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兵团二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2022级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本试卷共7页,23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课内基础(21分)(一)课内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剡溪(shàn)采掇(duō)一摞书(luò)面目可憎(zèng)B.渔樵(jiāo)徂徕(cú)天台山(tāi)卷帙浩繁(zhì)C.檩条(lǐn)蹩脚(bié)一霎时(shà)脉脉流水(mò)D.籼米(xiān)麻痹(pì)潭柘寺(zhè)冯虚御风(píng)【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A.“面目可憎”中“憎”应读“zēng”。B.“渔樵”中“樵”应读“qiáo”。D.“麻痹”中“痹”应读“bì”。故选C。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编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结构和考究字源的书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典之一。B.京口,在今江苏镇江市。站在北固亭上,你会想起迁都于此的吴王孙权,金戈铁马的寄奴刘裕,还有忧愤不已的辛弃疾。C.“五陵年少”中“五陵”是指长安附近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因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后来指京城富家豪族子弟。D.《登泰山记》载,姚鼐是在“戊申晦”这天看泰山日出,“戊申”表明了月份,“晦”表明是这个月农历最后一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能力。B.“金戈铁马的寄奴刘裕”错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其中“寄奴”是刘裕的小名。故选B。3.下列各句对课文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曹操在《短歌行》中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渴慕贤才之心,青衿,使用借代手法,用读书人所穿服装来代指学子。B.《反对党八股》是一篇演讲稿,大体是沿着“摆情况—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思路展开,增强了文章论证的针对性。C.鲁迅以“大宅子”为例,先立再破,批驳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提出拿来主义者的正确态度是敢于“占有,挑选”。D.地坛本是明清皇帝祭地之坛,史铁生却从荒凉与生机、博大与纤细、古老与瞬间的景观对比中领悟到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先立再破”错误。应是先破后立。故选C。(二)课内古诗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4.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举酒属客(劝请)举匏樽以相属(嘱托)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C.莫辞更坐弹一曲(再)洗盏更酌(再)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皆砌石为磴(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举匏樽以相属”中的“属”是劝请的意思。句意: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举起杯盏相互敬酒。B.正确。句意:(他们的才智)远远低于圣人/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C.正确。句意: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洗净酒杯再次斟酒。D.正确。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道路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故选A。5.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顺流而东也”A.乌鹊南飞 B.栗深林兮惊层巅C.非能水也 D.不知东方之既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是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句意:沿长江顺流东下。A.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一群乌鸦向南飞去。B.使动,使……战栗。句意: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C.名词作动词,游水。句意:并不善于游泳。D.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句意: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故选C。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锲而不舍耳得之而为声B.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C.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D.