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_第1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_第2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_第3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_第4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学科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1教时总第1个教案

执教者:陆云美

教学内容:书P1-2的例题,完成“想想做做”的1〜4

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

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

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

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

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

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1.谈话:这几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月星小区最近新

建了一些楼房,可漂亮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2.出示情景图,并出示文字:月星小区有15幢楼,

平均每幢楼住14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问:从题目里你知道哪些信息?求月星小区一共住

了多少户,你会列式计算吗?

3.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笔算。

4.集体反馈并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5.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探究交流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引入新课。思

谈话:假如把上题的平均每幢楼房住14户改为平

均每幢楼房住144户,(出示例题)你能算出月星小区

一共住了多少户人家吗?

2.启发思考。

问: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指名口述算式,

教师同时板书:144X15=)

(可能有同学列15X144这样的算式,也应给于肯

定)

3.激励探索。

问:你能用自己已有的笔算乘法的经验独立尝试列

竖式计算吗?

⑴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⑵小组交流算法。

⑶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算式:

144

义15

720

144

2160

⑷让学生口述答句,教师板书。

4.总结算法。

(1)问:今天学习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你们能总结出计算方法吗?

⑵学生小组内讨论。

⑶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

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

加。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二)拓展练习,深化理解思考与调整: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竖式计算练习。

⑴指名板演,完成后及时反馈。

⑵指名说说中间一题的计算过程,明确乘数中间有零

时应怎样计算。

提醒学生:零乘任何数都得零!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找错改错练习。

⑴让学生在书上独立找错改错。

⑵小组交流,找出错误原因,并认真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⑴学生默读题目,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并独立在书

上填写结果。

⑵组织交流:你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计算总价的?

(单价X数量=总价)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还可以写出哪两个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⑶全班反馈计算有无错误,共同订正。

三、反馈完善

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通过自己思考,小组合作

交流获得并掌握了乘法的新知识。谁能告诉大家,你学

到了什么新本领,谁来提醒大家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1页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44X15=2160(户)

144相同数位要对齐

X15

720

144

2160

答:月星小区一共住了2160户人家。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学科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第2教时总第2个教案

执教者:陆云美

思考与调整:

教学内容:书P2—3“想想做做”第5〜10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正

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计算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体验

乘法计算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

计算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

教学程序:

一、知识再现

笔算144X15

结合题目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⑴出示第一组题目:21X421X40210X4

学生口算,问:这组题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是先算“21X4”,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

小结口算方法:可以先算0前面的,再看乘数末尾有

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2)出示后三组题目:60X943X212X40

600X820X3470X20

60X503X2303X90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2.竖式练习(“想想做做”第6题)

⑴出示第一列两个题目,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完成在练

习本上。思考与调整:

⑵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指名一题说说计算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综合练习

⑴“想想做做”第7题。

指名读题,分析题意。

问:怎样算京沪铁路的全长大约多少千米?你是按怎样

的数量关系计算全长的?(速度X时间=路程)

顺带复习一下另外两个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计算的正确率。

⑵“想想做做”第8题。

学生读题,问: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人均月收入”“人均年收入''分别是什么意思?

要解决所提的问题,你准备选择哪几个信息呢?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答呢?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思路。

(3)“想想做做”第9题。

指名读题,思考可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不同解法。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

书:

①115X45=5175(个)5175<5300

②53②+45=117(个)....35(个)117>115

③5300+115=46(个)....10(个)46>45(所

以不能打完)

4.思考题。

出示两个竖式,学生分析题目的恃点。

引导学生根据对笔算过程的理解以及竖式中已知数的

特点进行推理,可独立或合作解决,教师巡视完成情况,集

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通过思考与调整:

多次的练习有什么体会,或者说有什么好的方法,一起

交流交流。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3页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①115X45=5175(个)5175<5300

②5300+45=117(个)35(个)117

>115

③5300+115=46(个)....10(个)46>

45

所以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

11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学科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⑴第3教时总第3个教案

执教者:陆云美

教学内容:书P4-5的例题,完成“试一试”和“想想做

做”的1〜5题。思考与调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

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

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

依据。

课前准备:小黑板

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1.谈话:昨天课上我们计算了月星小区一共有多少住

户,今天我们继续去月星小区参观。(出示例题)

问: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些什么?

2.问: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区每天

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小区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

多少克?)

