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1页
综合检测(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2页
综合检测(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3页
综合检测(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4页
综合检测(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检测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①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②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士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③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④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迫自己去阅读不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是很难建立与世界文学的联系的。B.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让自己反感的,无法读进去的作品。C.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但这样的作品必须是杰作。D.在丰富的世界文学殿堂里,没有必要大量阅读,因为读得太多一定有害。2.根据文意,将“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一句插入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材料二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节选自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材料一围绕如何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联系这一话题,阐述读书的路径。B.材料二就阅读兴趣和阅读数量展开分析,阐述了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C.材料一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而材料二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D.对于阅读数量的多少,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作者所持观点是基本相同的。材料三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节选自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依物以类聚的原则将新知识汇入性质相近的系统里。B.零星片断的知识,即使能与旧有知识联络贯串起来,也易忘且无用,没有必要归聚入系统。C.人的记忆力有限,若读过的书不能储存在大脑里,过目即忘,最好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起来。D.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记笔记也应如此,且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作者提倡的读书方法。【答案】1.D

2.C

3.C

4.A

5.①选择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杰作开始阅读;②读书要在精选的基础上深入阅读;③读书要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系统;④成就学问的书,要依据预定的计划与系统进行训练;⑤运用记笔记或制作卡片的方法使读过的书形成知识系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因为读得太多一定有害”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读得太多可能有害”可知,读的太多不是“一定”有害,而是“可能”有害。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处前文虽然有“路”字,看起来似乎可以放入“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但①后的句子意在诠释前一句的“义务”和“爱”,而非“路”;②后的句子是对②之前句子中“喜爱”的诠释,如果放入“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会使这两句有割裂感;④前后的句子形成严密的因果关系,也不适合放入此句;③后“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句中“出发”和“终结”能体现路的特点,所以选③最恰当。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而材料二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理解错误。材料二并未完全否定材料一的观点,依据材料二原文“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等内容可知,这些信息是说,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全凭自己的兴趣读书,而这和材料一的观点是一致的。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也易忘且无用”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等内容可知,“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的“零星片断的知识”,“会生根”“会开花结果”,已不再“易忘”“而且无用”。C.“最好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起来”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等内容可知,题干中的“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跟原文用来比喻“笔记”“卡片”的“储藏室”意思不一致。D.“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可知,题干说的“每个人”与原文“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不一致。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也就是说,要选择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杰作开始阅读。材料二“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也就是说,读书要在精选的基础上彻底阅读。材料二“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也就是说,抱有成就学问的书,要有预定的计划与系统进行训练和准备。材料三“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也就是说,读书要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系统。材料三“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也就是说,读书要学会运用记笔记或制作卡片的方法,使读过的书形成条理化和系统化。二、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杨遥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把,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朋友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蹦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我便不情愿地转发了。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很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到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草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帮他宣传农产品,这些情节暗示父亲有变化了,懂得了用新媒体卖农产品的便利。B.“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C.“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既写出了父亲在田间劳作时“邋里邋遢”的形象,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D.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B.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C.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的叙述交代事情的原委,这种插叙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凸显父亲的形象。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故事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的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8.本文第⑩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

7.C

8.①既是对上文中父亲微信朋友圈的视频的详细介绍,又为下文的“卖小米”做好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突出父亲种谷子时的认真细致,真实自然,不辞辛苦,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性。

