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地理(适用于广东福建辽宁)热考情境练专题7人口与城镇专题突破练七_第1页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地理(适用于广东福建辽宁)热考情境练专题7人口与城镇专题突破练七_第2页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地理(适用于广东福建辽宁)热考情境练专题7人口与城镇专题突破练七_第3页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地理(适用于广东福建辽宁)热考情境练专题7人口与城镇专题突破练七_第4页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地理(适用于广东福建辽宁)热考情境练专题7人口与城镇专题突破练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突破练七(2022·河北邯郸高三检测)青藏高原从古至今都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人口学家将青海祁连县至西藏吉隆县的连接线称为“祁吉线”(如下图),“祁吉线”把青藏高原划分为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下表为青藏高原基于县市单元的1982~2010年“祁吉线”两侧人口统计表。据此完成1~3题。年份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占比/%人口密度/(人·km-2)东南半壁西北半壁东南半壁西北半壁东南半壁西北半壁1982779.9433.3595.724.283.500.371990890.7841.7495.314.694.000.472000996.5951.3194.855.154.480.5820101147.3564.7394.365.645.160.731.导致青藏高原内部人口分布差异的自然因素主要是()A.矿产、海拔B.光照、土壤C.水源、光照D.土壤、海拔2.1982~2010年“祁吉线”两侧常住人口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政策B.自然增长C.人口迁移D.气候变暖3.“祁吉线”西北半壁人口增速快于东南半壁将导致()A.西北半壁人地矛盾日益突出B.西北半壁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衡C.青藏高原环境人口容量增大D.青藏高原人口增长模式发生变化(2022·广东深圳第二次调研)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5.40%。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流动人口市民化将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下图表示2001~2018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超大城市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变化。据此完成4~5题。4.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折线对应的城市分别是()A.广州、深圳、上海、北京B.深圳、上海、北京、广州C.上海、北京、广州、深圳D.北京、广州、深圳、上海5.研究表明,超大城市户籍人口转化受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城市供水、人均公园绿地等要素的共同影响。对4个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限制最小的因素是()A.千人床位数(医院)B.中学教师负担学生数C.人均城市综合用水量D.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22·广东清远期末)海口市江东新区东起东寨港(海口行政边界),西至南渡江,包含面积为33平方千米的国际重要湿地——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18年设立海口江东新区,并将其作为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点先行区域以来,江东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现象尤为突出。下表示意1988~2019年江东新区设立前后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分布情况。据此完成6~7题。适宜等级1988~2001年2001~2009年2009~2017年2017~2019年面积/km2占比面积/km2占比面积/km2占比面积/km2占比重点建设区24.7349.3125.9934.8829.4851.3733.7554.86优化建设区17.9335.7518.6725.0615.1926.4712.9621.07限制建设区7.3414.6414.6119.617.6913.408.8714.42禁止建设区0.130.2611.5015.433.996.954.196.81生态恢复区0.020.043.745.021.041.811.752.846.1988~2019年,江东新区城市用地扩展过程中()A.侵占农田面积小B.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禁止建设区面积大D.侧重城市重点建设7.东寨港附近有一片区域用地类型始终未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①被红树林覆盖②交通受限③环境湿热④人为保护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中部城市合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快速成长阶段,其社会空间结构经历了快速演化的过程。下图示意1982年(a图)和2000年(b图)合肥市中心区社会空间结构模型。据此完成8~9题。8.1982~2000年,在影响合肥市环城路以内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的因素中,减弱的是()A.政策因素B.收入因素C.地价因素D.环境因素9.对合肥市中心区社会空间结构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是()①旧城改造②工业企业外迁③收入差距加大④基本农田保护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②③扩展强度指数是指城市内某空间单元扩展面积占该城市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非洲国家坦桑尼亚基戈马市主要以高密度低层建筑、大量贫困人口自发聚居形式扩展。下图示意2000~2014年基戈马市建成区扩展强度指数的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10.图示时期,基戈马市城镇化处于()①加速阶段②稳定阶段③郊区城市化阶段④逆城市化阶段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1.推测基戈马市()A.环境承载力大B.管理效率高C.土地利用效率低D.城市污染少(2022·山东泰安二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关系(2018年)。