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一文多练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分类讲练题题清(新高考卷版)_第1页
古代诗歌阅读一文多练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分类讲练题题清(新高考卷版)_第2页
古代诗歌阅读一文多练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分类讲练题题清(新高考卷版)_第3页
古代诗歌阅读一文多练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分类讲练题题清(新高考卷版)_第4页
古代诗歌阅读一文多练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分类讲练题题清(新高考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古代诗歌阅读一文多练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选用落叶、大雁、北风等景物,渲染出了寒冷的氛围。B.首联刻画景物,颔联抒发思乡之情,正是触景生情的手法。C.在古代诗文中,“雁”是可以传递书信的,本诗中的“雁”,取的却是“鸿雁南飞”之意。D.颈联是工整的对偶句。“归帆天际看”指作者希望能有船自天际驶来,载自己回家。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先描绘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B.颔联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C.颈联中“乡泪客中尽”,直抒胸臆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耐人寻味。D.颔联中,“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这个“隔”字,透露出思乡之情。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B.“平海夕漫漫”写出了在阴暗的天色下,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的景色。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C.“迷津欲有问”暗寓隐居与从政的冲突。作者用此典故,可大致推知作者当时与主政者存在巨大心理隔阂。D.“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用词平淡质朴。细细咀嚼,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4、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所描绘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5、第二联中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6、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7、题目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8、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9、第三联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10、诗歌颈联在抒情上很有特点,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11、试分析尾联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bē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②占春:占领春光,指饱含浓郁春意。③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④陂(bēi):池塘。⑤身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身指岸上杏花,影指水中倒影。⑥绝胜:远远胜过。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从这三字来生出。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在这里,情与物化,花我为一。D.第四句中“碾成尘”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E.正当春季,杏花临水盛放。第二句中的“各占春”,指的是池边春水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赋予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B.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C.后两句议论抒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也要保持高洁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操守。D.杏花即使飘落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表达了对朝廷的极端不满情绪。E.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北陂杏花的品格,与“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情感相近。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二句中“妖娆”两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描绘出了杏花争奇斗艳的姿态。B.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妩媚招摇的形象。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C.诗歌后两句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D.“东风吹作雪”,这一句使用拟人手法,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E.诗中的“陂”“南陌”耐人寻味,颇有象征意味,诗人将杏花置于“陂”这个特殊环境中,大有深意。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中的“绕”字用得精巧,写曲折蜿蜒陂水环绕着“妖娆”的杏花,使景色富有动感、充满生机。B.三、四两句对偶工整,既有深刻的议论,又有浓郁的抒情,褒扬了北陂杏花品性之美。

C.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感情。D.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E.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暗示出作者虽身在“北陂”,仍有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之意。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杏花生长于池边或池中小洲,在人迹罕至之地独自“妖娆”,但却免于“碾成尘”的命运,含蓄地表露了诗人的心志。B.诗人将自己比作“北陂杏花”,将朝廷反对派比作“南陌杏花”,在对比中突出了“北陂杏花”的高洁。C.诗人托物言志。诗歌前两句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用“春水”“花影”等营造了雄奇壮美的意境。D.诗人赞美甘于静默、淡泊自赏的杏花,实则“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表达自己虽被排挤,仍不失高远之志的情怀。E.末句中的“南陌”与诗题中的“北陂”相对立,均为一种隐喻。若说“北陂”是隐逸之所,那么,“南陌”正是名利之场。6、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7、诗歌前两句描写出一幅什么景象?请简要分析。

