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_第1页
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_第2页
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_第3页
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_第4页
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

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律与社会

古代的战争与帝国古代西亚地区经济的特点1、游牧与农耕地区的冲突与融合掠夺、交换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休耕制:雇佣劳动大地产主2、帝国专制统治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冲突与调和(1)公元前3千纪:末期,商业殖民地的出现(2)公元前2千纪:阿摩利人缺乏凝聚力,长期的分裂大商家的出现;远程贸易的繁荣汉谟拉比的政策;国际形势的变化(3)公元前1千纪:掠夺型经济、纳贡制度、内部萎缩3、神庙经济与王室经济王权的发展与神庙的关系女祭司制度城市的十个特征(GordonChilde)1、范围和人口均有一定规模;2、分工专业化;3、生产剩余物资能够集中;4、社会分化明显,社会上层成员(包括宗教、政治、军事)组织并且统治社会;5、国家和政府组织成形,其中的成员的资格是以其居住权为主,也就是说,从基于血缘关系的农村居民转为基于地缘关系的城市公民;6、有公共建筑物,如神庙、宫殿、仓库、灌溉沟渠等等;7、有远程的贸易活动,所交易的货品不论在数量和专业化程度上均增加;8、具有纪念性质的大型工艺品开始出现,而这些工艺品具有一致的形制;9、文字出现,使得组织和管理的工作比较容易进行;10、算术、天文、几何等较抽象的科学开始萌芽。

城墙最初的目的不是防御人的攻击,而是防御野兽和洪水。《吉尔伽美什史诗》乌鲁克被称作“sheepfoldpen”;《汉穆拉比法典》,每晚都把牲畜赶进城里(第58条)。城市与它周围的村落通常会保持一定程度的政治和经济联系。战争中“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公元前2千纪后期和1千纪时规模缩小(加喜特及新巴比伦时期开始)

这种城市化的衰落与可能是因为南部土壤的衰竭,以及北部地区对南部下游地区灌溉系统的水源进行控制

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律与社会结构一、社会1、社会成员南部城邦:作为公民的身份更重要半游牧民族及北方城市中:部落和家族关系更重要北方:季雨较多,农业可以不那么依赖灌溉,更单纯、更传统的农村生活模式2、城市管理分为区或行政区,有管理商业活动的“商会”

二、王权与神权王权神授《苏美尔王表》:上天的众神会议巴比伦和亚述时期:首都的保护神三、法典和社会公正正义和公正:正义和公正是国王神性特征的表现。太阳神沙马什就是正义的保护者,他的后代克图姆(Kittum)和米沙鲁姆(Misharum)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真理”和“公正”。国王们宣称自己是神所指定的,就有义务维护和主持正义。《汉谟拉比法典》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安努(Anu)和恩利尔(Enlil)为了人民的利益呼唤我的名字:汉谟拉比,虔诚的、神所敬畏的王子,(任命我)令正义在大地上出现,摧毁罪恶,以便那些强者不能欺辱弱者,(正义)升起象太阳神照耀着黑暗笼罩下的人们,给大地带来光明。”

具体措施:1、“解负令”2、编撰和颁布法典四、法典与法律教育1、学校课本,培训法官的依据2、颁布全国,教化民众五、审判和法庭1、地方性审判:普通案件城市议会或长老会议组织,法官:3—6名诉讼双方证人书记官没有律师地方法庭已经判决的案子通常不再送交王室复审,除非国王接到了投诉地方法官渎职的怨情书。2、王室审判:重大案件或刑事案

六、神庙在审判中的角色1、审判过程中起誓当法官面临矛盾的证词而缺乏证据时,要依靠宣誓来打破死结和确定真相。诉讼的一方,通常是被告,要以某某神的名义起誓,设定如若撒谎则如何如何之类的自我诅咒,同时要触摸神像和武器,或者做一个掐自己喉咙的手势,表示如果撒谎愿神惩罚自己去死。对当时那些敬畏神明的人来说,在这种时刻撒谎并非易事,而一旦表现出心虚和犹豫,则被法官看作是伪证。

