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OC\o"1-5"\h\z\o"CurrentDocument"一、工程概况 2二、编制依据 2\o"CurrentDocument"三、主要施工方法 2\o"CurrentDocument"混凝土板带钢筋绑扎 2混凝土浇筑 5\o"CurrentDocument"防水基层处理 5\o"CurrentDocument"防水卷材施工 5\o"CurrentDocument"防水保护层施工 5\o"CurrentDocument"地下室外墙内侧单面模板支撑 5\o"CurrentDocument"四、安全保证措施 .6地下室外墙局部单面支模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本工程西南局部外墙距外侧护坡桩距离过小(具体部位见附图),经现场实测距离为200mm-300mm。造成该部位外墙与护坡桩间距离不能满足双面支模的要求。由于该墙体的厚度较厚,模板的侧压力较大,且无法采取止水对拉螺栓进行加固,只能靠单侧的模板支架来承受混凝土的全部侧压力,这就为单面模板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本工程支撑系统、模板支撑系统的接茬处理成为本工程施工设计和质量控制的关键。二、编制依据序号编制依据编号1图纸南区施工图纸2施工组织设计《南区施工组织设计》3规程、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5年版)《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50107-201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201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2011《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JGJ160-2016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1、2、34地勘文件南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三、主要施工方法混凝土板带钢筋绑扎f外侧模板支设f混凝土浇筑f防水基层处理f防水卷材铺贴f防水保护层f外墙钢筋绑扎f地下室外墙内侧单面模板支撑f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板带钢筋绑扎混凝土板带钢筋从地下车库垫层生根,绑扎C12双层双向间距300mm。混凝土板带高度为高出地下室外墙200mm。详见下图:双层双向钢筋/0120300双层双向钢筋/0120300钢筋网平面示意图外侧模板支设在混凝土板带对应位置浇筑地下车库垫层时预埋C25钢筋作为模板支撑点,模板横龙骨间距为300-500mm,脚手架采用直径48mm壁厚3.5mm,支撑体系详见下图:
混凝土板带单侧模板示意图土体C20喷射混凝土200-300厚混凝土板带内配双层双向12娜00*30020厚水泥砂浆找平地下室外墙防水防水保护层1-1截面示意图混凝土浇筑本次加固工程,混凝土浇筑采用汽车泵浇筑。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详见《混凝土施工方案》。防水基层处理混凝土板带表面采用抹灰进行防水基层处理,防水层基底表面抹20厚1:2水泥砂浆,表面压光。抹灰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不得有开裂空鼓等现象。防水卷材施工防水卷材为4+3两层自粘防水同地下室外墙防水。防水工程施工工艺详见《地下防水施工方案》。防水保护层施工防水保护层采用1:2水泥砂浆挂网抹灰,抹灰前应使用专业界面处理剂进行表面拉毛处理,以保证粘结牢固无空鼓、脱落现象。钢筋绑扎施工时应注意成品保护,如有破损及时修补。地下室外墙内侧单面模板支撑外墙模板支撑:单面支模无法设置穿墙螺栓加固,在模板侧面设四道@48x3.5mm钢管斜支撑,同时搭设9排脚手架侧向支顶,底板预埋三排①25钢筋锚环,纵向间距600,斜支撑及侧面支顶脚手架底部须与楼板链接作为加固措施。具体详见下图:单面支模架手架支撑体系示意图模板形式(1)面板采用18厚木胶板,用钉子与次龙骨相连,主龙骨用铁丝勾住次龙骨。(2)支撑系统采用648钢管,扣件连接,地面埋设钢筋地锚与支撑体系相连,次龙骨间距不大于200mm,主龙骨间距不大于500mm。支撑系统外墙单面支模系统见上图所示。支撑系统要保证模板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垂直模板方向的宽度应大于高度的1.5倍。主龙骨立杆、水平杆顺模板方向的主龙骨立杆间距应为600mm,垂直于立杆方向的上下水平间距为600mm,用扣件连接牢固。扫地杆距地200mm设置纵横扫地杆,垂直于模板方向的扫地杆与主龙骨的立杆间距对应为500mm,平行于模板方向的扫地杆间距为700mm。扫地杆与地锚须连接牢固。斜撑钢管斜撑上连接每道主龙骨水平杆,下连接扫地杆,斜撑的角度不应大于45°,斜撑横向间距500mm。主龙骨立杆和斜支撑的下部及扫地杆的端部,顺模板方向,均用扣件固定于底部钢管。主龙骨的水平杆与斜撑的连接,斜撑与扫地杆的连接完全靠扣件固定,为了增加扣件的抗滑性,扣件必须拧紧,模板受力最大的中下部的斜撑要加双扣件。