9.①父亲具有新时代农民的先进意识。父亲种“羊粪小米”,卖各种地方农产品,特色鲜明。②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父亲能够熟练使用微信,展示小米的种植过程和优点,让“我”帮忙宣传,这都是积极学习的成果。③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父亲用三瓶矿泉水解决了西藏朋友的“米不好喝”的问题,售后服务到位。【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表述错误,根据“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我”对父亲邋里邋遢不顾形象的不满。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综合鉴赏能力。C.“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表述错误,此处先写西藏朋友怪米不好喝,然后写认可,最后写父亲的叙述,从叙述时间来看是顺叙,而不是插叙。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情节作用的鉴赏能力。(1)在情节结构上,第十段“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是对上文“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中父亲反复让我转发的朋友圈的详细介绍。又为下文“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做铺垫,为下文展开“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2)在人物塑造上,由“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可知,通过言行突出父亲的认真细致,真实自然,不辞辛苦,使人物勤劳认真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能力。(1)依据原文第一段“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和第十一段“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可知,父亲不仅卖“绿色小米”,还卖各种地方特色农产品,体现了“父亲”紧跟时代特色,具有先进的意识和发展的理念。(2)依据原文第一段“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和让我转发朋友圈,让我加微信帮忙宣传可知,“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3)依据原文第十一段“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可知,“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囊篋,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鞠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辩,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肇庆则给事中王莹,琼州则户部郎中徐鉴,汀州则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则刑部主事郑珞,抚州则大理寺正王升,后皆以政绩著。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选自《明史•李骥传》,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B.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C.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D.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而现在多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B.内艰,旧时指母丧。古代居丧也叫“丁忧”“丁艰”,又叫“守孝”,是子女对父母孝心的体现。C.御史,秦以前指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吏。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曾任监察御史。D.“贻书让王”中的“让”意为“谦让”,和《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含义是相同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骥因为母亲去世而向朝廷申请离职,很多官员和百姓四次向朝廷奏请想挽留他,李骥没有答应。B.对民众不利的事情,李骥就向朝廷禀明免去;他向朝廷陈奏多件经国利民之事,多被朝廷采纳。C.李骥在河南任职期间,通过设立制度、广泛宣传等措施教化百姓,使当地百姓品性改变,民风变得淳朴。D.李骥在官场屡遭挫折,但他敢于维护自身权利。如当刑部侍郎施礼枉定李骥死罪时,他上章自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14.李骥去世后,“士民赴吊,咸哭失声”,可见他深受百姓爱戴,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受爱戴的原因。【答案】10.A

11.D

12.A

13.(1)对犯罪的人,在他们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写了《劝教文》,摇着木铃巡行各地去传达。(2)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14.①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做主;②不畏强权,敢于抗争;③恪尽职守,政绩显著;④为人端正谨慎。【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又为骥所抑”,“为……所”表被动的固定句式,“所”后跟动词,动词后断开,排除C;“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中“陪位行礼”是“往”目的,不需要断开,排除D;“诬骥后期”和“执而桎梏之”是同主语的两个谓语,中间要分开,排除B。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以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含义是相同的”错误。“贻书让王”中的“让”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是“谦让”。两个例句中“让”的意思不相同。句意:写信责备伊王。/句意: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四次向朝廷奏请想挽留他”错误,“数四”是个约数,意为多次,并非具体指“四次”;另外,“李骥没有答应”错误,原文是朝廷不允许“官民奏请挽留他”这件事,不是李骥不答应。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署”,写;“为”,编写;“振”,摇着;“徇”,巡行。(2)“非……也”,表否定判断句;“内”,同“纳”,结交;“恶”,厌恶;“内交于孺子之父母”,状语后置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要誉于乡党朋友”,状语后置句,“于乡党朋友要誉”。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等可知,李骥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做主;从李骥对刑部侍郎施礼和伊王的态度可知,他不畏强权,敢于抗争;李骥在任新乡知县时,“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事有病民,辄奏于朝,哭免之”,这些都体现了李骥恪尽职守,政绩显著;从“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可知,李骥为人端正谨慎。参考译文:李骥,字尚德,山东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通过了乡试。进入国学,学习了三年后,担任户科给事中。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打开他们的箱子(乱翻),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不久,李骥因事获罪而被免职。建文年间,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他招徕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由此回归农业的有数千人。李骥因为母丧而离职,许多官员百姓一个接一个奏请挽留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永乐初年,(李骥)守母丧期满,改为东安知县。对民众不利的事情,他就向朝廷禀明免去。有一个寡妇因儿子被咬死而向李骥告状。李骥向城隍神祷告,深深自责。第二天早上,咬死孩子的狼死在它的狼窝里。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后来因事被牵累,被贬到保安做劳役。洪熙年间,朝廷有诏书寻求贤才,李骥被推荐做了御史。他上奏有关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仁宗赞许并予以采纳。宣德五年,李骥巡视仓场,军士高祥盗取仓里的粟米,李骥抓住了他,并加以审问。高祥父亲的小妾说,高祥与张贵等人一起偷盗,李骥接受张贵等人的贿赂,所以只把高祥问罪。刑部侍郎施礼于是判处李骥死刑。李骥给宣宗上奏章自我辩解,宣宗说:“御史既然擒获了盗贼,怎么肯接受贿赂呢?”下命施礼和都察院重新审讯,李骥果然是冤枉的。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骥的官职。这年十一月,朝廷选择大臣二十五人担任郡守,奉有皇帝的敕书上路。李骥做河南知府,肇庆知府则是给事中王莹,琼州知府是户部郎中徐鉴,汀州知府是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知府是刑部主事郑珞,抚州知府是大理寺正王升,后来他们都以政绩卓著出名。河南境内盗贼多,李骥特地设立火甲制度,一户被盗,一甲给予赔偿。对犯罪的人,在他们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写了《劝教文》,摇着木铃巡行各地去传达。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谁去捡走。河南有伊王府,伊王多次请托李骥,李骥并不听从。伊王府里的宦官和警卫残害百姓,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李骥向朝廷汇报,宣宗发怒,写信责备伊王,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都逮起来交给法官处置。李骥行为端正,平日家居即使是矮长桌也要摆放端正。他到河南六年后去世,寿七十岁。百姓们来吊丧,都痛哭失声。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两题。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注]①巃嵷(1óng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16.本诗颈联在艺术上别具特色,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15.B

