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和解析)_第1页
2023年安徽省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和解析)_第2页
2023年安徽省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和解析)_第3页
2023年安徽省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和解析)_第4页
2023年安徽省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414页,共=sectionpages1616页第=page1313页,共=sectionpages1616页2023年安徽省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胡曾《汴水》)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唐•皮日休《汴河铭》)

D.“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元•脱脱《宋史》)公元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的正确结论是()A.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

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

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

D.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A.繁荣而短暂 B.实现了统一 C.统治者残暴 D.大运河开通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621年,魏征归顺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这说明唐太宗()A.轻徭薄赋 B.简法轻刑 C.选贤任能 D.恩威并施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表明武则天()A.非常爱惜人才 B.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C.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严厉打击敌对贵族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了很多教训,最主要的是()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完善科举制度

C.兴科举,大办学校 D.为君之道,必先有百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说明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和亲”是当时最有效的策略

C.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D.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作《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C.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民族交融,相互学习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下列哪一语句是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唐朝对吐蕃的和亲政策 B.松赞干布时就与唐结亲

C.尺带珠丹感恩唐朝皇帝 D.汉藏关系密切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路线人物内容结果唐→天竺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唐→日本鉴真6次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A.文化繁荣

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

纵贯欧亚

C.双向交流

兼容并蓄 D.国力强盛

威震四海滕州新闻网2016年3月11日文章: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唐朝灭亡后,“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该材料描述的是()A.辽夏两宋的争战 B.安史之乱

C.五代十国的更迭 D.黄巢起义“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这充分表明安史之乱()A.是争夺帝位的斗争 B.导致了边疆地区不稳

C.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所造成的 D.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段材料中归纳的起义原因不包括()A.政治腐败 B.赋税沉重 C.民不聊生 D.自然灾害唐太宗曾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誎则圣.”这说明他()A.鼓励手工业发展 B.善于纳谏

C.身为人君,不讲道理 D.关心百姓生活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描写了“啼妆”的特点:“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A.城市商业的繁荣 B.诗歌创作的丰富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妇女地位的提高如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高大雄伟的骆驼,四肢强劲有力,驼首上扬,仰望长空。四个人俑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右侧前乐俑着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乐舞俑正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这件乐舞俑折射出唐朝()A.边疆巩固

B.国力强盛

C.兼容并包

D.重文轻武史学家吕思勉说:“进士科是始于隋的,其初尚系试策,不知什么时候改试了诗赋,唐时,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这一变化导致了()A.隋朝短命而亡 B.唐诗繁盛辉煌 C.市民文化兴起 D.科学技术发展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大船)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材料反映出唐朝当时()A.民族和睦 B.商贸繁华 C.政治清明 D.艺术多彩科举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其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计,历代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科举考试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这表明科举制度()A.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B.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C.为历朝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D.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表现了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愿望是()A.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 B.希望唐都长安恢复昔日繁华景象

C.希望推翻唐朝的腐朽统治 D.希望朝廷早日平息“安史之乱”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618年,隋炀帝在长安被叛军杀死,标志着隋朝的灭亡。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唐朝时,日本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错误:______

订正:______。唐朝时期,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李白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历史,有“诗史”之称。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唐太宗(1)根据材料一,说明他弃法崇儒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是怎样从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方面实践“以仁义为治”的。

材料二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

——摘编自《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2)根据材料二,分析武则天推行的政策对唐朝后来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唐玄宗在京官中选择有才识的人,出为都督、刺史;在都督、刺史中选择有政绩的人为京官。开元四年,玄宗还在殿廷亲自复试吏部新放的县令,把其中不合格的40余人斥退,放归学问。(3)材料三反映了唐玄宗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什么观念?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个国家强盛的原因是什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亲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材料二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作为及影响?(2)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所作所为带来的不同结果给我们什么启迪?(3)由材料二看出,唐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状况?由此带来了什么后果?在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之间交流空前。七年级(1)班同学以“唐朝中日交往”为主题展开探究,请你也参加进来!

【回忆学习之旅】

资料记载,当时的遣唐使团船只其实很小,长33.6米,宽9.2米………四艘船至少有600人,但是最终能侥幸抵达中国的,可能只有150余人,其余的都成了这些成功者的“殉葬品”。(1)旅途如此艰辛,遣唐使为何还要前往中国?有人认为,遣唐使“把中国搬到了日本”。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传承东渡精神】

某著名学者曾说,对于我们国人而言,鉴真大师惊天地、泣鬼神的东渡成功,其贡献远不止大师在日本的成就,更多的是促进了中日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可贵的执着、无私奉献精神。这是最可贵的、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2)为何鉴真大师在中国和日本都有着崇高的地位?结合材料说说“东精神”的含义。

【比较两国货币】如图。

(3)如图两种钱币有何相同之处?从中你能得出中日交往的什么信息?