作《师说》以贻之吾从而师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句意:(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耳朵听到的就变成了声音。B.副词,表推测,大概/副词,加强感叹语气。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真是令人奇怪啊。C.代词,他/兼词,于此。句意:尚且要跟从老师向他请教。/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D.都是代词,第三人称,他。句意: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故选D。7.下列选项中与“吾谁与归”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而今安在哉 B.客有吹洞箫者C.师不必贤于弟子 D.(李蟠)不拘于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吾与谁归”,句意:我同谁一道呢?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而今在安哉”,句意:可是现在在哪里呢?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吹洞箫客”,句意: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师不必于弟子贤”,句意:老师不一定(样样都)超过学生。D.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李蟠)不被当时的不良习俗所限制。故选A。二、现代文阅读(27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的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需选择,而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减)材料二: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材料三: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这种天生的信用在进入现代社会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B.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D.终老是乡的人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9.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故乡,故乡成了永恒的精神家园,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B.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不是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C.中国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这种心态。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10.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B.“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种植起来。”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11.材料三中说“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结合三则材料,你认为“乡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哪些精神滋养?【答案】8.A9.D10.B11.(1)乡土生活奠定当代人淳朴、诚实的生命底蕴;(2)心理上,乡土情结是我们心灵的归宿;(3)乡土蕴育生命的本真,给生命以力量,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这种天生的信用在进入现代社会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错误。原文是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可见并非“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错误,于文无据,原文乡土情节有三种,作者并没有比较,说哪一种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种植起来”,说明的是乡下人离不了土地,珍惜土地。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的论据。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发掘文章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生活在泥土之间,像土一样坚实纯粹,彼此无猜,几千年的乡土生活,一路奠定了当代人淳朴、诚实的生命底蕴;结合“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归隐山林……思念故乡……衣锦还乡”可分析概括出,心理上,乡土情结是我们心灵的归宿;结合“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可分析概括出,乡土蕴育生命的本真,给生命以力量,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摆渡人汪破窑当我和杨五子一家告别时,雪就下来了。