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及部分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及部分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及部分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及部分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及部分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及部分解析)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进入了过多

A.氮、磷B.有机物C.泥沙D.微生物()

2.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典型沉积型的是()。A.碳B.氮C.磷D.氧

3.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是()。

A.植物个体的迁移和散布B.动物个体的迁移和散布C.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D.植物繁殖体的爆发

4.天敌这一生态因子属于()。A.气候因子B.土壤因子C.地形因子D.生物因子

5.马尾松、柑橘、茶和竹等属酸性土植物,宜于生长的土壤pH值是()

A.5.0~6.5B.6.5~7.5C.7.5~8.5D.>8.5

6.一种物种在一个新地域的定居是指()

A.种籽能够萌发B.能够生长C.能够繁殖D.能够发育

7.在对某生物群落调查中,共调查了100个样方,某物种出现在80个样方中,则80%指的是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A.盖度B.频度C.密度D.重要值

8.引起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

A.温度B.二氧化碳C.氧气D.风

9.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年龄锥体的形状为()

A.上宽下窄B.上窄下宽C.中间宽上下窄D.中间窄上下宽

10.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A.内禀增长率B.瞬时增长率C.世代增长率D.周限增长率

11.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A.成群型B.均匀型C.随机型D.聚集型

12.下列属于典型捕食食物链的是

A.大豆→菟丝子B.草→兔子→鹰C.牛粪→蚯蚓→鸡D.秸秆→蘑菇→人

1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

A.照射到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照射到该系统所有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

C.该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

14.沿海赤潮产生的原因是()。A.过多的氮B.过多的磷C.过多的碳D.过多的氮和磷等

15.落叶阔叶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区域是()。A.寒温带B.热带C.亚热带D.暖温带

16.下列关于优势种和稀有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稀有种的存在决定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群落的稳定

B.稀有种由于其数量少,在群落中不重要

C.群落中优势种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D.稀有种在群落中的物种数少,个体也少

17.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动物,又称为()。

A.第二营养级B.二级消费者C.二级肉食动物D.顶部肉食动物

18.虫媒植物与其传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B.共生C.捕食D.竞争

19.施加有机肥、秸秆还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壤中()

A.N素B.P素C.有机质D.微量元素

20.下面四种生物属于K型生长的是()。

A.苍蝇B.大象C.稗草D.盐虾

21.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浓度将()。A.维持恒定B.产生波动C.逐级降低D.逐级升高

22.下列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冬小麦B.油菜C.菠菜D.晚稻

23.植物利用太阳能的效率一般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农作物平均也不过是()

A.5%~10%B.1%~2%C.10%~20%D.0.1%~0.2%

24.有效积温法则的公式K=N(T-C)中,N为()

A.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有效积温D.发育天数

25.与K对策生物相比,r对策生物一般()。A.出生率高、寿命较短B.生率低、寿命长C.出生率低、寿命较短D.出生率高、寿命长

26.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目通常不会超过()。A.1~2B.2~3C.3~4D.5~6

27.系统功能的整合性是指()

A.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的分功能之和

B.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分功能之和

C.整体功能小于各组成部分的分功能之和

D.以上三者都不是

28.种群是指()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29.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A.大气圈的上层B.全部水圈C.岩石的上层D.大气圈的下层

30.下列光谱成分中,可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主要是()。A.绿光B.红光C.紫外光D.红外光

31.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E五级,按饶基耶尔(Raunkiaer)频度定律,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的群落中,属于五个级别频度的种类的物种数的关系是()。A.A>B>C>D>EB.A>B>C>D<EC.A>B<C<D<ED.A<B<C<D<E

32.如果一个种群的年龄锥体为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发展趋势呈()

A.稳定型B.增长型C.衰退型D.下降型

33.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较简单的是()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草原D.苔原

34.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谢尔福德B.达尔文C.奥德姆D.莫比乌斯

35.地衣的生活型是()