2、神裁法最常见的是河神,被告以河神的名义起誓,然后被投入河中,如果能活下来就是无罪,如果溺死就是有罪。

3、审判后的允诺在结束一宗案子时诉讼双方要发誓将来不对审判结果提出反驳。已经结案的双方若重新开庭要冒很大的风险,如果他们的上诉被法官驳回,则要接受惩罚,一次上诉者会被判以罚金,反复多次上诉者要受到体罚,轻则剃去半边头发或往身上泼焦油,重则残肢(如在鼻子、嘴或舌头上穿孔等)。七、记录1、--第3人称,引用第1人称的对话--直接使用第1人称2、审判中的身体语言如离婚时割掉女子外套的下摆,释放奴隶时清洗该奴隶的额头,等。

3、日期、誓词、法官名字、印章或手印、信封4、早期,1份,保存在胜诉一方或付钱的一方新巴比伦时期,2份记录,双方各持1份5、法警附:一、美索不达米亚法律的起源与发展1、第1位立法者乌鲁卡其那2、最早的成文法典《乌尔纳木法典》3、法典编撰的鼎盛期:古巴比伦王国时期4、亚述法典二、法典的基本特征和立法精神1、结构的完整和严谨2、神圣裁判法3、“和谐”惩罚原则4、“同态复仇”5、等级性6、局限性八、社会阶层1、自由民阿维鲁姆穆什根奴2、奴隶3、债务奴隶。古巴比伦时期,贷出银的“公正的”利率是20%,粮食和其他易腐烂的日用品是33.3%

九、家庭父亲的绝对权威1、继承制。兄弟平分家产,而长子得两份。2、一夫多妻制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丈夫有权力娶第2个妻子,但第1个妻子地位最高。不能生育或没有儿子的妻子可以为丈夫挑选一个女奴,或者将另一女子过继为自己的姐妹,然后让她与丈夫结合。女祭司们最常采取这样的做法,因为她们虽然可以结婚,但不允许她们生育。妻子有病不能履行婚姻职责时,丈夫也可以娶第2个妻子,但他仍有义务抚养原配,而后者如果原意,也可以离开他的家。

3、女子的财产有2个来源:没有兄弟的可以继承家产;结婚时从娘家得到嫁妆、从丈夫家得到聘礼。丈夫可以使用和管理她的财产,但离婚时必须将妻子的全部嫁妆退还给她,除非她行为不端。如果丈夫去世,嫁妆归妻子支配,她要离开丈夫家或再婚时可以从家庭财产中将嫁妆取回。通常那些出身显贵的女祭司都有丰厚的嫁妆,包括房屋、土地、家奴等。如果妻子去世,嫁妆由她的子女继承,儿子女儿都可以,但丈夫与其他女子生育的后代无权继承。如果没有子女,则由她的兄弟继承。4、离婚离婚是允许的,但通常是由丈夫提出。丈夫可以任意离婚,但如果妻子没有品行不端,离婚时丈夫必须退还妻子所有的财产,有时还要付一些额外的罚金。《埃什努那法典》中规定,丈夫若要离弃已经为自己生了儿子的妻子,必须把自己的房屋和财产送给她。寡妇和被丈夫离弃的女子可以再婚。妻子提出离婚的情况很少,要求离婚的女子要受到严格的盘查,看她是否出于不体面的原因而做此决定,即使最终获准,也很难保住自己的嫁妆。许多古巴比伦时期的婚约更是禁止妻子离弃丈夫,违者处死。《汉谟拉比法典》评析一、《汉谟拉比法典》是否法典?为什么?二、《汉谟拉比法典》与美索不达米亚的科学三、《汉谟拉比法典》与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法律观一、《汉谟拉比法典》是否法典?为什么?1、主题分类--伪证:5条(1--5)--盗窃:20条(6--25)--王室领地:16条(26--41)--农业活动:25条(42--66)--居住地:约10条?有(76----)--商业:约24条?(-----111)--借贷:14条(112--126)--家庭生活:67条(127—194)--伤害殴打:20条(195--214)--各种自由职业及低等职业:61条(215--277)--奴隶:5条(278--282)2、文本问题--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古老的;发现于马都克神庙。--抄本的情况。多数是在古巴比伦王国末期及之后写成。3、并非法律条文的完整汇集4、内容不具普遍性。伪证,1;“伤害与殴打”,209,229;5、缺乏逻辑性。有矛盾或不一致之处。如8对比259;7对比123;6、有些条文有明显的习惯法的痕迹,如《汉谟拉比法典》第249条:“如果一男子雇一头牛,神使之罢工而且该牛死掉,那么租牛者可以神的名义发誓并且免去责任。”7、没有“引用”该法典的确切证据。8、现实中以“王室饬令”为依据判案。F.R.Kraus,misarim-act:立法活动,七年一次,只有短暂效力。A.S.Diamond,关于同态复仇:法律观念发展的3个阶段:1、所有的赔偿都是用财物;2、刑法范围扩大;3、刑法达到完备。与后来的亚述法典比较《汉谟拉比法典》是什么?--案例汇集,时间多为汉谟拉比时期-过去法典的重新摘抄?目的是向天下臣民昭示自己是主持公正的。-新的政策?颁布法典的国王有可能是利用这样的机会来调整政策尺度或推行新政策。有些法典的规定反映出日用品价格和工匠及劳工报酬的调整,有人认为这是国王稳定经济的一种尝试。