杨五子过完年要去深圳打工,还没到寒假他已经不来学校了。春节过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学校里的学生在慢慢减少,我班上也有几个突然就不来了的。打工的娃儿总是把外面的世界说得天花乱坠,往往他们回来一趟总会有一两个学生莫名辍学。我见不得小小年纪的娃儿不读书,就算碰一鼻子灰,我也要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有些家长会被我的行为打动。村里的那些老人们说,党员就是不一样!其实就算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学生辍学我又岂能袖手旁观。工作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好做,话总是绕来绕去地说,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他们一家好像都没有听进去。气氛有点僵。到晚饭时间了,我不得不走了。天昏昏沉沉的,要知道会下雪,我该早一点走。也不知老刘还在不在?我心里不觉有一些忐忑,现在我只能安慰自己硬着头皮往河边走了。风大起来了,卷着雪直往脖子里灌,鼻孔里嘴巴里出的热气像一团白雾。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寒冷。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滑倒了。终于上了大堤。汉江河水很安静,雪落在水里,旋即融入水中,没有了影儿。河沿的浅水处残存了一点儿雪,我知道,明早河边的水会结上一层冰。“老刘哎,老刘!”老刘是摆渡人刘跃进。刘跃进的爸爸活着时也曾撑过船,据说用船运过抗日的队伍过河。刘跃进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下来后,人闲不住,总是会管一管村里村外的“闲事”。村里有十几个孩子要到城里上高中,为了上学不迟到,天没亮就起身,走近一个小时的路到镇上,坐着镇上的中巴车绕大圈子,过桥,到城里,再走半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学校。夏季的汉江河,最受孩子们喜爱,他们整天浸泡在河水里消暑,有些水性好的孩子会手举着书包衣服泅过河读书,有些孩子却溺亡在水里。刘跃进把家门前的那棵大桐树砍了,亲手打了这条船,光是桐油就涂了七八遍。老刘熟悉水道,他知道哪里有深坑,哪里有水漩儿,船就绕着走。自从老刘在这里摆渡,他已记不清自己救过多少游泳被淹的孩子了。老刘摆渡不收钱,一早一晚,他专门接送村里的孩子上学,孩子们坐上他的船,省去往返的两趟路费,也省出一些时间。那几年,村里上高中的孩子都坐老刘的船。现在,人们有钱了,开始考虑坐船的安全性,老刘越来越老了,他还能驾驭得了那条船吗?坐船的人一天天少了,只有一些到沙洲种地的农人不得不坐,还有几个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孩子为了省下那几块钱的车费,才会很无奈地选择坐他的船。坐船的孩子们少了,老刘好像更老了,像他摆渡的那条船,越来越旧。“老刘哎,老刘!您在不在?”我双手捧成喇叭状,又拖长嗓子喊了几声。“哎,哎!在,在!”随着苍老的声音,老刘扶着船帮,猫着腰从远处的船舱里钻出来。他拉了拉绳索,船往岸边靠了靠。用手背揉了揉眼睛,仔细看了看我。“是刘老师!赶紧上船,进舱里躲躲,暖和暖和。”老刘吸了吸鼻子,又搓了搓手,然后用手捏了捏冻得微微发红的鼻头。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笑着说:“还以为您回去了呢?您再不出来,我就得返回去坐车了。”“哪能呢?说得好好的,哪能撇下你走嘞?”老刘摆了摆手说,“雪还没下下来的时候,天已经很暗了,我估计没人过河了,准备回去了,想到和你约好的,就在这里等你。后来犯困,躺在稻草里猫了一会,结果竟然睡着了。还好,还是把你给等来了。”我苦笑着说:“您要是回家了,我可要遭大罪了,得顶着北风往回走。”“哪能呢,哪能呢,说得好好的。”坐在船上的那一刻,我的心平静了。“刘老师,坐好喽!开船喽!”那竹篙一到老刘的手里,变得活起来。竹篙插进河水里,他用力一撑,船向前奔去。接着,竹篙又在他手里快速地提起,竹篙再下水,再撑,船再向前奔走。遇到水深处,竹篙探不到底,他双手握住竹篙的中间,用竹篙的两头挑水,左挑一下,右挑一下,船一样匀速前进。从河里带出来的水来不及从竹篙上流到老刘的手上,就汇聚成一道水线,又洒进河里。“阿,阿嚏!”这时,老刘忽然猛地打了一个喷嚏,他吸了吸鼻子。我看见一滴鼻水从他鼻子里掉落,他却浑然不觉。我心疼地说:“您老可要注意身体哟,可不能着凉,小心您的肺气肿又犯了。”“哪能呢,这不都穿上棉袄了嘛。”老刘笑着盯着自己的腰,自嘲地解释,“你看看,我腰里系根绳,顶你穿三层。”我附和着笑了笑,鼻子有些酸楚。这个闲不住的犟老头!我寻着话问他:“老刘啊,您老今年高寿?”“快七十了。”老刘望望我回答,“眼见着要入土啰!”“以后让他们去坐车好了,您老正好也休息休息,享几年清福。”我安慰他说。“哪能呢,您一个外来的支教老师都为咱孩子们上学着急呢,我这么个老党员,哪能自己去享清福,只要我还能爬得起来,这船我就得撑!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从这里过,我也得护着他。”老刘的脸被风雪吹成紫红色,皱纹在额头上刻着,数不清有几道痕了,两只眼睛大得有些惊人,却炯炯有神,看上去是那么坚定、和善。(有删改)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到杨五子家做工作,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体现了“我”对孩子负责。B.刘跃进从村支书退下来后闲不住,每天摆渡接送去上学的孩子,保障孩子安全。C.坐上船的时候,我的心“平静”了,主要原因是老刘摆渡的技艺高超,让我放心。D.老刘答应了要等“我”,故而一直等着“我”回来,可见老刘是个很诚信的人。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多次写到风雪,既为故事提供了背景,营造了寒冷刺骨的氛围,也塑造了老刘信守承诺的形象。B.小说中“哪能呢”这一语句在老刘口中反复出现,体现了他质朴厚道、朴实无华性格品质。C.小说中写老刘亲手打造渡船,强调他用防腐的桐油“涂了七八遍”这个细节,意在突出老刘对船的安全性的重视。