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现代汉语语法第一讲课件_第1页
华师现代汉语语法第一讲课件_第2页
华师现代汉语语法第一讲课件_第3页
华师现代汉语语法第一讲课件_第4页
华师现代汉语语法第一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邢福义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

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汉语语法研究已有很久的历史。古代学者,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套用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

约40年。基本倾向是套用国外语法学体系,略加增减修补,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代表人物和著作: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马建忠(1845-1900)别名干,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有四兄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外甥朱志尧是上海求新机器厂创始人。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马氏文通》

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该书以西方语文的语法为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

朱德熙先生《汉语语法丛书·序》说:“《马氏文通》往往因其模仿拉丁文法而为人诟病。其实作为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书,能有如此的水平和规模,已经大大出人意表,我们实在不应苛求于马氏了。只要看《文通》问世二十余年以后出版的一批语法著作,无论就内容的充实程度论,还是就发掘的深度论,较之《文通》多有逊色,对比之下,就可以看出《文通》的价值了。”黎锦熙(1890一1978)

字劭西,湖南湘潭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校长。

1915年黎锦熙提倡白话文并推行注音字母。1916年,他倡导组织了“中华国语研究会”,大力提倡“国语统一”(推行普通话)和“言文一致”(普及白话文)。后来他又认为汉字不适用,改用拼音才是治本的办法,于是创拟和推广“国语罗马字”,研制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草拟汉语拼音字母“双拼制”(草案),1924年出版《新著国语文法》。1919年,他呈请教育部公布39个注音字母作为汉字拼读之用,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授。1920年,他和“国语研究会”的同仁共同努力,促成旧中国教育部下令全国废除小学“读经”,并以语体文取代文言文,实行了言文一致。1922年,他和另外14人组成“汉字简体委员会”。1935年,300多个简化汉字终于问世。《新著国语文法》新著国语文法》是中国语法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白话语法著作,对中国语法学界的影响很大。《新著国语文法》的语法体系,一方面借鉴J.C.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另一方面是在继承了《马氏文通》的说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语法分析方面,主要的标准是意义。

。主要体系:(1)词类包括:①实体词(名词、代名词),②述说词(动词),③区别词(形容词、副词),④关系词(介词、连词),⑤情态词(助词、叹词)。(五类九品)(2)句子成分包括:①主要成分(主语、述语),②连带成分(宾语、补足语),③附加成分(形容词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认为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有对当关系,所以词性随词在句子中的位置而确定,即所谓“依句辨品”。(3)采用了图解法,以便显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全书结构,以句子为中心,确认句子是语法分析的基础,提倡“句本位”语法。(4)复句分为三类:①包孕复句,指一个母句包含子句的句子,如“我不知道他往哪里去了”。②等立复句,如“牙齿时常咬痛舌头,但是它们终究是好朋友”。③主从复句,如“尽管他不来,你也是要去的”。

评价:

胡明扬:《新著国语文法》不仅是一部现代汉语语法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著作,而且也是唯一一部经过了语言教学和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的检验和考验的著作,但是这样一部借鉴了西方传统语法并充分结合汉语实际、充分照顾形式和意义两方面的著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却一再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什么是黎派语法,以为只是一部不值一读的模仿之作.但是1990年电子工业部研制的汉英机译系统在分析书面汉语方面获得的初步成功,证明了黎派语法是基本符合汉语实际的,过去对《新著国语文法》的批判是不公正的,因此对黎先生及其语法著作都有必要进行实事求是、公正公允的再认识和再评价2、引发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70年代末期),

