考改革语文分值流向的最大可能。作为跟进,本文试对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中华礼俗做些探讨。

一、衣着礼俗。

古代衣、裳并称时,“衣〞为上衣、“裳〞为下衣,但裳并不是裤而是裙。古代“裙〞与“群〞二字同源,因受织布条件限制,当时布幅较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所以才有“裙〞的名称,这个“裙〞就是指多幅布帛。而且古代不管男女都着裳,?木兰诗》里有“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后来衣、裳连在一起,谓之深衣。它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均可穿的服装,集中代表了汉服落落大方、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的特色,难怪有学者倡议将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礼服。深衣中间有一束带,叫做“绅〞,现在有“缙绅〞一词,“缙〞又做“搢〞,插的意思,“绅〞为腰带,意思是上朝时把记事的笏板插在腰带间。?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中的“笏〞就是这种手板。“缙绅〞后又成了仕宦的代称,?〈指南录〉后序》里“缙绅、大夫、土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的“缙绅〞就是此义,“绅士〞的意义也由此而来。据考证,“裤〞古作“绔〞或“袴〞,穿在最里边,无裆无腰,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膝盖下列至小腿局部,因此又称“胫衣〞,有防护和御寒的功能。古人生活中衣、裳、裤并用,到了夏天,人们就只穿衣裳不穿裤了。由于裤是穿在里面护膝的,所以质地不太讲究,但也有富贵家用丝织品为之的,称为“纨裤〞,被公认是奢靡之服,所以我们今天常把衣着富丽、不学无术的年青人称为“纨裤子弟〞。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衣服的长短、质地往往显示出人的身份、地位。宽衣博带、绫罗绸缎那是有身份的打扮,短袄敝衫、粗麻葛布那是苦力人的穿着。?孔乙己》里下等穷人在咸亨酒店都是一身短打扮,站着牛饮;上等富人穿长衫,坐着浅酌。孔乙己认为自己读过书,是有身份的人,故身穿长衫,但没有钱,入不了雅座,所以只得站着喝酒。

古代服装的颜色也常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一般来说,黄色是帝王之色,只有帝王才能着黄衣,皇帝的龙袍叫黄袍,皇帝颁发的文告叫黄榜,但并不是皇帝什么时候都穿黄衣,黄衣是皇帝的常服〔日常生活之服〕。从先秦至唐代,皇帝冕服、朝服主色不是黄色而是玄黑色。你看阎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上皇帝穿的一律是黑色的衣服。古代官吏的服色以“品〞而论,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衣,俗话“红得发紫〞,是说那些仕途上备受赏识、权倾一时的人。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统为青色。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官职本是六品下,但因离京被遣,是散官,地位等同于八、九品,所以?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一个“青〞字,凸显了作者官卑职微,乐天不乐。

二、饮食礼俗。

成语“饔飧不继〞原指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后形容生活十分穷困,这里“饔〞“飧〞分别指早、晚饭。追溯先秦时期,或许限于生产及生活水平,那时人们一日只吃两餐,早饭称饔,晚饭称飧。〔庄子?逍遥游》里虽有“适莽苍者,三餐而返〞,但从史书文献看,战国中期一日三餐的习俗并不普遍。〕早饭在太阳升至东南方的巳时,也就是上午9点左右;晚饭在太阳坠入地平线之前的申时,也就是下午4点左右。古人讲“不时不食〞,即不应在不该吃饭的时间吃饭。课文?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指天刚亮,大约在卯时〔5至7时〕,本不是吃饭的时间,项羽提前开饭,表现了他要犒赏将士、剿灭刘邦的急迫心情。当然,此时吃饱喝足的项家军果真去攻打没有进食甚至没有起床的沛公军应该占有先机。古人一日两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基本就没有睡午觉的习惯,?论语》里说宰予“昼寝〞〔白天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昼寝〞是处在两顿饭之中,凡是求学之人,如果白天睡大觉,则这一天他什么也干不了,所以老师的责骂完全出于“恨铁不成钢〞。至于一日三餐习俗的遍及,那是汉代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的事。

成语“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爱吃,这个里的“脍〞与“炙〞均是肉制品,是古人特别爱吃的美味。“脍〞?说文》“细切肉也〞,即切得很细很薄的肉,孔子也有“脍不厌细〞的倡议,即肉片切得越细越好。又因“脍〞多以鱼肉为原料,所以后来又写作“鲙〞,指生鱼片。?礼记》里提到“脍〞这种生鱼片得用辅料调配着吃,即“春用葱,秋用芥〞,而后来的曹操那么喜以姜做辅料。脍食中当属鲈脍名气最大,辛弃疾?水龙吟》一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让我们想起晋代的张翰〔季鹰〕,一日见秋风乍起,这位率性的名士即刻想起此时正是家乡鲈鱼收获的季节,鲈脍片与莼菜羹何等让人嘴馋,于是挂印归家,传为佳话。“炙〞是个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肉。“脍〞与“炙〞作为美食有口皆碑,一次孟子对脍制的生鱼片和炙制的熟肉片备加赞叹,并且分析了这两种美食缘何大受追捧,成语“脍炙人口〞由此而来。

三、居所礼俗。

?林黛玉进贾府》中曹雪芹借黛玉眼睛写荣国府里主要人物的居室安顿颇为耐人寻味。黛玉来到荣国府的核心位置——荣禧堂,荣禧堂坐落在荣国府中轴线上的内仪门内,是五开间正房,是荣国府地位最高的建筑,也是荣国府政务活动的场所。据黛玉察看,荣禧堂里住着贾政,荣禧堂的东面住着贾赦,荣禧堂的西面有一院落与荣禧堂相连,住着贾母,荣禧堂的西北角、挨近贾母院子住着王熙凤,王熙凤的院落与贾政、贾母皆相通。读者可能会问,贾母人称“老祖宗〞,不是贾府里最高级别的人物吗,为什么住荣禧堂的不是她呢?退一步说,贾母不住,也还有长子贾赦呢,怎能轮到贾政居住荣禧堂呢?细细一品就会发现,这里是借建筑上的尊卑来体现人物的地位。国人建房常坐北朝南,南向阳,为正方,左为东,右为西。荣国府里,贾母居西〔右〕,从位次上看比贾赦、贾政低,既体现了男左女右的思想,也是因为旧时女子必须按封建宗法行事,即遵守?仪礼》里所说的“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老祖宗〞也不能例外。“夫死从子〞,从居室形式上贾母自然要低于儿子。从“孝〞的角度,儿子又必须听她的安顿。贾赦居左侧,贾政住在贾府的中心位置荣禧堂,这既关照了贾赦作为兄长的面子,也体现了在贾母心中贾政才是核心人物。因为大老爷贾赦“袭着官〞却无所事事,整天安享荣华富贵,他的妻子邢夫人是个小户人家出身的愚庸之辈,还是续弦;而贾政呢,“祖父最疼〞“大有祖风〞,眼下已升任工部员外郎,妻子王夫人更是显赫的“金陵王〞的妹妹,把贾政放在荣禧堂的中心位置,体现了贾政在“老祖宗〞心里的特殊地位。王熙凤虽然是贾赦的儿媳妇,但也是王夫人的娘家侄女,她住在贾母的后面并与贾母、贾政及王夫人院子相通,那么凸显了“凤辣子〞列于贾府核心领导层的地位。一处居室描写,充沛显示了封建贵族家庭的严谨礼制。难怪初入贾府的林黛玉告诫自己一定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