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documentisforreferenceonly-rar21year.March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下册知识点归纳(全)PAGEPAGE10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10-1m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 其他单位:分min小时h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7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生的,是能够避免的。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刻度尺测量。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长,即为总长度,汽车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一道理制成的。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3、参照物定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对象本身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3)同一物体是运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 (4)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1、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v=S/tS路程米m 千米km t时秒s 小时V速度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3、公式的变形:S=Vt t=S/V4、单位换算:1m/s=h5、物理意义:汽车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汽车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15m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成反比。7、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8、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运动。常见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9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我们说到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的平均速度。10、比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2)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的直线运动。 (2)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得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m/sV=S/t15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ft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内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回声测距(车到ft,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也就是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高低跟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物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跟距离发声体远近的关系:人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人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决定于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重要依据。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声包括人听见的声音和听不到的声音,如超声、次声等。2、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3、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ft次声波;4、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超声波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5、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ft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dB90dB会损害健康;0dB刚好能听见的声音;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八、声音的利用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粉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超声波雷达(声纳系统)。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做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ft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同频率的另一音叉振动发声)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0C”表示;00C1000C00C1000C10010C。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0C”读作“5”;“-200C”读作“20摄氏度”或“20摄氏度”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中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或容器底部;读数时,平。三、体温计:用途:350C~420C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1)AB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2)B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480C),开始(3)BC物体固、液共存态,吸热、温度不变;(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480C,物体刚好熔化完毕;CD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DE段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7)E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480C),开始凝固;(8)EF段为固、液共存态,放热、温度不变;(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480C;(10)FH段为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熔化;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意: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得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干得快);(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晾衣服时要把衣服摊开晾,为了地上的积水快点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晾衣服要晾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热;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得快;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5、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六、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严冬,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遇0℃以下的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4、“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5、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八、物态变化中的热量变化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是吸热过程,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都是放热过程。液、气的顺序,由固态向气态转变时会从外界吸收热量;由气态向固态转变时,会向外界放出热量。第四章光现象一、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二、光的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3、光线三、光速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c/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c/3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1015m;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故100米赛跑,计时员应该看发令枪冒烟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才计时)。四、光的反射: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ir: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θi90°-θr90°-θ)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确定入(反)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6、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五、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2倍距离)]。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六、凸面镜和凹面镜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的灯碗)七、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八、光的折射规律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即空气中的角比其他介质中的角大。线的光路图)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6、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在岸上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十、光的色散: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色散;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十一、看不见的光: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荧光作用;(验钞)十二、简单的光现象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以及光的折射。⑴常见的的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影子的形成、激光准直、日食和月食等;⑵我们能够看见不能发光的物体大都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和水面倒影也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⑶光的折射现象主要有:池水变浅、筷子变折、有经验的渔民捕鱼时插鱼的下方及海市蜃楼等。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二、基本概念: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薄,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1、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不改变传播方向。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1、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不改变传播方向。2、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凸透镜另一侧焦点处;经凹透镜折射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从凸透镜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3、从凸透镜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得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六、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2、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u﹥2f),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位于透镜的两侧。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f﹤u﹤2f),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位于透镜的两侧。八、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0﹤u﹤f),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位于透镜的同侧。注:要让物体成的虚像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u﹥2f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照相机u=2ff﹤u﹤2f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v=2fv﹥2f投影仪u=f0﹤u﹤f不成像正立、放大的虚像v﹥f放大镜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注意:1点;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3、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4、凸透镜成虚像、实像的分界点是一倍焦距;成放大和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是二倍焦距。5、物与是像间距离:当u=v=2f时,物、像间距离最小,为4f6、物、像和透镜的相互位置:若保持透镜不动,像和物总是向同一方向移动。十一、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强。需戴凹透镜调节;太弱。需戴凸透镜调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十四、显微镜由反光镜(凹面镜)们使物体两次放大;物镜的焦距比较短,目镜的焦距比较长。