--目的:民众的权利;启迪教化典范维持正义的证明帝国辉煌的象征二、《汉谟拉比法典》与美索不达米亚的科学--《汉谟拉比法典》与医学文集的比较1、学者阶层2、两种文集的结构--条件句--没有个性化因素--归纳,经验;反复观察。--因果律3、顺序--自然顺序--逻辑性--线性如果一男子正在行走,忽然向前栽倒,眼睛膨胀,而且不能再恢复正常状态,如果他自己不能够活动胳膊和腿:这是癫痫病发作。如果一男子发烧,腹部烧灼,以至于既无愉悦感也无食欲,他的身体呈黄色:那么这个人有性病。如果血从病人的鼻中流出……如果液体从他的鼻中流出……如果他的鼻头是湿的……如果一男子为他自己死后一定会发生的一切所深深吸引,并且订下了他的葬仪之宴自己那份,并且吃下它,这样他将死去。占卜文集中:双胞胎,三胞胎,….直至九胞胎--分类--演绎4、全面假设5、两种文集的目的和用途--实用与说教--没有形成抽象和普遍的“规律”没有“principle”或“law”这类词汇初级阶段的特点:通过对具体个案的重复和分类,形成科学判断的习惯,有了正确推理的感觉--希腊人最终开始探索普遍概念和绝对真理--美索不达米亚人已找到了科学的视角全面而批判地观察顺序和关联性的重要类推法的使用按照归纳法的某些原则把同类概念收集在一起,编写出各种各样的“表”。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一共归纳出15个表,即“人表”、“官职表”、“牛表”、“鱼表”、“飞禽表”、“猪表”、“树木表”、“贡物表”、“植物表”、“容器表”、“金属表”、“食物表”、“城市表”、“地域表”和“借词表”。特点:归纳分析有余,推理综合不足D.普赖斯,《巴比伦以来的科学》当一方在某处有深厚的知识时,另一方在此处却是深深的无知。两个差别极大的科学技术:一个是逻辑的、几何的和图形的,另一个是定量的和数字式的,二者在较高水平上的混合。两种方法在天文学上的结合,产生了完善而实用的理论,比任何复杂程度相近的其它科学理论精确得多。如果有人认为某些历史事件不可能的话,那么托勒密理论是早期出现的强烈的不可能事件。科学在这个分支里似乎得到了不甚公平的开端,过早地遇到了正常文明(例如中国)经过成熟发展才遇到的课题。三、《汉谟拉比法典》与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法律观--没有成形的法律--社会习俗古代的战争与帝国一、两河流域战争的几个原因1、城市化的后果。由于社会剩余财富的积累,城市成为抢劫目标。如苏美尔和阿卡德位于富有农产品的冲积平原上,成为农业条件差的地区特别是北部和东部的贫困山区,以及从西边半沙漠地区过来的游牧民族的抢劫目标。2、城市组织修建的灌溉工程对于邻近地区经济的破坏。3、索取其他地区的资源,特别是本土缺乏的。通常这些都是通过商贸来解决,但有时有必要保护商人和商道不受侵扰,导致境外的战争,这样战争又有了掠获战利品的目的。

