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我們所知還太少一隻在中國的蝴蝶揮動翅膀,可能會引發加勒比海的一場颶風,氣候專家的這個認知可說是新經濟思想的開端。專家學者探讨天氣在現今全球五分之四的經濟活動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天氣預報了經濟的繁枯與興衰,也創造出商場上的贏家與輸家。不管從全球整體,還是從個別國家的角度來看,天氣都深深地影響了企業、生產力、股市和人們的一舉一動。許多未來導向的企業也已漸漸重視氣候變遷這個不爭的事實。會引發自然災難的可能缘由只有三種:極端的天氣狀況、地震或是火山爆發。最常見的是由極端的天氣狀況引起的,尤其是颱風和暴雨。但這通常都可以事先預知,所以即使會引發洪水等災害,相對於物質上的巨額損失,對人生命的威脅還是比較小。地震至今仍無法或很難預測,但是假如有早期預警系統,至少可以即時辨識出地震引起的波浪,發出警告,降低死傷的人數。天外飛來的橫禍與地震相比,預測火山爆發較简洁些,所以雖然無法減少財物的毀壞,但至少可以減少人命的損失。然而就個別事务看來,排放到大氣層的火山灰和火山氣會對全球氣候造成什麼間接的影響,卻是很難預測的。絕大多數人完全感覺不到地球真的和大氣一樣的不穩定;每天約有三千次,平均每三十秒就會在地球的某個地方發生一次震動。相較之下,天氣造成的影響就比較简洁察覺得到,因此適應天氣與面對天氣的問題,在歷史上或多或少都在不同的認知程度上干脆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天外飛來的橫禍與地震相比,預測火山爆發較简洁些,所以雖然無法減少財物的毀壞,但至少可以減少人命的損失。然而就個別事务看來,排放到大氣層的火山灰和火山氣會對全球氣候造成什麼間接的影響,卻是很難預測的。絕大多數人完全感覺不到地球真的和大氣一樣的不穩定;每天約有三千次,平均每三十秒就會在地球的某個地方發生一次震動。相較之下,天氣造成的影響就比較简洁察覺得到,因此適應天氣與面對天氣的問題,在歷史上或多或少都在不同的認知程度上干脆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天外飛來的橫禍經濟要素:天氣天氣在現今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經濟活動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這點從財務分析專家的計算、評估和預測結果中看得更為明顯。這些專家的任務是告訴投資人如何做最有利的投資,並在投資人可能遭遇損失前提出預警,因此他們會鉅細靡遺地分析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經濟事务,甚至檢驗各個看起來還不太可能造成影響的因素,惟恐遺漏了什麼,而影響到他們預測的準確性。其中有是他們确定會遇到,而我們每個人每天一項因素都會重新經歷、無法迴避的就是天氣。生存的保障到奢華的生活
人類的需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1.藉由足够的、乾淨的食物和水、衣著和居所,以及保護生命免受暴力及天災的侵害,達到生存的保障。2.從最低限度的個人衛生、廢水得以正常地排放、受教化的權利,到擁有個人發展、財產及保護私有財產的權利等基本需求的滿足。3.對奢侈品需求的滿足程度依個人所處社會的發展狀況而有所不同。有可能在某個社會裡擁有一輛腳踏車,就已經滿足了機動性的需求;另一個地方的人卻必須到世界各地旅行,這樣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下雨並不就等於下雨菲律賓南部的納卯市(Davao)有110萬人口,僅次於擁有超過1100萬人口的首都馬尼拉,是菲律賓其次大城。菲律賓的每人生產毛額是1,030美元,與摩洛哥和敘利亞同等級,屬於世界經濟排名後三分之一的國家。消暑的短暫雷陣雨,幾乎每一場都是熱帶性的大暴雨;路面坑洞形成一個個水漥,山坡上形成一條條湍急的溪流,往下沖走所經之路的全部東西。