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_第1页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_第2页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_第3页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_第4页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森林资源资源经营管理实习报告班别:林业技术104班姓名:学号:5指导老师:00一、前言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是高等职业学校森林资源类专业的骨干专业课,实训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不同的形式得出不同的结果,吸取了近年来在林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让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综合教学实习是把森林生态学、森林计测学、林业遥感和森林经营管理学等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某个森林经营单位为对象,让学生从森林组成、树种分布、生态环境调查、林分生长特点,到森林区划、小班调查和林区资源状态和动态变化估测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掌握森林资源调查和记录方法,从而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做好必要的准备。调查地点:沙塘林场概况:一、地理位置广西柳州市沙塘林场位于柳北区,距柳州市16公里。沙塘林场总面积170000多亩,其中山林面积7310公顷,水面1466公顷,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8.1—19.4℃,年最高气温平均27.2℃,7月份最高气温平均为32℃,1月份最低温平均4.3℃。年平均降水量为1962.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7′11″~108°24′52″,北纬24°27′42″~24°30′07″。全场东起沙塘镇下垌村,西至江湾村,南达沙塘村,北与石碑坪乡古木村及沙塘镇龙卜村接壤。东西长7.7公里,南北宽4.5公里。二、地形地貌沙塘林场属于丘陵地区,土壤成土母岩多为黄棕壤,有少部分石英岩和片页岩。最高海拔242.6米,最低海拔99.1米,最大高差143.5米,坡度5~15°左右。地形地势南低北高,地势平缓。三、气候林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夏湿冬干,干湿季节明显。年均气温20.1°C,≥10°C活动积温6545.8°C,年均日照时数1558小时,年均降雨量1429.7毫米,年均蒸发量1599.8毫米,相对湿度78%,无霜期长达356.8天。林场境内无江河,只有一些小水沟和季节性溪流。四、土壤(1)土壤种类:土壤种类重要为砂岩发育成的红壤,有少量石灰土。(2)质地肥力:土层深厚,石砾含量少,质地多为重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5~2.8%。(3)土层厚度是根据土壤的A+B层拟定的,分为厚(>80厘米)、中(40-80厘米)、薄(<40厘米)三类。其中:厚土层的林地面积占66.7%、中土层的31.6%、薄土层的占1.7%。五、植被(1)森林植被:以马尾松、湿地松、杉木、桉树为主,其它阔叶树有荷木、樟树、大叶栎、蓝果树、柑橙、龙眼等。(2)灌木植被:重要有桃金娘、野牡丹、白背桐、山苍子等。(3)地被物:蕨类、五节芒、茅草、铁芒箕等。六、收入情况2023-2023年8年间,全场累计总收入2500.25万元。其中:木材销售收入1250.24万元,占48%,多种经营收入1500.37万元,占52%。七、交通运送林场地处沙塘镇辖区,有柳长二级公路、沙塘至走马公路穿过林区,场内道路四通八达,交通运送网络基本形成,林道基本通达每个林班。在林场区划范围内,现有社会公路4公里,林道33.5公里,路网密度为31.6米/公顷。实习目的通过在校外教学基地――沙塘林场内所指定的范围进行实际的森林区划和调查实践,使我们掌握林班和小班区划的方法,综合运用森林经理和测树学的知识解决森林调查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相关问题,掌握小班调查抽样调查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技术规定,巩固森林经理学和测树学的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森林调查内容:森林区划(小班区划);小班蓄积调查;调查材料整理、分析和撰写实习报告调查时间:整个调查工作分二个阶段进行。(1)外业调查工作阶段:从2023年11月14日开始到18日结束。