地锚在荷载作用下产生水平和向上分力靠地锚拉牢,受力最大,所以主地锚与扫地杆的连接、扫地杆与主龙骨的连接是整个体系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必须确保它的稳定性。砼的侧压力与砼的浇注高度和速度有关,所以砼浇注时须分层浇注,控制砼的浇注速度。四、安全保证措施1、施工前,主管工长必须对各班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2、混凝土输送泵及布料设备在转移、安装固定、使用时的安全要求,应符合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及相关标准的规定。3、进入施工现场要正确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正确系安全带。现场严禁吸烟。振捣及拉线人员必须穿胶鞋戴绝缘手套,以防触电。4、用于泵送混凝土的模板及其支承件的设计,应考虑混凝土泵送浇筑施工所产生的附件作用力,并按实际工况对模板及其支撑件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验算。浇筑过程中应对模板和支架进行观察和维护,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5、当输送管发生堵塞而需拆卸管夹时,应先对堵塞部位混凝土进行卸压,混凝土彻底卸压后方可进行拆卸。为防止混凝土突然喷射伤人,拆卸人员不应直接面对输送管管夹进行拆卸。在混凝土泵出口的水平管道上安装止逆阀,防止泵送突然中断而产生混凝土反向冲击。泵送系统受压力时,不得开启任何输送管道和液压管道。6、排除堵塞后重新泵送或清洗混凝土泵时,末端输送管的出口应固定,并应朝向安全方向。作业后,必须将料斗内和管道内混凝土全部输出,然后对泵机、料斗、管道进行清洗。用压缩空气冲洗管道时,管道出口前方10m内不得站人并用金属网篮等收集冲出的橡胶球及砂石粒。7、在布料设备的作业范围内,不得有高压线或影响作业的障碍物。布料设备与塔吊不得在同一范围内作业,施工过程中责任工程师应进行监护。8、控制布料设备出料口位置,避免超出施工区域,必要时应采取安全防护设施,防止出料口混凝土坠落。9、布料设备在出现雷雨、风力大于6级等恶劣天气时,不得作业。雪天要注意防滑,及时清理钢筋上、模板内及脚手架、马道上的冰雪冻块。10、混凝土振捣器使用安全要求:作业前,检查电源线路无破损漏电,漏电保护装置灵活可靠,机具各部连接紧固,旋转方向正确。振捣器不得放在初凝的混凝土楼板、脚手架、道路和干硬的地面上进行试振。如检修或作业间断时,切断电源。插入式振捣器软轴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50cm,并不得多于两个弯;操作时振动棒自然垂直地插入混凝土,不得用力硬插、斜推或使钢筋夹住棒头,也不得全部插入混凝土中。振动器保持清洁,不得有混凝土粘结在电动机外壳上防碍散热。发现温度过高时,停歇降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电工证考试题库及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川式调料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技术趋势报告
- 2025-2030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报告
- 2025-2030中国民族药资源保护与现代化开发路径报告
- 2025-2030中国智慧零售技术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智慧农业技术推广障碍与规模化应用路径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抗结核药物行业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中国抗寄生虫药物畜牧领域应用扩展机会报告
- 企业名称绿色发展报告2022-2025年综合报告中医医疗器械
- 2025年学校少先队知识应知应会题库(含答案)
- 2026中国农业银行秋季校园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世界粮食日节粮我先行节约粮食我在行动宣传课件
- 工业厂区场地平整建设方案
- (2025秋新版)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第14课《渡荆门送别》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住院病人防止走失课件
- 2025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招聘社区工作者40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头部手术备皮方法
- 五年级上册生命与健康教案
- 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处置程序及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