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二十章_第1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二十章_第2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二十章_第3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二十章_第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二十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篇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二十章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第二十一章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第二十章

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第二十章

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王守仁的社会思想第二节王艮的社会思想第三节何心隐的社会思想第四节李贽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王守仁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王守仁的社会思想论理想社会模式论“致良知”与思想控制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王守仁其人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明代浙江余姚人。《明史》卷一九五有传。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聪明好学,少年得志。11岁能赋诗,21岁时随父在京师遍读朱熹的著作,28岁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庐陵知县、太仆少卿、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职。35岁时因得罪宦官刘谨,被廷杖四十后贬至贵州龙场驿为驿丞。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王守仁是超越朱熹的人物,他的胸襟格局、思想学说超越前人,因而提出了新的理想社会模式。这种社会设计之美好,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古代士林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王守仁之理想社会构想具有以下特点: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第一,这一理想社会模式可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第二,社会成员人人各尽其心,促进社会幸福。理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均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社会义务。除了自己尽心尽力担当好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外,当看到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时,如有人未享饱暖安乐,或家庭不和睦、君臣失义、朋友失信等,能主动做好安抚、劝解等工作,甘当义工和社会安全阀。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第三,在这个理想社会中,由于人们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人之间达到了共同的文明与饱暖逸乐,所以人们都同心一德,亲如一家。一、论理想社会模式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不以为贱。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曍曍,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蘷、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佣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牒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王守仁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不亚于早期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构想。更确切地说,他的理想社会比大同社会构想更具体、更关注民生,也更有系统。他把“万物一体”理论推及社会,就是社会的“同心一德”,就是社会成员亲如一家,各守规范,分工合作,各效其能。这个理想社会显然是美好的。这反映出在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史上,“大同”社会思想至明代仍在发展,并为人们所憧憬。一、论理想社会模式然而,王守仁的上述理想社会,只是托古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幻想,现实与理想不仅相距甚远,而且背道而驰。其原因何在呢?王守仁认为主要是由于儒学的真精神没有得到发挥造成的。自三代以后,王道息而霸术猖獗起来,孔孟之后“圣学”晦而邪说横行天下,人们都变得假仁假义,而以满足私欲为目的,而且大家互相仿效,为追逐名利不择手段,为一时之得欺天罔人,相互倾诈攻伐,斗争劫夺,从而使得人与禽兽无所区别。