约40年。

基本倾向是引进国外语法理论,用以观察和描写汉语语法事实,生发出比较注重汉语语法事实的语法学系统。代表人物和著作: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194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张志公主编《汉语课本》三、四、五册(1956-1957)中国传统语法的三家新体系: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汉语语法论》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早年贫寒辍学,在家自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通识八国语言。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主要学术成果:王力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国语法理论》(1944)以及《中国语法纲要》(1946)等著作,以《红楼梦》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在20世纪40年代,王力的语法著作和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都对汉语语法研究起了重要的影响。王力对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所作的描写的和历史的研究集中在《汉语史稿》(1957~1958)一书中。70年代末开始修订重写,分为《汉语语音史》(1985)、《汉语语法史》和《汉语词汇史》三书。他的《中国语言学史》(1981)对中国2000年来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做了比较全面的叙述和初步的总结。《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原为王力1938年在西南联大的讲义,后接受闻一多建议,“把它分为两部,一部专讲规律,一部专谈理论,相辅而行”(自序)。朱自清为《中国现代语法》作序。吕叔湘(1904~1998)江苏省丹阳市人。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曾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94年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语言研究涉及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领域,是我国近代汉语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吕叔湘先生的研究重点是汉语语法。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等。吕先生参与撰述并审订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参加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制订工作,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期主编和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的主编。1980年吕叔湘先生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作的《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学术报告中,提出要处理好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为我国语言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吕叔湘先生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强调广搜事例,归纳条理,反对玩弄新奇,游谈无根。他重视语言实际的研究,总是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出发,努力探索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注重对中国语言学传统的继承,而且积极借鉴和研究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重视语言的古今比较和中外对比,在更广阔的视野里不断揭示汉语的规律。《中国文法要略》分上中下三卷,1942年上卷,1944年出中下卷,1956年合为一本修改再版。一代宗师吕叔湘先生的成名之作。高名凯(1911~1965)

福建省平潭人。193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语言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曾历任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研究员,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学教研室主任,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他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汉语语法学研究和普通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两方面。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他的代表作有《汉语语法论》《语法理论》《语言论》。其他一些重要的语言学家:赵元任(1892—1982)江苏常州人,生于天津。1910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有“中国语言学之父”的美名。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

赵元任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语言学是他着力最深的领域,但他同时还兼授物理、逻辑等课程。精通音乐。创作过一百多件音乐作品,为《教我如何不想他》谱曲。中国第一位用科学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调查的学者。《现代吴语研究》、《钟祥方言记》、《湖北方言报告》、《汉语口语语法》等。

丁声树(1909-1989)河南邓州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他以博古通今而著称,他在音韵、训诂、语法、方言、词典编纂等各个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并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曾主持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昌黎方言志》,编录《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与他人合著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汉语音韵讲义》等。丁声树学术创作突出特点是严谨。吕叔湘:“悬格太高,要能颠朴不破才肯拿出来”。季羡林: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千锤百炼的产品,达到很高的水平”。

丁声树与吕叔湘、李荣等合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一书,充分注重语言实际,分析细致深入,例句丰富精当,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法高认为这本书可以算作国内出版的“最好的一本语法书”。朱德熙认为“写得十分精彩”,“把当时语法学界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主宾语问题分析得十分透辟。看起来很浅显,其实里头包含了丁声树对主宾语问题甚至整个汉语语法问题的深刻见解。就当时汉语语法研究的水平说,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头”。50年代三次语法专题大讨论,前两次实际上是对传统语法理论过分偏重意义的检讨。1953一1955年间的词类问题的讨论,否定了单凭意义(概念)标准来划分词类,引进了结构语法的分布理论。1955—1956年间的主宾语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这些都是很大的收获。1957开始的单句复句划分问题大讨论,前两场讨论都在客观上扩大了形式分析法的影响。3、探求期(20世纪7O年代末期—现在),约30年。

