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阳宗海地质填图实习指导书初改稿_第1页
昆明阳宗海地质填图实习指导书初改稿_第2页
昆明阳宗海地质填图实习指导书初改稿_第3页
昆明阳宗海地质填图实习指导书初改稿_第4页
昆明阳宗海地质填图实习指导书初改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昆明阳宗海地区地质填图

实习指导书

周余国王玉朝高博戴静编

云南大学地质系

二o一—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实习区概况...............................................................1

第一节实习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1

一、实习区范围及交通....................................................1

第二节地质概况.............................................................2

第二章地质工作设计书的编写...................................................14

第一节地质工作设计书是任务书(合同书)的具体技术细化....................14

第二节1: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14

第三节1:5万区调设计书编写提纲............................................18

第四节阳宗海地质填图(1:50000)实习区设计书编写(略)...................20

第三章地质路线踏勘要求和具体踏勘路线........................................21

第一节地质路线踏勘的目的..................................................21

第三节具体踏勘路线(略).................................................24

第四节具体踏勘路线小结....................................................24

第二节实测其它剖面的方法简介..............................................30

第三节实测地质剖面作业细则................................................35

第四节剖面图及柱状图的绘制方法...........................................36

第五节实测剖面小结讨论....................................................42

第五章传统路线地质填图的方法和要求..........................................44

第一节野外工作............................................................44

第二节外业室内整理........................................................54

第一节“3S”技术与野外数据采集系统.......................................56

第二节MapGIS地质制图技术................................................59

第三节数字填图技术........................................................65

第七章地质报告编制...........................................................87

第一节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87

第二节实习区报告编制......................................................91

第八章提交资料,成绩考核及评分标准..........................................96

第一节提交资料的内容......................................................96

第二节成绩考核............................................................96

第三节成绩评定............................................................97

0

第一章实习区概况

第一节实习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范围及交通

实习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南23km处,阳宗海风景名胜区西岸,

西距云南大学呈贡校区17km。坐标范围:24°52'—24°56'N、102°

56'—103°00'E。总面积约50km2o从市区有昆石高速公路可直达,

从呈贡校区出发,有双车道沥青二级公路经果林水库直达实习区,车

程约28km,需时40分钟。

二、实习区概况

实习区地势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态势,大部分海拔在1900

—2000米间,为中、低山及丘陵地貌。平顶山、小庙山、平坡头和

小石岩山海拔较高,一般在2000米以上,作南北向分布,成为测区

1

内的分水岭,区内大部分水域汇入阳宗海。测区濒临阳宗海风景名胜

区,附近有铝厂和燃煤电厂,当地村民以种植业为主。

三、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由于测区交通便利,为前人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条件,早在1943年

王鸿祯、黄元宗等即在本区进行了地层研究和粗略的矿产调查。云南

省地质矿产局于1990年编撰了呈贡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第二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

区内地层以晚古生界和中生界的侏罗系较为发育,各系均有其代

表而广泛分布。早古生界仅见寒武系分布于实习区东南部(测区南

部);新生界古近纪和新近纪零星分布于山间盆地内,出露不明显;

第四系主要为各种湖积和山间盆地沉积,分布于阳宗海沿岸和北部的

宽浅谷地。

(一)寒武系

分布于南部的胡家庄西部以及南部,以下寒武统为主,中寒武统

发育不全,缺失整个上寒武统。

1、沧浪铺组(&c)

出露于测区南部的胡家庄西部以及南部,据岩性和生物组合不同

可划分为下部关山段与上部乌龙箸段,本区主要为乌龙箸段(巳。2)。

岩性为黄绿、灰白色页岩,薄层泥岩,含云母粉砂岩夹细粒石英砂岩、

锦质砂岩,中部夹黄色中厚层泥灰岩,底部为厚约十厘米的砾岩层,

砾石成分为石英、泥砂质胶结。产三叶虫:PalaeolenusLantenoisi

2

Mansuy,Megapalaeolenusdeperati,RedlichiamaiLu,

Linggulellacf.chinensis(Walcott)0

本段厚110.93米,全区厚度变化不大,岩性亦无重大差异,中

下部虫管构造发育,多分布于层面上,未穿层,形态呈节状、分支状。

水平层理为主,局部见波状层理。底栖生物的三叶虫、腕足类繁盛且

保存完整,属水体较浅而动荡不大的近滨一前滨环境。

2、龙王庙组(£/)

