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技巧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_第1页
诗词鉴赏技巧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_第2页
诗词鉴赏技巧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_第3页
诗词鉴赏技巧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_第4页
诗词鉴赏技巧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诗词鉴赏技巧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诗词鉴赏技巧初中诗词鉴赏技巧中考诗词鉴赏技巧

诗词鉴赏网权威发布诗词鉴赏技巧,更多诗词鉴赏技巧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诗歌的表达技巧,又称诗歌的艺术手法。它是在举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或手法。一般包括五方面: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行文布局、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表达方式

在现代作品中,根本的表达方式有表达、描写、说明、探讨、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描写、抒情将在下文讲解)

二、表现手法

1、渲染。诗歌中的渲染就是加浓形象,即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渲染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话可以了结的,诗人却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通过渲染,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心绪活生动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

2、陪衬。即烘云托月,在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通常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陪衬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

李白有《听蜀僧睿弹琴》一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听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此诗末两句写由于潜心听琴,不知不觉间,碧山已为暮色掩盖,秋云也重重地暗下来。它从一个侧面陪衬出蜀僧睿琴声的巧妙和琴艺的非凡。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清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陪衬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侧面描写方法中,除了用旁观者的回响举行陪衬之外,用彼物来衬托此物(即通常所说的衬托)也是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时也被称为陪衬。衬托有两种:

①正衬:用一致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

②反衬:以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以美衬丑等等。

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常年悲倦游。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比较。诗歌中的“比较”,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譬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表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快乐;另一幅那么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过去的告成、喧嚷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过去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概括的景物作了鲜明的比较,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比较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比较”和“衬托”的识别在于:比较是相反或好像的两种事物彼此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比较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清晰。

5、象征。借助某一概括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哀伤

6、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相对,那么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其次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沛,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恬静。

7、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前者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彼此衬托,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后者指虚与实二者之间彼此联系,彼此渗透与彼此转化,以达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好处是,①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供给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开又不得不分开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落莫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陪衬,从而突出的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③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猛烈的比较,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昌盛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比较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④可以使作品的布局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猛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沉重的感慨,凝结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可怜。

8、用典。有引用前人诗句和用事两种。前者即“引用、化用”,可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后者指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猛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好处是,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巩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需要了解的身世,熟谙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5个典故。

9、联想和想象。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高明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调的别致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0、托物言志、感物抒怀。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探讨表达出来。特点是,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一般兼用了“象征”手法。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妩媚各占春。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两首,分别用“梅花”“杏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固执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

11、借古讽今。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情方面的阅历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借鉴。借古是为了讽今,观今鉴古,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

如李商隐的《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此诗讽咏隋炀帝奢靡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花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比较,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然而全诗无一探讨之语,于风华流美的表达之中,暗寓沉重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另外常见的表现手法:类比、悬念、设问、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抑扬结合、画龙点睛、跌宕起伏、委婉含蓄、卒章显志、开门见山、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远近上下相结合等。

三、行文布局

诗歌中常见常考的行文布局主要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景结情、无理而妙、翻由于果等。

1、开门见山。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一二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与“客行”的凄怆,统领全篇,概括性很强。

2、卒章显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两句,写出梦慨叹:蔑视权贵。透露全诗主旨。又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切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透露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3、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又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心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心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4、以景结情。诗歌在探讨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结果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衬托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又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5、无理而妙。“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其云:“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令》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

古诗中的“无理而妙”包括两种:一是事理上的“无理而妙”。指违反一般生活处境及思维规律,以“无理”的描写和表达,更深刻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个人感情。二是语词上的“无理而妙”指描写事物时用词不合常意,却颇有意蕴。李益的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6、翻由于果。翻由于果,简朴地说,就是颠倒因果。一般来说因果倒置是错误的,但古诗里的翻由于果,是为了添加一种意趣,所以有其合理性和艺术价值。翻由于果的技巧,可使诗歌环环相扣,句句相承,极尽曲折之妙,添加了诗的意趣。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初春节令,雪花飘动,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理由,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由于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由于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

四、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常考的修辞有比喻、对比、比较、衬托、用典、对偶、反问、比兴、借代、双关、通感、互文、列锦。(详情见语文根基手册)

五、抒情方式

(一)抒情手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情说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大气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是属于间接抒情的一种。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想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例如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借景抒情又分为: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移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欲扬先抑)。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调。例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心赞颂和诗人的高度自信。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悲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此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例如杜甫的“好雨知节令,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么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讥讽时事,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或知音难觅、孤独落莫、前途渺茫,或慨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或敬仰大自然、渴望归隐田园,等等。抒情含蓄而自然,又充分表达情感。

6、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情来讽喻当朝。例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与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比较,把肃穆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概括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二)情与景

在古典诗歌中,情和景的交融有以下几种形式:

1、情随景生,也叫触景生情,古人也称“无我之境”,诗人写作之前没有什么情思意念,只是偶然遇到某种景物,忽有所悟。于是某种情思油然而生,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诗人孤身远客在这明月如霜的秋夜,产生了思乡之情,可以说这愁思是因窗外的月色而引起,并与月下风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意境,这正是情随景生。

2、缘情写景,也称移情入景,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带着猛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景物,并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用清代学者王国维所说就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调”,如杜甫《春望》中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中的花、鸟就带着诗人鲜明的主观情感。

3、寓情于景。有些诗,全篇不露丝毫情意,的思想感情完全附着于景。乍看起来句句写景,而实际上“一切景语皆情语”,且看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全诗都是写景,诗人的思想感情始终含而不露。但诗人给我们呈现的一幕幕湖光山色的图画,四处点染着诗人的喜悦之情。波光涟漪的柳湖,垂柳掩映的孤山,檐牙错落的建筑,加上夕阳晚照,红砖绿瓦,金光明灭,诗人离开朝廷,远避“牛李党争”后的轻松高兴的心情跃然纸上。

4、景略情浓。这与寓情于景恰好相反,全篇都是直抒胸怀,看起来好象是有情而无景,不具有诗的意境,实际上在浓郁的直接抒情中,景虽然略了,但意境却很完备,如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高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寂寞落莫,悲从中来,叹自己生不逢时,而怆然流泪。读这首诗,面前仿佛展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凄怆的诗人形象,因而读者深深为之感染。

5、情景分列。在一首诗中,情与景的畛域有时分得很领会,先情后景或先景后情。外观上看来情与景的结合貌似不够缜密融洽。实际上,情与景彼此衬托,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形似分开实那么一致,如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莫非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词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弥漫诗的情趣,春的活力,爽人耳目,沁人心脾。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诗人灵感顿发,于是下阕中迸发出诗人感奋的探讨: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辉,在这里,“情”“景”相为表里,融为一体。

总之,在诗歌创作中,情与景关系特别紧密,情语缘景语而厚,景语因情语而活,情景交融,意与境浑,这是古今诗歌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样也就成了我们鉴赏诗歌所务必抓好的一把钥匙。

六、描写手法

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画画面,赋形写意,不事陪衬,不施色调。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切实有力的笔触,明快干脆的语言,简朴平易的文字,明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外形、光暗(声响)等,以表现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画,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陪衬的写作手法。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节令,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其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茫、色调迷离的空气。

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轻易引起联想的概括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好像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概括事物来示意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概括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概括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固执,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宝贵、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5、陪衬陪衬是用水墨或色调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边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成突出本意的目的。

6、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诗歌中那么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更加留神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