基本倾向是既接受国外理论的启示,也注重通过对汉语语法事实的发掘探索研究的路子,追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要人物及著作: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讲义》胡裕树、张斌:《汉语语法研究》邢福义:《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陆俭明:《陆俭明自选集》《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朱德熙(1920~1992),江苏苏州人。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古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清华大学、昆明中法大学、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等知名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他先后担任中文系副主任、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北大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朱德熙汉语语法研究成就巨大。在研究方法上,他批判地吸收国外语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中,不断为语言学研究开辟新途径。他着力运用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探讨汉语问题,带来了重大突破。1961年首先提出变换分析法,并且在国内最早运用这种理论来描写分析汉语句法。1979年进一步提出和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弥补了分析变换法的局限,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方面前进了一步。1985年针对德·索绪尔区分共时的和历时的语言研究方法对国内学界的消极影响,以自己的研究突破共时和历时的严格区分,将横向的各种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纵向的古今语法之间的比较研究和对标准语的研究结合起来,使汉语语法研究走上了全方位的研究道路。在理论上,朱德熙注重和提倡对具体语言事实和具体语法规律的描写分析,提出了关于词的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本质依据等观点。《语法讲义》是系统地阐述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基本观点的一部专著。该书注重实用,分析描写细致深刻,是运用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分析汉语语法结构的一部力作。

胡裕树(1918-)安徽绩溪人,笔名胡附。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现代汉语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在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教学、语言文字辞书编纂等方面著述甚丰,成就卓著,尤其是在词类划分和句法分析方面。代表著作:《数词和量词》、《偏正复句》、《汉语语法研究》(合作)代表论文:1、谈词的分类(合作)2、词的范围·形态·功能(合作)3、句子分析漫谈(合作)4、试论句首的名词性成分5、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合作)6、谈疑问句(合作)7、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合作)8、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合作)9、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合作)张斌(1920-)

湖南长沙人,笔名文炼。现为上海师大语言所名誉所长、博导、博士后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提倡用广义形态区分汉语词类。运用语法、语义、语用的理论分析语子,指出析句的目的是确定句型。对歧义问题曾作系统的研究,对动词的“向”提出与国内学者不同的见解。张斌先生(笔名文炼)曾和胡裕树(笔名胡附)长期合作,在《中国语文》等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了《现代汉语语法探索》、《汉语语法研究》、《中学语法教学》、《处所、时间和方位》等著作,在词类问题、语法分析方法、三个平面理论等方面为汉语语法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张斌先生在《中国语文》等杂志上发表一系列论文,主要探讨语法结构的功能解释,开拓了结合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理解来研究汉语语法的新领域,出版了《汉语语法学》、《汉语语法修辞常识》、《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歧义问题》、《语句的表达和理解》、《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主编)等著作。胡裕树和张斌先生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主要有下列四个方面:一、在词类区分问题上,反对传统语法凭概念或者单凭词形变化分类的观点,主张应以广义形态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所谓广义形态的理论,实际上与结构主义的分布理论相近。二、在析句问题上,反对单纯的成分分析,主张成分分析应同层次分析相结合,以成分确定句法关系,用层次统摄句子分析,凭结构格局确定句型。三、在汉语语法特点问题上,认为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是汉语同印欧语的根本差别,也是汉语语法的一个基本特点,由此产生一系列其他特点。四、在方法论问题上,主张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为指导来研究汉语语法.所谓三个平面,指的是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研究语法,既要区分三个平面,又要把三个平面结合起来。“区分”的依据是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之间有质的区别;

“结合”的依据是三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三个平面的结合,意味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这有利于揭示句子的本质,有利于语言的应用。第一套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后更名大象出版社)1993年出版,由吕叔湘等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了10位中年语言学家:徐通锵、邢福义、陆俭明、刘叔新李新魁、裘锡圭、吕必松、鲁国尧蒋绍愚、李临定邢福义(1935—),海南省乐东(黄流)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邢先生1956年留校任教,当了22年助教。1978年从助教越级晋升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1988年4月起,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所长。1990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现代汉语专业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9年2月,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华中师范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以汉语为教学和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系,出任系主任。代表性著作:1、系列论文集:《语法问题探讨集》、《语法问题发掘集》、《语法问题思索集》、《语法问题追踪集》。(《语法问题献疑集》)2、《汉语语法学》(1996)3、《汉语复句研究》()4、《词类辩难》()5、《邢福义学术论著选》()6、《汉语句法机制验察》()代表论文:1、“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2、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3、小句中枢说4、关系词“一边”的配对与单用5、“兄弟”和“弟兄”6、“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7、说“V一V”8、说“句管控”