分布于阳宗海西岸胡家庄西部和南部,

岩性:上部为黄色薄层状含云母石英粉砂岩夹亮晶灰岩;中部为

灰色中一厚层状泥灰岩、粉晶砂质白云岩;下部为黄色薄层粉砂质、

泥质白云岩。下部产三叶虫:Redlichia(Pteroredlichia)murakamii

ResseretEndo,Chuchiaspisheifengmiaoensis(sp.nov),Eoptychoparia

sp.;腕足:Kutorginacingulata(Billingss)o

本组在测区内厚142.39米,主要为砾屑、砂屑白云岩和细晶白

云岩夹石英砂岩为主,为一套较纯的镁质碳酸盐。该组水平层理普遍,

压溶构造发育,纵向表现为粒度下细上粗,底栖三叶虫和腕足往上随

镁质增多而减少,说明气候逐渐转干变热,海水受局限而咸化。属局

限台地潮坪环境。

3、陡坡寺组(Cid)

为一套滨海为主的细一粗碎屑夹镁质碳酸盐沉积,测区主要出露

陡坡寺组下部的页岩段(匕/)。

岩性为黄、黄绿色页岩夹薄层云母粉砂岩、泥岩,中上部夹暗灰

色薄一中层状泥灰岩、粉晶白云岩,具泥质细纹构造。下部页岩内产

3

三叶虫:KutsingoceghaluskutsingensisLeeetWang,Ptychoparella

usualisLuetChang,SanhuangshaniabrevicaLuetChang,Ehmaniella

casta(sp.nov),Sinoptychopariasp.。

本段厚82.87米,纵向沉积特征为由粉砂一泥一粉砂的粒级变化,

中上部渐变为镁质碳酸盐,水平层理发育。早期属海湾潮间带,中晚

期属局限台地和潮坪的半封闭海湾环境。

(二)泥盆系

分布于阳宗海西岸观音咀、小庙山和胡家庄一带。

1、海口组:(D2/2)

可划分为两个岩性段,测区主要为下部的砂岩段(D2〃)。

岩性为黄白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砂粒间为细粉砂泥质呈接触一

一孔隙式胶结,近顶部夹黄绿色薄层泥岩,底部常见含砾粗砂岩。含

植物化石:ProtolepidodendronscharyanumKrejei,Lepidodendropsis

sssssp.;鱼类:Bothriolepissinensis,B.tungseniChang;Hunanolepistieni,

Dianolepissliuichang0

本段厚34-40米,淡水鱼类大量繁衍。该段内岩石成分石英含

量占70—90%,且呈半棱角状,总体呈下粗上细的特征。波状层理、

低角度斜层理、楔状层理发育,冲刷面和冲刷破碎沉积明显。

2、宰格组(D3Z)

与海口组相伴出露,为一套镁质碳酸盐。岩性为:上部黑色薄一

中层状细晶白云岩,砂屑白云岩及粉晶灰质白云岩;中部棕一浅灰色

薄一中层状泥质白云岩夹淀晶一砂屑白云岩;下部紫灰、深灰色薄一

中厚层状粉晶、细晶白云岩夹泥灰岩。水平层理发育,偶见波状层理。

4

含介形虫:Leperditiasp.,RichterinalatiorRabien;层孑L(虫:Amphipora

sp.;竹节虫:Styliolinasp.;牙形石:Scutulacf.sinepennataZieggier,

Polygnathussp.,Lonchodinasp.,Ozarkodinasp.。

本组厚度变化较大,在76.9—153米之间,测区常见多层灰绿、

鸭蛋绿色泥岩、泥质白云岩夹层,显示测区为水体相对较深的潮间中、

低能环境。

(三)石炭系

上覆地层:下二叠统倒石头组粉砂质泥岩

假整合

分布于阳宗海西岸云南铝厂一带,以下石炭统大塘组和中石炭统

威宁组为主。除大塘组下部万寿山段为碎屑沉积外,其余都是碳酸盐

岩沉积。

----------------------假整合-----------------------

下伏地层:上泥盆统宰格组白云岩

1、下石炭统:大塘组(3d)

根据岩性及含矿性可分为万寿山段和上司段。

(1)万寿山段(C0)

为观松庙一一山腰阱一线以东部分的阳宗海西岸,以云南铝厂附

近的平顶山为代表,其岩性为上部浅灰、灰白色石英砂岩、石英粉砂

岩、粉砂质泥岩,夹2—3米乳白色厚层细粒石英砂岩;中部为灰白、

黄灰色厚层状泥灰岩;下部灰绿、暗紫色泥岩,近底部泥岩夹5—20

厘米不等的紫色粉砂团块,页理不清。本段内中部之泥灰岩分布不稳

定,常呈透镜状,沿走向为石英粉砂岩取代。

5

(2)上司段(C/)