A.内生植物B.一年生植物C.浮游植物D.高位芽植物

36.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A.菌根B.根瘤C.菌丝D.子实体

37.下列现象中反映了共生关系的是()。

A.小麦与稗草共同生长在一片土地上

B.青蛙与蟾蜍在同一个池塘内生活

C.鹿与斑马生活在同一草原的不同范围内

D.豆科植物根部有固氮菌的生长

38.下列不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水稻B.黄瓜C.大D.玉米

39.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

A.雨量充沛B.温度适宜C.阳光充足D.食物丰富

40.草原上的野兔会影响牧草的数量,如果猎手无节制地大量捕杀野兔,最终会导致()。

A.畜牧业得到发展B.草原植被破坏C.牧草生长良好D.草食性动物不断进化

41.在PH值为7.5以上的石灰性土壤中,Ca常和下述哪种营养元素结合而降低该元素对作物的有效性()

A.NB.PC.KD.以上三者

42.在以下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热带雨林B.亚热带阔叶林C.温带草原D.暖温带混交林

43.下列哪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关系()。A.鸟与树的关系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C.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D.青蛙与水稻的关系

44.下列生态学分支,不是按研究方法分类的是()。

A.系统生态学B.数学生态学C.农业生态学D.地理生态学

45.从弃耕地开始发展到森林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逆行演替D.周期性演替

46.生态演替指的是()。

A.由环境改变引起群落单位能量流稳定

B.物种组成和群落过程随时间而改变,从而引起群落单位能量流稳定

C.生态系统的发展

D.生态系统的发展顶点

47.农业上最好的土壤结构是()。A.网状结构B.团块结构C.团粒结构D.块状结构

48.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气相型的是()。A.磷B.钙C.氮D.铁

49.在种群增长方程中引入环境资源后,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呈()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系D.不可确定

50.生态系统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产量称为()

A.生物量B.生产力C.利用率D.周转率

二、填空题(20题)51.风将植物的种子吹到一个新的地点而发芽生长的过程,称为______。

52.对植物群体的总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光合面积、______和光合能力。

53.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伸长,糖类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这种现象叫______。

54.在年龄金字塔图形中,宽窄代表了种群数量的______。

55.生态金字塔通常分为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______金字塔三种类型。

56.在北半球平均来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为大气界面上的______。

57.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温度等因子而对生物起作用,因而属于______因子。

58.在山区,由于热力的原因而产生风向的变化。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上,叫做______,

59.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可能成为______因子。

60.生态环境资源因素是人口因素之外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生态环境资源的______性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61.瞪羚与猎豹在奔跑上的协同进化是:瞪羚为了逃避被捕食,跑得越来越快,这种生存压力也促使猎豹加快奔跑速度。这是建立在生存竞争上的______。

62.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要实行利用与保护兼顾的策略,用而有度,主要是坚持收获量小于______的原则。

63.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首次提出了______的概念。

64.枝叶稀疏、透光,自然整枝良好,树皮较厚、生长较快。这是______植物的特点。

65.南方的喜温作物可以移到北方的______上生长。

66.核小体核心是由______________缠绕______________组成。

67.分解作用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改造地球表面的惰性物质,降低______的危害程度。

68.植被随海拔的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这种植被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称为植被分布的__________。

69.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______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70.能够被植物叶绿素吸收利用的太阳辐射称______。

三、判断题(10题)71.老虎种群的个体分布属于随机分布。()

72.地方性水资源、土壤、森林、草原、野生生物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73.现代生态学以人为研究中心,更加注重实践研究。()

A.正确B.错误

74.氮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A.正确B.错误

75.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的观点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的强烈影响。()

76.碳的贮存库主要是大气圈。()

77.酸雨是指PH值等于6.0的降水。()

78.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均匀分布。()

A.正确B.错误

79.种群平衡是指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A.正确B.错误

80.在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生态位越接近,竞争越激烈。()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81.简述有毒物质的富集及其危害。

82.简述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对风的适应。

83.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84.逻辑斯蒂曲线常被划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代表什么生态意义?