【揭秘交流原因】(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日交往密切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据题干选项,结合所学可知,“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中胡曾只看到了开凿大运河的劳役繁重,造成了隋朝的灭亡;胡曾对隋朝大运河持完全否定态度。

故选:A。

本题以“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掌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开凿的时期、内容与影响。

2.【答案】D【解析】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反映的就是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的史实。

故选:D。

本题考查隋朝灭亡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隋朝的暴政.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隋朝581年建立,618年灭亡,存在时间短暂;隋朝经济繁荣,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故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繁盛一时的隋朝,理解隋王朝的特点。

注意识记和理解隋朝的特点,识记相关的知识点。

4.【答案】A【解析】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5.【答案】C【解析】根据“魏征归顺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可知唐太宗使用曾经是敌对阵营的人才,看重的是魏征的才能,这说明他用人选贤任能。

故选:C。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用人。唐太宗善于纳谏,重用人才。

掌握唐太宗用人的史实及影响。

6.【答案】A【解析】根据“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可知,材料反映武则天非常爱惜人才,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武则天,知道武则天重用人才。

本题考查武则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解析】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的治国思想是以民为本,他认为为君之道,必先有百姓。为此,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知道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了很多教训,最主要的是为君之道,必先有百姓。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和汉族是一视同仁的,说明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促进了当时民族关系的友好发展和交流,维护了国家的统治。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

9.【答案】D【解析】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据题干“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说的是少数民族学习中原人种植农作物;“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说的是中原人学习少数民族音乐、骑射等,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相互学习,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题干关键信息“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以及事例。

1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说明隋唐时期,宫廷宴乐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舞,体现出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C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文化艺术的兼容并包。掌握隋唐文化艺术的特点。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对“开元盛世”的描述,意思是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A项正确;“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朝的孟郊写的七言绝句《登科后》,排除B项;“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摘自《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排除C项;“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出自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唐玄宗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12.【答案】D【解析】“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唐朝唐中宗时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所以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汉藏关系密切.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3.【答案】C【解析】唐朝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玄奘西游,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很大。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相互影响,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故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理解文化交流的特点.

识记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总结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4.【答案】B【解析】唐朝末年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影响中央财政收入,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最终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其中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故选:B。

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危害,知道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危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解析】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所以材料描述的是五代十国的更替。

故选:C。

本题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五代十国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点。

16.【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西边吐人机而入”“安四镇随之全部丧失”等信息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导致了边地区不稳。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1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可知材料反映出的是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但自然灾害在材料内容没有涉及。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唐朝由盛转衰。

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表现。

18.【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唐太宗”“受誎则圣”,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知识点,应把握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措施.

解答本题应熟记唐太宗采取的政治措施.

19.【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本题考查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解题关键是理解: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0.【答案】C【解析】题目的给出的关于这个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西域人说明当时民族融合,具有兼容并包的社会局面,而乐舞俑说明艺术繁荣,这个精美的唐三彩也能反映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的是盛唐的社会气象。要掌握盛唐的社会气象的背景和表现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1.【答案】B【解析】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与科举考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密切关系。唐玄宗时期完善科举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一变化导致了唐诗繁盛辉煌。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科举制度中“进士科”的准确理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信息进行准确解读、分析、判断的能力。

22.【答案】C【解析】唐代中央有三省即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就一分为三了,便于皇帝加强集权。所以钱穆说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郡县制是地方上的政治制度,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内阁是宰相被废除后实行的一项制度。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

本题要明白三省六部的内涵才能做对。

23.【答案】B【解析】材料“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触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意思是:天下所有的渡口,聚集着航行的舟船,庞大的巨轮船队,动辄就是成千上万,(载着货物)贸易往返,没有早晚之分,一直都像白天一样热闹。这段文字说明的是,在唐代期间,水运发达,货运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交易非常繁忙。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把握能盛唐的社会气象的表现和影响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盛唐的社会气象的相关史实。

24.【答案】C【解析】科举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其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计,历代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科举考试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这表明科举制度为历朝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2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知,这是要推翻唐朝的腐朽统治,故C符合题意;

起义前的黄巢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杜甫希望唐都长安恢复昔日繁华景象,李隆基希望朝廷早日平息“安史之乱”,均不符合题意,故ABD排除。

故选:C。

本题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为切入点,考查唐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理解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愿望。

26.【答案】长安,江都【解析】根据所学可知,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标志着隋朝的灭亡。故错误,长安改为江都。

故答案为:

判断:长安;改正:江都。

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再现能力。熟练掌握隋朝灭亡的相关知识。

27.【答案】日本;新罗【解析】唐朝时,与新罗关系密切,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货物的首位.

故答案为:

错误:日本;订正:新罗.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知道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货物的首位.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8.【答案】√,√【解析】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

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9.【答案】×,把“李白”改为“杜甫”【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淳朴厚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把“李白”改为“杜甫”。

本题主要考查杜甫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杜甫的诗歌特点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杜甫的相关史实。

30.【答案】【小题1】原因:唐太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