灰、灰白色中——厚层状淀晶砂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含新灰

岩透镜,灰岩内砂屑磨圆度较高,呈圆一一椭圆形球粒,粒径0.03

——0.85毫米不等,由微晶方解石集合体组成,亮晶方解石胶结,生

物屑以骨屑为主,底部夹有一层含海百合茎、介形虫碎屑的生物灰岩。

含蜓类:Eostaffellasp;珊瑚:KueichouphyllumsinenseYu,K.sp.,

TachylasmatenuiseptataSung,Palaeosmiliamurchisoni,

SiphonophylliasimplexSungg;牙形石:Gntahodusbilineatus(Roundy),

G..commutatusBransonetMehl,Spathognathoduscristulus,Hindeodella

montanaensisSeotto

阳宗海西岸本段上部见有石灰角砾岩夹层,角砾呈棱角一次棱角

状,钙泥质胶结,粒径3—8厘米,含异地沉积之珊瑚体,反映测区

具有台地边缘一上斜坡带夹塌积物的沉积特征,厚约30米左右。

2、中石炭统:威宁组(C2W)

在观松庙一山腰阱一带以东与阳宗海之间。上部为深灰色不具层

理的角砾状灰岩、灰质角砾岩,粒径5—20厘米,杂乱排列,角砾棱

角已溶蚀呈浑圆状钙泥质胶结;下部灰一浅灰色中层状灰岩夹角砾状

灰岩。沿走向下部变化较大,时见下部灰岩有迅速减薄而被灰质角砾

岩取代。本区厚度40—60米。属台地边缘上斜坡带沉积,有大量的

塌积岩堆积。

本组下部含蜓类Pseudostaffella,中、上部含蜓类Fusulienella—

Fusulina组合。

(四)二叠系

6

分布于阳宗海西岸,下部为碎屑岩、碳酸盐岩,上部为基性火山

石U-I。

1、下二叠统:

(1)倒石头组(PM

由于实习区中上石炭统马平组鲜有出露,致使该组普遍假整合于

中石炭统威宁组(C2W)之上。岩性以褐黄色铝土质泥岩、粘土岩夹

铝土矿透镜体为主,其次为石英砂岩、炭质页岩,上部夹碳酸盐透镜

体,可见黄铁矿晶体、碎屑物成分仅有石英,粒度一般小于01毫米,

次棱角状。有类及小园藻。时见水平层理。厚度在10-20米之间变

化,岩性稳定性较差。为近滨沉积。

(2)阳新组(P.)

该组整合沉积于倒石头组之上,主要岩性为碳酸盐岩。据岩性、

岩相和生物特征可以划分为两段:下部栖霞段,上部茅口段。全组厚

457—496.31米。

①栖霞段(p,y)

上部米黄色中厚层状细晶白云岩为主夹灰白色厚层状淀晶灰岩

及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下部以米黄色厚层块状中粗晶白云岩为

主,次为灰、灰白厚层状白云岩化淀晶砂屑灰岩,中部夹灰白色中层

鲍状灰岩。普遍发育由灰岩白云岩化的虎斑状构造。厚135.62——

145.82米。为开阔台地相碳酸盐沉积。

该段生物丰富,种类齐全,层位稳定,有蜓科:Schwagerinasp.,

S.parasimplicataChen,YangchieniainiquaLee,Psiolinasp.,

P.staffelliodes(sp.nov),P.yanwangouensis,Sschubertellagiraudi(Depret),

7

NankinellaorbiculariaLee,Sphaerulinasp.;珊瑚:Hayassakaia

yunnanensisLin,H.elegantula(YabeetHayasaka),Wentzellophyllum

volzi;有孑L虫:Globvalvulinasp.;腕足:Orthotichiachekiangensis.Chao;

三叶虫:Pseudophillipsiasp.o

2

②茅口段(P1};)

上部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化淀晶砂屑灰岩、细晶灰岩,生物碎屑

一砂屑灰岩相间夹泥晶灰岩;中部为深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化灰岩、

砂屑灰岩;卜部灰白色厚层状细、中晶白云岩为,砂屑灰岩、白云岩

化砂屑灰岩相间,含沥青质。该段中下部普遍发育由灰岩白云岩化的

虎斑状构造。厚321.29—393.76米。本段由下至上属半局限台地到开

阔台地相变化的碳酸盐沉积。

该段生物丰富,种类齐全,个体大而完整,有蜓科:

Neoschwangerinahaydeni,N.parasimplexChen,N.sp.,Schwagerina

yunnanensisChen,S.SP.,Verbeekinasp.,V.heimi,V.verbeek(Geinitz),

ParaschwagerinabrevibolaChen,P.fbsteriThompsonetFosster,Yabeina

p.,Chusenelladouvillei(Colani),C.huayingensis,C.ishanensisHsu,

YabeinagubleriKanmera,Pseudodolinapseulepides;珊瑚:Tachylasma

sp.,T.altemalumHuang,T.chaGrabau;有孔虫:Globivalvulinasp.,

G.discrata,NeodiscusmilliloidesJones;腕足:Spinomarginifera

kueichowensisHuang,S.qiaotingensis,Neospirifersp.;瓣鱼思:Astartella

sp.;苔群虫:FenestellaelusaReedo

2、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

上覆地层:下侏罗统下禄丰组(J./):砾岩

8

------------------------假整合------------------------

实习区内二叠统仅发育峨眉山玄武岩组,由于其层位稳定,故作

为一个岩石地层单元考虑,全组厚997.3米。可划分为下部火山碎屑

2

岩段(P23)和上部熔岩段(P2e)0

假整合

下伏地层:下二叠统阳新组(Piy):白云岩

(1)火山碎屑岩段(P2/)

上部以灰绿、黄、紫红色玄武质凝灰岩为主,时见少量火山角砾

岩,局部发育有火山豆构造;中部为深灰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含少量

气孔和杏仁;下部为灰绿、棕黄色硅化玄武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玄

武质凝灰岩,不具似层状构造,厚度范围0—60.83米。

(2)火山熔岩段(P2/)

上部为浅灰绿色厚层一块状玄武岩、暗灰绿色杏仁状玄武岩互

层,时夹斜长斑状玄武岩;中部灰黑、深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为主

夹少量杏仁状玄武岩;下部以深灰绿、褐、黑色块状玄武岩为主,见

灰绿、褐红色杏仁状玄武岩、斑状玄武岩。全段厚度936.47米。

(五)侏罗系

实习区阳宗海西岸有侏罗系“红层”盆地,沉积有下侏罗统下禄

丰组和中侏罗统上禄丰组,缺失上统沉积。

1、下侏罗统下禄丰组(J.Z)

上覆地层:中侏罗统上禄丰组

----------------------假整合---------------------------

中、上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岩屑细、中粒砂岩夹泥岩,顶部夹含

9

砾砂岩;下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岩屑粗砂岩夹泥岩、细砂岩。全组普

遍夹有鸭蛋绿色团块一透镜状或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水平、波

状、槽状、板状、楔状层理发育,不含生物,厚度72.65—104.97米。

总体反映为下部河流相、中部湖滨三角洲相和上部河流相沉积。

假整合

下伏地层:峨眉山玄武岩组(P2C)

2、中侏罗统上禄丰组(J,)

分布于侏罗系“红层”盆地的中心地带。厚度大于1000米,岩

石类型复杂,生物较发育,可划分为五个岩性段。

(1)第一段(J/):上部为浅紫色薄层状泥岩夹细到中粒长石

砂岩;中下部灰绿、黄色中厚层状中粒岩屑砂岩与紫红色薄层状泥岩、

粉砂质泥岩、细砂岩互层;底部为中粗砾岩,具底砾岩性质,厚度

104.97米。产植物:Pterophyllumsp.,Cladophlebissp.o

2

(2)第二段(J2Z):上部为灰黄、粉红色薄层状泥岩、粉砂岩;

下部为灰绿色中厚层状中粒岩屑砂岩与灰紫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相

I'HJO上音B产植物:Elatocladussp.,Phoenicopsis.,Cupressinocladussp.o

237.22米。

3

(3)第三段(J2Z):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灰岩,淀晶灰岩;

中部灰白色厚层泥晶砾屑白云岩,薄至厚层微晶白云岩;下部为白色

薄层状硅质岩。厚110米,上部产瓣鲤:Gryphaeaeminensiso

(4)第四段(V):以紫红、黄色泥岩为主,偶见石英砂岩、

岩屑砂岩夹层,单层厚度变化大,薄层到厚层均有,底部为紫红、灰

色花斑含砾泥质粉砂岩,黄色中层状石英砂岩,泥岩夹炭质泥岩,不

10

含生物。厚152.82米。

5

(5)第五段(J2/):顶部为紫红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为主、次为

砾岩;上部紫红色薄层泥岩、粉砂岩与褐色中层状中粒岩屑砂岩不等

厚互层;中部为酒红色块状细砂岩、含砾石英砂岩;下部酒红色厚层

粉、细砂岩与豉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与J2/4接触处有数层含砾石英

砂岩,沉积构造不发育。厚度大于346.63米。

该上禄丰组的沉积具有早期河湖一湖成三角洲相(J2/-J2/2下

部),中期为浅湖相沉积上部一J2尸,J2为到晚期河流相沉积。2户)