4、恶性循环。掠夺型经济的出现,对小农经济的排斥。发展帝国的不归路。亚述的军事文化在两河地区,亚述是各民族中经历了最充分的独立发展的民族,其文化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之处。

在亚述与巴比伦尼亚之间有两个天然屏障,一个是哈姆林山脉,一个是地处其南的沙漠,这使得两地的交往非常不便,所以在早期亚述就较少接受苏美尔文化的影响。此外,亚述自己的环境也有特殊之处,他们的土地资源有限,很早就开始了以贸易为目的的军事殖民,还经常要与周边民族争夺商贸要地,所以亚述人形成了好战、好扩张、残暴等习性。

-亚述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常备军的规模居近东各国之首,据亚述文献记载,辛那特里布在位时(Sennacherib,公元前7世纪)有90,580士兵。-军事将领是国内最富有最有权势的阶层。-亚述的经济也是建立在掠夺战争的基础之上,其繁荣不是因为对国内资源的开发,而是靠掠夺被征服地区的财富,一旦战争停止,帝国的经济支柱就倒塌。-而这种强取豪夺来的财富也大部分用来建筑富丽堂皇的宫殿、满足奢侈糜烂的生活,贫富分化的加剧更导致国内矛盾的激化。所以亚述帝国虽能迅速崛起,走向灭亡的步伐更快。经济学上的“内部萎缩”铁器的使用对亚述军事力量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亚述军队是古代历史上第一支用铁制武器武装起来的军队。仅在萨尔贡二世王宫就发现了200吨的铁制武器。公元前8世纪末期,战车是8辐的轮子,上面有4个士兵,其中两个驭手,一个弓箭手,一个盾牌手,此外还有长矛手辅助。公元前7世纪开始,战车用的马都是产于埃及和努比亚的高头大马,因为有大量需求,亚述国王专门在埃及边界设立市场与埃及交换。同时,新笼头的发明使得驭手可以不用专门控制马,而腾出手来打仗。亚述人还发明了攻城和围城的各种器械。面对这些锐利的器械,泥砖的建筑不堪一击。

自公元前9世纪开始,随着军队数量的不断增加,出现了一种专门的兵营,叫做“阅兵宫”,是每年4月份战事开始前军队集结、训练所用的,现已在这类建筑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粮仓等。

亚述人的尚武习俗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有生动的体现。在帝国创建时期,艺术的主题是战争和狩猎,而帝国建立之后,主要表现被征服者纳贡朝觐。艺术风格是生动写实,特别是表现战场上的厮杀和动物的挣扎时,栩栩如生,杀机腾腾,使观者仿佛置身古战场之中。

S.N.Kramer:HistoryBeginsatSummer,NewYork1959(一)最早的民主:《吉尔伽美什与阿伽》(该诗的创作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而叙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

)1、基什王阿伽派使者到乌鲁克;2、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召集了城中的长老和到了服役年龄的年轻人,分别征求意见。长老主和,青年人主战;3、吉尔伽美什赞同青年人的意见,准备迎战;4、阿伽被俘获;吉尔伽美什为报答前恩,释放阿伽。(二)最早的史学《恩铁美纳铭文28/29》(成文于公元前2400年前后)温马和拉格什为了争夺土地和水源而进行的长期战争把一连串的历史事件贯穿在一起,“历史地”看问题

犹如天空一个屋,形如书罐外裹布,好似鸭子墩上矗,闭着眼睛走进去,睁着眼睛把屋出。

(三)最早的学校-“泥板书屋”1、泥砖建成2、成排的泥墩3、成员:“泥板书屋之父”-校长“泥板书屋之子”-学生“兄长”-助教4、学科分类“绘图者”“苏美尔语者”5、方法临摹范字、抄写词表、重复练习、听写、改错、背诵、作文、识别、家庭作业6、考试在目前为止发现的有关学校的文献中,有四个所谓的“试卷”,被现代学者称为试卷A.B.C.D。我们见到的试卷都是新亚述时期或更晚的抄本。不过,这些抄本都有蓝本所据,最早的蓝本可能要回溯到古巴比伦时期。根据“试卷A”,“书匠考其子,(说道:)‘师傅集会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