治学“三部曲”:第一部曲:“偷学”。从50年代起,花了十多年的时光。第二部曲:“自悟”。进入80年代之后,把重点放到着力于提高自己的悟性上面,着意培养观察问题的敏锐眼光;第三部曲:“有我”。进入90年代以后,把重点放到着力于在科学研究中找到自己上面,追求提出带有个性的见解和主张。其语法研究,可以概括为五个着力点:其一,着力于隐蔽规律的发现;其二,着力于结合逻辑研究语法事实;其三,着力于学术“据点”的建立,强调搞研究要有自己的根据地;其四,着力于理论问题的思考;其五,着力于研究路子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主要学术贡献:1、复句研究。结合逻辑研究复句。复句分类提出“关系出发,标志控制”;建立了新的复句分类体系(三分:因果类、并列类、转折类)。2、词类问题(尤其是词语的归类问题)。3、“三个充分”和“两个三角”4、“小句中枢”说

先生名言: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

先生解释: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眼睛要看着山,心里要想着爬山。但是,上山的路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踩开。山顶不易攀登,成功不靠侥幸。

他在《汉语复句研究》自序中写道:“越研究,问题越多,越有更多的糊涂。……晏殊《玉楼春》中有两句话,我改换了其中的两个字,说成:‘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学问无尽处!’这大概能表明自己现今的心绪。”他还写道:“这本书,总算为自己的复句研究打了个句号,但是,句号只意味过去,却不代表终结。句号放大是个O。往前又是O起点!”

猪往前拱,鸡向后扒。

先生解释:首先,要拱要扒。拱和扒,意味着奋斗求生存,求发展。其次,猪只能拱,鸡只能扒。猪有猪的特点,鸡有鸡的特点,这决定了它们各有各的办法。再次,往前拱和往后扒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怎么样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先生善师于方家,善师于自己。关于动词作状语的文章,1956年12月写一稿,1958年10月写二稿,1990年11月才定稿为《现代汉语的特殊格式“V地V”》发表。他说:我这是自己牵着自己走路。我属猪,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往前拱!”年年岁岁,春夏秋冬。

《海南日报》1998年11月22日发表的散文题目。先生说:春夏秋冬是个时间概念。春夏秋冬意味着一年有四季,四季有十二个月,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天。做什么事,做一天两天,做十天半个月,这还是比较容易的。要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就不容易。这就需要坚持不懈,需要韧性和毅力。先生又说:春夏秋冬又是一个气候概念。春夏秋冬意味着有春天也有夏天,有秋天也有冬天,有鲜花和温暖,也有冰雪和严寒。这就要求能够应变,经得起各种考验。

《说说做学问》1、做学问,要找到自己。2、做学问,要总体发挥。为学素养:厚实基础+惊人毅力+灵敏悟性+有效方法+良好学风。3、做学问,不是做广告。为人第一,为学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4、有所不学,学无不成。治学四论:1、处处留心:做学问的起点。西安饺子馆的吉祥饺,1(一帆风顺),2(好事成双),3(三英举义),4(四季常青),5(五谷丰登),6(六六大顺),7(七星伴月),8(八仙过海),9(天长地久),10(十全十美),0(无忧无虑)。2、既学又问:敲响学术的大门。要尊重教科书、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3、找到自己:要了解自己的缺点,更要了解自己的优点。读好一本书,厚书读薄,薄书读厚;写好一篇文章。4、追求自立:在学术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关评价:邵敬敏:邢福义的语法研究扎实、细致,常常能以小见大,发人深思。他的研究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重事实,着眼于生动活泼的语言事实;重归纳,在归纳的基础上演绎。(二)重结合,尽量使语法研究有机地同逻辑修辞相结合,使语法形式同语法意义密切结合。(三)重微观研究,脚踏实地地进行细致具体的专题研究……然后考虑宏观研究,以建立自己的语法体系。