豪華飯店旁的小溪漲滿土黃色的溪水溪水裡赫然漂流著貼布、廢棄的繃帶和免洗針管、針頭,想必是旁边醫院的大垃圾桶被狂風吹翻了。假如又因配電箱滲水而停電,那麼整個區域至少還會癱瘓好幾個小時。要在戶外工作根本就不行能,這絕不是在描述一場剛開始發生的災難,而只是個下過雨的午後。下雨並不就等於下雨當一場再平常不過的雨,在納卯市至少造成暫時的經濟癱瘓時,在德國差不多規模的城市,如科隆(Koln),卻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若突然下雨了,人們就會湧進商店街、咖啡廳或是百貨公司躲雨,他們甚至還可能會在這些地方買一些自己根本不须要的東西,經濟還因此成長。在科隆,壞天氣從不會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因為早晨的天氣預報幾乎都能很準確地告訴人們下午的天空會是什麼樣子。馬路上的水會從雨水口流走,最糟糕的情況充其量只是鞋子溼了和坐進車子時被淋到幾滴雨罷了。對經濟而言什麼是重要因素?透過越來越先進快速的通訊工具和媒體,世界的距離越來越靠近。過去幾年中對經濟所造成的影響,已經變得越來越大,全世界都可以明顯地察覺到。例如,全部的城市都被洪水摧毀了,保險和旅遊業的股價會大跌,建築業和水泥業的股價反而大漲。這看起來並不會讓人覺得开心,卻是事實。因此,儘管有幾年像2004年一樣多災多難,全球的經濟成果卻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像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京都議定書〉這些概念都表明白介於科學認知、政治目的和經濟利益間的緊張關係。但是由於氣候轉變是表現在天氣上,而不是在一些抽象的數字上,所以應該優先討論天氣才是。日照:溫差造成氣候多樣性的主要動力就是太陽。。只有在撒哈拉中部一年的日照時間超過4,000小時,當地的年均溫超過攝氏30度,赤道旁边在攝氏20-30度之間,只有在溫帶地區,像歐洲、中亞、北美洲、南美洲南部和澳洲南部的年均溫才會介於0-20度。除了氣溫的凹凸之外,還必須留意溫差。年平均溫差最大的地方是在西伯利亞東北部和阿拉斯加,超過40度。中亞地區、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和撒哈拉中部的溫差介於20-40度。歐洲則約在10-20度之間,而在東南亞、非洲中部和南美洲北部幾乎沒什麼溫差。
降雨與蒸發降雨和蒸發量最少的地區是在北非的沙漠地區、南非的西部海岸、南美洲西部海岸、澳洲和中亞的沙漠地帶。而在東南亞、非洲西部海岸、南美洲內陸則降雨豐沛,年雨量超過2,000公釐。全世界雨量最多的地方在印度的乞拉朋吉(Cherrapunji),每年6月平均會降下2,922公釐的雨水,也就是說每平方公尺就下了將近3,000公升的雨水。世界氣候的分佈大約是這個樣子:地球上20%的陸地由冰雪所覆蓋,不適合人居住;20%為貧瘠、乾旱的不毛之地;25%不是由於山坡陡峭、土壤缺乏,就是因為沼澤或洪水氾濫而不適合人居住。所以,地球上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陸地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自然災害:冰雪暴、乾旱北美洲的東部海岸冬天會發生一種特殊的、特别嚴重的冰雪暴。1998年1月的一場冰雪暴,讓加拿大東部大部分地區和美國東北部都被好幾公分厚的冰層所覆蓋,造成超過10億美元的損失。最大的一次冰雪暴是發生在1951年的1月28日到2月4日,當時從新英格蘭地區始终到德州都為冰層所覆蓋,有些地區的冰層甚至厚達10公分。除了地震和火山爆發之外,世界上全部的自然災害都是因為天氣因素造成的。除了南美洲,很多大陸的河流始终不斷地造成沿岸地區氾濫成災;但是另一方面,除了歐洲,世界上每個地方卻都有大片農地深受乾旱之苦。不管是從發生的次數,還是造成危害的範圍來看,風暴對全世界的危害最為嚴重。專家將之區分為熱帶旋風暴、冬季風暴、龍捲風、地區性風暴和季風風暴。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東北部的熱帶旋風暴稱為颶風(Hurri-kan),在印度洋、澳洲海疆和南太平洋稱為熱帶氣旋,在太平洋西北部稱為颱風。若是發生在海岸地區和島嶼,所造成的災害還會更加嚴重,因為這些地區不只受到氣流的影響,還會因海嘯和巨浪造成更大的損失。在熱帶旋風暴的雲層裡還帶有大量的水氣,大雨傾盆而下,往往使陸地氾濫成災。熱帶旋風暴在海岸地區所造成的損害特别嚴重。
