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保护区自动化监测精度分析_第1页
地铁保护区自动化监测精度分析_第2页
地铁保护区自动化监测精度分析_第3页
地铁保护区自动化监测精度分析_第4页
地铁保护区自动化监测精度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仙而。8LnCNdT+96Inl【娄■&】Essnff。。-nlCN低ffi过菖泌-K蜓层SOICN低ffi【3星】蜃嫁卷=|萄埠监蜃彩葛凶建善【KB*】60TLnrnd)K寸【SKew】9。。(。寸。)昏。"【«(胞折】《饕蕾》【胃置】眼、弦mgB埋^相皿凶&S拯贸股握、MW*帆保旭S职撤ge摭埠燎配竟$<为斜^相皿昕职撤理提ge摭埠燎塾菸«彩只&^相皿唐*眯媪.qwlh萄职撤B埋HY&^相皿卖tt、长把器摭摭sg^苗佛埋^相皿凶&S拯贸衅⑩坍坦何巨幽瓯虽菸坞^相皿凶&S拯贸H坞色【HKS】蕾业此H-牌铁的建成极大拉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使大量新工程项目投入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施工会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产生影响:引起周围地下水位和应力场改变,导致周围地基土体产生变形,造成隧道结构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产生位移严重时会引起道床脱离、轨道设备几何形位改变,造成轨道平顺度变差,且列车运行时会诱发冲击、摇晃甚至脱轨等隐患。因此,地铁保护区监测成为确保地铁结构和车辆运行安全的重要手段。地铁保护区监测不仅要确保监测数据可靠性,更要保证监测结果能及时、快速地传递到施工方手中,使其掌握地铁隧道实时变形情况,从而指导施工。对于这样的需求,传统监测方法无法满足地铁运营维护效率要求[1-2],而自动化监测系统以其高效、快速、实时的监测方式,已经成为地铁运营维护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1自动化监测的基本原理目前,采用静力水准和全站仪测控系统作为地铁保护区自动化监测的主要手段最为常见。1.1自动化静力水准测控系统的基本原理自动化静力水准测控系统开发主要包含自动化监控技术、传感器测读技术、网络无线通讯技术及数据库应用技术4大部分。其基本原理为,系统内各测点的静力水准仪内液面瞬间相对高差变化和垂直位移信息经换能、专用放大电路传输到采集仪中,通过数据线和服务器连接,从而自动监测地铁道床沉降[3-4]。1.2自动化全站仪测控系统基本原理自动化全站仪测控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系统,数据远程通讯系统和数据处理分析系统3大子系统[5-8]。其中,数据采集系统是指利用一台或多台全站仪结合计算机软件实现灵活的、用户自定义的测量系统来获取被测单元空间信息的系统。数据远程通讯系统主要实现测量机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讯,主要过程为计算机发送指令控制测量机器人,测量机器人接受指令并做出相应反应后把结果返回给计算机。常见通讯方式有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2种。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数据查询、监测数据处理、监测数据成果输出和监测数据成果分析,它是实现对原始数据的存储、差分改正、粗差剔除,并用改正后的数据计算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和变化量,实时绘制变化曲线并对超限数据进行预报警等的系统。自动化全站仪测控系统整体结构的原理如下所示(图1)。图1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的整体结构图2实例应用2.1工程概况南京市某工程需在紧邻地铁隧道开挖大型基坑,该基坑位于地铁线南侧,占地总面积约16200km2,距离隧道最近处仅有11.4m,按照相关规定,对应的地铁保护区范围约163m。本项目的监测对象是基坑边线对应的地铁线路里程区域,范围为K13+118.8~K13+415.1,长度约为300m,右线监测范围为K13+091.1~K13+425.8,长度约为330m的地铁。监测周期包括地下连续墙施工期、基坑土方开挖至底板完成期、地下室主体施工期以及跟踪期4个阶段。相应的各周期监测频率如下:地下连续墙施工期,各监测项目1次/4d;基坑土方开挖至底板完成期,各监测项目为1次/d;地下主体施工期,各监测项目为1次/2d;跟踪期,各监测项目为1次/10d。2.2自动化监测实施2.2.1沉降自动化监测实施本工程基坑对应段地铁隧道结构每10m布设一个沉降监测点,同时两端各外扩20m(图2)。采用静力水准仪进行沉降自动化监测,具体步骤如下。图2沉降监测点位置对照图(1)采用RJ-S-50型传感器,量程100mm,精度±0.1~±0.2mm,能满足本项目监测要求。静力水准仪布设位置里程与人工垂直位移监测点一致,将静力水准仪的底板通过3个安装调整螺杆和悬臂式支架用螺母调整好一致的安装高度并固定。再放置钵体于安装底板上,用胶固定。使用管径17mm,外径20mm的PE软管将静力水准仪互相连接起来,注入防冻液逐步赶出软管中气泡直到管中无气泡为止。一台6通道的数据采集器与6台传感器相连接,每4台数据采集器串联成一组网。