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与技能1.记住“战国七雄”及地理位置;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3.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2.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重点“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建。●难点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准备“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的挂图;整理与战国史实有关的成语;制作本课课件。一、导入新课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春秋末期,诸侯国由初期的一百多个锐减到了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有七雄。那么,七雄指的是哪七个诸侯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重要的战役呢?(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历史上的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国时期,是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刘向在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把各诸侯国连年相互兼并、征战剧烈的这段特定历史时期名曰“战国”)。(一)战国七雄(板书或多媒体显示)教师出示“战国形势图”与“春秋争霸形势图”,提问:(1)有一个诸侯国曾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而在战国形势图上却找不到了,这是哪一个诸侯国?(2)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还有哪些在战国时期已经找不到了?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认真观察两图,并仔细阅读教材第33页正文“战国七雄”一目。1.三家分晋教师提问: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曾经是一时的霸主,强大的晋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总结: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的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史上把这件事叫作“三家分晋”。2.田氏代齐教师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的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与春秋时期的齐国也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田氏代齐”的事件)教师拓展:彼时的周王室仍然存在,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上述现象的发生?学生思考后,发言:虽然周王室仍然存在,但王权衰落,已无足轻重了。3.战国七雄(1)教师提问:诸侯国在春秋时期有140多个,战国初期减少到十几个,势力较强的有几个?它们史称什么?学生回答: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教师通过地图再次引导学生明确:哪些是春秋时期就有的,哪些是后来形成的?学生:战国七雄中,齐、楚、燕、秦是春秋时期就有的,韩、赵、魏三个诸侯国是后来形成的。引导学生观看上面的两幅地图,找出七国的位置,及其都城和今天的地名。教师看图讲解,进行记忆方法的点拨:如何更快更好地记住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呢?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同学们可以采用顺口溜加以记忆,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其中赵、魏、韩在中间的具体位置为——上、中、下。请学生根据顺口溜在“战国形势图”上再次识记战国七雄的位置,并填写“战国七雄方位示意图”。(2)教师:战国,顾名思义,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3页最后一段和第34页的“相关史事”栏目,总结一下,同春秋时期相比较,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的特点?尽量用精简的语言来概述。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①战争规模大;②参战兵力多(参战兵力由春秋时期的六七万人增至几十万、上百万人);③持续时间长(战国时期,一次战争便要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地打下去);④交战区域广;⑤战争更加残酷。教师: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战争呢?“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4.教师拓展(1)小活动:表演历史小话剧《纸上谈兵》。(2)小组探究:战国时期发生的许多战争,你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请阅读教材第34页“问题思考”,结合所学内容,思考一下,说出你的理由。教师作启发讲解:注意教材中“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等语句都暗含着“国家朝统一方向发展”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实现封建国家统一的战争。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组内讨论,然后各组发言。教师总结:战国时期连绵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也给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但是,从客观上来说,它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进步。(3)教师提问: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决定战争胜负,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强烈。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对阵双方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战争的残酷性尽显。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一下,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除了上述区别外,战争目的上有何不同?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组内讨论,然后各组发言。教师总结:春秋时期争霸战争以取得霸主地位为主要目标;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目的是把对方吞并,统一中国。教师过渡:战国时期,战争的背景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力则来自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二)商鞅变法(板书或多媒体显示)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商鞅变法”一目,了解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1.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教师提问: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如何?教师帮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得出答案:以石器和铜器为主。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已使用牛耕。教师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使用特点: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指导学生读图(教材第33页“铜冰鉴”与34页“战国铜壶”),进一步体会战国时期不断提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教师过渡: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此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不断增强。他们想确立自己的统治,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如魏国的李悝(kūi)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著名。2.