自然災害:風暴風暴也有好的一面。它將烏雲從海洋推向陸地,並使水域充滿氧氣;植物的種子也藉著它在空氣中傳播,它還會將撒哈拉沙漠的礦物質帶到南美洲的雨林。每年約有5億噸的肥料從某個地方在大氣層中長途傳送。漏斗狀的龍捲風可說是最為人知的天氣現象了。龍捲風大多發生在美國,每年平均有千次之多。1974年4月,就曾在兩天之內發生了93次龍捲風。海岸地區不只會受到風暴的危害,還有來自海嘯的威脅,現今受到海嘯危害最嚴重的地區,是孟加拉灣沿岸、南中國海岸、日本、墨西哥灣沿岸、美洲東部海岸和歐洲的北海海岸。
自然災害:風暴瘧疾是天氣間接引起的瘧疾是瘧蚊這種極小的生物引起的,傳播病原的是雌蚊。在有洪水氾濫、沼澤和平坦岸邊的熱帶氣候區到處都有牠們的蹤跡,因為這些地方供应牠們最佳的孵卵條件。全世界約有3-5億人口感染瘧疾,每年約有150萬到300萬人死於這項疾病,其中90%是非洲人。五十年來,瘧疾在世界富有國家幾乎已經完全絕跡之際,在貧窮國家卻又有日益增加的趨勢,瘧疾在這些國家造成的死亡人數,佔全世界死亡人數的2.1%。印度目前有10億人口,其中1500萬人罹患瘧疾。每當在印度、孟加拉或斯里蘭卡發生嚴重暴風雨氾濫成災時,感染瘧疾的可能性就會顯著地增加。
蝗蟲是天氣間接引起的2003年秋天,撒哈拉沙漠南緣的薩赫勒(Sahel)地區下雨了。對當地的居民來說那是上天的恩賜,但是這些雨水卻導致非洲沙漠蝗蟲的大量繁殖。當這些動物漸漸沒有東西吃的時候,起先牠們還是在地上爬著找食物,後來長出了翅膀,現在有上百億隻蝗蟲成群地飛向北非。這些蝗蟲在順風的時候每天可以飛200公里遠,2004年底北非便經歷了近十五年來最嚴重蝗害。雖然可以用除蟲劑消滅這些蝗蟲,但天氣轉變才是最有用的利器,只要雨停了且風轉為不利的風向,蝗害自動就結束了。所以我們可以從因果關係上看出,天氣對自然界和人類的影響,比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天氣現象的表象更深遠;這尤其適用在對氣候變遷後果的探討。氣候變遷是事實全球暖化的現象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氣候已經改變,是看得到、感覺得到,也測量得到的。氣候風險意味著由天氣的因素造成的危害和損失可能會增加;但是氣候改變也可能帶來機會,也就是說因天氣因素帶來的實質利潤會增加。氣候保護是各個政府和邦聯的政治議題與職責,天氣防護則可以透過經濟、社會和科技體系來適應天氣現象,以得到確保。這些體系就不能只是依据已經發生的變化做調整,而是要能夠應付未來的轉變。但若能預先對未來可能的改變做準備,則會看到契機了。
針對未來氣候變遷提出的報告全球的地表溫度在二十世紀上升了攝氏0.2度,北半球地表溫度在這段期間上升的幅度比過去一千年還多。1990年是二十世紀最溫暖的一年,2002年則是有天氣紀錄以來最溫暖的一年。人為因素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和笑氣這些溫室氣體的濃度,在二十世紀呈指數關係急劇上升。自有天氣紀錄以來,光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就增加了31%,現今大氣層裡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工業化之前多出一千五百億噸。二氧化碳的量每年增加3%,依据這個比例,到2050年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將高達三千億噸。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燃燒石化能源產生,依照不同的假設,預期到2100年氣溫將上升攝氏1-3.5度左右。