的变化规律。

(六)第四系

第四系主要分布在阳宗海西岸三十亩田附近,零星分布在山间盆

地和宽浅谷地。实习区主要在三十亩田发育全新统冲湖积层(QM),

下部为灰黄色砾石层,成分复杂,充填有泥、粉沙;上部为黄色粘土

质粉砂、细沙、含砾粗砂相间,厚10—15米。

一—•、石LLJ浆dZr石LLI

实习区内岩浆岩仅有沿断裂喷发的陆相基性岩类,包括钙碱性

玄武岩、基性火山碎屑岩及次辉绿坊岩。同属于云、贵、川地区高原

玄武岩。火山岩下部为玄武质火山碎屑岩,上部为玄武岩。玄武岩岩

性见前述。

次辉绿玲岩:暗灰绿色,细粒结构,少斑结构,斑晶为基性斜长

石和含钛普通辉石或橄榄石,基质具嵌晶含长结构或辉绿结构、间粒

结构。

三、构造

11

实习区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地块西部之康滇古陆南段东缘,其

北为东川断块,南为易门陆块;西邻普渡河断裂,东为小江断裂,两

断裂带呈南北向延伸,将实习区夹持其间。实习区以断裂为主,褶皱

构造次之。

(一)褶皱

区内主要为马头山一云南铝厂向斜。轴向N30°E,核部地层P2e,

两翼地层依次为Py”PdC2w,Gd,D3Z,D2hif缺失P2%的沉积。

(二)断裂

区内断裂以NE向为主,主要是马头山一一山腰阱逆断层、阳宗

海一平顶山逆断层、大营一小石岩山逆断层和平坡头北东一黄土沟逆

断层。

1、马头山一山腰阱逆断层

走向500°,倾向140°—90°,倾角40°—70。。为小江

断裂分支,被众多东西向断裂截切,总体上东盘上升,西盘下降。沿

断层带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及牵引褶皱等现象。

2、阳宗海一平顶山逆断层

走向7515°,倾向165°—105°,倾角75°—65°。地层

不连续,东盘地层局部倒转。总体上东盘上升,西盘下降。

3、大营一小石岩山逆断层

走向0°—10°,倾向90°—100°,倾角70°—80%破坏了

向斜的完整性,东盘上升,西盘下降。局部地段有5米宽的构造角砾

岩,断层三角面发育。

4、平坡头北东一黄土沟逆断层

12

走向40°—50°,倾向130°—140°,倾角不清。地层缺失,

不连续,总体上南东盘上升,北西盘下降。

四、矿产资源

实习区主要为砂石等建筑材料的开采。

五、水资源

1、地表水:山涧直短,雨季水流丰富,旱季干涸。

2、地下水

(1)孔隙水:分布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主要供居民所用。

(2)裂隙水:广泛存在于各种地层的岩石裂隙,尚没集中开采地。

(3)岩溶水:零星存在于石炭系灰岩和白云岩地层中。

13

第二章地质工作设计书的编写

第一节地质工作设计书是任务书(合同书)的具体技术细化

合同书是根据合同法界定甲乙双方责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的

法律依据,设计书是根据合同书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编写并经甲乙双

方认可的详细技术标准、工作量等技术细节。我国将地质勘查业划归

第三产业,在市场经济社会,乙方如果不重视合同细节,就会将自己

置于不利地位,同样,不重视设计书的编制,项目合同就无从实施。

合同订立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超越自身施工能力承揽项目合同;

2、不能超越合同(任务书)规定额外满足甲方要求编写设计;

3、不能超越施工条件(交通、气候、物资供应、人员配备等)满

足甲方保质保量按时的要求;

4、合同和设计是甲乙双方发生争议时依法解决问题保障自身利益

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1: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设计书是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任务书或甲乙双方议定的

合同书参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结合测区的具体情况所制定的工作方

案。经审查认定后的设计书(含审查认定意见书)是进行野外地质调

查、质量检查、任务完成状况和验收评价各阶段成果质量的主要依据。

一、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及主要填图类型

1:5000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

14

础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1:50000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

石、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

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

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其工作主要部

署在:①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地区;②重要的成矿区带;③中心城市及

其周围地区;④国家重点项目和重点经济建设区。

(-)部署在解决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地区的图幅,主要选择在重

要地质单元、地质走廊、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地区开展工作。在提高

测区研究程度的同时,侧重解决某些重要地质问题,以期取得一些在

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成果。

(二)部署在成矿远景区带的图幅主要任务是,从基础地质调查

入手,研究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着重解决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

质问题,作出区域矿产远景评价,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和成矿有利地

段。对具代表性、有远景的矿(化)点和有意义的异常,以及可能含

矿的地段,作出找矿潜力评价。

(三)部署在中心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图幅主要任务是,从基础

地质调查入手,提高城市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同时要对城

市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及环境地质进行调查研究,着重调

查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地质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环

境保护及其治理、矿产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

策性的地质背景资料。城市区调的内容一般包括:基础地质调查(含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旅游地质