重要完毕外业小班调查、系统抽样调等工作;(4)内业记录阶段:从2023 年11月21日开始到25日结束。调查成果材料由调查报告、登记表、图件和样点调查表等四部分组成。二、调查概况1、调查工作背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为林场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对完善和调整区域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森林经营方案、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等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2、工作过程(1)外业调查面积现状调查小班勾绘采用对坡勾绘。商品林小班则进一步现场,在对坡判准经营班范围界线后,按小班划分条件在地形图上勾绘小班界线。小班图面清绘后,采用透明方格纸求算小班面积,用林班面积控制,当误差不超过1%时,方可平差。道路、防火带等线状小班,按实际宽度、长度计算面积,单独成小班。测树因子调查对于商品林小班,根据标准拟定小班调查角规样点数量,角规点布设遵循随机性和典型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立在有代表性的地点并且分布均匀。以角规系数为1.0的水平角规分别树种(优势树种、伴生树种)绕测其胸高面积(绕测两次,若结果有异,则应进行逐株核算),并分别树种记载,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小班平均每公顷断面积(平方米),精确到0.1平方米。对于每一角规样点,在其周边分别树种选择3~5株中档样木运用测树围尺和测高器分别测量其直径和树高,然后采用每公顷断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小班各树种平均直径和平均树高,平均直径精确到0.1厘米,平均高精确到0.1米。对于公益林小班蓄积量的调查方法与非公益林的调查方法一致,角规点数量可适当减少。散生木调查按小班查数株数,选3~5株生长正常的中档木测定林木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其它因子调查实地调查下木植被、天然更新情况及未成林造林地的状况,调查森林病虫害受害限度,受害面积等;实地调查及查阅历史资料填写地貌、土壤及林分的营林措施等有关因子。小班区划实地踏查,在地形图上勾绘出实习地区界线,采用自然区划和对坡勾绘的方法进行区划,采用1:10000的地形图进行实地勾绘。小班调查方法1标准地法在实习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立面积为100平方米的临时标准地,进行每木调查,测量对角线的树高和所有树的胸径,采用一步一昂首的方法测定林分的郁闭度。记录实际使用工时。2系统抽样样点24个,拟定点间距。在各样点上用样方、定株样方和角规进行测定(1)样方10×10米,测定样方内每株树木的胸径。测树高、尚有其他因子的调查(2)角规控制检尺测定角规绕看范围内所有树木的胸径,测量角规到树木的距离,拟定相割和相切木。角规测次数按林分的大小来定。一般测三个。(2)内业解决1、制基本图(1)清绘以地形图为地图,对各种野外勾绘的线和标志,精确地按规定的符号用墨汁进行整饰清绘。林班线用实线,小班用点连线,公路用细双线。(2)标注清绘后须对林班、小班进行标注,按自北向南、先西后东的顺序来编号注记,注记分子式应写在各林班、小班的中央,林班号用四号阿拉伯数字,林班面积用六号阿拉伯数字标注;小班号和小班面积都用六号阿拉伯数字标注。林班号、小班号做分子,林班面积、小班面积、树种做分母。(3)整理成图涉及内外图框线、图例和比例尺、总面积、图头、制作日期和绘制人的标注。外图框线较内图框线要粗黑,内外图框线要有一定距离,以美观清楚为准;图名置于图的上方,用仿宋体书写;比例尺和总面积置于图名下面,用较小的字体标注;图例置于图的右下角,版面大小视图的大小而定;绘制时间和绘制人标注于外框线的右下方。如上方不是正北方向还需要标注方向。面积计算用透明方格纸覆盖在基本图上,分别勾绘出林班和小班线,然后点数方格号,按图的比例尺折算出林班、小班的实际面积。小班蓄积计算(1)全林实测和标准地根据胸径和树高,查二元材积表,计算蓄积;(2)样方、角规控制检尺和典型众数抽样根据胸径,查一元材积表,分别计算蓄积;公式:角规控制检尺蓄积=形高×断面积系数×计数株数形高=材积÷断面积(3)以全林实测得到的蓄积为真值,比较各种调查方法的精度和工效。结果根据本次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的小班总面积为217.4公顷,其中林地215.7公顷,非林地1.7公顷。整个调查范围活立木蓄积量为16475.5立方米。三、结果分析结合调查结果可知,从精度来看角规测树进行小班调查的方法最为准确,从费时来看标准地调查小班的方法最为快捷,但精度太低。综合精度和效率来看,角规测树的方法是最适合小班调查的方法。林地资源运用分析

在本次调查范围217.4公顷中,林地面积215.7公顷,占总面积的99.2%;非林地1.7公顷,占总面积的0.8%。具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