D.小说插叙了老刘的身份和摆渡的缘由,与“我”走访做工作的情节无关,删去这一段并不影响小说故事的完整性和主旨的表现。14.小说标题“摆渡人”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2.C13.D14.①“摆渡人”表层意义上指提供运输服务、渡孩子们过河的老刘;②从比喻义上来说,指的是“我”,作为支教教师,“我”努力挽回辍学的孩子,为他们的人生摆渡,是孩子们生命的摆渡人;③“摆渡人”深层的含义指的是以“我”和“老刘”为代表的党员,努力将人民渡向美好的生活。【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C.“主要原因是老刘摆渡的技艺高超,让我放心”错误,照应了前面往河边走的时候内心的忐忑,怕老刘不在,看见老刘在,能过河了,因此心安。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D.“删去这一段并不影响小说故事的完整性和主旨的表现”错误,插叙部分照应老刘摆渡不收费的原因,使小说情节清晰完整;表达了“我”对老刘一心为民的尊敬,“我”和“老刘”都是党员,表明以“我”和“老刘”为代表的党员,努力将人民渡向美好的生活,深化小说的主题。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老刘是摆渡人刘跃进……刘跃进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下来后,人闲不住,总是会管一管村里村外的‘闲事’”“刘跃进把家门前的那棵大桐树砍了,亲手打了这条船,光是桐油就涂了七八遍。老刘熟悉水道,他知道哪里有深坑,哪里有水漩儿,船就绕着走。自从老刘在这里摆渡,他已记不清自己救过多少游泳被淹的孩子了”“老刘摆渡不收钱,一早一晚,他专门接送村里的孩子上学,孩子们坐上他的船,省去往返的两趟路费,也省出一些时间”,“摆渡人”表层意义上指提供运输服务、渡孩子们过河的老刘;“我见不得小小年纪的娃儿不读书,就算碰一鼻子灰,我也要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有些家长会被我的行为打动。村里的那些老人们说,党员就是不一样!其实就算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学生辍学我又岂能袖手旁观”,从比喻义上来说,指的是“我”,作为支教教师,“我”努力挽回辍学的孩子,为他们的人生摆渡,是孩子们生命的摆渡人;“村里的那些老人们说,党员就是不一样!”“哪能呢,您一个外来的支教老师都为咱孩子们上学着急呢,我这么个老党员,哪能自己去享清福,只要我还能爬得起来,这船我就得撑!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从这里过,我也得护着他”,“摆渡人”深层的含义指的是以“我”和“老刘”为代表的党员,努力将人民渡向美好的生活。三、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有攀附之劳,拟必为相,及召李纲于外,二人不悦,遂与纲忤。纲行至太平,上疏曰:“兴衰拨乱之主,非英哲不足以当之。英则用心刚,足以莅大事,而不为小故之所摇。哲则见善明,足以任君子,而不为小人之所间。”六月己未朔,李纲至行在,入见,涕泗交集,帝为动容。曰:“朕知卿忠义智略久矣,欲使敌国畏服,四方安宁,非相卿不可,卿其勿辞。”纲顿首泣谢,且言:“昔唐明皇欲相姚崇,崇以十事要说,皆中一时之病。今臣亦以十事仰干天听,陛下度其可行者,赐之施行,臣乃敢受命。”翼日,班纲议于朝,惟僭逆、伪命二事留中不出。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以张所为河北招抚使,所入对,条上利害,且乞置司北京,俟措置有绪,乃渡河。河北转运副使张益谦附黄潜善意,奏招抚司之扰,且言,自置司河北,盗贼愈炽。李纲言:“张所尚留京师,益谦何以知其扰?河北民无所归,聚而为盗,岂由置司?益谦非理,沮抑如此,必有使之者。”上乃命益谦分析,命下枢密院。汪伯彦犹用其奏诘责招抚司。李纲与伯彦力争,伯彦语塞。纲常侍帝,论及靖康时事,因勉帝以明恕尽人言,恭俭足国用,英果断大事。帝嘉纳之。纲所论谏其言切直帝初无不容纳至是惑于黄潜善汪伯彦之言常留中不报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纲罢而招抚经制司废,两河郡县相继沦陷。凡纲所规画军民之政,一切废罢。金兵益炽,关辅残毁,而中原盗贼蜂起矣。(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1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及召李纲于外及既上,苍山负雪B.纲行至太平复循西谷,遂至其巅C.上乃命益谦分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因勉帝以明恕尽人言因为长句,歌以赠之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纲所论谏/其言切直/帝初无不容纳/至是/惑于黄潜善/汪伯彦之言/常留中不报/B.纲所论/谏其言/切直帝初无不容纳/至是/惑于黄潜善/汪伯彦之言/常留中不报/C.纲所论谏/其言切直/帝初无不容纳/至是/惑于黄潜/善汪伯彦之言/常留中不报/D.纲所论/谏其言切直/帝初无不容纳/至是/惑于黄潜/善汪伯彦之言/常留中不报/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汪伯彦、黄潜善认为自己有护卫皇帝的功劳,定会被任命为宰相,结果李纲被征召为相,汪伯彦、黄潜善两人不高兴,与李纲不合。B.皇帝知道李纲忠义有智略,能兴国安邦,想任命他为相;李纲以姚崇给唐明皇上书一事来让皇帝接受他上奏的一些事项并加以实施。C.李纲有识人之才,他举荐张所担任河北招抚使,张所逐条建言并请求置司北京,等筹措完毕就渡河,却招来副使张益谦的造谣诽谤。D.李纲性情耿直刚烈,面对汪伯彦的无理指责,他据理力争让汪伯彦哑口无言,但也因此更让黄潜善等人嫉恨,想办法把他排挤出京城。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使敌国畏服,四方安宁,非相卿不可,卿其勿辞。(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答案】15.C16.A17.D18.(1)想让敌国敬畏惧服,天下太平,非你担任宰相不可,你就不要推辞了。