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交流

(~)自主探究,交流算理

1.探究850X15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问:“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这

个问题怎样解决?思考与调整: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850X15=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

况。指定竖式写法不同的两人板演。

⑵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问:这两种方法都对吗?哪一种简便?为什么可以

这样写?

⑶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

再根据一个乘数的末尾有1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1

个0。

2.教学“试一试”。

(D问:解决“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

少克”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0X20=

⑵学生尝试做题。

⑶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⑷指定用简便算法的学生板演算式。

问:170的后再应该添几个0?为什么要添2个0?

85:0

义2.0

170

(5)170后面添的两个0应该怎么对齐?

(6)小结:两个乘数末尾都有。的乘法,可以先用0

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共有2个0,就

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

3.迁移训练。

出示:明月小区共有800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

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小组中说说你是怎么想

的。思考与调整:

列式:800X20

如果要求用口算,可以怎么算?

如果要求用竖式计算,数位应该怎么对齐?

全班交流并总结:像这样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

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

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二)迁移巩固,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

积末尾0的个数时怎样确定的。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18X400这题是怎么列竖式

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问:你能口算出这两组题的得数吗?

指名说得数,集体订正。

问:每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能总结出这类题目口算的方法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表,填完后小组内讨论:把后面四栏同

第一栏比较,分别说说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

倍、100倍、1000倍,积也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

1000倍。

三、反馈完善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板书课题)

这类题目如何计算?你还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4页

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⑴

850800

X20X20

1700016000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学科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⑵第4教时总第4个教案

执教者:陆云美

教学内容:书P6“想想做做”的第6〜10题。

教学目标:思考与调整:

1.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计

算,掌握几百乘几十、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和几百

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和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

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口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口算方法的理解。

课前准备:小黑板

教学程序:

一、知识再现

结合207X40270X40说说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

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1)“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第一组题HX6011X600110X60。

问:这组口算题有什么联系?11X60可以怎样算?

其余两题呢?(都可以先算11X6,然后在积66的末尾

添一个或两个0)«

②问:是不是这样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算呢?

出示第二、三两组题:20X3213X30

200X3213X300

20X320130X30

(第二组都可以先算2X32,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一

个或两个0;第三组都可以先算13义3,然后在末尾添思考与调整:

一个或两个0)0

问:通过这三组题的口算,你有什么发现?(转化

成几十几乘几)

③出示第四组题50X4050X400500X40。

问:这一组题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口算,比较算法。

(转化成表内乘法口算)

(2)“想想做做”第7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适当提问部分题目的口算思

路交流算法。

三、综合练习

1.竖式练习。

“想想做做”第8题的第一组:207X40270X

40。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检查。

问:这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2.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要解决书上及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需要选择哪些

相对应的条件?

3.拓展练习。

“想想做做''第10题:□□'□□=1600□□

X00=2400

问:积的末尾有几个0?根据刚学的知识,可以填

哪些数?有信心完成吗?

学生独立完成,有没有不一样的解法?

①20X8040X4032X50

②30X8040X6048X50

四、反思总结:

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6页。

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X□□=1600□□义□□=2400

20X8030X80

40X4040X60

32X5048X50

11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学科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练习一⑴第5教时总第5个教案

执教者:陆云美

教学内容:书P7练习一的1〜5题。

教学目标:思考与调整: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百乘几十、几十几乘几百

(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3.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

进一步感受计算的价值,激发学好计算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课前准备:小黑板

教学程序:

一.知识再现

这学期我们学了几种笔算?

分别说说它们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卡片出示练习一第1题,学生依次口算。

选择部分题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提问: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可

以怎样算?(先算出0前面的数相乘的积,再在乘得的

数的末尾添写相应个数的0)。

2.(练习一第2题)。

出示:260X14、67X189、308X70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检查。

交流计算过程,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乘数末尾

有。和中间有0的计算各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练习。

⑴练习一第3题。思考与调整:

学生默读题目,分析题意,独立解答。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提示:1小时=60分。

交流解题方法、过程,问:为什么用140X60?

140X60可以怎样算?