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導致氣溫上升,海平面也會跟著上升,預期到2100年海平面將會上升十~九十公分。德國全球環境變遷審議會提出假如平均氣溫緩慢上升,中緯度地區只要有足夠的用水,農產量會增加,但在熱帶地區若沒有種植經過基因改造的植物,則因乾旱及害蟲增加,農產量減少。假設全球暖化現象持續下去,到氣溫比工業化之前還高出攝氏2-3度的時候,因為氣候變遷的緣故而挨餓的人數將可能會超過五千萬人。現今已經有超過十億人陷於水荒之中,沒有乾淨的飲用水可以运用,到2050年可能還會增加五~三十億人。氣候變遷導致水平面上升,目前還持續有人遷移至海岸地區。假設海平面上升了三十八公分,受到海嘯侵襲的人將比現在多出五倍。印度農產品產量的多寡幾乎全視季風帶來的雨量多少而定,若氣候變遷使得季風帶來的雨量減少,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而這個現象已在過去幾年中發生了。對天氣的結論1.我們不能認定到目前為止關於天氣的經驗會始终不變。2.經濟方面也必須認知氣候變遷這個事實。3.以氣候保護和天氣防護做調適,是兩種必須採取的不同措施。面對預測的態度
討論幾乎都只局限在兩個問題上:氣候變遷是誰造成的?以及我們該如何阻挡氣候變遷?這兩個問題都忽视了一點:天氣現象是一種高度錯綜複雜的系統的產物,並不只是單純地遵循著因果關係的機制而已,它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某個因素一些小小的改變,就可能造成無法預見的影響。
聖嬰現象促進經濟發展聖嬰現象是一股溫暖的洋流,大約每四年就會於耶誕節期時,出現在東太平洋的熱帶地區,造成天氣異常的現象。當聖嬰現象於1997進入1998年之際再次發生時,美國人特别強烈地意識到天氣和全球性的氣候關聯。在1998年初,幾乎全部的氣象報告都會提到聖嬰效應,整個美國這一年都在為這個氣候現象做準備。而在這個可怕的現象發生之前,媒體的報導就已經挑起大家的恐懼情緒了。但是到了1999年,在美國就已經沒有人對這些感興趣了。氣候變遷與災難:過去三十年內發生的重大自然災難增加了三倍之多。根據世界最大的再保險集團慕尼黑再保險公司供应的數據顯示,九○年头發生的自然災難為六○年头的三倍,造成的損失為六○年头的九倍,保險公司支付的金額則增加了十六倍。越來越多的人口和財富集中在數目不斷增加的城市裡,這些城市的範圍持續在擴展,且大多位於高危險地區;此外,現代工業社會較简洁發生災難、環境急速被破壞及在自然事务方面的保險密度增加等,都是可能的缘由。天氣對經濟的威脅有多大極端的天氣越來越頻繁:貝爾茲認為,過去幾年間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是全球暖化現象持續進行的一個重要證據。他覺得重要的是氣候模型是否能夠針對氣候變化引發的後果,供应給我們可信的預測評估。沿海人口密集地區備受威脅
根據聯合國的報導,1950年全世界二十七億人口中,只有九億人居住在城市裡,大多數人是住在人口較不集中的地區。到2003年,世界六十三億人口中就有三十一億五千萬人住在城市裡。沿海地區的人口密度提高得特別明顯。現今在距離海岸二百公里寬的狹長地區就住了三十億人,將近世界人口的一半。假如極端的天氣狀況發生了,當然會造成更大規模的損失。世界上最大的二十個城市中至少有十四個位於沿岸地區。預期2003-15年人口成長最多的城市將是:孟買(Bombay):居民從一千七百四十萬人增加為二千二百六十萬人。加爾各答(Kalkutta):居民從一千三百八十萬人增加為一千六百八十萬人。雅加達(Jakarta):居民從一千二百三十萬人增加為一千七百五十萬人。達卡(Dhaka):居民從一千一百六十萬人增加為一千七百九十萬人。克拉蚩(Karatschi):居民從一千一百一十萬人增加為一千六百二十萬人。拉哥斯(Lagos):居民從一千零一十萬人增加為一千七百萬人。早就該採取行動了貝爾茲預測,未來會發生越來越多像熱浪、乾旱、豪雨、冰雹和熱帶氣旋這樣的天氣事务,他認為平均氣溫到2100年時將上升攝氏4-5度。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就呼籲應採取快速又堅定的措施,以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短時間內,氣候模型的模擬計算發生錯誤的可能性還是很大,所以貝爾茲認為發展出一套能調整的策略就更形重要了,減少能源消耗就是其中一項。