16.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从而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B.“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误。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诗人物我相谐,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并不是“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表达的意思是: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而行动变得迟缓。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鸟语乐”和“鱼行迟”,是运用拟人手法。以“语乐”和“行迟”写鸟鱼,实是写自己心情之乐。从感官的角度分析,前一句是听觉,后一句是视觉,表现此地风景之美。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前一句是动景,后一句是静景,是为动静相结合。换个角度看,虽有动景有静景,但这里的动景能起来衬托作用,“鸟语乐”场景之欢闹反衬太白岭的清静,这是反衬。这些景象都能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3)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4)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作比,形象地论证了积累的重要性。【答案】

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知”“博”“谀”“矣”“跬”“至”。六、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对于博物馆来说,收藏文物、研究文物,让昨天的历史能够经过今天完整地留给明天,是重要的;而让更多民众能够亲近历史,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样是重要的。有这样一个细节值得玩味:以前故宫的厕所是收费的,每年能收入几百万元;游客要参观珍宝馆,也要花两块钱买一双环保鞋。对个人来说这样的收费可能并不高,但却让故宫显得没那么可亲可爱。如今,厕所收费早已__________,文化产品创收__________,这样的转变,不仅是经营模式的巨大进步,更是发展思路的__________。从板起面孔到俯下身子,从自带敬畏感到“萌萌哒”“接地气”,更有亲和力、人情味的“人设”,不断拉近故宫与人们的距离。今天的博物馆,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展馆、展品,还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在这方面,很多博物馆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比如,故宫根据网友提议生产了“冷宫”冰箱贴,同时还推出“御膳房”冰箱贴,并附一份介绍,说明故宫里并没有“冷宫”。苏州博物馆则__________,每年季节性售卖“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当年手植紫藤的种子。故宫的老院长郑欣森曾说过:“(

)。”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文化才不会被“打入冷宫”,而是一直热腾腾的。处身互联网时代,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公众教育、文物展示、文化传播,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而要建立与公众的联结,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销声匿迹

