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古诗鉴赏复习指南_第1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古诗鉴赏复习指南_第2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古诗鉴赏复习指南_第3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古诗鉴赏复习指南_第4页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古诗鉴赏复习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古诗鉴赏复习指南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古诗鉴赏复习指南一、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8分〕钟山即事〔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1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4分〕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参考答案:12.分析^p:此题考察诗中景物的特点,诗中提到的景物有“涧水”“竹”“花草”“茅檐”“鸟”这些景物,“幽”是静的意思,景物中能发出声音的“涧水”和“鸟”却是:涧水无声〔2分〕一鸟不鸣〔2分〕,由此可以看出钟山春景的“幽”。13.问题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由此可见需要从全诗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全诗所写的景物都是幽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作者内心也是宁静的,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坐在茅檐下,终日欣赏,可见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欢之情。二、阅读下面的古诗,答复下面小题。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例如:峨眉山巍峨屹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碧玉般晶莹得意,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2.抒发了作者离乡时的思友之情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解析】1.此题考察画面描绘。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诗句的意思,然后采用恰当的形容词加以修饰即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清亮月影。例如:时至夜晚,高峻的峨眉山头挂着半轮秋月,皎洁的月光洒在了平羌江面上,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就好似和江水一同向前方流动一般。2.此题考察诗人感情。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语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意思是:夜间乘船出发,分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3.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p,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无人送酒来”写出旅况的凄凉萧瑟,暗寓着“行军”的特定环境。B.“沙似雪”“月如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C.甲诗的末句实写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从从开放的菊花。D.乙诗的末句用征人望乡的场景表现出浓浓的情感,将景与情严密结合。4.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参考答案:3.C4.同:两首诗都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异:《行军九日思故园长安》除了抒发诗人思乡的惆怅,还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解析】3.C.最后一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仍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打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所以本项“实写了”说法错误。应选C。4.考察比拟阅读。甲诗题目中的“思长安故园”即点明了思念故土之意。“强欲”与“无人”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孤寂苦闷之情。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仍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打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乙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风光。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所以两诗的一样点是都表现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不同之外是甲诗还表现了作者对身处战争之中的人民的强烈的同情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乙诗没有这种感情。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6.有读者认为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或许更好,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阐述理由。参考答案:5.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潺潺的河水缓缓地流过小桥近旁的稀疏村舍。6.例如:不赞同。因为“瘦马”是以马之瘦来衬托人之瘦,衬托游子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那么显现出马的强壮有活力,衬托人的精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解析】5.此题考察诗歌描绘的画面。在理解的根底上,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是: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据此描绘即可。例如: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6.此题考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首先明确态度,不赞同。然后结合诗歌意境和情感分析^p理由。作者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遨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而“骏马”是强壮有力,积极向上事物的象征,“骏马”不能衬托“人瘦”,不符合诗歌中天涯游子行走在思乡路上愁思的意境。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7.以下对诗的理解和分析^p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非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D.本诗寓情于景,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8.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参考答案:7.C8.运用夸大和互文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解析】7.C.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一丝凋衰感伤的情调。应选C。8.此题考察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才能。“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似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似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作者运用夸大、互文修辞,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包容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在诗中的含义是①___________,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在诗中的含义是②_______________。〔2〕赏析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参考答案:9.〔1〕降职王昌龄〔2〕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的悲哀愁苦的心情和无尽的思念托付给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关心。【解析】〔1〕此题考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左迁:贬官,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2〕此题考察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类问题,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详细词语作分析^p,分析^p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友人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可以而且愿意承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同情。诗人借景抒情〔抒情言志〕,将主观的意念和感受赋予客观事物,加强了感情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0.诗人作此诗时已经68岁,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当时凄凉的境遇。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怀。参考答案:10.僵卧孤村11.爱国〔报效祖国〕【分析^p】10.此题考察诗句内容的理解。诗的首句交代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说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从中能看出年迈的诗人当时凄凉的境遇。11.此题考察思想主题。开头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是说: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的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仍想承当责任为国分忧。第三句“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由此幻化出特殊的梦境。第四句中“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挤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付诸梦境。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2.请你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2.庭院的柳絮纷飞,杨花落尽,风里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13.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请。【分析^p】12.此题考察理解表达才能。“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展现画面时,注意上“杨花、子规、五溪”等意象,正确表达出情感。漂泊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