85.简述氮循环中的主要化学过程。

五、论述题(2题)86.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87.试论述生态系统的能流的途径。

六、单选题(0题)88.下列不属于森林群落物种组成成分的是()。A.动物B.植物C.微生物D.落叶

参考答案

1.A

2.C地球上大多数矿质元素如磷、钙、钾、镁、锰、铁、铜等属于沉积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C

4.D生物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种群结构、密度、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等。

5.A

6.C

7.B频度是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F1(频率)=ni(某物种出现的样本数)/N(样本总数)×100%。

8.A

9.B

10.A

11.C只有当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随机型。

12.B

13.C

14.D赤潮产生的原因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有大量磷,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15.D落叶阔叶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区域是暖温带,在中纬度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是8~14℃。

16.A

17.B

18.B

19.C

20.B

21.D

22.D

23.B

24.D

25.Ar对策者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竞争力强,但一般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入侵新的栖息地,并通过高增长率而迅速繁殖。

26.D

27.A

28.A

29.A生物圈的范围是全部水圈、岩石上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30.B

31.B

32.B

33.D

34.D

35.A

36.B

37.D

38.B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苍耳和菌类属于短日照植物,黄瓜属于中间植物。

39.A

40.B

41.B

42.A

43.B

44.C

45.B

46.C

47.C

48.C

49.B

50.B

51.风播

52.光合时间

53.黄化现象黄化现象

54.大小

55.能量能量

56.47%

57.间接间接

58.谷风谷风

59.限制限制

60.可持续可持续

61.协同进化

62.净生产量

63.生态学生态学

64.阳性

65.南坡南坡

66.DNA,组蛋白

67.污染物

68.垂直地带性

69.相等

70.生理辐射

71.N

72.Y

73.A

74.B

75.Y

76.N

77.N

78.B

79.B

80.A

81.有毒物质是指对有机体和人本身有毒害的物质,如有机合成农药,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物质等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水、土、食物的聚集,对在生物链上的每一个生物产生影响,并随食物链而富集,危害人类健康。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其浓度提高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倍,使本来不产生毒害的低浓度,变成危害严重的高浓度,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如著名的日本水俣病(汞中毒)就是这么引起的。食物链富集还可以通过生物将有毒物质扩散到很远的地区,甚至遍及全世界(如DDT),就连南极企鹅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难幸免。

82.(1)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①强风能造成植物矮化降低植物的生长量;②强风能形成旗形树冠;台风、龙卷风等能毁坏农田作物、树林等;③风能传播花粉、果实和种子。(2)植物对风的适应①形态结构上的适应:叶小而坚硬、树皮厚、根系发达;②适应于风媒特征:花小数目多、花丝长、柱头发达、花粉粒小而轻有的先花后叶;③适应风力传播的种子一般小而轻常有翅和毛等;风滚型传播体随风滚动传播种子。(1)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①强风能造成植物矮化,降低植物的生长量;②强风能形成旗形树冠;台风、龙卷风等能毁坏农田作物、树林等;③风能传播花粉、果实和种子。(2)植物对风的适应①形态结构上的适应:叶小而坚硬、树皮厚、根系发达;②适应于风媒特征:花小数目多、花丝长、柱头发达、花粉粒小而轻,有的先花后叶;③适应风力传播的种子一般小而轻,常有翅和毛等;风滚型传播体随风滚动,传播种子。

83.答案见解析(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84.(1)开始期种群个体数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着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度的一半(即N=K/2时)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缓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环境容量K处于饱和状态。(1)开始期,种群个体数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着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度的一半(即N=K/2时),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缓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环境容量K,处于饱和状态。

85.氮循环中的主要化学过程为:(1)固氮作用:固氮细菌和藻类将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为氨的过程;(2)硝化作用:氨和铵氧化成硝酸根以及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状态;(3)脱氮作用:由一些细菌作用将硝酸盐转化为氧化亚氮和分子态氮,最终使氮元素返回大气;(4)挥发作用:土壤中氮或动、植物的分解排泄物以氨的气态直接散逸到大气层中。

86.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手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