二、论“致良知”与思想控制王守仁对“良知”有诸多解释,核心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良知是一种能力,就是知是、知非之心。在他晚年总结学术思想的“四句教”中,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而且它是一种先天的能力,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这实际上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或引申。二、论“致良知”与思想控制其二,良知的内容是“天理”和道。他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又说“夫良知即是道”,这里他又把“良知”与程朱的“天理”画上了等号。二、论“致良知”与思想控制其三,良知是社会规范的内化,是一套社会价值系统。他说:“集义只是致良知,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集义,反复地辨别各种社会行为是否当行,把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内化于心,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就是致良知。二、论“致良知”与思想控制其四,良知是不分圣愚,人人共有的。即他所谓“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社会中的任何成员都有良知,所不同的是“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而已。二、论“致良知”与思想控制其五,致良知的途径在于“格物”。他所谓的“格物”,并不是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是把良知贯彻到社会活动中去,使自己的言行和所参与的社会活动都符合良知的要求,是要人们克服理念中的不符合“天理”的恶,而保存合于“天理”的善。二、论“致良知”与思想控制基于对社会和谐本源的上述认识,王守仁特别注重思想控制的社会功能。对于思想理念的重要地位,他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心在理先,心外无理,心即天理。其二,仁、义、礼、智等道德与行为规范,只是人们思想理念的表象。其三,人们的思想是行为的指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王守仁关于清除“人欲”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王守仁与朱熹消除“人欲”的方法有所不同。朱熹强调循理以灭人欲,而王守仁则重视靠“良知”和“心”去灭人欲。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第二,王守仁对人欲也进行了界定。他承认人们存在与良知符合的欲望是正常的,在此基础上认为人们有“七情”是自然的,七情顺其自然则是良知的表现,如过于执着地追求就是“人欲”了。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第三,强调用“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改变价值取向的方法灭人欲。王守仁认为,只有注重正谊、明道,才能克除功利之欲,但现实社会中所讲的“道德”,实际上是指功名,所讲的“功名”,实际上是指富贵。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第四,灭人欲应从人欲未萌之先和方萌之际下功夫。王守仁说,人们常说“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其实,“养生”二字就是自私自利,就是人欲。真正的“作圣之功”,是要人心没有一点私欲,纯是一片天理,要做到这一点,不把私欲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是万万不能的。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第五,他认为人们满足欲望的行为是受其满足欲望的思想支配的。他举例说,“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做盗贼的行为,那就是因为他本来就不存在去盗劫的思想和念头。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从上述王守仁的欲望论中可以看出,第一,王守仁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第二,王守仁提出的灭人欲的一系列方法,都具有从思想理念与心理控制入手的特点。这与前述王守仁的“破心中贼”,进行思想控制的思想完全一致。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出于同样的思路,为了达到灭人欲而存天理的目标,王守仁所提出的个人修养的方法,也主要是强调思想的修养。首先,王守仁指出了个人修养的必要性。其次,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关键在于一心专注于存天理。最后,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过程就是不断克制自己私欲的过程。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第一,王守仁的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体现在其颇具特色的“十家牌法”的实行之中。他研究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庭联保制度,对保甲法加以严密化、系统化,而形成所谓“十家牌法”。