采用GPRS无线通讯方式使计算机与数据采集器完成相互通讯。一组传感器与另一组传感器互相连接时,需要一个传感器作为转点来传递高程,因此4组27台传感器实际上只测量了23个点(图3)。图3静力水准仪安装位置示意图2.2.2水平位移自动化监测实施项目基坑对应段地铁隧道结构水平位移监测点每10m布设一个断面。水平位移自动化监测采用LeicaTM30全站仪,并使用自动化远程测控系统操作仪器,完成数据采集及处理分析。在监测区域范围之外设置7个工作基点,在JSB处设站,每次观测时,利用其中7个工作基点采用后方交会进行设站,设站过程中自动对7个工作基点稳定性进行校核,剔除不稳定点。设站完成后,对监测点实施监测(图4)。图4观测实施示意图2.3自动化沉降监测数据分析以2013年3月3日的观测值作为初始值截至2013年8月15日,监测点的垂直位移累计值变化曲线如下所示(图5—6,正值代表下沉,负值代表上浮)。图5上行线垂直位移累计值变化曲线图图6下行线垂直位移累计值变化曲线图从图5、图6可以看出,在内层及外层东部和西南部地下连续墙施工期间,监测点均有上浮现象,但趋势较为平缓,这是由于地下连续墙施工区域离地铁隧道较远造成的。当夕卜层北部地下连续墙施工(2013年4月19日一7月4日),监测点上浮较为明显S10号点于5月5日上浮达到最大值2.4mm;X6号点于6月2日上浮达到最大值1.7mm。通过对基坑地下连续墙实地勘察得出,这是由于该地下连续墙离地铁隧道较近,施工期间对地铁隧道下部进行挤压,从而形成隧道内监测点上浮造成的。这表明,地下连续墙施工对隧道变形会有影响:由于上行线靠近基坑,所以上行测点上浮值普遍大于下行测点上浮值。随着地下连续墙施工不断进行,上、下行沉降监测点呈现下沉趋势,其中上行线部分监测点较为明显下行较为平稳。通过对图5—6的分析,表明监测成果与隧道实际变化情况具有一致性,自动化沉降监测数据能真实反映隧道变化情况,监测结果具有可靠性。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动化沉降监测的可靠性,选取S10监测点绘制自动化监测和人工监测成果对比曲线(图7)。从图7可以看出,由于存在系统误差的缘故,S10号点自动化监测数据与人工监测数据存在差异值,但两者差异值不大于0.2mm,且二者的曲线具有一致性。自动化数据的波动性比人工观测要小启动化监测数据波动范围为0.6mm,人工监测数据波动范围为0.9mm。图7S10号监测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动化观测成果与人工观测成果有较高吻合度,且自动化监测成果曲线走势较为平缓、波动幅度小,从这一方面来说,自动化监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2.4自动化水平位移监测数据分析鉴于人工测量和自动测量均采用多测回测角法,且都利用测量机器人的ATR功能,因此二者本质并无区别,只是数据传输方法不一致,因此,这里不对二者进行精度对比分析。考虑监测点太多,为了便于分析,故选择基坑对应地铁隧道区间中的S6、S8、S12、S16这些特征点进行分析。以下为自动化监测点水平位移累计变化曲线(图8,正号表示测点朝向基坑侧位移,负号表示测点背离基坑侧位移)。图8上行线累计水平位移曲线图从图8可以看出,监测点累计位移曲线相对离散,累计位移变化较大,这是由于上行线离基坑较近,受地下连续墙施工影响较大造成的。分析结果与基坑、地铁结构隧道的实际位置关系是吻合的,同时表明自动化水平位移监测数据能反映隧道实际变化情况,监测结果是可靠的。3结语通过对地铁保护区自动化监测的原理和方法的论述,结合南京某地铁保护区监测实例,对自动化沉降监测和水平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监测结果与基坑、地铁结构隧道实际位置情况相符,这表明自动化监测数据是可靠的,能反映隧道的实际变化情况。对自动化沉降监测数据和人工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系统误差及观测条件等因素影响,人工监测成果与自动化监测成果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值较小,二者变化曲线一致。且自动化监测成果比人工监测成果更加稳定、波动更小,两种方法都能真实反映隧道变形情况,故本文认为自动化监测系统可以作为地铁保护区变形监测的有效方法。参考文献王穗辉,潘国荣.全站仪应用于大型钢结构屋架的变形测试[J].铁路航测,2003(3):8-9.陈龙飞,金其坤.工程测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戴加东,褚伟洪.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工程测量中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11(8):104-105.邱冬炜,梁青槐,杨松林.北京地铁隧道结构整体变形监测的研究[J].测绘科学,2008,(S1):16-17.陈喜凤,黄腾,刘岭,等.GeoMoS在地铁保护区自动化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13,22(2):64-69.徐佳.基于TCA2003全站仪的变形监测系统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张海玲.基于TCA2003全站仪的自动变形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