8、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9、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0、作者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请你说说“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在何处?11、后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赞其语言精工、意旨深远,请依据诗歌的后两句作简要分析。12、前人说这首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13、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14、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1)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2)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3)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4)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5)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6)农月:农忙季节。(7)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8)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诗歌开篇两句有什么作用。4、诗歌的颔联、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试做分析。5、诗歌的颔联、颈联是怎样写景的?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这首田园诗描绘怎样一幅画面,试做赏析。从情和景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9、从“动”、“静”的角度,赏析这首诗。送李端

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注】(1)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初,屡考进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阌乡(在今河南省)尉,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该诗作于天宝末年国家动乱之时。(2)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3)故关:故乡。(4)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5)“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6)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7)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1、请判断并分析这首诗的诗眼?类解题步骤(三步五点)解字:语境义(表义深意)+手法解句:句义+手法效果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解题步骤(三步三点)点特色: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雄浑豪放析特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3、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解题步骤概括:(客观词)+(主观词)+定性(图)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主观词联情旨:点明用该意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4、该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分析。解题步骤概括:(客观词)+(主观词)+定性(人)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主观词联情旨:点明用该形象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5、这首诗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注意事项情感的原因分析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复杂性:情感的矛盾与变化多样性:情感的多项和多种6、这首诗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简要赏析。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托物起兴等)借事抒情(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寓情于事等)借景抒情顺序:触景生情、缘情造景、以景结情喜悲:以乐景写乐情、以悲景写悲情以乐景写悲情、以悲景写乐情多少: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7、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意象的作用①营造氛围、意境。②借物抒情(言志)。③塑造背景或环境。④以景衬境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或心境。⑥奠定情感基调。8、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的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景物描写作用内容分析:交待了时间、地点、背景、环境等结构分析:开头:触景生情、奠定感情基调结尾:以景结情、留有想象空间情旨分析: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意境,衬托形象,表达情感(奠定情感基调,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衬哀情等)。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情景交融(顺序3、喜悲4、多少3)顺序:触景生情、缘情造景、以景结情喜悲:以乐景写乐情、以悲景写悲情、以乐景写悲情、以悲景写乐情多少: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0、这首诗以—个“悲”字贯串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解析早寒有怀1、D项中“作者希望能有船自天际驶来,载自己回家”理解错误,“归帆天际看”指的是作者想象家人在盼望自己回家,家人在遥望天边驶来的船只,属于“从对面落笔”的写法。2、C项“怀才不遇的苦闷”无中生有。3、C项“作者当时与主政者存在巨大心理隔阂”理解偏颇,而应该是“作者对于隐居与从政的选择是迷茫的”。4、作者选取了“落叶(木)、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5、“隔”字。“隔”有“隔绝”“隔断”之意,不仅表明了家乡之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隔”字透露出思乡之情。6、首联渲染凄冷的深秋景色,饱含了伤感、哀愁的情绪,为诗歌奠定了伤感、哀愁的基调。以此起兴,顺而转入对家乡的遥望——“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7、通过渲染的手法,写木叶落,雁南飞,秋天让人感到寒冷;北风呼啸,更渲染寒冷。8、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③“平海夕漫漫”以景结情,使思归念亲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表达得更加含蓄。9、“乡泪客中尽”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写家人在盼望自己的归去,家人们遥望着“天际”的“孤帆”。不直言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从对面落笔,假想家人在思念自己,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10、诗歌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或想象)的写作手法。