林玉文:长于事实的细心发掘和精心描写是邢福义语法研究的鲜明特色,并且注意营造自己的学术“根据地”——复句研究,使自己的研究与众不同。陆俭明(1935—)江苏吴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代表著作:《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合著)、《陆俭明自选集》。代表论文:1、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2、“还”和“更”3、分析方法刍议4、关于定语易位问题5、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6、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7、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8、周遍性主语句及其他9、说“年、月、日”10、同类词连用规则刍议11、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研究特色:1、研究视野比较开阔;2、注意吸收国外一些最新的语言理论,结合汉语事实进行研究;3、最语言现象观察细致,善于抓住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描写和分析,并体现出方法论的意义。陆先生谈培养学生: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不断教导学生,不要盲从迷信,特别不要以为权威书说的都是对的;二是要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死读书,要勤于思考,联系实际,不断思考"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才有可能发现问题。不盲从和勤于思考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不盲从的人一定是勤于思考的人,勤于思考的人就不易犯盲从的毛病。

刘叔新(1934-)

广东惠州人。1957年在南开大学中文系留校工作至今,1959年到北大进修,师从著名语言学家高名凯、岑麟祥。主要著作有:《汉语描写词汇学》、《语义学和词汇学问题新探》、《语法学探微》、《词汇研究》、《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等。李临定(1932-)笔名李士重,山西永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著作:《现代汉语句型》、《汉语比较变换语法》、《现代汉语动词》。代表论文:1.“被”字句2.宾语使用情况考察3.施事、受事和句法分析4.动词的宾语和结构的宾语5.主语的语法地位6.语义的隐含性和制约性7.如何分析汉语句子8.句型范畴这一年龄段,还有很多重要的汉语语法学家,如:范继淹——人机对话范晓——三个平面和动词研究陈建民——口语语法研究范继淹(1925-1985)重庆人,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代表成果在他去世后以《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结集出版。

他的语法研究的主要特点:(一)广泛吸收国外现代语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但是做到了“洋为中用”,兼收并蓄。(二)强调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注重探求两者之间的对应规则。(三)语法研究紧密配合人机对话的研究,提出了“多重网络理论”和“多通道综合理解程序”。1980年成功试验了我国第一个语言型的人机对话系统。范晓(1935-)上海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研究的主攻方向为汉语语法学。他积极倡导“三个平面”的理论。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地阐释三个平面的理论并用此理论来研究汉语语法的专著《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还以三个平面为纲出版了《语法理论纲要》。他主张在语法研究中要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这个理论受到语法学界的普遍关注。他对汉语的动词也有深入研究。先后主持撰写了《汉语动词概述》、《动词研究》、《动词研究综述》等书,并发表了《汉语动词的“价”分类》等一系列学术论文。对汉语动词的性质特点、内部再分类以及动词的配价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推动了汉语动词和汉语配价语法的研究。他对汉语的句子分析及其类型问题也有深入研究。发表了《谈谈析句问题》、《句型、句模和句类》、《略说句系学》论文,还出版了《汉语的句子类型》一书。

陈建民(1935-2004)广东汕尾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汉语语法、汉语口语、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著有《汉语口语》、《现代汉语句型论》、《语言文化社会新探》、《说话的艺术》、《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等15种,是我国文化语言学三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担任全国汉语口语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

由季羡林先生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包括:《黎锦熙选集》《王力选集》《吕叔湘选集》《胡裕树、张斌选集》《朱德熙选集》《邢福义选集》《陆俭明选集》第二套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1999年,由郭锡良等16位老一辈著名语言学家推荐,差额评选出10位年龄当时在45~60岁之间的著名语言学家,结果依次为:江蓝生、马庆株、沈家煊、唐钰明、项楚、潘悟云、李家浩、游汝杰、张振兴、邵敬敏马庆株(1942—)

