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_第1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_第2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_第3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_第4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时间:一、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德育目标:理解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2、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式。3、课型:新授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5、教具:多媒体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日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三)文章分析、理解今日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怎么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对话;与环境对话。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解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责月-怀人。(抒情)(3)诗词总是以最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美的语言。2、与对话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的内心,领悟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水调歌头》教学设计2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较好的语感。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能力目标体会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教材分析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教学创意美读品味积累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赏月——读月——写月——品月教学过程一、赏月导入: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二、读月1.听读——听配乐朗诵要求: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2.齐读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3.译读要求:对照课下解释,读懂词的意思4.点读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活动一: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例如:“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5.自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活动二: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如: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6.背读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三、写月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活动三:改写: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四、品月学习诗词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什么时候倚虚幌,双照泪痕干!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2.读对照解释读懂诗歌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结束语: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教学亮点亮点一:叶圣陶说过:“诗要反复地咏,词要低回地诵”。诗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种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当读者涵咏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境才朗现,在读月这一板块中我安排了:听读、齐读、译读、点读、自读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反复地吟诵中造就较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以达到与诗歌意境的共鸣。教学亮点亮点二: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最能拨动人们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绪方面是有较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本课,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境、入情、会心。《水调歌头》教学设计3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解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标。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V,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二、解释1、把酒:端起酒杯。2、宫阙(qùe):宫殿。3、归去:回到天上。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8、不应:不该。9、何事:为什么。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三、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漂亮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漂亮的月色。四、诗歌赏析1、一、选择题1、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____B_____A、欧阳修B、苏轼C、陆游D、辛弃疾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号:(A)A、东坡居士B、青莲居士C、稼轩居士D、易安居士3、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有(B)A、李煜B、辛弃疾C、柳永D、李清照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出世思想与入世思想冲突的语句是(B)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D、月有阴晴圆缺5、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A、欧阳修B、王安石C、苏轼D、辛弃疾6、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是苏轼的(D)A、父亲B、哥哥C、儿子D、弟弟7、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的主题是:(B)A、羁旅行愁B、望月怀人C、悲悼故国D、忧时伤事二、赏析题1、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其名为,他和苏轼,并称文坛“三苏”。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字,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下阕问,归根到底是在问。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4、词的上阕,写词人“”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的境界,表现了对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现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5、苏轼,字______,号________,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及父亲同为“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________。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词牌名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我的下联: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9、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0、”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1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1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14、对《水调歌头》(苏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全对)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的进一步处我解脱。15、给加点的字注音。(1)宫阙(qùe)(2)琼楼(qióng)(3)绮户(yī)(4)婵娟(chānjuān)16、补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1)明月几时有?。(2),,何似在人间。(3),月有阴晴圆缺。(4)但愿人长久,。17、写出三句描写“月”的古诗词句子。(1)(2)(3)18、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较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1)(2)(3)三、问答题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冲突: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冲突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冲突之中。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g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⑧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水调歌头》教学设计4教学重点:一:读懂、背诵这首词。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教学难点: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日,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怎么。二、欣赏《水调歌头》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学生读书下解释。(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4)全班齐读3、疏通全文(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解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5)问:对照解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6)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怎么理解?4、能力训练(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3)看,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4)看,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6、音乐欣赏(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7、学生总结(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三、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水调歌头》教学设计5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教学难点: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二:前提测评①请一位同学回答。②范读(点击开关)。③学生齐读。(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三: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四:朗读训练①播放一遍。②学生齐读。(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五:思考讨论在这首词里面,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①讲解联想的定义。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③讲解想象的定义。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好,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回答。)(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六:能力训练1、看了,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请看,说说自己的联想。)2、看,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请看,展开想象。)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七:音乐欣赏①播放一次。②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让我们进入到下一环节,通过导学达标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八:导学达标(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四)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五)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九:归纳小结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怀人(抒情)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十:作业布置(一)背诵这首词。(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情万千……《水调歌头》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课前讲话:亲爱的同学们,今日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对啦,今日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坚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情。(掌声烈)二、猜谜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得学学孙悟空,变变身,我从身上扯一毛,用口呵一气,变、变、变,嗯,同学们接招,听好喽,俺要出招了。猜猜我是谁:有时我被悬挂在高空中,有时我可怜呀,被挂在树梢,有时呢,我很丰满,胖如圆盘,为了减肥,有时我饿得两眼昏花,枯瘦如镰刀,请猜我是谁?(月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以月为诗,我们学过的也不少吧,谁能给大家背几首?今日,我们将学习一篇以月为题材的词中极品,可以说“中秋词自它一出,余词尽废”。想不想一睹为快?打开书191页,板书:水调歌头三、解题:1、“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四、学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烈)——齐读。3、小组学习:质疑——释疑。