(2)练习一第4题。

指名读题,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方法。(可能出现两个答

案:3834、3800)

问:你们认为这一题的结果应该是哪一个更符合题

目的要求?(问题是京拉线大约长几千几百千米,要省

略百后面的尾

数,所以应该是3800)。

(3)练习一第5题

要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

四.反思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一第2题的其余三小题。

2.《补充习题》第7页。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学科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练习一⑵第6教时总第6个教案

执教者:陆云美

教学内容:书P8-9练习一第6〜12题和思考题,以及

思考与调整:

“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乘法计算的相应规律,以促

进学生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

运算律的基础。

2.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既体

现了知识的运用,又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进一步体会学习计算的价值。

3.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习数学的

意识。

教学重点: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小黑板

教学程序:

一、知识再现

回忆乘法运算律,分别用字母表示出来。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选择几题说口算思路。

2.简便计算。

⑴练习一第6题:125X16250X24501

X20

125X8X2250X4X6500X

20+20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比较后集体交流,问:每一组题有什么联系?

第三组题你有什么发现?(可适当提示学生)

(第一组下一题“8X2”的结果就是上一题的“16”,思考与调整:

下一题的计算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二组相同;第三组

中500个20加上一个20就是501个20,每一组的结果

一样)

⑵练习一第7题。

明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三.综合练习。

⑴练习一第9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学生认真分析,独立解题,汇报交流。

问:这两个问题在解答时有什么联系与区别?(都

要先算出萝卜和白菜的千克数……)

(2)练习一第10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问:“一套单人课桌”指什么?

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根据回答板书不同算式:

(128+52)X45

128X45+52X45

问: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它们有什么联系?

⑶练习一第12题。

学生独立阅读,交流理解,指导学生弄清对不同人

数票价的规定。

每班分别购票,各需要多少元?什么意思?怎样解

答?

如果三个班合起来购票呢?

关键是要选择买何种价钱的票。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方法、过程。

(4)思考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指导分析。

要使乘积最大,两个乘数最高位上就应该尽可能思考与调整:

大,所以分别是“4”和“5”,而三位数十位上应该是

“3”或“2",根据3><5>3X4,2X5>2X4,得两

位数十位上应该是“5”,三位数百位上应该是“4”,

又由于43X5>42X5,所以三位数十位上应该是“3”,

结合竖式一步骤一步骤的讲解;最小的也是如此推导。

使乘积最大的两个数:431X52

使乘积最小的两个数:245X13

(5)教学“你知道吗?”

出示123X48=5904的“铺地锦”计算的过程,依

次讲解。

组织集体交流,独立阅读书中文字。

独立完成812X39的“铺地锦”计算,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⑴《补充习题》第8页

⑵练习一第11题。提示:要比较花圃与苗圃的大

小,先要算出什么?分别怎么算?

11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学科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认识容量和升第1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陆云美

教学内容:书P10T2的内容,完成相应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思考与调整: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

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

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让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

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

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课前准备:茶杯、水、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烧杯等。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分别出示饮水桶、油桶上的商标纸,问:你知道这个桶

原来装了多少水吗?

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说说你看到的具体内容。

师: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用升、做单

位的?看来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极广,几乎随时

随地可能接触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容量和升。

二、探究交流

1.出示两个茶杯(粗细相同,高度不一样),引出容

量。

谈话:这两个茶杯都是空的,仔细观察,再比一比,

这两个茶杯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谁先来说说,什么叫做“能盛的水”?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思考与调整:

师:比较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

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少一些。(板

书:容量)

我们可以说:较高的那个茶杯的容量要比较矮的那

个茶杯的容量大。

讨论:在小组内说说看,你对容量是怎样理解的?

举例说明。

2.出示两个冷水壶(黑把手水壶的容量比红把手水壶

稍大一些),比较容量大小,引出升。

(1)问:你知道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有什么办

法证明呢?

⑵倒水实验。

根据学生提议的办法教师实验:把黑把手水壶装满

水,倒入红把手水壶中,(或把红把手水壶装满水,倒

入黑把手水壶中)比较两个水壶的大小。

(3)问:你知道黑把手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能借助

杯子说说它的容量吗?

(准备两套大小不同的杯子)学生实验,把一壶水

往杯子里倒,如果倒入较小的杯子,大约5杯水;如果

倒入较大的杯子,大约4杯水。

⑷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说

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

学生充分交流意见,引出要统一容量单位。

师: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

容量单位。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

作单位。(板书:升)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升。

超市里的一些瓶装、桶装液体物品,放大食油桶上

的“净含量4升”。

问: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

含量”表示而不用容量表示呢?

谈话:升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单位,可以用英文字思考与调整:

母L表示,(板书:L)所以我们看到的几L就表示几

升。

3.认识1升。

问:你知道1升有多少吗?