商鞅变法教师提问:各国为什么先后掀起变法改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后,教师总结: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后,战国时期生产力得以发展(变法的根本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不断增强。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确立他们的统治(变法在政治上的直接原因),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经济,再加上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变法是军事的直接推动力)。于是各诸侯国统治者都主动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掀起变法改革。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35页“人物扫描”栏目,了解商鞅生平,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总结:商鞅变法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作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组内讨论,然后各组发言。教师点评并补充:什么是徭役呢?(中国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杂役、兵役等。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一个沉重负担。)3.上述问题明确后,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背诵商鞅变法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作用,以求主要知识点当堂达标。教师:请同学们阅读第35页“材料研读”栏目,思考问题: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段话是《战国策》中对商鞅的评价。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处罚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而且论功行赏,不偏袒自己的亲信。教师结合教材第35页“人物扫描”栏目,进行讲解: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场景在商鞅的变法过程中经常出现。4.小活动:表演历史小话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教师将学生分成秦孝公、商鞅,守旧大臣甲、乙、丙及画外旁白等几个角色。教师点评同学们的精彩表演,并讲解:由于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后被车裂而死。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然后五马同时分驰将肢体撕裂。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刑罚。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他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真令人痛惜。请同学们展开课堂辩论:如何评价这一现象?你认为商鞅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学生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辩论。正方:商鞅是一个失败者,为变法流血牺牲,搭上了性命……反方:商鞅是一个成功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教师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一方面,对秦国而言,它不但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就历史发展而言,它废除了井田制,建立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6页第一段,总结一下各国变法的影响和意义。学生回答: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方面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一目。1.李冰与都江堰学生展示自学成果,介绍李冰其人。2.都江堰的工程构成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36页“都江堰示意图”与教材第35页中的“都江堰”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构成情况。学生简单发言后,教师结合下图讲解: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3个主体工程。鱼嘴是修筑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开的出水口,它的作用是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它形似瓶颈,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会自行溃堤,使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保证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灾害。它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3.都江堰的水利功能与历史意义(1)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36页最后一段,总结一下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学生回答: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说说修建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学生回答: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3)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相关史事”栏目,进一步了解都江堰的水利功能。思考下面“材料研读”栏目中提出的问题: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教师简单点拨:都江堰的修建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作用很大,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4.小活动:我是小导游推选学生代表,根据所学和预习成果,以小导游的形式综合介绍一下都江堰。(教师提示:要加入教材第37页“知识拓展之‘震不垮’的都江堰”的内容)三、课堂小结如果把战国250多年历史的发展比作一次长跑比赛。那么,起跑最快的是魏国。李悝变法后,魏国一马当先,称雄中原。战国中期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以后,齐国赶了上去,超到魏国的前面。秦国则奋力冲刺,一路追赶,马不停蹄。秦国实力为什么这样足呢?这要得益于商鞅变法的成功。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就这样,齐秦两强你追我赶,难分先后地跑了一段,终于,秦国越跑越快,在七个参赛者中遥遥领先。比赛最后的结局大家是清楚的,长平一战中,匹夫赵括纸上谈兵,箭下丧命,唯一一个可以与秦国抗衡的赵国大败,各诸侯国再无力对抗秦军,一统天下的金牌将被秦国夺走。如今,战国的硝烟已然散尽,唯有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依然巍立。两千多年过去了,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它是世界之最,令我中华儿女无比自豪。这正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各国兼并战不休,桂陵马陵起硝烟。围魏救赵又减灶,孙膑妙计赚庞涓。秦赵长平鏖战久,赵括丧命留笑谈。战国特点乱与变,铁器牛耕已广泛。秦国落后力求变,孝公求才商鞅现。三五六年公元前,承认土地私有权。重农抑商奖生产,立功将士得良田。郡县制度法令严,从此实力六国前。改革从来有风险,商鞅身死美名传。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除水患灌农田。治水功劳胜大禹,造福人民几千年。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1.诸侯兼并2.三家分晋3.田氏代齐4.战国七雄(二)商鞅变法1.背景2.目的3.时间4.措施(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背景2.修建3.构成4.作用1.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要浅化知识点,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逐渐培养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的相关资料;搜集都江堰的相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相关资料。将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历史小话剧、小导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