4、分析:(1)齐读词前小序,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2)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望月、思圆)(3)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齐吟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月圆中秋之时,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虽豪华,却同样是孤身一人,独怆然而涕下,此情此景与“我”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心情?——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4)整个上阙,没有只字片语涉及到孤寂,却时时处处让我们感觉到孤寂。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师也想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发挥你的想象,假设你就是苏轼,面对一圆月、一清影、一孤树、一壶浊酒(老师即兴作简笔画),极写当时之孤寂、郁闷的心情。记得,要感动你我,必须得先感动自己,让感动流泻于我们笔端!(学生写作几分钟,后请几位同学展示成果,师生评价。)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啊!月光如水,地上藻荇交横,乃竹柏影也,微风轻拂,树叶婆娑,沙沙作响,似情人的呢喃,如好友的窃窃私语。“我”双眸痴痴凝望孤月,把酒临风邀圆月,无奈何,月光融融影子单,长夜漫漫何由彻。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惟有歌能释怀,细心聆听,共同感受《久别的人》(播放歌曲)这首歌可以说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是多么渴望家人重逢、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来排遣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啊!所以呀,才有了下阙的怀人思圆。(5)齐读下阙,体会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6)此词之所以为不朽之佳作,是因为它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词中的许多句子已成了我们今日许多人失意苦闷时心灵按摩的良药。自由地朗读诗歌,说说你对词中哪句话感触最深,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生各抒已见。)师小结:是啊!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风柔雨润,花好月圆,能不让我们赏心悦目吗?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一举两得哦!四、唱“月”同学们,一个月的时间眨眼而过,在这里,老师有很多的不舍,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给了同学们一份如此珍贵特别的礼物,你们也应该有所表示吧!对,我们用唱的方式,唱出你的心声,不过得唱与“月”有关的歌曲,作为礼物为老师送别,好吗?(学生表现踊跃,唱到情深时哭了。)《水调歌头》教学设计7【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学校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教学难点】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和理解诗词的资料。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学步骤】(一)趣味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诵读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三)深入理解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2)、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漂亮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冲突,还怕寒冷)(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冲突?(“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又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的心理变化历程。(苦闷——冲突——豁达——祝愿)(四)品味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放弃。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七)作业布置1、熟读背诵。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八)板书设计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怀人(抒情)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水调歌头》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二、检查预习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绮户(q)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三、简介、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3、思考讨论: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4、小结①文章结构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五、诵读品味,领悟诗情1、配乐朗诵2、体会诗情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听歌曲,再现情景。七、迁移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水调歌头》教学设计9[教学重点]:1、背诵这首词。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教学难点]: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日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漂亮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二、背景1、了解。(看屏幕)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写作的背景?(小序)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3、介绍“词”的体裁。三、前提测评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四、朗读训练1、播放朗读。2、学生跟读。3、齐读。五、思考讨论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表达的感情。提问1、根据课文解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冲突。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冲突之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分析:的内心冲突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g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的乐观、旷达的胸怀。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自由发言,领悟词意,词人的感情。5、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6、哪句话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冲突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六、能力训练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七、音乐欣赏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八、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九、退出课堂《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01教学目标1、了解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手法。4、理解苏轼,体会感情。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验词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借助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3重点难点重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难点:理解苏轼,体会感情。4教学过程评论(0)(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1、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引出课文)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今日,就让我们在这种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学生先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后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m芾、蔡囊并称“宋四家”。上学期曾学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1、一读:生先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2、二读:生配乐初试读,生生评价,师作小结。3、老师配乐范读。4、三读:生配乐再齐读。(三)问题导读,读课文1、赏析词的上片。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具体指什么?怎么理解这句话?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该怎么理解呢?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谓“人间”,是指什么呢?④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2、赏析词的下片。①下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思念亲人之苦?②哪些语句是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③哪句话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3、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可以看出是个什么样的人?4、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四)学生互动,解决问题(采取分小组讨论最终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五)当堂训练,巩固成果1、给加点字注音。宫阙()朱阁()绮户()婵娟()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爰,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六)(回首本课堂所学内容)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冲突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像明月那样纯洁和漂亮!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七)拓展延伸有关“月”的诗句(八)齐诵全词(作业)《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3.背诵这首诗。过程与方式目标: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领悟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教学方式:1.诵读法2.情景教学法3.讨论点拨法4.古诗四步教学法学习方式:1.朗读理解2.小组合作3.发挥想象教学用具:《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词)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3.)抽生读,配乐。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1.)学生借助解释,理解诗意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冲突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感情起V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豁达乐观的情怀?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我欲何似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爱人间身世之感又恐无眠但愿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难全五.品诗(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3.)问: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六.拓展:1.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爱古诗词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冲突,情与理的冲突,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V变化,读出全诗高潮。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板书设计:水调歌头一.引诗——“含月”诗句二.诵诗我欲又恐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爱人间身世之感何似三.析诗——无眠但愿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难全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2【教学设想】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教学难点】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设计】一、设置情景▲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二、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这些诗词寄托了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媒体演示: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媒体演示: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三、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解决生字生词。思考: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上阂写什么?下阂写什么?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阅读中有哪些疑问?▲巡视了解自读情况:媒体演示;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宫阙(qì)琼楼(qónɡ)玉宇(yǜ)朱阁(ɡé)绮户(qǐ)婵娟(chán)▲学生质疑。四、文本研读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上阕写什么?望月(写景)。“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怎样的心情?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以“滴仙人”自居。“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冲突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的猜度之词。▲媒体演示:上阕——望月(写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实写)宫阕、琼楼玉宇(虚写)下阕写什么?怀人(抒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什么时候”,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