目前,肇庆、江门、惠州等人口持续减少,被称为“人口收缩型城市”。针对这些收缩型城市,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它们“瘦身强体”。据此完成12~13题。12.影响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主要因素是()A.空间距离B.产业布局C.服务范围D.行政等级13.面对城市收缩,这些城市宜采取的措施有()①优化产业结构②加快工业化进程③建设新城区④优化城市功能分区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2022·广东佛山顺德二模)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衡,存在一条明显的人口分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简称“圣图线”)。以“圣图线”为界,人口分布“欧洲密、亚洲疏”。这种格局制约着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且短期时间内难以改变。读2017年俄罗斯人口地理集中度的空间格局图,完成14~16题。14.导致“圣图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资源 B.社会经济C.降水条件 D.交通运输15.“圣图线”西南侧的人口高度集聚在()A.乡村地区 B.山地地区C.沿海地区 D.城市地区16.为了促进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①接纳一定数量的国外劳动力②积极推进东部城镇化进程③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④将国内人口大量迁往东部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17.(2022·江西七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东省常住人口达12601.25万人,成为全国第一大人口省份,人口数量已经超越河南。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全省常住人口增加2170.94万人,增长20.81%,平均每年增加217.09万人,年均增长率仍然较高,达到1.91%,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年均增长率基本持平,且略有提高,持续增长的人口将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下图示意历次人口普查广东省常住人口及年均增长率。(1)推测广东省常住人口数量超越河南省的主要原因。(2)广东省人口年均增长率总体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又基本持平,请说明原因。(3)简述广东省常住人口持续增长产生的有利影响。18.(2022·河北唐山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卑尔根是挪威西部最大的城市。13世纪开始,卑尔根依托布吕根码头逐渐成为渔产品集散中心。近代以来,随着港口规模扩大和造船工业的发展,当地大部分海岸线一度被各种设施占据,市民临海却不亲海。1979年,布吕根码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转型为海洋文化体验区。位于布德峡湾的部分远洋航运和造船功能外迁后,依托新入驻的研究中心及科研机构,当地已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海洋科技产业园。下图示意卑尔根城市建成区范围。(1)归纳卑尔根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列举为加强建成区内南北空间联系需建设的设施。(2)指出卑尔根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园的优势条件。(3)简述布吕根码头转型为海洋文化体验区的积极意义。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它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下图示意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位置。(1)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说明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优势。(2)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分析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优势。(3)推测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答案:专题突破练七1~3.1.D2.C3.A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一直以农牧业为主,在农业社会里,土壤的肥沃程度影响人口的居住与迁移;青藏高原东南半壁水热条件较好,土壤较西北半壁肥沃。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条件是制约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青藏高原西北高,东南低,因此“祁吉线”东南半壁热量条件更适宜人类居住。第2题,由表中数据可知,“祁吉线”东南半壁常住人口占比减小,西北半壁常住人口占比增大。主要是因为东南半壁虽然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但毗邻四川、云南和甘肃,人口迁出更为活跃;“祁吉线”两侧人口生育政策并无差别,自然增长不是主要原因,与气候变暖的关联性小。第3题,“祁吉线”西北半壁自然环境更加脆弱,环境人口容量更小,人口增速快将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口增速快,人口空间分布不一定均衡;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增速的快慢改变不了环境人口容量;相对于东南半壁,青藏高原“祁吉线”西北半壁人口数量少,“祁吉线”西北半壁人口增速快于东南半壁不能改变青藏高原人口增长模式。4~5.4.C5.D解析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超大城市中,上海常住人口最多,其次是北京,因此①对应上海,②对应北京,深圳人口规模小于广州,结合选项可知,C正确。第5题,千人床位数(医院)属于医疗资源,中学教师负担学生数属于教育资源,超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且优越,对人口的吸引力非常大,是流动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的重要因素,排除A、B。人均城市综合用水量的大小,是城市水资源是否丰富的重要指标,水资源紧张会限制流动人口转化为户籍人口,排除C。相对于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城市供水来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对流动人口转化为户籍人口的限制最小,D正确。