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十家牌法的社区管理功能:首先,具有便于地方政府全面了解当地情况的功能。其次,具有维护本社区治安和防御盗贼的功能。再次,具有调适社会秩序及教化的功能。最后,以“十家牌法”之社区组织为基础而稍加改造,就会具有均赋役、御外侮、淳风俗、兴礼乐等社区管理功能,最终收到对这一社区“不劳而治”的社会效应。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第二,为强化社区管理,王守仁还采取了制定“乡约”的方式,并由他亲手起草制定了《南赣乡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把人民组织起来。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王守仁制定的《南赣乡约》,主要内容有十五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组织机构。其二,强调互相帮助,调解民间纠纷。其三,维护社区治安。其四,进行社会监督。其五,移风易俗。第二节王艮的社会思想王艮其人王艮(1483—1541年),泰州府安丰场人,本名王银,王守仁为他取字汝止,号心斋,出身于煮盐的灶户,曾做过私盐贩子,在自学儒学之后,进而跟随王守仁学习,晚年创立泰州学派,一生经历可谓曲折复杂。第二节王艮的社会思想平民化的儒学路向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泰州学派对阳明心学和传统礼教的偏离正是儒学平民化的表现,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第一,在思想趋向上由神圣向世俗转化。一般认为,王艮作为王阳明的学生,也讲良知,他是“现成良知”的代表人物,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当下体验和把握良知。其实,王艮的良知最终走向了个体化和世俗化。他主张“尊心”必先“尊身”,生活必须以自身为基础,必须根据它自己的条件而得到理解,重视个体的欲求、利益、价值和地位,给神圣世界以物质的、世俗的基础,因此他的学说在当时又有“淮南格物”之称。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第二,在价值诉求上由“圣人之道”向“百姓日用”转化。阳明心学以“为往圣继绝学”为己任,宣扬的还是“圣人之道”;王艮和泰州学派则提出,在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中也有道的存在,主张发扬、创新“百姓日用之道”。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对“忠孝”问题的处理上清楚地看到。一、平民化的儒学路向第三,在实施路径上由“得君经世”向“民间经世”转向。总的来说,在创造性转化的立足点上,泰州学派把握了两条标准:一是体现和表达社会下层民众的精神需求;二是适应下层社会在社会关系再生产方面的需要。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泰州学派的经世朝“经(世)济(民)”方向发展。二、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王艮的一生是做“天下万事师”,给老百姓当老师,治学的目的是开启民智,教育社会下层民众利用政治的、经济的、组织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所以他在思想上很自由,既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也不受阳明心学的制约,主张“六经皆我注脚”,一切理论都为我的目标服务。二、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他没有拘泥于老师的格物论,而是通过考察“格”的字源,再次解释了“格物”的含义。“格”的本义是“方框”,工匠画方框的时候需要不断调整“矩”,才能通过“格物”而获得理想的图案。王艮将“格物”解释成将所有事物都纳入人的框架,认为只有在个体行为(矩)不断调整,保持正确的情况下,与社会互动,社会才能良性发展。这对“格物”进行了新的阐释,被时人称为“淮南格物”。二、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他的格物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相对社会而言,个人具有优先性。其二,提倡社会责任,凸显文化传统。其三,改造现有社会,以保障个人权利。第三节何心隐的社会思想何心隐其人何心隐(1517—1579年),本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明代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他早年就考中秀才,30岁时(1546年)赴郡试,中第一名。在学习了王守仁的弟子、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的学说以后,便抛弃了科举的道路,师从颜钧。第三节何心隐的社会思想社会规范思想欲望论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理想社会构想与实验一、社会规范思想在何心隐看来,社会规范的核心就是仁与义,有仁有义才是人,不仁不义就不是人,不是人即与禽兽无异。何心隐的所谓“仁义”,不是停留在诠释孔孟及理学家之伦理概念的层次,而是具有将其付诸实践以兼济天下人的意义,主张让仁爱充满人类的话语,用礼义拓展人生之路。一、社会规范思想何心隐提倡的仁爱是大爱,热爱所有的人,但首先是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爱也不只是爱那些可爱之人,而是要爱全人类,这才是大爱。这样的爱充满人间,不仅幸福小家,也温暖大家。一、社会规范思想人们都去充分体现自己的社会性,从而努力操持仁与义作为社会规范,并真正把握仁与义的内涵,做到亲其可亲,尊其可尊,以至于凡有血气者莫不亲,莫不尊,所取得的社会效应必然能达到打破人与己的界限,实现人己一体,彼我无间,社会中具有普遍的亲与普遍的尊而无差等的境地。