调查。

15

(四)部署在国家重点项目和重点经济建设区的图幅主要任务,

除必要的区域地质工作和可能的矿产地质工作以外,应侧重区域稳定

性、区域水文地质及(或)工程地质问题等方面的调查。从基础地质

调查入手,认识并掌握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和分布规律,预测这

些条件在人类工程一一经济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等。

二、有关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标准及技术要求

DZ/T000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ZB/T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GB/T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50000)

DZ/T0158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DZ/T0151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三、设计书编写要求

(-)编写设计书之前必须收集测区内所有前人工作成果资料,

包括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图象资料(尽可能收集到多片种、

多时象的图象资料)以及各种科研成果,详细研究各种资料的可信度

和存在的问题。

(二)编写设计书之前必须进行野外踏勘,了解测区内的地质矿

产资源概况,并进行必要的验证,同时还要对区内的自然地理条件、

人文状况、气候变化、交通运输以及物资供应与后勤保障等情况进行

了解,并收集相应的实际资料。

16

(三)在踏勘过程中应对区内遥感图象进行初步地质解译,划分

出不同的解译程度区,建立起区内初步解译标志和地层序列。

(四)踏勘中应选择不同岩类区以穿越路线进行踏勘,在不同岩

类区应以穿越地质体最多、地质构造最复杂的路线为重点路线,每一

个测区必须有一条贯穿全区的踏勘路线。

(五)通过以上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初步建立各类地层和岩体的

填图单位,并编制测区的地质解译图和地质草图以及工作程度图。

(六)测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有矿(化)点较多时,应组织人

员对矿(化)点按矿种分类重点踏勘,了解成矿地质背景;凡经过踏

勘的矿点都要检块取样,采岩矿标本,进行必要的分析测试,并写出

踏勘简报。

(七)通过上述野外踏勘与前人资料研究,针对测区实际情况,

提出测区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路线与填图方法,具体地质填图方法和

研究内容、精度要求等,遵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城市

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

(1:50000)等有关要求。

(八)为了适应高新技术在区调工作中的应用,特别是应用计算

机辅助制图,建立1:5万地质图数据库,必须从设计开始做到统一技

术要求,统一地质体的代号、符号、花纹以及编码标准和设色标准。

(九)通过以上各项工作所取得的资料编制测区的1:50000区调

设计书

17

第三节1:5万区调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绪言

1、简要说明上级下达的任务书文号及其任务要求,测区名称与编

号,测区范围及面积,工作的起止时间。

2、简述测区任务、自然地理概况、测区交通位置。

附:测区交通位置简图一文内插图

第二章地质调查研究历史及研究程度

附:(1)地质研究程度图

(2)测区地质调查历史简表一包括调查时间、成果名称、

作者单位或作者姓名、出版时间、出版单位

第三章地质矿产资源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测区区域地质矿产资源概况

简述测区的大地构造位置,测区内的地层、岩石(含沉积岩、侵

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及特殊地质体等)、构造及矿产资源特征等。

第四章技术路线、填图方法及精度要求

1、明确测区的填图类型及应侧重调查的内容。

2、在明确测区类型基础上,针对测区存在的问题及本次着重要解

决的问题提出本次地质调查的技术路线及填图方法。

3、主要地质调查工作的精度要求。

(1)包括填图范围与面积、路线密度、控制程度、填图单位划

分精度、图面表式精度、图面结构合理性、是否使用计算机技术、评

审验收情况、图幅各种比例尺图件的统一性与连续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等。

(2)地层单位和地层序列建立的依据及其合理性。

如:沉积地层一应根据各省(市、自治区)地层清理后资料进行检

查,发现问题(含地层单位名称、定义、有无层型剖面、古生物资料

18

及年代依据、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等)应一一给予说明,提出处

理意见,以便在填图中加以解决。

(3)简述对测区地质构造格架和大地构造属性的认识。

(4)本次区调工作各项样品采集与测试项目数量、精度要求。

(5)矿产调查程度和质量是否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存在那些

问题需要在本次调查中加以解决。

附表1、测区地层序列表

2、矿(化)点情况登记表一矿(化)点名称、矿种、类型、

产地、规模、开采情况、工作程度(检查、评价、普查、勘探)

(6)每个地层单位实测剖面的测制条数和控制程度。

(7)简述形成MAPGIS图层格式数据光盘及图层描述数据的工

作流程和所参照的有关技术要求。

附:1:50000区域地质图(草图)