如火如荼

改头换面

别具只眼B.偃旗息鼓

如火如荼

改弦易辙

独辟蹊径C.销声匿迹

风生水起

改弦易辙

独辟蹊径D.偃旗息鼓

风生水起

改头换面

别具只眼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故宫是有文化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B.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生命是活的文化C.故宫是有文化的,因为生命是活的文化D.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公众教育、文化传播、文物展示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B.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物展示、公众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C.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文物展示、公众教育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D.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物展示、公众教育、文化传播,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答案】18.C

19.D

20.B【解析】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先看第一空:“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偃旗息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批评、攻击等。此处是说“厕所收费”早已消失,应使用“销声匿迹”,据此排除B、D两项。看第二空:“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风生水起”意思是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此处是说“文化产品创收”正发展得蓬勃,应使用“风生水起”;再看第三空:“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改弦易辙”意思是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此处是说发展思路的“改变”,不含贬义色彩,应使用“改弦易辙”。第四空“别具只眼”指比常人多了一只眼,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比喻有独到的见解;“独辟蹊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含褒义;此处是说苏州博物馆每年季节性售卖文徵明当年手植紫藤的种子是独创的一个新方法,故用“独辟蹊径”。据此排除A项。故选C。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为句首、句中还是句末,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选项。从括号后面的句子“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文化才不会被‘打入冷宫’,而是一直热腾腾的”可知,此处应是强调“故宫”和“文化”的“生命力”,因为故宫代表着一种文化,文化只有在焕发生命的基础上才能体现活力,才能得以传播。A、C两项,重点落在“文化”上,与前后语境不符;B项,“文化”与“生命”的关系说反了。排除这三项,故选D。20.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依据上下文语境,比较四个选项的异同,对句子用提炼主干法、语感筛选法、造句类比法等进行辨析,常见错误为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发挥”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补出“的作用”,据此可排除D项;二是语序不当,“公众教育、文物展示、文化传播”语序不当,按逻辑先后的顺序排列,应为“文物展示、公众教育、文化传播”,据此可排除A、C两项。故选B。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向好发展的磅礴力量。【答案】年度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变是因为时代、国家在发展,不变的是人们的拼搏奋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此段文字共六个句子,中心话题是“年度流行语”。第一句是对“年度流行语”的内涵的简单概括,是解释说明性信息,要省略;第二句是说“年度流行语”的意义——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属于特点信息,应保留;第三、四句是以科技为例对第二句进行说明,属于举例性信息,要省略;第五句说“年度流行语”持续更新的原因——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属于原因信息,应保留;第六句是说“年度流行语”的不变——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属于原因信息,要保留。据以上分析概括出主要信息:年度流行语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变化的是国家发展,不变的是人们的追求与奋斗精神。七、材料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近几年,全国多所城市纷纷打造“一公里半径读书圈”,社区图书馆、读书自助驿站、流动读书点、街道书屋纷纷“上线”。这是城市打造自己文化品牌的众多举措之一。最美夜市、建筑艺术馆、原生态民居、科技创新、传统文化……各大城市都亮出了自己的文化名片。②面对严峻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势,为了减少人员大规模流动,不少城市发出倡议:就地过年。各地相继启动暖心行动:图书馆举办年节特色活动,社区“一对一”指导年夜饭,对就地过年的人员实施奖励,发放现金补贴……收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名片,人们在这样的城市找到了归属感。一座城市应该给人留下什么样的记忆或印象?一座城市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名片?在你居住生活的城市,某报社开设了一个新的专栏“城市名片”,邀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城市建设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魅力当前,在加速推进城镇化战略的进程中,“城市名片”已成为热点话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永久魅力的城市名片,无疑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从国外到国内、从古代到现代、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的实践来看,城市名片的作用不可估量,城市名片的要求和内涵丰富多彩。但概括起来,城市名片必须是“设计巧妙而风格独特,功能实用而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而喻义精辟,影响巨大而魅力恒久,以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很深邃的文化哲理思想,标志着并且象征着当地的历史传承和时代特征。在我的想象中,论景色,汉口江滩比不上武汉东湖,自然、波光潋滟;论秀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