这即是何心隐社会思想的精髓所在。一、社会规范思想何心隐为了使人们更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反复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尊重社会规范,做到中规中矩,才能安身立命,促进家庭、社区、社会的幸福。他揣测历史,认为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就是志此矩、立此矩、不惑此矩、知此矩、顺此矩,从而“至于七十而始从心所欲不逾矩矣”。由此可见,何心隐强调社会规范的重要性,是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可操作性的,这又体现了何心隐社会规范思想与理学家的区别。二、欲望论何心隐反对道学家们把人欲看成罪恶的观点,肯定人们的“声色、臭味、安逸”等物质欲望应适当地予以满足。他明确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出于天性,亦即人欲就是天性。这个命题与程朱道学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把人欲都视为罪恶的说法完全相反,是对成为官方思想的道学思想的批判,因此具有进步意义。二、欲望论在人欲出于天性的命题之下,人们的物质欲望成为人性本然的需求,因此他认为应该适当地满足人们的本性需求。这种思想,被何心隐概括为“育欲”。二、欲望论在另一方面,何心隐“育欲”的内涵,还要求社会上层“与百姓同欲”,发展和培养社会认可的“欲”.何心隐的“育欲”,其实含有克制自身的私欲,而培养发展公欲的含义。这就是何心隐一方面提倡“育欲”,一方面又强调“寡欲”、“节欲”的内在原因。只有克制私欲,做到欲有所节,才能展现作为人的良知,体察社会共识,才能发展出社会认可的欲望.二、欲望论何心隐的“育欲”与“寡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一方面要培养发展可与社会中各个成员共同享受的公欲,另一方面又克制只顾个人享受的私欲。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何心隐关于社会组织的思想,也与其社会规范思想及欲望思想一样独具特色。他虽推崇《大学》、《中庸》的理论,但在社会组织方面,抛开儒家及理学家们亲亲尊尊的格局,而把朋友关系及师徒关系作为社会组织关系中最重要的纽带。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朋友关系与师生关系被何心隐视为超乎兄弟、夫妇、父子、君臣关系之上的更为重要、更为允当的社会关系。其实何心隐是要破除传统的身家意识,建立一种超乎身家之上的师友关系,既平等相待,又互相熏陶,并以这种社会关系为核心,建构起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即是何心隐所谓“会”。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会”在形态上与家相近,是会员的一个安身之所。第二,家有一家之主,会也有一会之主,但这个位置不是永久的,不专于一家一姓,而是“相与以主会”,就是大家共同主持“会”务,由“会”员轮流担当主会者。第三,会对于个人与家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如同过去强调的天下、国(地方)对于个人和家庭的意义一样。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第四,“会”分布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因为个人从事士农工商等各种职业,所以这些职业领域里都存在着“会”。第五,“会”也分很多层级,有地方性的,也有跨区域的,甚至全国性的大“会”。同时,“会”也不单纯属于某个职业领域,也有跨职业领域的大“会”。第六,“会”是一个君子组织,人与人的关系平等仁爱,相互关心。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把何心隐关于“会”的论述与其君即均、即群的思想,以及《论友》、《师说》联系起来考察,则可以了解其社会组织理论的总体构架。即:第一,组成一种超乎身家乃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关系之上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叫作“会”。第二,这个社会组织中有领导者,但不属一家一姓,领导者的职责是使这个组织中的所有成员能群、能均。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第三,这个社会组织的成员之间横向的联系应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纵向的联系为师生式的关系。传统儒家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理关系退居次要地位,并服从这个社会组织的师生、朋友两种社会关系。第四,有了这种社会组织之后,原有的整个社会关系与组织系统便发生了质的变化。四、理想社会构想与实验何心隐不但是一位充满了美好幻想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社会实验家。在其理想社会构想的基础上,他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聚和堂”,进行了他的理想社会的实验。四、理想社会构想与实验第一,所谓“聚和堂”,就是“合族始聚以和”,“有教有养”。它是一个以宗族为单位,既管教化,又管经济,并统一向官府交纳赋税的自发的社会基础组织形式。四、理想社会构想与实验第二,“聚和堂”有严密的组织,设“率教”、“率养”各一人,全面负责文化教育与经济管理工作。第三,在这个以宗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聚和堂组织内实行义务教育。第四,“聚和堂”的作用不仅是对同族儿童实行公共教育,还兼管聚和堂公田的地租、财政收支、国家赋税等事宜。