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课标高考语文冲刺策略_第1页
2017新课标高考语文冲刺策略_第2页
2017新课标高考语文冲刺策略_第3页
2017新课标高考语文冲刺策略_第4页
2017新课标高考语文冲刺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新课标高考语文冲刺策略第一页,共44页。(广东卷)例:【原文】A.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B.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C.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试题】A.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B.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C.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选项语意较单纯,来源单一,对原文转化程度较低。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页,共44页。◆考情总结考查重点:

①对核心意思的准确理解

②对文字细节的精准把握③对疑难文句的语境辨析④对繁多信息的梳理整合⑤对文中知识的迁移运用⑥对文中信息的推演思辨

不要简单地将材料当作“信息库”,而要当作结构严谨、脉络缜密、措辞考究的文章来用心研读。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第三页,共44页。例1: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题A项【原文】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试题】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括简单信息概括简单信息指代替换删除信息替换近义词增加信息(语词)发现“转化点”,认真比对

选项转化原文的主要方式删减、替换、聚合、调序、概括、评价、推断、运用第四页,共44页。例2: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题C项【原文】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试题】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评论推断常识转化梳理语句脉络,结合事理情理,合乎逻辑地推断第五页,共44页。例3: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题D项【原文】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试题】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信息替换第六页,共44页。例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题A项【原文】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试题】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逆向推断梳理语句脉络,结合事理情理,合乎逻辑地推断第七页,共44页。例5: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题C项【原文】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试题】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由结果推断原因梳理语句脉络,结合事理情理,合乎逻辑地推断第八页,共44页。例6: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题D项【原文】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试题】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概括复杂信息找全原文信息,精读细析,梳理脉络,忌断章取义第九页,共44页。【试题】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例7: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题A项【原文】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质、押……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概括复杂信息细品措辞,梳理脉络,挖掘隐意第十页,共44页。【试题】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例8: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2题C项【原文】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当选项表述某种逻辑关系的时候,要梳理脉络用心推敲。◆三种错误形式:强加逻辑关系、弄错逻辑关系、颠倒逻辑关系。呈现逻辑关系第十一页,共44页。例9: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题D项【原文】《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试题】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替换近义词梳理脉络,精确把握细节意思第十二页,共44页。例10: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题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第四段:“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找准相关信息,判定迁移运用是否恰当迁移运用第十三页,共44页。例1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题B项【原文】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试题】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第十四页,共44页。◆复习策略

1.高质量阅读文章。(1)养成两种阅读习惯

精读(圈点勾画)、语境理解(2)深入把握文章内容

观点,材料,论述过程;文章脉络(段内;全篇);关键词句(段落的首尾句、段内表明层次发展转换的词句)(3)记忆文章信息

回想;回看将阅读材料当作结构严谨、脉络缜密、措辞考究的文章用心研读精确理解梳理脉络第十五页,共44页。2.遵循解题“四环节”。(1)读文(2)审题:题干指令;选项意思(语意点/语意关系)(3)溯源:找到与选项对应的信息。找准,找全。(4)核对:精细对比,确定转化点;对于相关原文词句,要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准确理解。错项一定是无法辩护的“硬伤”第十六页,共44页。

3.以高考题为主要训练材料。

(1)新课标全国卷、大纲全国卷(2009-2016)

(2)历年地方卷(挑选,可以改编)(3)各地模拟卷(认真挑选,精心改编)

4.指导学生深入研究全国卷高考真题,总结错项类型,总结正确项中“陷阱”的表述特点。

了解选项转化原文的主要方式:删减、替换、聚合、调序、概括、评价、推断、运用5.引导学生总结个人错题情况,纠正做题习惯和思维习惯方面的偏差。第十七页,共44页。1.形象题2015:(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2014:(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3:(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2012:(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1:(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一)小说阅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第十八页,共44页。◆形象题两种类型

1.分析性格特点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对人、对事、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如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热情或冷漠等。若答成“命运不幸”“人生坎坷”等就不恰当了。2.分析形象特点

形象:既包括性格,还指人物的外貌、气质、嗜好、地位、阶层、职业、身份、经历、处境等非性格的因素。如马里诺(2013年)的形象特点为“演艺精湛”“地位卑微”“忍辱负重”◆解题要领

1.立足作品描写2.准确概括特点,一般不少于三个3.举例说明4.先主要特征,再次要特征利用试题,积累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词语第十九页,共44页。2.分析题2016: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2015: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4: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3:

(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2:(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分析寓意、作用、艺术技巧第二十页,共44页。◆分析题的类型

1.分析寓意2.艺术技巧及作用3.某内容要素的作用◆复习策略

1.掌握小说常用的艺术技巧(1)整体手法:象征、暗喻、荒诞变形、误会巧合等。(2)人物描写:①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细节;情节、事件。②侧面描写:人物烘托、景物烘托、事件烘托、他人评价。(3)情节安排:①结构技巧:制造悬念、铺垫、对比、首尾呼应、明暗双线结构等。②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③开头结尾技巧:开头如设置悬念、景物描写,结尾如情节突转、写景收束、戛然而止、首尾呼应等。④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⑤叙述视角:全知视角、作品中某人物的视角。⑥线索。

立足作品,联系艺术技巧知识第二十一页,共44页。2.作用题的分析角度

①内容(人物、环境、主旨)

②结构(情节)

③艺术效果例: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

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提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立足作品,逐一分析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第二十二页,共44页。3.探究题2016: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5: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014: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3:

(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2:(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扣问作答,不少试题即为作用题第二十三页,共44页。◆复习策略1.提升学生把握作品主旨和人物形象的能力。2.阅读附有赏析的当代小小说(短篇小说)选本,提高理解欣赏小说的水平。3.了解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和相关理论,指导阅读和赏析。4.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要领。5.梳理近年来小说的常考点及命题情况,分析领悟答案。6.多做小说阅读题,在练习中提升阅读小说的能力。7.重视考纲新变:1.理解B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二十四页,共44页。◆复习策略1.指导学生做高质量的练习题,重点锻炼信息筛选整合能力。2.做“透”新课标高考卷实用类阅读题。2016《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5《朱东润自传》

2014《科学巨人玻尔》2013《“飞虎将军”陈纳德》

2012《谢希德的诚与真》

2011《下笔不觉师造化》2010《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3.全面训练实用类文本类型,如新闻;适当关注非连续性文本。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二十五页,共44页。◆《考试说明》样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2.(略)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理解文意、概括文意、整合比较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第二十六页,共44页。(一)文意概括分析题拆分选项语意点,逐一与原文核对例1: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6题C项【原文】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试题】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四、文言文阅读对语句细节的精确理解第二十七页,共44页。例2:2012新课标Ⅰ卷第6题【原文】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试题】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对语句脉络的精细梳理第二十八页,共44页。例3: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6题A项【原文】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试题】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对复杂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第二十九页,共44页。例: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①掌握翻译要领。②疑难处,根据词语、语境、情理,想清楚语意,然后忠实通顺地传达。文句翻译题第三十页,共44页。◆复习策略

1.复习课文和试题语段,积累常用实词、虚词意思。2.熟练辨析特殊语言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

偏义复词、常用通假字、固定结构

3.积累记忆文化常识(以课本为根基,适当拓展)4.熟练掌握解题要领5.培养逐字逐句精读文言文的习惯6.增强利用语境解决疑难的能力7.做历年来新课标卷文句翻译题,增强处理疑难的能力。第三十一页,共44页。◆考情总结1.诗歌意思的理解是考查的重中之重①写了哪些内容:人物、景物、事物、生活场景。②所写内容有何特点③所写内容之间有何内在关系:句间关系④抒发了什么感情,表达了什么主旨2.艺术手法时有考查描写手法(人、景、物)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用艺术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比、衬托、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虚实结合、虚写)、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3.题干指令非常明确表层意深层意

五、古诗阅读第三十二页,共44页。◆复习策略1.增强读懂诗歌的能力①准确理解词语意思,弄对词语组合。②把握句间关系、作品脉络。③注意时空转换、虚实变化。2.增强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①关注诗题。②逐句分析。③利用注释。④抓直抒胸臆的词句。⑤把握描写(景、人、物、事、场景)的内容和情调(哀、乐)。3.增强辨析艺术手法的能力4.增强规范答题的能力①准确审题,扣问作答。②总结常考题型的答题格式。③熟读甚至记忆典范答案。5.多做古诗阅读题,总结个人存在问题并弥补化内容为情感:根据内容,合理推定情感第三十三页,共44页。(四)客观题设误方式探究1.错解词语意思

意象语汇、典故语汇、特殊语汇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云髻半偏新睡觉;断雁警愁眠;可堪孤馆闭春寒◆应对策略:积累,语境辨析。2.曲解诗句意思词语错位句、语意省略句、修辞句(1)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王维《出塞作》)(2)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3)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宋之问《送别杜审言》)◆应对策略:把握古诗句式特点,语境辨析。第三十四页,共44页。3.景物特征(气氛)概括不当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苏轼《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尾联描写深夜里中庭风起,清露满地,只有孤萤飞来飞去,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气氛。◆应对策略:认真品读,明锐感知,联系语境。

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特点,也需要抓住具体描绘,结合全篇,深入感知,准确把握。第三十五页,共44页。4.感情(主旨)分析错误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杜甫《对雪》)

本诗表达了因国家动乱而困居京城的愁苦、对亲人的牵挂、对时局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应对策略:准确理解、具体分析、联系语境5.典故解析错误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邓剡《浪淘沙》)【《世说新语·言语》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便须”句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对当局者沉溺于享受而不思恢复故国的愤怒。◆应对策略:了解典故,精读作品,把握典故内容与作品内容的契合点。

第三十六页,共44页。6.脉络梳理不当

诗句间的关系,题目与正文的关系。◆应对策略:精确把握每句诗的意思,精细推敲诗句之间的关系。7.艺术手法辨析错误

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广陵相遇罢,彭蠡泛舟还。樯出江中树,波连海上山。风帆明日远,何处更追攀。(孟浩然《广陵别薛八》)注意: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正衬与反衬、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白描与工笔、动与静、虚与实、正与侧、扬与抑、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等。◆应对策略:准确掌握古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弄清易混淆手法之间的区别。8.忽视序、注、标题致误忽视了诗前小序、诗后注释和标题包含的重要信息,导致理解不当。◆应对策略:全面把握信息。9.文学、文体、文化常识解说不当跟作家作品有关的文学常识;古体诗与近体诗、齐言与杂言、律诗与绝句、诗词曲之别等古诗的文体常识。◆应对策略: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十七页,共44页。◆有相关知识的题型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抒情方式、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有答题模式的题型字词品鉴、句子作用(含景物作用)、句子赏析、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意象作用、意境分析、思想感情◆无答题模式,需读懂作品、扣问作答的题型2016Ⅱ《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8.答: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古诗阅读题型分类第三十八页,共44页。◆考情总结

1.考查范围:64篇2.考查方式:理解性默写3.指令明晰,有助于回忆4.所考查的句子,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含意深刻、语言优美的名句,也有较为普通、甚至冷僻的句子。【2016·Ⅰ】(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