6~7.6.D7.B解析第6题,据表可知,1988~2019年,江东新区用地拓展类型以重点建设区为主;生态恢复区面积小且占比低,生态保护意识不强;侵占农田的面积较大,禁止建设区的面积较小;这一阶段侧重城市快速发展。故D正确。第7题,东寨港附近为近海区域,用地类型未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覆盖了红树林,而红树林是保护植被,受到政府的保护,①④正确;交通并非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整个区域内气候都比较湿热,②③错误。故B正确。8~9.8.A9.A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1982年中心区社会空间结构类型划分为工人集中分布区、机关干部居住区、知识分子集中居住区、农业人口散居区、铁路与水运工人分布区、城乡人口居住交错区,至2000年演变为知识分子与高等职业者居住区、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混住区、城市低收入人口居住区、农业人口分布区、服务物流业的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混居区、一般工薪阶层居住区。表明政策因素对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经济因素对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收入因素、地价因素、环境因素导致了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的分化。第9题,读图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肥市经历了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快速成长阶段,老城区在社会空间结构中一直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1982年形成了“单核+扇形”城市社会空间结构。2000年发展演化为“圈层+扇形+飞地型”社会空间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规划、旧城改造、工业企业外迁以及户籍制度和住房市场化改革,共同推动了合肥市社会空间结构不断演化。与收入差距加大和基本农田保护无关。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10~11.10.C11.C解析第10题,据图分析可知,该类用地面积2007~2014年的扩展强度指数最大值向着郊区方向移动,因此该类用地不断向郊区发展,③正确;城市用地面积扩大,说明城镇化处在加速发展阶段,②错误,①正确;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在城镇化后期,而坦桑尼亚为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整体较低,因此基戈马市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④错误。第11题,由材料可知,基戈马市主要以高密度低层建筑、大量贫困人口自发聚居形式扩展,可推知城市管理效率低,城市污染大;该区域经济欠发达,科技水平低,因此环境承载力小;相对于高层建筑,低层建筑的土地利用效率低。12~13.12.B13.C解析第12题,据图分析,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产业的互补性有关;由图可知,图中行政等级、服务范围、空间距离与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与产业布局相比,它们不属于主要因素。第13题,面对城市收缩应该采取措施振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①正确;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应当和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相协调,而不该盲目加快工业化进程,②错误;吸引农村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盲目建设新城区不利于“瘦身强体”,③错误;城镇人口总量下降,有可能出现了城市中心萎缩的现象,因此要加大城市中心的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分区,④正确。14~16.14.B15.D16.A解析第14题,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该线西南侧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B正确;结合俄罗斯的区域特征可知,“圣图线”以东自然资源也很丰富,排除A;俄罗斯东部受季风影响,降水量也较多,排除C;交通条件不是俄罗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第15题,考查获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审题时需要注意题干的空间尺度。在“圣图线”西南侧区域内,人口高度集中在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城市地区,D正确;乡村地区人口较少,不是人口聚集区,排除A;“圣图线”西南侧多为平原地形,且多数地区不临海,排除B、C。第16题,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导致劳动力不足,且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资金和技术。为促进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俄罗斯需要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接纳一定的外来劳动力,共同开发该地区,①③正确。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寒冷,人口稀少,不适合大规模人口迁入;由图可知,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总体人口分布稀少,且人口已经聚集在几个城市地区,因此进一步推进城镇化不能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②④错误。故选A。17.答案(1)宗族思想浓厚,生育率较高;经济发达,人口流入量大;医疗卫生水平高,人口死亡率低。(2)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大;就业机会多,人口吸引力强;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速得以控制;部分企业外迁,人口迁入量有所下降。(3)劳动力资源丰富度增加,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等。解析第(1)题,受宗族思想的影响,广东省人生育意愿较高,生育率较高;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大量外来人口来此务工,人口流入量大;广东省医疗卫生水平较高,人口死亡率较低,所以常住人口数量较多。第(2)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