上句写作者自己在旅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不禁落下泪来;而下句是作者想象自己的亲人在家乡的襄水之滨望着天边驶来的船帆,盼望着自己归来。作者从对面落笔,用想象的景象将“思念”的内容落实,不仅丰富了诗歌内涵,扩大了诗歌境界,而且真切表达了作者的思归之情。11、尾联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迷茫与愁苦之情。“迷津欲有问”,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12、表现了作者的思乡盼归之情、隐居与从政的迷茫之情。作者先借景抒情,以凄清的秋景表现内心的惆怅,再写自己客居楚地,想到亲人不觉落泪,而要归去却水天茫茫,找不到归路。北陂杏花1、DE。D项中“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判断错误,此诗第四句没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意。且该项中“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说法错误,本诗末句中“纵被”与“绝胜”照应,“吹作雪”与“碾成尘”对比,表达诗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不愿“碾作尘”的思想感情。E项中“池边春水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理解错误,应该指“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模型归纳:D项的错误,直接指向很多同学的思维定势:古代的很多文人,都有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啊!被定势带着走,却没有顾及本诗的个性表达。需知优秀的作品既有共性,更有个性。从某种角度看,个性才是最有价值的。E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精细理解,同时也指向思维的定势。很多同学本能的认为“花影”就是花的影子,而不知诗歌中的“花影”是并列式的词语,指的是“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的影”。2、CD。C项“虽然身处困境”理解错误,应是“即使身处困境”的假设情境。诗中的“纵”即“即使”之意。D项“极端不满情绪”程度过重。模型归纳:程度过重的错误,常见情况是原诗中有该意思的“蛛丝马迹”,但选项中故意加重其态度的程度。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故意加大程度,可以使一部分对诗歌语言稍显“迟钝”的考生掉入陷阱。需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的语言细细品味,最见鉴赏能力的高下。3、BD。B项中“妩媚招摇”错。“妖娆”指的是婀娜多姿。D项中“东风吹作雪”不是拟人手法,是比喻手法。模型归纳:B项考查的是诗歌内容。从诗歌整体看,作者对北陂杏花是极尽赞美的。所以,把“妖娆”理解成带有贬义色彩的“妩媚招摇”就错了。所以,要从诗歌整体出发理解诗歌内容,切不可盲人摸象。D项考查诗歌手法,尤其是几个容易混淆的手法需要切实掌握。如比喻与比拟,借代与借喻,衬托与烘托,等等。4、AE。A项中对“绕”字的理解片面,“绕”既写出了“水绕杏花”,又写水花相依相亲之态。E项“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之意”无中生有。模型归纳:诗歌选择题的无中生有,同散文、小说阅读选择题里的无中生有是相似的,都是将原文的只言片语,甚至隐含的信息无限放大、硬性拔高。乍看似乎有原文的对应词句,细想则发现牵强附会、无中生有。所以,阅读时需从文本整体出发,整体把握。5、BC。B项将朝廷反对派比作“南陌杏花”错误,是说自己虽在北陂,但胜过南陌。C项非“雄奇壮美”错误,应该是“清幽静谧”的意境。模型归纳:对于诗歌的意境,考生必须掌握常见的几种,如萧瑟凄冷、宁谧安详、雄奇壮美、清幽淡雅等等。考生需借助诗歌意象,切实走进诗歌情境,感受情境氛围,才能做出准确判断。6、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朵与影子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1分)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7、春季杏花临水盛放的景象。正值春季,杏花临水开放,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8、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托物言志,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9、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或赋予)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10、“绕”字用得精巧,既写了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形象地写出水花之相依相亲。11、本诗的后两句议论抒情,上下句对仗工整,形成鲜明对比,想象地表现了诗人即使零落也要保持高洁,也不愿碾成尘土、满身污秽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操守,耐人寻味。(手法,内容,情感)12、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所以前人评价此诗“恰是自己身份”,非常恰当。13、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看似“闲淡”,实则蕴含悲壮之情,确实是将“悲壮即寓闲淡之中”。14、对比。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新晴野望1、分别是“明”和“出”,“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让人惊奇。充分次显示出雨后的“新晴”。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这样的结尾,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运用动静结合,使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3、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点题,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引起下文新晴野望内容。4、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村口的城门矗立在河边渡头旁,村里的树木紧紧相连,银白色的河水在麦田外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5、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6、这一首田园诗通过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7、描绘一幅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农家人忙碌的身影景色秀美田园风光图,充满诗情画意,清新自然,祥和安乐的氛围,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9、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诗到这里,一幅绝妙的图画已经俨然读者眼前。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顿时给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意。送李端1、诗眼为“悲”,“悲”即送别的“悲伤”之情。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以期待再会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整首诗抒写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悲伤之情。2、语言特色:沉郁顿挫送别环境:衰草遍野,一片凄清的景象;送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