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古诗鉴赏试题研究_第1页
2017届古诗鉴赏试题研究_第2页
2017届古诗鉴赏试题研究_第3页
2017届古诗鉴赏试题研究_第4页
2017届古诗鉴赏试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届古诗鉴赏试题研究第一页,共25页。全国新课标Ⅰ卷五年古诗歌阅读考题

年度新课标Ⅰ卷古诗歌阅读考题2011年唐诗《春日秦国怀古》周朴2012年宋词《思远人》晏几道2013年宋词《鹊桥仙》陆游2014年宋词《阮郎归》无名氏2015年唐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2016年唐诗《金陵望汉江》

李白

第二页,共25页。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第三页,共25页。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第四页,共25页。诗歌阅读备考攻略学

情4思路不清

3手法套用

情感靠蒙2

文本不懂

1第五页,共25页。全国新课标Ⅰ卷特点及复习策略(1)题材上偏爱唐宋诗词(2)真正读懂诗歌的内容(3)厘清诗歌鉴赏的术语(4)熟悉诗歌的常见题材

(5)读懂题干,规范作答第六页,共25页。

2012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第七页,共25页。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第八页,共25页。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第九页,共25页。真正读懂诗歌的内容五读法:标题、作者、注释、题目、正文正文:①以意象(意境)读诗

②以细节(人物的言行举止)读诗③以抒情(议论句)读诗④以典故读诗⑤以联想(或想象)读诗⑥以关联(性)读诗

第十页,共25页。第十一页,共25页。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二、人称(一、二、三人称)三、修辞手法高考大纲规定八种常见修辞。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四、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点题、倒叙、对话、首尾呼应

铺垫、开门见山、设置悬念、伏笔、过渡、对仗

)第十二页,共25页。(4)熟悉诗歌的常见题材

根据诗歌题材突破1、咏史怀古诗

2、别离贬谪诗

3、爱情怨女诗

4、思乡怀人诗5、咏物抒怀诗

6、边塞征戍诗

7、山水田园诗。词:豪放派婉约派第十三页,共25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金陵望汉江

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第十四页,共25页。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解析】试题分析:回答第(1)小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第十五页,共25页。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试题分析:回答第(2)小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第十六页,共25页。

泊自沙渡真山民①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他痛遭亡国,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1.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6分)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5分)第十七页,共25页。1.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

1.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了在明月照耀下诗人与鸥鸟分别住于洲渚之上的景象。(3分)诗人把鸥鸟与明月看作是朋友一般,可以在洲渚之上分住,可以相邀来船上共眠,烘托(描绘)出了一个漂泊于江湖之上的隐士形象。(3分)第十八页,共25页。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5分)【答案】表达了诗人离家在外,漂泊江湖,无法排遣的愁思,以及对国家灭亡的哀痛之情。(3分)诗人先直抒胸臆,以无奈抒发愁思之浓;再借景抒情(或用典),通过听到杜鹃声使人更添愁思来表达。离怀之深。(2分)第十九页,共25页。“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这一联诗和首联如出一辙,而这两句还多了王维“渡头余落日”的意境,且不直接出现“愁”字,也显得更为含蓄。颔联抒发了诗人决不仕元的民族气节。故人云,从鸥鸟游者,必置身江湖,且无机心;而“邀月”与李白之痛饮则大相径庭。诗人与鸥为邻,与月为友,必然与世隔绝,远离异族的政权,这与陶渊明、孟浩然的隐逸生活有着霄壤之别。颈联写诗人难眠的不平之心。漆黑的夜晚,虽有灯火,却远在舟外,并非“江枫渔火”;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必然涛如雷鸣,诗人不只是一般的“对愁眠”,难眠的诗人自然是思潮翻滚,忧心如焚。“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何苦劝人归”,“杜鹃休向耳边啼”,“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些前人写杜鹃的名句,共同熔铸成“况复听杜鹃”的意境,只是真山民写得更委婉、更隐晦,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第二十页,共25页。(1)本诗前六句“诗中有画”,结合诗句说说这幅画面是怎样展开的?(4分)(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怀?(4分)(1)、诗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察点的移动而展开画面(1分)。首联“日暮”“渡头”点明晚泊的时间、地点(1分);颔联写渡头月清鸥栖的情景(1分);颈联由外入内写灯影渔舟,枕边听涛(1分)。(2)、主要运用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表现诗人置身自然的怡然之情(1分),对家园故国的思念(1分)以及亡国的哀痛(1分)。第二十一页,共25页。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第二十二页,共25页。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第二十三页,共25页。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