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下表是考古发掘的中国早期玉器生产的三个中心,可用于佐证早期中华文明中心距今时间分布地点玉器特征红山文化遗址约5000年左右辽河流域有关自然崇拜和神权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约50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象征神权和王权的礼器二里头文化遗址约4000年左右黄河中下游代表王权的礼器A.以玉器开发使用为主要特征 B.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的特征C.其有高度的同源同向性特征 D.神权与王权从紧密结合到分离2.下面是关于先秦时期的一些记载。据此可知记载来源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尚书·康诰》毋(诸侯)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史记·殷本纪》A.先秦统治者提倡仁政思想 B.神学的政治影响力减弱C.华夏观念得到了一定认同 D.早期的民本思想已萌发3.下表为《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记载篇章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召诰》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多士》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多方》A.等级意识逐渐弱化 B.已有敬天保民观念C.强化神权统治思想 D.阶级矛盾渐趋激化4.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与孔子相比,荀子主张A.先义后利 B.取义舍利 C.重义轻利 D.循义取利5.桓公六年,楚师入侵随,季梁对随侯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随侯听取了季梁的话,果然“惧而修政,楚不敢伐。”庄公二十三年,虢国史嚣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春秋时期当权者的这一认识A.反映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破除了君信于神的局面C.表明了民众地位的提高 D.体现了统治者的功利性6.阅读如图的故事:齐相晏婴赠二桃于三士,叫三士论功取桃,公孙接、田开疆二士听完古冶子勇敢事迹后,认为自己不让桃是贪,惧死是无勇,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见后,认为自己独生是不仁;专耀功绩抬高自己为不义,也拔剑自刎。据此可推知,该图片的内容A.反映出战国思想文化多元化 B.有利于儒学思想的宣扬C.说明战国时期军事征伐激烈 D.再现了齐国的社会风貌7.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8.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9.春秋战国时期,夷狄文化在西周贵族中逐渐流传:如鲁襄公由楚归而"作楚宫";陈灵公"弃衮冕而南冠(楚人之冠)以出";作为禹夏后裔的杞国,因毗邻东夷而杂用夷礼等。孟子曾愤然道:"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B.贵族摈弃了"夷夏有别"理念C.夷狄文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D.传统宗法理念已经出现崩塌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俭约自首、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A.传统美德 B.核心思想 C.人文精神 D.教育理念11.在古代中国,青铜器既是能够上通天地鬼神的宗教礼器,亦是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中国历朝历代的君王将青铜器视作国之重器,而金石收藏与研究自宋代以来就成为了文人社会的重要传统。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A.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B.注重礼乐文化传承C.长期受到宗教信仰束缚 D.青铜铸造长期繁荣1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林则徐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下列最贴切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的是A.牺牲精神 B.家国情怀 C.舍生取义 D.公而忘私13.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14.明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等。西方传教士的这些举动意在A.便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 B.有利于官方对传教的支持C.掩盖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D.减少其在中国的传教阻力15.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16.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17.新罗真兴王(540—576)曾提出“修己安百姓”的主张;文武王(661—681)也曾提出“民爱”思想并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这说明当时新罗A.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B.将朱熹的伦理思想作为治国准则C.民众完全认同“仁”的思想 D.统治者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18.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A.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D.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20.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是惊人的,但它与变革性却并不对立。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历史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又不是毫无关联的,它对许多外来文化又有着很强的吸纳和融会贯通性。——摘编自张应杭、蔡海榕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材料三

伏尔泰推崇中国文明,他认真研究了了中国的儒家思想,热情歌颂中国是一个理性主义国家。伏尔泰从中国的历史发展中看到孔子儒家伦理精神的力量,古老的中国文明也是他反对封建天主教会的有力武器。此外,中国古典哲学与文学使这位大文豪的身上更显智慧。中国的古老文明,包括文学、哲学、思想、宗教,全方位地影响伏尔泰的思想,是这位智者前行路上的镜囊,更是他竖起启蒙大旗的思想武器。——王佳静《浅论伏尔泰与中国文化》(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性。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说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原因。(3)结合所学,从国际关系方面例举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严迥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材料二

宋代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三

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亡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必有责焉耳矣。”材料四

