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教学案例 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教学案例 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教学案例 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教学案例 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案例: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研究背景任何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老师,都会有其所长,擅长讲故事的我一直受到学生的追捧,回想我的课堂,我就像一个道行高深的“说书人”,带领学生在历史故事的海洋里,感受千年往事的英雄人物,调侃民间流传的真假野史,戏说历史人物的古今情怀,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听得如痴如醉,或捧腹,或深思,或大笑,或击掌……在我的课堂上,我是一个精彩的说书人,学生是一群忠实的听众和历史的粉丝,按照他们的话说,“原来枯燥的历史也可以被讲解的如此精彩”。受我的影响,学生冷热爱阅读历史书籍,每个学生似乎也可以对某一段历史侃侃而谈,他们会在学习时间里高效的记住考试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长期以来,我所带班级的历史成绩在全年级总是遥遥领先,同样,因为擅长讲故事,我获得了市级“教师的语言魅力”为主题的历史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获得了广大同仁的高度好评和赞扬,在这种既被学生喜爱和崇拜,学习成绩的评价有一种处于绝对优势的境地,同行的肯定与教学比赛中获得的荣誉,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是如此的执着和自信,——我认为,历史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故事课堂。在这种坚信下我也看到了我的教学将来,我会一直这样“说书”或讲故事,于是,对学生来说“有意思”的历史课堂,对我来说似乎不再是“有意义”的历史教学。所幸,在一次授课中,让我有机会重新思考我的历史课堂教学,反思我的“故事课堂”——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我是想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夸夸其谈的“说书人”,还是一个懂得思考、懂得学习的人?历史的养分只是增加生活的趣味?抑或还有其他,我是想将我的课堂变成一个展示自我才华与口才的舞台,将课堂延伸成一个教书育人的平台?历史教学不能缺少故事,历史叙述大多是在故事中行走,但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一场又一场的捧腹大笑?仅仅是为了知道更多、更琐碎的轶闻趣事?面对已经上过很多遍、又充满无数故事的教学内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我再次思考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二、围绕讲故事的教学实践抱着对过去教学的自信,在最初设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一课时,在我看来,本科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都相对较为轻松和简单,无外乎讲清楚一些事件的联系即可。我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进行了大包大揽,最初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历史上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的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知道三国中东吴对岭南地区的管理。过程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探究与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音频《赤壁怀古》联系语文知识创设历史情境;通过设置游戏对比图上错误信息的查找,使学生加深对三国时期地理位置的认识;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5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到分裂割据混战的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官渡之战中人的心理状态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通过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应该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最初,我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设计还是非常满意的,既有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又有过程与方法的突破,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面面俱到;既有对关联知识的落实,又将整个三国形成的过程有了清晰的描述;既让学生听了故事,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有让学生知道了历史史实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差别。可是,我又发现,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内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怎么办?鉴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策略:一、 三国的前奏曲——权谋势的较量:主要讲述从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到曹操提升实力的措施二、 三国的进行曲,——曹孙刘的博弈:主要讲述从曹操统一北方,到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的格局三、 三国的奏鸣曲,——魏蜀吴的竞赛:以“曹操死,三国始”为历史起点,一直到魏、蜀、吴三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竞赛,讲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到局部统一后统一趋势的加强与完成等。全课下来,在三国的故事中穿行,讲述了曹操如何的求贤若渴、赤脚迎许攸的故事,最后赢得官渡之战、统一北方;刘备如何的三顾茅庐、隆中对三分天下,请出诸葛亮的故事,最后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之势:诸葛亮如何的料事如神、星夜草船借箭的故事,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最终巧借东风赢得赤壁之战;关云长如何的大义凛然、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最终导致三分天下、三国形成等,感觉自己是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故事讲述中落实了知识点,学生反应也比较热烈。但是听课的教师却告诉我,这节课给人感觉缺乏灵魂主线,该讲的内容似乎都讲到了,故事很多,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杂乱无章,只有知识目标而无育人目的。在听取了组内教师的意见后,我想,如果要实现育人目标,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无非是把原本我说的话通过学生之口说出来,把“我说”变成“他们说”,这样既热闹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所以我并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大的修改,只是针对科组的教师给我重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教学调整,确定了以曹操作为本课的主线进行重点突破:一、 慧眼看:曹操脚下的世界,二、 谋发展:曹操提升实力的措施,三、 勤征战:南征北战的成与败四、 空遗憾:霸业未成天下三分五、 任评判:是非功过谁人说在第二次教学实践中,我将“我讲”变成了“他讲”,学生开始充分展示自己的讲故事才能,比如在学习曹操为何能赢得官渡之战时,请一个学生讲了“曹操赤脚迎许攸”的故事,这位学生讲得绘声绘色,并对曹操的求贤若渴、军事情报准确以及身先士卒等进行了分析。