另一方面,也必須改善並擴充預警系統,國際間彼此合作,以期能在極端天氣來臨時及時提出預警。2004:災難最慘重的一年對保險公司而言,2004年12月26日亞洲海底地震發生之前,該年度的災害損失總額已經高達400億美元,是有史以來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難年;國民經濟損失是前一年的兩倍,超過1,300億美元。當年,慕尼黑再保險公司所列的自然災難有六百五十起,相當於過去十年的年平均值;其中大約有一半是風暴和暴風雨,不過造成的損失卻佔全部保險標的物損失的90%。根據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的看法,不管是從受災的程度或氣象學資料看,大西洋的颶風季和太平洋的颱風季極為異常。3月底,巴西外海首度有一個颶風在此形成,巴西聖卡塔琳娜州的建築物嚴重受創;該地區之前由於南大西洋水溫低的緣故,從來沒有發生過颶風。而會發生熱帶氣旋的先決條件,就是水溫至少要達到攝氏26度。
氣候變遷的影響2004年12月26日,東南亞發生海嘯,引發一場大災難之後,專家一样同意,一個未受損害的生態環境,應該可以削減許多海岸地區因海嘯引起的海浪的威力,物質損害和人員損失也會減少。1988年人們觀察到,印度洋珊瑚礁裡的珊瑚死亡率很高;德國全球環境變遷審議會2003年的特別意見書裡也指出:「珊瑚礁退化使得海岸的基礎建設遭遇巨浪和風暴潮衝擊時,減少了一些自然的屏障。」珊瑚的死因很明顯地是由於氣候變遷使得水溫上升,導致珊瑚賴以生存的藻類消逝不見。事實上,因果之間相互交錯的連鎖反應是一段很長的過程,但並不是因為我們無法全面驾驭其間錯綜複雜的因果關聯,就表示某些事务不會發生。
【結語】我們所知還太少這本書比答案還多的感覺。這種印象是對的。雖然針對氣候和天氣的主題有無數的資訊、預測和模式,關於經濟及科技和探讨的發展也有許多資訊和理論,但是真正欠缺的,是如何把個別領域聯結起來,讓資訊變成知識。經濟和天氣的問題錯綜複雜。雖然經濟和天氣間的關聯涵蓋了全球的範圍,但從另一方面看,也處處可見兩者之間的關係有區域性及特定的作用。氣候變遷不會像海嘯一樣向我們襲來,或許它已經向我們發出一些警訊,只是我們視之為特殊現象,而不是徵兆。當天氣改變,對我本身而言,什麼也會跟著改變?
【結語】我們所知還太少這本書比答案還多的感覺。這種印象是對的。雖然針對氣候和天氣的主題有無數的資訊、預測和模式,關於經濟及科技和探讨的發展也有許多資訊和理論,但是真正欠缺的,是如何把個別領域聯結起來,讓資訊變成知識。經濟和天氣的問題錯綜複雜,人們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活动舞蹈老师合同范本
- 住建部 房屋合同范本
- 酿酒作坊出售合同范本
- 运送车辆服务合同范本
-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怎么写10篇
- 植物综合题目大全及答案
- 直面困境申论题目及答案
- 零售策略市场分析研究
- 婚庆活动方案
- 环境监测行业智能化转型路径与2025年数据质量控制要点报告
- 2025年房地产项目合作开发与城市更新协议
- 接种疫苗预防流感课件
- 《中国金融学》课件 第0章 绪论-课件
- 2025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天津市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加盟合同(标准版)
- 基于plc的恒压供水控制系统设计
- 2025中小学生法制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高三】【数学】2025【秋】开学第一课:为梦想飞翔(课件)
- 员工安全手册
- 屋面防水施工合同的范本
- 喷锚支护施工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