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武汉市江岸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车探测器——“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祝融号”利用4片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为其正常运转提供能源供应和保障,进行火星科学探测。下表为地球、火星相关数据。完成下面小题。质量体积大气密度与日平均距离大气成分公转周期自转周期表面均温地球111.00149.6N2、O21年23时56分15℃火星0.110.150.01227.9CO21.9年24时37分-23℃注:质量、体积和大气密度都以地球为1。与日平均距离单位:百万千米。1.“祝融号”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大气密度 B.与日平均距离 C.大气成分 D.公转周期2.对火星车探测器信号传输影响最大的是()A.火山喷发 B.雾霾天气 C.太阳活动 D.太阳辐射3.与地球相比,火星()A.有稳定的液态水 B.季节更替频繁 C.温度低且温差大 D.大气层厚度大【答案】1.B2.C3.C【解析】【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火星与日平均距离比日地距离大,单位时间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地球少,为了满足探测车的能量需求,需增大“祝融号””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B正确;火星大气密度小,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利于获得较多太阳辐射,大气成分及公转周期对其影响不大,ACD项错误。故选B。【2题详解】分析可知,“祝融号“”探测车信号的传输主要依靠无线电短波通信,当太阳活动爆发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C项正确。火山喷发、雾霾天气及太阳辐射对无线电信号传播影响较弱,ABD项错误。故选C。3题详解】分析可知,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密度小,以二氧化碳为主,空气稀薄,昼夜温差较大,C项正确,D项错误。火星表面均温较低,无稳定液态水,A项错误;火星公转周期比地球长,季节更替时间比地球长,B项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地势、天气。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3日14:21在印尼爪哇岛展玉县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圈层部分结构。完成下面小题。4印尼爪哇岛展玉县地震震源可能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5.地震发生后,图中船只上的人员()A.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B.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左右摇晃C.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D.先感受到左右摇晃,后感受到上下颠簸6.图中所示的外部圈层共有()A.1层 B.2层 C.3层 D.4层【答案】4.C5.A6.C【解析】【4题详解】据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为生物圈,②圈层为水圈;③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④位于莫霍面以下,为地幔。震源不会在水圈和生物圈,AB错误;本次震源深度为10千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且地震发生于爪哇岛展玉县,应位于③(地壳)圈层,C正确,D错误。故选C。【5题详解】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产生左右摇晃;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产生上下颠簸。地震发生后,只有纵波能到达水面,使得船只上的人员只能受到纵波的影响,只感觉到上下颠簸,A正确,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主要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图中所示的外部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三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外到里分别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之间为莫霍面,地幔和地核之间为古登堡面。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图为沿40°N一带的甲、乙两地高空等压面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关于图中四地气压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乙>甲>丁>丙 D.乙>甲>丙>丁8.甲乙之间近地面的风向是()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风 D.东风9.降雨天气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大气污染。若图中所示区域受到大气污染,最有可能发生严重雾霾的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答案】7.B8.A9.A【解析】【7题详解】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位于近地面,丙丁位于高空,而丙处等压面下凹,丁处等压面上凸,说明丙处气压较低,丁处气压较高。由此可知,垂直方向上气流由丙下沉至甲,乙上升至丁,在近地面甲气压高,乙气压低。由于近地面气温、气压都高于高空,由此可知图中四地气压排序为甲>乙>丁>丙,B正确,A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处甲为高压,乙为低压,且甲位置偏西,乙位置偏东,故气流应由甲流向乙,由于图示地区为北半球,故气流在从甲流向乙的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最终形成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9题详解】结合图示信息和第一小题分析可知,甲地盛行下沉气流,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易导致雾霾的发生,A正确;乙地盛行上升气流,大气污染物会随着上升气流扩散,不易发生雾霾,B错误;雾霾一般易发生在近地面附近的低空,而丙丁两地位于高空近3000米处,因此两地不易发生雾霾,CD错误。故选A。【点睛】形成雾霾天气的气象因素有四个:(1)相对湿度比较大,就是空气中要有相当的水汽,且水汽含量比较高;(2)大气处于静稳状态,不利于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3)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空气中悬浮颗粒物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4)要有降温条件等。气象因素是形成雾霾污染的外因。海水的盐度是指10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图6下图示意2020年12月西北太平洋部分边缘海域海水盐度分布规律,该月一般轮船满载货物从上海出发,沿图中虚线所示航线前往天津,用时3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12月份,黄海海区海水盐度整体由南向北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河川径流 B.降水强度C.海水温度 D.海区封闭11.吃水深度是指船角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长度,在图示整个航程中,该轮船吃水深度变化规律是()A.浅一深一较深 B.浅一较深一深C.深一较深一浅 D.深一浅一较深【答案】10.C11.D【解析】【分析】【10题详解】12月份,黄海海区海水盐度整体由南向北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水温度,C正确。河川径流对黄海影响不大,12月份降水少、海区没有封闭,AB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吃水深度跟密度有关,盐度越高,密度越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浮力越大,吃水越浅,在图示整个航程中,在上海附近盐度受长江水稀释是最低的,读图可知,图示整个航程中盐度变化规律是很低--高低,所以该轮船吃水深度变化规律是:深一浅一较深,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海水的性质有关知识。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径一处石林景观,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2.图示地貌的类型,连线正确的是()A.甲——河流地貌 B.乙——风沙地貌C.丙——海岸地貌 D.丁——冰川地貌13.乙地貌的突出特点是()①垄脊与沟槽相间分布②垄脊的高度大致相同③垄脊的长短比较一致④垄脊走向与主风向一致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12.B13.C【解析】【12题详解】读图可知,甲位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应为风蚀地貌,A错误;乙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该区域的风沙活动强烈,可知乙地为风沙地貌,B正确;丙位于我国青藏地区,海拔高,冰川作用强,为冰川地貌,C错误;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为喀斯特地貌,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结合图可知:乙地地貌呈现垄脊与沟槽相间分布,①对;垄脊的高度、长短不一,②③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在风力作用下,垄脊的走向和当地的主导风向一致,④正确,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地以风力作用为主,沿海地区以海水作用为主,高纬度、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题。