显微镜的物镜起投影仪的作用,目镜起放大镜的作用。十五、放大的像;物镜的焦距比较长,目镜的焦距比较短。望远镜的物镜起照相机的作用,目镜起放大镜的作用。注:显微镜的放大原理显微镜的物镜的焦距比较短,目镜的焦距比较长。载物台下有一个凹面镜作为反光镜,是为了会聚光线,照亮载物台上的物体。照亮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焦距之外,二倍焦距之内(f﹤u﹤2f),使物体第一次经过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且成在目镜的焦点以内(0﹤u﹤f),又第二次经过目镜成一个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提高了放大倍数,这样就使得原来看不清楚的物体能够看清楚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二、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单位:千克(kg)常用:克(g)、毫克(mg)、吨(t)3、单位的换算关系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4、测量工具:天平种类: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托盘挂在横梁上)5、天平的使用方法天平的调节: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一放平二回零三调横梁成水平。2)把游码放在标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天平的使用:1)2)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试加砝码,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3)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方便自己。增减砝码用镊子,平高低。)1).(即测量范围)。2)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3)三、密度符号:ρ1、物理意义:密度是表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物质,比值不同的性质的物理量.2、定义:质量与体积之比叫做密度。大小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3、公式:ρ=m/v4、单位主单位:千克3(kg/m3)/3(g/cm3)5、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克/3=103/31×103kg/m3=1g/cm31L=1dm3=10-3m3;1ml=1cm3=10-3L=10-6m36、常见物质的密度值:水的密度是×103kg/m3,表示的意思是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3千克.7、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值是由物质本身决定跟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8、应用:(1)据m=ρv可求物体的质量。可鉴别物质。(可以用比较质量、体积、密度等三种方法)v=m/ρ求物体的体积。9、密度与温度。密度作为物质的一种特性,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在我们常见的物质中,气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一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四、常规法测物体的密度1、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盐水A.往烧杯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BCV1 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密度ρ=(m-m)/V21 器材:天平、砝码、量筒、水、石块、细线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为mB、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住此时读数为V1C、让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2D、用公式ρ=m/V求出石块的密度ρ=m/(V2-V1)3、测定密度小于水的一大块石蜡的密度器材有:小天平、砝码、量筒、水、金属块、细线。(也可以用大头针)A、用量筒测出石蜡的质量为mB、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让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体积为V1C、把金属块与石蜡用细线捆绑在一起,完全浸没在水中,用量筒测出总体积为V22 D、被测石蜡的密度ρ=m/(V-2 测量牛奶的密度 器材:天平、空瓶、水、牛奶A.用天平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0B、往空瓶倒满水,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C、把水全部倒掉,再把牛奶装满空瓶,用天平测出瓶和牛奶的质量为m2D.用公式ρ=m/V求出牛奶的密度ρ=(m2-m0)ρ/(m-m)水 1 o判断球体是否空心的方法①用物体质量÷物体体积,将计算出的平均密度和材料的密度相比较,相同是实心,不相同是空心不相同是空心不相同是空心五、天平在使用过程中读数偏差问题123、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有破损12砝码上沾有灰尘,或者有小水珠六、密度与社会生活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密度变小。2、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附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考点(必熟)1、实验要求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能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2、实验时不知道凸透镜的焦距,想知道凸透镜的焦距途径有哪些?请你为他提供一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途径有:①查阅说明书或铭牌;②询问老师;③通过实验测量。方法有:面的距离,直至纸面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或让光具座支成与太阳平行,将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且固定光屏,移动凸透镜,直到光屏上的光斑最小最亮为止,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②二倍焦距法(物象等大法):镜不动,同时移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倒立的与烛焰等大小的像为止,则物距或像距的一半即焦距(f=u/2=v/2)。③焦点不成像法(观察虚象法):上,通过凸透镜看光屏上贴的字,当出现该字正立放大的虚象后,逐渐加大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该字的虚像正好消失为止,测出光屏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即为焦距。3、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和蜡烛,光屏上始终没有出现蜡烛火焰的像,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①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三者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上;②蜡烛放在焦点上;③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焦点以内;④光具座的长度小于凸透镜4倍焦距;4、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央,上调;若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所成的像偏上移动。6、在探究前,小明同学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把透镜逐渐向白纸移动,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到一点(17)。这一操作的目的是6、在探究前,小明同学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把透镜逐渐向白纸移动,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到一点(17)。这一操作的目的是焦距,这里要用阳光或很远的灯光的目的是获得平行光。测得凸透镜到焦点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采用发光二极管的有方格的白纸板做发光物体,又用同样大小方格的白纸板做光屏,这样做得好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说明:物理实验中,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三、重力、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公式:G=mg 其中g=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取g=10N/k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第八章力和运动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二、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5、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受平衡力受非平衡力
静止匀速运动运动快慢改变运动方向改变
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三、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5、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7、应用: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第九章压强一、压强1、压力: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G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⑴课本P30图—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3、压强:⑴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F F⑵公式:p=S 推导公式:F=PS、S=PF的单位:牛顿(N),S的单位:米p的单位:帕斯卡()。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二、液体的压强1、液体压强的特点:⑴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压强公式p=ρgh适用范围通用公式:一般固体一般液体一般思路水平面:F=GF压强公式p=ρgh适用范围通用公式:一般固体一般液体一般思路水平面:F=GFp=Sp=ρghFPS特殊思路圆柱形物体p=ρgh规则容器装液体:F=G p=FS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3、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1)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760mm(2)(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m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D、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5Pa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4、大气压的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5降低升高。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上凸下平,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第十章浮力一、浮力1: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液(气)体二、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上F浮
G物体运动状态物体运动方向物体运动状态物体运动方向力的关系V V密度关系排物下沉向下F浮<G物ρ<ρ物液悬浮静止在液体内部F浮=G物ρ=ρ物液上浮向上VF排 物=V浮>G物ρ>ρ物液漂浮静止在液体表面F浮=G物V排 物<Vρ>ρ物液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浮力的应用轮船是采用空心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的气体来改变浮力。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2、浮力的计算: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漂浮悬浮法:F浮=G物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一、功1、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2、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功的单位:焦耳(J),1J=1N·m。FSFF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说明: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二、功率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W3、定义公式:P= t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W的单位:焦(J),时间t的单位:秒(s),功率P的单位:瓦(W)。4、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它们间的换算关系是:1kW=103W5、推导公式:PFυ;P表示功率,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υFP的单位:瓦(W),F的单位:牛(N),速度υ的单位:米/秒(m/s)。三、动能和势能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ft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2、动能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②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3、重力势能①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股权质押合同精简版范本
- 以房偿债协议书
- 2025国际工程采购合同(标准) 工程采购合同
- 抹灰安全协议合同范本
- 著作权授权协议书
- 电商商户入驻协议书
- 2025租赁合同范本封面
- 2025年低空经济适航审定能力不足的问题诊断与对策报告
- 口腔颌面外科学
- 2025年低空智联网建设标准前瞻与通信基站布局优化策略分析报告
- 高考数必考七个题型
- 医院护士评估VTE风险不规范原因分析品管圈鱼骨图
- 污水处理建设项目施工方案
- 独唱曲教学设计
- GB/T 6026-2013工业用丙酮
- 国家开放大学《工程经济与管理》形考任务1-12参考答案
- 易经中的人生智慧-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发展课件
- 社区工作者经典备考题库(必背300题)
- 2023年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上海科技大学自荐信模板5篇
- 无糖食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