(2)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及”,动词,等到;句意:等到从外地召还李纲。“及”,动词,等到;句意: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B.“至”,动词,到达;句意:李纲到达太平。“至”,动词,到达;句意:再顺着西边的山涧往上走,终于到山顶。C.“乃”,副词,就;句意:皇上就命令张益谦说明。“乃”,副词,竟然;句意:现在他们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D.“因”,副词,就;句意:就勉励皇帝用明察供恕来让大家畅所欲言。“因”,副词,就;句意:就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纲所议论劝谏的话,内容切中要害而且直率,皇帝在最初没有不采纳的;到这时,被黄潜善、汪伯彦的话迷惑,常常把李纲的谏言留在宫中不回复。“所”和“论谏”构成所字结构,“其言”是“切直”的主语,所以应在“谏”后面断开,排除BD;“黄潜善”“汪伯彦”是两个人的名字,所以应在“善”后面断开,排除C。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也因此更让黄潜善等人嫉恨”错误。由原文“李纲与伯彦力争,伯彦语塞。纲常侍帝,论及靖康时事,因勉帝以明恕尽人言,恭俭足国用,英果断大事。帝嘉纳之。纲所论谏,其言切直,帝初无不容纳,至是,惑于黄潜善、汪伯彦之言,常留中不报。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可知,黄潜善等人嫉恨李纲,想办法把他排挤出京城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件事。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四方”,代指天下;“相”,担任宰相;“其”,语气词,表示祈使的语气,一定。(2)“焉”,语气词;“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结构后置句,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参考译文: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日,高宗召李纲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以为对高宗有依附的功劳,揣度一定能担任宰相,等到从外地召还李纲,二人不高兴,便与李纲相抵触。李纲到达太平,上奏章说:“兴复衰败、平定祸乱的君主,不是杰出的人不足以胜任。英明则心志坚定不移,足以治理大事,而不被小事所动摇;明哲则追求善美之心明确,足以任用君子,而不被小人所离间。”六月初一,李纲到达高宗所在的地方,进入拜见高宗,痛哭流涕,皇上大为感动,说:“朕知道你为人忠贞仁义有智略很久了,想让敌国敬畏惧服,天下太平,非你担任宰相不可,你就不要推辞了。”李纲磕头,流着泪致谢,并说:“以前唐明皇想让姚崇担任宰相,姚崇用十件重要的事进谏,都指出当时的弊病。现今臣也用十件事来冒犯陛下,陛下感到这些可以实行,请下诏施行,臣才敢接受任命。”第二天,在朝廷上发布李纲的建议,只有僭逆、伪命这两件事留在宫中不交办。甲子日,任命李纲兼任御营使。李纲入宫论对,皇上认为他说得好,问谁可以任用,李纲举荐张所、傅亮。朝廷任命张所担任河北招抚使,张所入朝论对,逐条上奏好坏的事项,并且请求置司北京,等筹措完毕就渡河实施。河北转运副使张益谦附和黄潜善的意思,上奏说招抚司侵扰地方的情况,并说自从在河北设置官署,盗贼更加猖獗。李纲说:“张所还留在京城,张益谦怎么知道他的侵扰。河北的百姓没有居所,聚集起来成为盗贼,怎么怪责是因为置司呢?张益谦不讲道理,如此阻挠,一定是有人指使他。”皇上就命令张益谦说明,命令下到枢密院,汪伯彦还是用张益谦的奏折责问招抚司。李纲跟汪伯彦极力争辩,汪伯彦理亏说不出话。李纲曾经陪侍皇帝,论及靖康年间的事情时,就勉励皇帝用明察供恕来让大家畅所欲言,谦恭节俭来使国家用度充足,英明果断地处理国家大事。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他的建议。李纲所议论劝谏的话,内容切中要害而且直率,皇帝在最初没有不采纳的;到这时,被黄潜善、汪伯彦的话迷惑,常常把李纲的谏言留在宫中不回复。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又极力排斥李纲,请皇帝让他离职,于是罢免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李纲总共在相位七十七天。李纲被罢职后招抚经制司也被废除,两河间的各郡县相继沦陷。凡是李纲规画的军民之政,一概被废除。金兵气焰更盛,京城地区遭到毁坏,而中原地区的盗贼纷纷而起。(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③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时南宋偏安,抗金鲜有胜利。②貔(xiū)虎:貔和虎,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题目“怀古”能判断这是首怀古词,上阕开篇用“赤壁”“一番怀古”直接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B.戴词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都是年少有为的形象,“貔虎噪”“鱼龙怒”用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C.“今如许”三字转折一问,将思绪由波澜壮阔的历史转入到现实,词人大半生目睹心伤的国事,长期郁积引发的感慨,喷薄而出,令人震撼。D.东风吹,光景移,已经改朝换代无数次了,赤壁大战也已消逝在历史中。道旁杨柳摇曳着金黄的枝条,眼前的春景让词人沉醉,忘记历史。20.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写了周瑜这个形象,但用意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9.D20.(1)苏词意在通过周郎年少有为意气风发来反衬词人的老大无功,怀才不遇。所以词中详写了周瑜形象,而对战争场面描写少。