自汉以来,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科技文艺成就也充实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词汇和功能,构成了光耀千秋、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摘编自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新儒学”有哪些核心主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认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宣传及阐释中国特色,必须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的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摘编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具体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三个中心玉器的特征可以看出,三个地方玉器都有崇拜神灵的特征,且都在大河流域,反映出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的特征,B项正确;没有其他方面的比较不能得出是以玉器开发使用为主,排除A项;“高度”的说法太绝对和夸大,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分离,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D【解析】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典文献中记载,先秦时期的统治者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团结民众、“保民”“有功于民”等,反映出早期的民本思想已萌发,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先秦统治者提倡仁政思想,排除A项;材料与神学政治影响力减弱无关,排除B项;华夏观念得到了一定认同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惟天不畀不明厥德。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可知,《尚书》中多次提到上天关心民生和统治者重视德政,反映出当时已有敬天保民观念,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等级意识弱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的意思是上天也爱怜四方的百姓,上天爱护百姓的心是极其盛大的。因此,大王要赶快敬重有德的人,这不是强化神权统治,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民生和德政,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而非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即使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私利的欲望,但是能够使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敌不过他们对道义的爱好,可见荀子主张循义取利,D项正确;荀子主张的是遵循个人的私利,来取得道义,荀子的义利观并没有先后之分,也没有轻重之分,排除ABC项。故选D项。5.【答案】C【解析】材料“夫民,神之主也”“国将兴,听于民”强调的是民众的地位,说明当时民众地位的提高,C项正确;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民本思想,排除A项;该认识并未破除君信于神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与统治者的功利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图片的内容反映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通过故事中人物的事迹反映了儒家主张的的忠义与仁义等思想,有利于儒学思想的宣扬,B项正确;材料中的故事主要是反映儒家思想,不能体现出战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排除A项;图片内容与军事征伐无关,排除C项;仅以一幅图片及其故事不足以再现当时齐国的社会风貌,排除D项。故选A项。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在不同时期对“和”字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排除A项;求同存异不是中华文化的根本,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时期处于萌芽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夷狄文化在中原地区逐渐流传开来,甚至部分学者开始担心华夏族被夷狄同化的问题,这-现象的出现证实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程度不断地加深,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夷夏有别”的问题,且摒弃了“夷狄有别”理念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夷狄文化适应了社会发展潮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与宗法理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俭约自首、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可知,材料中的处世方法、教化思想和生活理念都是以人为中心,体现了人文精神,C项正确;AD二项均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D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德”“孝”“礼”“仁”“正”等,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概念,材料信息无法完整反映,排除B项。故选C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青铜器作为宗教礼器文化象征,受到历代君王及文人的追捧,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注重礼乐文化传承,B项正确;材料与封建正统思想无关,排除A项;受到宗教信仰束缚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错在“长期繁荣”,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项。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林则徐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知司马迁认为,常常考虑着不顾自己来赴国家的急难;林则徐认为,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可见两者都体现出伟大的家国情怀,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并非是牺牲精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并非是舍生取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并非是公而忘私,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AC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14.【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通过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其目的是让中国人接受西方的宗教主张,故D项正确;A项不是传教士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官方的态度,少数士大夫不代表官方,排除B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是对其传教的评价,并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辜鸿铭认为中国文明将会是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人民重建战后新文明的秘诀。由此可见,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D项正确;材料中辜鸿铭只是指出了中国传统文明在一战后对西方人的价值,而不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绝对肯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西方文明的评价,排除B项;据材料不能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尤其材料未强调西方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1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可知,孟席斯的著作证实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输出对西方发展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否定达芬奇自身创造性,所谓模仿证据不足,排除A项;文艺复兴的发生是西方社会内在发展的结果,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17.【答案】A【解析】“修己安百姓”和“民爱”都体现了对民的重视,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说明当时新罗深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此时是在朱熹之前,排除B项;“完全认同”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本思想,不是道德修养,排除D项。故选A项。18.【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制度对日本和朝鲜产生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故选D;材料中没有全面比较分析当时世界上各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A、C这样的结论,排除;B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故选D。19.【答案】A【解析】材料“蓬帕杜尔夫人”“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代言东方产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大规模”,仅流行于法国上层社会,排除;材料与学习中国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0.【答案】A【解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中国明代的阳明学,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不能说明“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表述绝对,排除;阳明学说是被日本维新志士吸收利用,而非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排除D。二、非选择题21.【答案】(1)特性:连续性、变革性(创造性)多样性、统一性(交融性)影响: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有利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可酌情给分)(2)原因: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启蒙思想家提倡的理性吻合,有利于反对天主教神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3)举例: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任答3点,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1)特性:依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是惊人的,但它与变革性却并不对立”,得出连续性、变革性(创造性)多样性、统一性(交融性)。影响:依据材料“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得出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依据材料“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得出有利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2)原因:依据材料“中国古典哲学与文学使这位大文豪的身上更显智慧。中国的古老文明,包括文学、哲学、思想、宗教,全方位地影响伏尔泰的思想”,得出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启蒙思想家提倡的理性吻合,有利于反对天主教神权;依据材料“伏尔泰从中国的历史发展中看到孔子儒家伦理精神的力量,古老的中国文明也是他反对封建天主教会的有力武器”,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3)依据所学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分析,得出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22.【答案】(1)思想主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核心主张:“理”或者“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影响: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工商皆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丰富内涵,陶冶情操;树立使命、责任、担当意识。【解析】(1)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一“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可得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根据材料一“自兹以往,儒学之尊严迥绝百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核心主张:根据材料二“宋代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新儒学主张“理”或者“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影响:根据材料二“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新儒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主张:根据材料三“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可得出,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根据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可得出,主张工商皆本;根据材料三“亡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必有责焉耳矣”可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认识:根据材料四“构成了光耀千秋、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