第五章工作部暑

1、简述组织机构、人员组成、技术装备,详细说明物资供应、

安全保障、等措施。

2、工作部暑安排一根据踏勘结果、遥感解译程度划分不同的工

作区,制定不同的路线调查方案和工作程序,编制工作进度与工作流

程。

3、编制工作计划,设计实物工作量。

4、编制总体工作计划和分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工作部署图。

附:(1)遥感解译程度分区图

(2)工作部署图

(3)工作进度表

(4)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第六章质量管理与监控

19

简述对图幅分级质量监控管理及对原始资料进行检查所采取的

措施。

第七章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的要

求编写。

附表:(1)实物工作量经费预算表

(2)项目总经费预算表及年度经费预算表

第八章预期地质成果及图面的表达方式

简要说明通过本次区域地质调查预期取得和提交的主要地质成

果(包括图幅专题研究成果)及图面的表达方式;设计书中应列出报

告附件的内容,除必要的图件(地质图、矿产图、矿产分布规律和预

测图)外,还应编制一些专门图件和略图。设计书中应当列出这类图

件的大致清单。为突出测区的综合研究程度,地质图面可附测区小比

例尺数字地面模型、布格重力、磁化强度、伽马射线光谱测定等数据

影像图。最终成果按要求除提交印刷地质图件及报告、说明书及专题

报告外,还应提交MAPGIS图层格式数据光盘及图幅与图层描述数

据、报告文字数据各一套。

第四节阳宗海地质填图(1:50000)实习区设计书编写(略)

20

第三章地质路线踏勘要求和具体踏勘路线

第一节地质路线踏勘的目的

1、了解工区及外围正常的地层层序,包括沉积地层、火山岩层

和变质岩层,研究这些地层内部的岩石组合、顶底标志、接触关系及

厚度;主要化石层位与古生物化石门类,为进一步划分地层(组,段)

