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墙-经典小故事_第1页
校园文化墙-经典小故事_第2页
校园文化墙-经典小故事_第3页
校园文化墙-经典小故事_第4页
校园文化墙-经典小故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园文化墙经典小故事(故事顺序:由北向南)李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天天在山中打猎玩耍。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边遇见一位白发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她干什么?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东晋的车胤,从小就喜欢读书,非常用功.他在父亲的教导下,更加发愤攻读,学习各种知车胤小小年纪就很懂事,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他白天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晚上才能挤出时间读书,但当时家里穷得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一到晚上,车胤就没法看书.一天晚上,车胤和家人在外面乘凉,他发现有许多像星星一样的萤火虫飞来飞去,发出点一块透明的纱绢,缝成一个小袋,把捉来的萤火虫放到袋子里,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就像一盏“小灯”。这下车胤不用再为虚度晚上的光阴而难过了,他利用这种“小灯"读了很多书,学到了不少知识。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成就了一番事业。3、李密—-牛角挂书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一边赶路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一老一少在路边上交谈起来,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断齑画粥(duànjīhuàzhōu)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比喻不怕生活艰苦,仍然坚持刻苦学习。宋代有个文学家叫范仲淹,他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父亲很早就过世,母亲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学习.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最终苦读成才。画荻教子(huàdíjiàozǐ)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有方.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他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水平那样高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有所成就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母亲的教导有方也是一个促使他成长的原因。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王冕(公元1287—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元末浙江诸暨人。他出生于劳苦农民家庭,从小热爱读书,却上不起学。七八岁时,其父要他在陇上放牛,他却偷偷地溜进学舍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住,有时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有时会有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就着长明灯读书,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了,觉得他很奇异,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玄奘(600-664年)是唐代一位高僧,俗名陈袆,法名玄奘,俗称唐僧、唐三藏、唐高僧,通称三藏法师,唐代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佛学大师、佛经翻译家、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沿著西域过帕米尔高原前往,万里跋涉,历经艰险,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在印度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过许多有名的僧人,向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佛经.后玄奘又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在一次佛学讲座中名扬全天竺,被当地僧人尊称为“大乘天"。他646年回到长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热情接待.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也是研究印度历史不可缺少的文献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生气、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探险家和文学家。是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他幼年好学,博览史籍及图经地志。他感慨于明末政治黑暗,党争剧烈,遂以“问奇于名山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他在旅行中备尝艰险,遇盗被劫、绝粮乞食,均未挫其意志。观察所得,按日记载,被后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它既是我国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容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致:尽,极;志:意志。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军事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担当重任。”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复杂,都要我亲自过”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该去读哪《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从前有个叫陈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直太看不起人了。"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勺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手。16、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原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的读书信条.“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意义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17、祖逖-—闻鸡起舞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做了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18、王羲之-—临池学书这个典故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王羲之自幼研读书法,他对东汉的大书法家张芝非常崇拜,一有时间就揣摩字体的间架结“书圣”。张芝尤擅长草书,他的治学精神非常严谨,他练习书法与常人不同,在家中的衣帛上朝廷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色了,所以人们称他为“草圣”。王羲之决心要赶上张芝,他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用心学习前人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19、管宁—-割席分坐宁照样继续锄草,视金子为泥土;华歆却捡起金块看了看,又扔掉它.又有一次,两人共在一间书房里读书,并且同坐在一张草席上.这时候,正好有一位有权势的高官乘着漂亮的车子,华歆回来后,管宁把草席分割成两半,对华歆说:“您不是我的朋友!"管宁之所以要“割席分坐"是因为他从华歆的举动中看出了华歆热衷权势和钱财的内心活动,“割席”以示决裂。“割席”或“割席分坐”这个典故被后人经常引用,表示朋友之间因志趣和人格的差异而决裂。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终于找到时机,灭了吴国。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汉朝人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晚上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敬仍舍不得时间睡,怕因睡觉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只要头一晃动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24、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