第五,“聚和堂”组织中所设各级负责人,按何心隐的构想,都应是“乐于尽分”者,都不会因认为自己辛苦,上级闲逸,而惰于其本职工作。第四节李贽的社会思想李贽其人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明代泉州晋江人,其传附于《明史》卷二二一《耿定向传》之后。李贽26岁(1152年)中举,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40岁前后的数年间,曾读王守仁的著作,后又拜泰州学派的创始者王艮之子王襞为师。他与何心隐均属王艮的再传弟子一辈。第四节李贽的社会思想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理想社会构想论社会平等与社会交往论欲望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李贽的社会批判,主要是对孔孟儒家思想及宋、明理学思想的抨击:其一,对孔子的批判。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受人敬礼膜拜的“圣人”,而李贽却勇敢地对孔子进行了讽刺和抨击。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研,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也已。……呜呼!余今日知吾夫子矣,不吠声矣;向作矮子,到老遂为长人矣。

——《续焚书》卷二《圣教小引》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在李贽看来,没有什么圣教与异端之分,只是“闻道”的方法与程度有所差异而已。就孔子而言,他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没有多少学问教授学生,即便是孔子自己也没有让大家向他学习,如颜渊向他问仁,他也只说“为仁由己”,“君子求诸己”。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其二,对儒学的批判。李贽批评孔子的奸诈虚伪,指出孔子知道人们都喜欢好名声,就立名教以诱导后人。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其三,对宋明道学的批判。李贽对此等道学先生们极为鄙视,认为他们是误国误民的罪魁。可惜国家专用这种人,所以到关键时刻无可用之人,而对那些有才有胆有识之士,不但不任用,还要千方百计地打压他们,禁锢他们的活动,结果逼得这些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二、理想社会构想李贽的社会理想明显区别于“大同”、“小康”或“小国寡民”等思想格局,而充满现实主义特色。综合考察,李贽的理想社会构想具有以下特点:二、理想社会构想第一,理想社会以“兵”与“食”为基础。第二,理想社会应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社会,保障社会各成员共同发展,过上美好的生活。第三,李贽认为,理想社会应是顺乎人性的社会。第四,理想社会应是一个在人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基础上优胜劣汰的社会。三、论社会平等与社会交往(一)论社会平等在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上,明代社会遵行儒家制定的“三纲”、“五常”等规范和“君子”、“小人”等界说,人与人之间形成此疆彼界、高低贵贱之分。李贽对此十分不满,并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平等思想。三、论社会平等与社会交往第一,夫妇平等。第二,男女平等。第三,男女婚姻自由、平等。第四,圣与众,贤与不肖平等。三、论社会平等与社会交往(二)论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思想方面,李贽最大的特点是常把社会中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放在商业交易关系中去考察。第一,他把社会交往关系解释为一种交换关系。第二,他认为天下已无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关系。第三,他认为真正的朋友之交不会轻易离弃,而现实社会中普遍的市井利益之交,利尽则相离弃。四、论欲望李贽的欲望论,基于他所谓的“百姓日用之迩言”。其欲望的内容,则一反宋明道学家的思想理论,充分表现出其“异端”精神。第一,认为穿衣吃饭是人们的最基本的欲望,是人伦物理。第二,认为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是人们所共好、共心、共知、共言之事。第三,李贽进而指出,欲望出自人们的本性,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四、论欲望第四,认为私心私欲是人们努力从事工作的动力。第五,李贽为论证私心私欲出自天然,追求私欲满足是自然之理的论断,进而指出,即使像孔子之类的大圣人,也毫不例外地怀有势利之心。第六,李贽虽然强调人们的私欲出于天生禀赋,合于自然之理,强调满足人们的欲望是社会安定的前提,但也指出“多欲”的危害性和“知足”的必要性。【本章要点】1.王守仁构想了一个以“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特点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达到了共同的文明与饱暖逸乐,所以人们都同心一德,亲如一家。没有人己、物我之分,各尽所能,相互配合,人人心情愉快,毫无怨言。王守仁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不亚于早期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构想,甚至比大同社会构想更具体、更关注民生,也更有系统。王守仁不失为一个空想家,但他的一生,恰恰是为实现其空想的理想社会模式而奋斗的。