(2)戴词意在用周瑜强大的军事力量,吴蜀联军高昂的士气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所以词中对赤壁之战的场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而对周瑜的形象只用了“气吞区宇”来概括。
【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D.“眼前的春景让词人沉醉,忘记历史”错误。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词中人物形象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苏轼的词中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来写赤壁之战,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借周郎年少有为意气风发来反衬词人的老大无功,怀才不遇。本词中,“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几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用“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鱼龙怒”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出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长得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两句诗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而对于周瑜的形象,词中只提到“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上阕描写景物富有层次感,词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自然万物在深秋季节美好的生存状态。(2)《短歌行》中,诗人想象贤才穿过田间小路,屈驾前来归附自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诗人从梦境中猛然惊醒,长叹不已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他们对儿子教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他们糊涂的地方。(6)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我们如果从变化的一面看,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何必羡慕天地永恒呢。【答案】①.万类霜天竞自由②.越陌度阡③.枉用相存④.恍惊起而长嗟⑤.故不积跬步⑥.无以至千里⑦.择师而教之⑧.则耻师焉⑨.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⑩.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竞”“枉”“嗟”“跬”“曾”。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6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过去,北方各民族在冬季户外活动主要靠爬犁。__________?因为这种工具很像在地里耕地用的“犁杖”;“爬”,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哈尔滨市急救中心编制外合同制工作人员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5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湖北恩施市福牛物业有限公司招聘恩施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贵州铜仁市石阡县参加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进事业单位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2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湖南娄底市冷水江市城发实业有限公司招聘实验室试验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六安市人民医院公开招聘69人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闲鱼酒店协议书
- 协议书源代码
- 委托建房协议书范本
- 2025年福建省儿童医院招聘6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隧道施工应急预案方案
- 植物鉴赏课件
- 安徽省华师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含答案)
- 肿瘤热疗中国专家共识
- 2025年甘肃省药品检查员资格考试(药械化流通)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2025年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自来水企业内部管理规范
- 2025新热处理工程师考试试卷及答案
- 硬笔书法全册教案共20课时
- 工会兼职补助管理办法
- 纸箱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