在讲到曹操统一北方后面临的全国局势时,谈到“为什么刘备这个时候的实力也对曹操构成了威胁”,学生又开始讲故事,它们生动地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并分析得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良好的品行、还有诸葛亮洞晓天下的能力等形成了刘备的软实力。在讲到赤壁之战时,为了让这场战争更加形象化,我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发生在这场战争中的典故啊?”这更加调动起了同学的学习热情,并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许多故事,例如:周瑜如何给诸葛亮下一个套儿;诸葛亮如何巧算多雾的天气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庞统如何巧设连环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如何七星坛巧借东风、火烧赤壁;诸葛亮又如何智取华容道;关云长如何义释曹操;等等。为了突出曹操这一主线,我还在课堂上用曹操的《蒿里行》,曹植的《铜雀台赋》,杜牧的《赤壁》等文学作品的背景和相关名句,分析曹操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内涵。通过对这些历史典故的再现与讲述,学生梦回了那个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我认为,通过对这些典故的梳理和补充,充分地向学生展示了三国前的纷争、三国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形成对整个历史的推动等。教师听完课后感触地说:“你上了一节很熟练的历史课,准确的说,是上了一节很生动的故事会,一节很冗长的曹操历史故事会。”,学生在本课上的表现完全可以概括为“听故事”和“讲故事”,没有思维的碰撞和能力的培养,热闹有余内涵不足。同行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他们知道的就是三国故事是从我的课堂上学到的吗?不是。这些故事是他们在课堂之外学到的。那么,我的课堂培养了他们什么能力呢?是讲故事的能力吗?至此,我开始对自己的历史故事课堂产生了疑惑,是故事出了问题还是我的认识出了问题?第三次教学实践时,我综合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内容,选择性地吸纳了听课老师的建议,对教学策略进行了调整,力图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去,对教学策略进行了调整。一、 遥想当年:曹操脚下的世界二、 合作探究:我给曹操提建议三、 纵横捭阖:曹操的南征北战四、 历史纵横:曹操死后的世界在这次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一个人物、两场战争、三个国家”的教学结构,依然是历史人物曹操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突出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重点关注了学生的反应,开始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对比和概括。在“遥想当年:曹操脚下的世界”里,我和学生一起分享了曹操《蒿里行》的背景故事,从这一历史故事中去分析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并通过黄巾军起义的历史故事了解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现状。在“合作探究:我给曹操提建议”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设想“假如你是曹操,在面对如此时局,你会通过哪些努力去改变现状?”在“纵横捭阖:曹操的南征北战”中,通过历史故事,运用对比的手法,从“赤脚迎许攸”的求贤若渴到“误中反间计,错杀蔡瑁张允”的多疑刚愎,从《龟虽寿》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到“败走华容道”的狼狈不堪,从“北战官渡”到“南征赤壁”的对比,分析曹操在两次战争中以少胜多和以多败少的原因。在“历史纵横:曹操死后的世界”中,通过赤壁之战后时局分析,以及曹操死后,曹丕称帝的故事等,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史实。最后,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以及曹操生平故事的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曹操,掌握基本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等。四、 围绕教学目标的讲故事经过三次教学实践,对于本科的框架以及过程我都烂熟于心了开始觉得自己的课应该算是打磨成功了。随着教研员夏老师介入磨课的过程,他的几个问题,让我深入思考自己的“故事课堂”:从你的这堂课里,学生学到了什么方法?难道“一个人物、两场战争、三个国家”就是三国的全部内容吗?学生从你的这一堂课里,除了学到了如何讲故事意外,他还能做什么呢!做一个专业历史教师,你在这堂课里所承担的职责是什么?这几个振聋发聩的问题,让我一下子陷入深思。的确,我这堂课到底要做什么呢?我所讲的这些知识包括历史故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资料都能够找到。那么,我的作用在哪里?我这堂课到底要带给学生什么呢!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因为对自己“故事课堂”的自信,所以在目标的设计上没有认真思考学生在历史故事中是否得到思维的发展。三国历史之纷繁复杂,不是一个简单的“一个人物、两场战争、三个国家”的平面和单线条的认识。带着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我对自己的课进行了调整,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明确。在新的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选择典型的历史人物与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认识和感悟三国。慎重地选择历史故事,让故事为教学目标服务。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中重要的历史人物,著名的战役,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对比《三国演义》《三国志》对三国历史的描述,学会运用文学、影视作品与历史文献对比分析历史问题,增强判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培养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同时感受三国时代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通过这一调整,我将先前大而空、广而泛的教学目标变得更实际了,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历史故事来为我的教学目标服务呢?长期以来,我的故事课堂更多的是停留在用故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层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能不能拓展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呢?如印证史实、辩证思考等。第四次教学实践中,我完全推翻了之前的教学设计,重新设计教学框架,多层次地再现三国历史,还原风云变幻的三国历史。一、 三国风云再现二、 三国真假再认三、 三国情怀再悟在“三国风云再现”这一部分,我以曹操这一历史人物为暗线,从曹操发展壮大的举措,到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