这反映出在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史上,“大同”社会思想至明代仍在发展,并被人们所憧憬。【本章要点】2.王守仁“心学”的核心概念是“致良知”,其“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致良知的途径在于“格物”。归根结底,王守仁的这一思想仍是他的“天地万物为一体”思想的应用。既然良知是个思想意念问题,王守仁特别注重思想控制的社会功能,他认为人们的思想、心理是行为的中枢和指导。要想控制人们的行为,首先要控制人们的思想,其目的就是从思想与心理的层次入手,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本章要点】3.在欲望问题上,王守仁与朱熹的观点是一致的,其核心在于“存天理,灭人欲”,并把所有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言行都界定为“人欲”,并认为人欲是造成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是必须要清除的东西。只是王守仁提出的清除人欲的方法与朱熹有所不同。朱熹强调循理以灭人欲,而王守仁则重视靠“良知”和“心”去灭人欲。强调灭人欲应从人欲未萌之先和方萌之际下功夫。将灭人欲与个人身心修养融为一体。【本章要点】4.王守仁的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中颇具特色的是“十家牌法”的实行。为强化社区管理,王守仁还采取了制定“乡约”的方式,其乡约组织是一种遵从政府要求、民间自办的社区基层组织形式。目的在于整饬社区生活秩序,加强以自我约制为主的社会管理。【本章要点】5.王艮认为,格物在《大学》中的原意就是研究物有本末,而用于社会分析则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保障社会下层民众的人权与尊严。个人与社会组织是社会的两个组成部分、社会互动的两极,个人相对于国家、社会、社群、社区而言具有顺序上的优先性、根本性。【本章要点】6.王艮的格物思想,在强调个人权利的同时,又提倡社会责任,以平衡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制约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这就是他所说的“修身”。王艮主张,“修身”不是脱离日常生活去静坐,去反观自身,冥思苦想,妄想自己具有“圣人般的人格”,而是要到家庭、国家、天下中,去发现、反思个人的位置,懂得作为人的社会责任,提高为社会服务、为普通民众服务的自觉性。【本章要点】7.王艮认为,当时的社会制度安排是控制甚至于剥夺民众个人生活权利的空间,而不是扩张民众的生活权利的空间,个人的财富被掠夺,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这种社会制度安排必须进行改革。【本章要点】8.王艮称呼理想的社会为“王道”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解决问题不再使用武力,土地得以重新分配,消灭了“不孝不弟,不睦不姻,不任不恤,造言乱民”等社会问题,人的精神与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理想的状态。【本章要点】9.何心隐的社会规范思想出自他对人的属性的认识。他认为,人有与禽兽相似的一面,也具有“远于禽兽”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人类有道德观念,有一系列社会规范。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发扬和遵守社会规范。为了使人们更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他反复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何心隐强调规范的重要性,是有较强功利性和可操作性的,这又体现了何心隐社会规范思想与理学家的区别。【本章要点】10.何心隐反对道学家们把人欲看成罪恶的观点,肯定人们的“声色、臭味、安逸”等物质欲望应适当地予以满足。在当时,这是对成为官方思想的道学思想的批判,具有进步意义。何心隐对欲望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以往把欲望论仅限于个人的自然需求的概念加以充分地扩大,成为“欲与百姓同欲”之“欲”,以及过群体的平等生活之“欲”。何心隐的欲望论与其社会规范思想一样,都是与其理想社会模式相一致的,是为理想社会模式的实验服务的。【本章要点】11.何心隐关于社会组织的思想独具特色,他虽推崇《大学》、《中庸》的理论,但在社会组织方面,抛开儒家及理学家们亲亲尊尊的格局,而把朋友关系及师徒关系作为社会组织关系中最重要的纽带。他认为平时被人们推重的兄弟关系、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往往是不正常的。只有朋友之交,才合乎天地之交,才是社会关系的极致,是“交之尽”。同时又认为“师”是“道之至”,“学之至”。因而他也特别重视师生关系。其实何心隐是要破除传统的身家意识,建立一种超乎身家之上的师友关系,并以这种社会关系为核心,建构起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即是何心隐所谓“会”。【本章要点】12.何心隐对于“会”这种社会组织的描述还不够明确,但可以看出,这种社会组织是一种超乎一般士农工商之阶层区分,超乎一般之身家之上的社会组织,其组织范围十分广泛,也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本章要点】13.何心隐不但是位充满了美好幻想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社会实验家。在其理想社会构想的基础上,他在其家乡创办了“聚和堂”,进行了他的理想社会的实验。何心隐的聚和堂社会组织体,是他以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