提供依据,对于变质岩层还要了解变质程度、原岩特点和后期遭受的

混合岩化程度,为变质岩层对比和填图单位的划分提供资料。

2、了解工区的侵入岩体,其基本岩性、岩相变化、形态、产状、

规模以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岩体填图单位的划分、岩体相带

划分的岩浆杂岩系研究作初步准备。

3、了解工区构造线的基本方向,包括地层的基本产状,主要断

裂构造走向、性质与规模,为地质填图阶段系统观测路线的布置提供

依据。

4、了解工区岩石、构造的含水性和地下水露头一泉水的空间分

布情况,为下一阶段水文地质调查提供资料。

5、了解沉积地层内的含矿层位以及岩体、构造的含矿性,为矿

产调查提供资料。

6、从旅游地质学角度探讨阳宗海地区旅游区位优势

7、阳宗海地区可能的地质灾害隐患

8、人居环境与环阳宗海别墅区区位分析

9、了解工作地区的交通、居民点、高压线分布,基岩露头情况,

地形、气候变化情况,为实测剖面和地质填图工作的合理安排提供基

21

本情况。

第二节地质路线踏勘要求

表1路线地质调查作业细则

工序工序主要操作步骤控制

技术要求注意事项责任者

名称类别内容、及要求点

(1)了解航卫片应根据地质构造复

按1:5万区调总

地质解译信息杂程度、遥感解译

则及设计书布异常主任工

路线一般(2)结合设计及情况及地质体特征

置,适合地化剖构造程师

布置取得的地质资料灵活布置,避免均

面测量

布置匀布置

(1)观察要全面、

仔细(1)对整条路线

(2)观察的范围做全面、认真观

地质不应局限于一条察重要

切忌单纯的岩性观技术负

路线线上,应向点的关键(2)重要地质现地质

察责人

观察周围、路线两侧象深入观察现象

做必要追索(3)观察程度:点

(3)路线中应连•■线一面

续观察

(1)记录内容应

全面,准确、客

观,文字要精练

(2)素描图要真

(1)在观察的基

实,突出要说明

础上进行文字描

的问题,并做到

直观,要素要全

(2)素描图绘制文字

(3)手图标记内避免单纯岩性描

地质(3)手图标记描述、

容要齐全、准确,述,描述内容重点技术负

路线关键(4)样品采取与素描

花纹、符号应符应突出,素描图要责人

记录编号图、采

合GB958-89有关齐全

(5)路线小结样

规定

注:(3)、(5)随

(4)样品的采集

路线进行,随时

合理,并符合质

绘制。

量要求

⑸每条路线都

应有路线小结及

信手剖面

22

(1)检查记录内

(1)手图、素描图

容,并与图中复

等着墨整理文字内容与手图、

核技术负

地质(2)标本、样品编素描图所反映的内

(2)样品整理:登责人、

路线号准确一般联图容相统一;样品编

记、包装、填写主任工

整理(3)文字记录与号、采集地与记录、

送样单程师

手图、素描图相手图相一致

(3)联图或修编

地质图

表2野外地质观察描述作业细则

工序技术工序注意

主要操作步骤及要求控制点责任者

名称要求类别事项

(1)岩石颜色(新鲜面、风化)结晶程

岩性结构构切忌

正确度:(2)结构、构造;(3)矿物成分及

观察权造、矿物印象

定名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

描述成分描述

(4)岩石变质程度、蚀变、矿化

岩层

(岩(1)岩相划分;(2)岩性变化;(3)层

正确构造、产次生

体)观一般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分层标

分层状构造

察志;(5)化石产出情况

描述

技术负

正确

责人、

识别

接触接触地质编

原生(1)接触带特征;(2)侵入岩岩相变

关系接触变面类录员

构造重要化;(3)原生构造;(4)内外接触带的

观察化型及

和接蚀变特点;(5)接触带产状变化

描述特征

触变

构造(1)结构面的性质;(2)破裂面内的充

全面

特征填物特征;(3)构造产物;(4)破裂面

观察结构面后生

的观关键旁侧同序次或低序次构造面特征;

综合特征变化

察描(5)压、张、扭配置构造的观察和综

分析

述合考虑;(6)各层序产状

23

矿化

特征准确(1)矿化特征;(2)矿体特征;(3)矿品位

目估品

的观识别关键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4)产状变化

察描矿物特征情况

围岩

正确(1)蚀变规模;(2)蚀变种类;(3)蚀

蚀变不同

划分变强度;(4)蚀变分类;(5)蚀变与围识别蚀

的观重要蚀变

蚀变岩的关系;(6)蚀变与矿化关系:(7)变种类

察描叠加

类型蚀变特征

第三节具体踏勘路线(略)

第四节具体踏勘路线小结

1、讨论方式

首先以各作业组为单位,对所踏勘过的剖面,按由老到新的顺序

讨论,总结所见到的各组段岩性,地层组合特征,古生物化石特征及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然后各作业组推出一名代表,在全班性的讨论

会上作中心发言。

讨论结果视为各作业组对资料掌握的全面程度,由带班的指导教

师议定各作业组的成绩,作为作业组每一个人的野外成绩记录入册。

2、讨论的中心议题:

(1)各组段地层的岩性组合特征,古生物化石特征,分层标志,

接触关系;

(2)如何建立古生界系统组至侏罗系中统上禄丰组完整的

地层剖面。

24

第四章实测剖面及其成图方法

第一节实测剖面方法

实测剖面的目的是:查明地层层序,岩层厚度,沉积相类型及变

化,化石内容,岩性和地球化学特点,含矿性,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和

时代,地层单位(填图单位)的识别特征和各单位间的分界标志和特

点。因此地质剖面是研究地层、岩石和构造的基础资料,根据剖面资

料划分填图单位,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前提。在沉积岩区,一般要求在

正式填图之前要完成实测剖面。

地质剖面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可进一步细分为地层剖面,岩浆岩

侵入体剖面,第四系及构造剖面。

一、实测地层剖面的方法

实测地层剖面工作应在充分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并详细踏勘,基

本了解测区地层出露的情况下进行。剖面位置一般应选择在层序完

整,构造简单,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丰富,岩性组合和厚度具代表性

的地段。

(-)实测地层剖面的技术要求

1、剖面走向

实测剖面线方向应基本垂直于地层或主要构造线走向,一般情况

下两者的夹角不宜小于60度。

2、剖面露头

25

剖面线经过的具体位置要尽可能选择基岩露头连续性良好地段。

因此,要充分利用沟谷,自然和人工采掘的坑穴,壕堑和铁路、公路

旁侧崖壁等作为剖面线的位置。当露头不连续,而又找不到更合适的

剖面位置时,可布置一些短剖面加以拼接,但须注意拼接的准确性,

防止遗漏和重复。必要还可以考虑作探槽、井探或剥土等工程予以揭

露。

3、剖面比例尺

实测剖面的比例尺应根据规范要求及施测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

以能充分反映其最小地层单位或岩石单位的特征为原则。常用比例尺

为1/500-l/5000o

实测剖面以“层”为基本描述单位,层可以是单一岩性,也可以是

多种岩性的复合层,分层以相邻层宏观上可以区分为准。分层的依据

包括:岩层垂向上岩性(颜色、结构、构造、成分等)和化石内容的

任何差异。分层不宜过细,也不宜过粗。比例尺选定以后,在剖面图

上能标定为1mm的单层,均要在实测中划分出来。在剖面图上小于

1mm的,但又具有特殊意义的单层(如化石层、标志层、矿层、岩

脉等),也应分出,可适当放大画在图上。但在记录中应注明实际厚

度。

4、实测剖面的数量

实测剖面的数量,一般每个地层单位及不同相带至少应有1—2

条代表性实测剖面控制,主要根据区内岩相建造复杂程度,厚度及其

变化情况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