天津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汉语专业研究生,导师为朱德熙、林焘,现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代表性成果:1、《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2、《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3、《语法研究入门》(和吕叔湘主编)重点论文:1、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2、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3、结构、语义、表达研究琐议4、现代汉语的双宾语构造5、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6、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7、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沈家煊(1946-)浙江吴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国际汉语学会会长、《中国语文》和《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英语播音专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师从赵世开先生。主要论著:1、“差不多”和“差点儿”(1986)2、句法的象似性问题(1993)3、“有界”与“无界”(1995)4、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1997)5、“在”字句和“给”字句(1999)6、转指和转喻(1999)7、说“偷”和“抢”(2000)专著:《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主要译著《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现代语言学词典》。邵敬敏(1944—)宁波人,暨南大学教授,博导。语法研究兼有南北之长:既有北方学者的稳健、扎实,讲究语言事实的收集和提取,同时又有南方学者的机敏、轻灵,追求语言理论的创新,主张语言的立体研究。主要著作:《汉语语法学史稿》,《汉语语法立体研究》,《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代表论文: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2、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3、“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4、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5、“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初探7、论汉语语法的语义双向选择性原则研究特色:1、既注意事实挖掘,也注意理论探求;2、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注意加强动态分析;3、重视汉语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上海方言语法研究;4、特别重视语法意义在语言研究中的特殊作用,在语义指向、语义特征、语义范畴、歧义分化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见解;5、在语法学史和语法学评论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廖秋忠(1946-1991)台湾嘉义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语言学博士。1978年回到大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工作。生前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全国台联副会长、台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国外语言学》主编、研究员等职。他在中国开创了篇章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研究,留下三十多篇论文,《廖秋忠文集》1997年获吴玉章一等奖。学生代表:徐赳赳、杨成凯、张伯江、陈章云

廖秋忠与詹志芳主要论文:1、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的参考点2、现代汉语中动词的支配成分的省略3、篇章中的框-棂关系与所指的确定4、现代汉语篇章中指同的表达5、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6、篇章中的管界问题7、篇章中的论证结构8、物体部件描写的顺序9、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10、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目前比较活跃的中年汉语语法学者(举例):北京:李宇明、崔希亮、袁毓林、沈阳、郭锐、吴福祥、刘丹青、张国宪、张伯江、胡建华上海:张谊生、戴耀晶、齐沪扬、陈昌来武汉:徐杰、储泽祥南昌:陆丙甫国外:陈平(昆士兰大学)、石毓智(新加坡国立大学)、陶红印(加州)、冯胜利(哈佛)

李宇明(1955-)河南泌阳县人,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主要成果:《儿童语言的发展》、《理论语言学教程》(主编)、《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语言的理解与发生》、《汉语量范畴研究》等著作10余部,在多种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

崔希亮(1960-)吉林省怀德县,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2005年6月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代表论著:1、《语言理解与认知》(专著)2、论”连...也/都...”结构的多重语言信息3、人称代词修饰名词时”的”的隐现问题考察4、汉语”连”字句的语用分析5、汉语“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6、“在”与空间方位场景的句法表现及语义映像袁毓林(1962-)北京大学教授。著作:《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袁毓林自选集》、《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主要论文:1、“者”的语法功能及其历史演变2、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3、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4、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5、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6、流水句中否定的辖域及其警示标志7、一个汉语词类的准公理系统

刘丹青(1958-)无锡人。《中国语文》副主编,社科院研究员、副所长。1997-2000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师从徐烈炯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以跨语言方言的语言共性及类型学研究见长。主要著作:《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主编)《话题的结构与功能

》代表论文:☆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汉语中的框式介词☆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研究☆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冯胜利(1955-)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7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陆宗达先生主修《说文》及训诂学。1982年毕业留校,1986年赴美从拉波夫等学社会语言学、历史句法学以及韵律学;1995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9年在堪萨斯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任助教授,1999至2003年在该系任副教授。2003年至今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任中国语言习用教授、中文部主任、和哈佛北京书院主任。2005年任北京语言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所开创的汉语韵律句法学,被评为是基于汉语语言事实和特点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代表著述:《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汉语韵律句法学》《汉语韵律语法研究》《汉语书面语体初编》主要以形式派的研究理论以及节律音系学的研究理论为基础,研究汉语韵律对汉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