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基础落实一北魏孝_第1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基础落实一北魏孝_第2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基础落实一北魏孝_第3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基础落实一北魏孝_第4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基础落实一北魏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基础落实一北魏孝(2)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

。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均田制租调制2.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年正式迁都

。难点突破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1)平城天气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2)平城地理位置偏僻,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3)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洛阳3.移风易俗(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

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门阀制度(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先进文化与制度重点讲解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是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④民族融合的适宜环境。二、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1)阶级矛盾尖锐。(2)

局面形成。2.庆历新政

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

、富弼等人进行改革,施行新政。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积贫积弱范仲淹(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

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3)免役法:又称

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高利贷募役(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

,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地主也不例外。这就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6)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市易务官僚2.强兵之法(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2)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3)将兵法:在北方各路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将1人。“将”成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3.取士之法(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

,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

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2)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3)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明经诸科经义(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支持下,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四)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改善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变法以后,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政府府库储存的货物,可供政府20年的财政支出。可是,有些变法措施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积弱局面的改善王安石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辨析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不同点背景商鞅变法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浪潮中;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根本目的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并未触动封建社会的根本制度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改革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都得到王权的全力支持,内容触及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个人命运基本相同;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命题视角考向探究(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由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社会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从改革的曲折性、复杂性及对先进文化的学习等角度进行考查将是未来高考的重点。(2)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北宋积贫积弱的背景可以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进行考查。(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影响、失败的原因、留给后人的启示等都是考查的重点,该部分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多发地带,2011年的备考仍不可忽视。例题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

“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材料二

“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如律。”材料三图一北魏服饰变化图二北魏孝文帝出行图(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在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2)试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3)结合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分析导致其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理解运用的能力。第(1)题,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人民起义”、“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概括总结改革前北魏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第(2)题,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概括得出。第(3)题图片反映了鲜卑族服饰汉化,结合所学回答原因和影响。答案(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2)实行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3)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的结果。影响: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例题2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今天的深化改革有极强的启迪意义。因此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对变法的评价是高考的重点所在。解答第(1)题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题从材料信息中得出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即可。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课时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完成:(1)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解析由材料中“九年(公元485年)”“《魏书·食货志》”可判断是孝文帝改革中实行的均田制,它是把国家掌握的荒地或无主的土地进行分配;“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说明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进,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反映了民族间的融合。“影响”从对民族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方面分析。答案(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答出3点即可)(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答迁都洛阳,阻力重重)。(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2.(2008·广东,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解析本题从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土地分配制度的内容入手,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回答第(1)问时,可联系变法的背景,归纳不同时期土地分配方式的相同之处。回答后两问时一定要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和评价。由于孝文帝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分析影响时要注意突出其积极方面。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3.(2009·广东单科,3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了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第(1)题主要考查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学生只要把所学知识归纳复述出来即可。第(2)题是考查学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阶级分析法、辩证分析法(一分为二)。方法相同但角度和立场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第(3)题评价历史事件要做到客观全面,论从史出,不能绝对化、简单化。答案(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4.(2009·辽宁、宁夏文综,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续资治通鉴》等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务,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宋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制度规定的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解析(1)问注意是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注意依据材料概括。(2)问材料一体现的背景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土地兼并加剧。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5.阅读下列材料: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请完成:(1)他们对理财问题的争论,其实质是什么?(2)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3)王安石推行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结果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围绕理财措施的争论,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双方各自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实质是要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