14.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A.风化基岩 B.气候C.地形 D.生物15.图示区域()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14.D15.A【解析】【分析】【14题详解】土壤的形成和地形、气候、岩石性质、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是对土壤形成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成熟土壤的形成是高等生物大量积累有机质为土壤提供肥力,故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题详解】①地表径流和植被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越小,植被覆盖率越低,地表径流越大,它们之间是负相关,故①正确。②陡坡上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故②正确。③土壤中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基岩的风化作用,故③错误。④地下径流和地表植被覆盖率有关,和气温没有关系,故④错误。①②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土壤的有关知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5分)16.下图为我国与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对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简述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纬度分布规律。(2)我国东部35°N以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全球同纬度地区平均值小。简析其原因。(3)我国30°N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太阳辐射总量大,而气温却较低。试解释其原因。【答案】(1)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小。(2)我国东部35°N以南地区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小;世界同纬度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3)我国30°N西部地区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干旱,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小,所以地面得到太阳辐射总量比东部地区大;但由于我国西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所以西部地区气温较东部低。【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与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对比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从图中可以读出,全球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小问2详解】主要从降水、云量等方面分析。我国东部35°N以南地区,大部分为我国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降水多,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小;而世界同纬度地区,多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辐射强。【小问3详解】我国30°N西部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太阳辐射总量大;但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同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弱,地面热量容易散失,气温较低。【点睛】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7月8日18时卫星监测显示,郇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城面积达4206平方公里,为近10年最大。2020年8月,江西省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到邵阳市郝阳湖湖畔,进行考察“湖陆风”的研学游,其地点如下图所示。(1)在下图中分别画出夜晚、白天研学地点附近陆地和湖泊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2)指出观察“湖陆风”研学游的时间多选择在7、8月的原因。(3)简述城市风与湖陆风的不同点。(4)简述湖风对鄱阳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答案】(1)(2)7一8月鄱阳湖湖面宽广,湖泊和陆地热力性质差异显著;7一8月鄱阳湖地区气温高,晴天多,观察效果明显。(3)不同点:湖陆风风向存在着昼夜差异;而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昼夜差异,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风总是从郊区吹向城市。(4)湖风从湖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解析】【分析】本题以鄱阳市鄱阳湖畔的“湖陆风”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热力环流的成因、原理、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由于陆地和湖泊的热容量不同,所以升温和降温的速度不同。陆地的热容量比湖泊小。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而增温,陆地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湖泊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如下图所示:【小问2详解】湖陆风的强弱取决于湖陆间温差的大小。7~8月,鄱阳湖地区为夏季,气温较高;鄱阳湖面积大,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该地区多为伏旱天气,晴天多,从而增加了湖陆之间的温差,湖陆风也就更加明显,观察效果好。【小问3详解】城市风是因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风向总是从城市吹向郊区,不会发生变化;而湖陆风是因陆地与湖水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吹湖风,夜晚相反,吹陆风,风向存在昼夜差异。【小问4详解】鄱阳市地处鄱阳湖附近,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湖面气温低,气压高,形成湖风,风从湖面吹向城市,湖风气温较低,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湖风为城市带来部分水汽,因此受湖风的影响,可以增加城市空气湿度,为城市带来降水;进而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太行山脉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其东侧是华北平原,西侧为黄土高原。在太行山区,从南向北分布有数条河流,这些河流大部分自西向东流出太行山主脉地区后,在山脉东麓形成冲积扇(图)。图为太行山东麓A处冲积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1)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冲积扇属于____地貌,其主要的森林植被类型是____。(2)描述A处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3)与B处河谷相比,说明C处河谷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简述原因。(4)分析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适合农耕的自然条件。【答案】(1)①.河流堆积②.温带落叶阔叶林

(2)平均粒径变小从扇顶到扇缘地势变缓,流速减慢。(3)C处河谷窄而深(或呈V形),C处河流流经山区,流速快,下切侵蚀强。(4)地形平坦开阔,便于耕种;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且土层深厚;属于季风气候区,距离海洋较近,降水充足。

【解析】【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河流堆积地貌、植被类型分布、河流的侵蚀地貌、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行山东麓冲积扇是由于河流流出太行山,地势变得地平,速度下降,导致泥沙沉积形成的,因此属于河流堆积地貌,由于太行山东侧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垂直差异不明显,因此森林植被类型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小问2详解】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流速较快的时候,颗粒小的泥沙会被携带走,一些颗粒较大的石块才会沉积下来;流速降到很慢的时候,细小颗粒才会沉积。因此在河流出山口处,河流流速并未降下来,沉积的仍是颗粒较大的石块,所以从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逐渐变细。【小问3详解】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处所在位置地势起伏较大,水流速度较快,因此河流下蚀作用比较强烈,形成山高谷深的V字形河谷;而B位于平原,河流速度较慢,河流侧蚀能力较强,形成的是U字形河道。【小问4详解】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且开阔,便于耕种;且位于季风气候区的迎风坡,距离海洋较近,降水充足;有较多的河流经过,灌溉条件非常便利,水源充足;属于河流冲积平原,土层较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