观察I升的物品。

1升到底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

认识量杯上的1升。

了解: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是1升。

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问:什么形状?量出

它的长、宽、高,得出长度都是1分米。在正方体里到

满水,再倒入量杯

问: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是多少?

师:我们说一个容器能盛水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

现在这个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所盛的

水是1升,所以我们说1升就是长、宽、高都是1分米

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

展示几个容量刚好是1升的容器给学生看,加深映

像。

4、交流共享

经过刚才的思索与探究,你对“容量”和“升”有什么

感受?还想了解些什么?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问:观察三幅图,哪个容器的容量最大?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比较3各容器的容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问:你见过题目中的3个容器吗?你能说出它们的

名称和容量吗?

在小组里再举些例子说一说。思考与调整:

4.“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题目中的4件容器各是什么?你能估计出哪

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

先自己估计,再全体交流。

5.拓展知识。

谈话:关于升,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

一个健康成人,每天平均要喝大约2〜3升水。小

明每次洗手大约要用20秒,水龙头20秒能流多少升水

呢?水龙头20秒大约能流6升水,如果把水龙头开小

后,水龙头大约能流2升水。全校约有学生1000人,

每人每天洗3次手,如果洗手时都把水龙头拧小些,全

校同学一天大约可以节约用水多少升?

看到这些数据,你想到些什么?

6、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到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10页。

板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

容量:一个容器所能盛的液体的多少

升L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学科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认识升第2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陆云美

教学内容:书P13-14的例题,完成相应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思考与调整:

1.让学生在自制容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

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让学生练习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

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

估计能力。

3.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

解释和说明。

4.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

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知1升有多少。

教学难点:感知1升有多少。

课前准备:量杯、纸杯、上下一样粗的塑料瓶一个、笔、

纸条等。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升

可以用什么字母符号来表示?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1升的量器呢?(板书

课题:认识容量和升2)

二、探究交流

1、出示题目要求:做一个1升的量器,并分别标出

1/4升、1/2升和3/4升。

⑴让学生根据手中的材料,以组为单位讨论怎样做。

⑵每组选一人汇报讨论方案。

⑶选出可行的方案(往一个上下一样粗的塑料瓶里倒

入1升水,在瓶上贴上纸条,在1升处记上记号。把纸思考与调整:

条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并分别做上记号。)

为什么要上下一样粗的瓶?那种下面粗些、上面细些的

瓶可以吗?

⑷动手制作。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加强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2、提问。

⑴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时怎样制作的?

⑵有没有不同的标法?(1/2L和2/4L)它们的大小

相同吗?(一样大)

3、用自己做的1升的量器来量一量。

⑴量出1升水,试一试1升水能倒满几纸杯?

让学生在组内合作完成,完成后提问:1升水能倒

满几纸杯?(学生带的一次性杯子大小不一,倒的杯数

也不一样,可以展示各种不同的一次性杯子和多能到慢

的杯数)

你一天能喝这样的几纸杯水?你喝的水够1升吗?

谈话:同学们要在注意每天多喝水,预防疾病的

发生。

⑵先估计桌子上放着的一碗水比1升多还是比1升

少,再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少升。

先让学生以前面获得的感受与经验把一碗水与1升水进

行比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估计意见。再实际量一

量,来验证估计。

5、解决P13最后的问题。

⑴谈话:再找几个容器,先估一估能盛多少升水,再

用自制量器量一量。

⑵学生估计并动手量。

⑶汇报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⑴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容器,如锅、碗、盆等。思考与调整:

⑵用自制的量器盛1升水。

⑶把水倒入自带容器里,观察水面高度。

⑷观察本组其他同学容器里的水的高度。

⑸全组同学一起讨论,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

升,再量一量。看哪组估计的水平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题,指名说说容器的名称。

各自作出判断,做在书上。

指名说答案,全班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知道了1升水有多少,那么想不想知道1升水

有多重?想一想,怎样称出1升水的重量?

(若学生有困难,可以提示:可以先称出一个1升的

空量杯有多重,再倒入1升水,称出此时有多重,相减

就是1升水的重量)

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汇报称法和结果。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升水正好是1千克。

四、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都积极投入,与同伴合作共同

学习,一定收获不少。谁能来谈谈?

关于容量的知识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

习。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II页

11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学科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认识毫升第3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陆云美

教学内容:书P15-17的例题,完成“想想做做”的题

目和“你知道吗?。思考与调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

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

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

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

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

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

行简单的换算。

课前准备: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等。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750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100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

用“毫升”作单位。

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

二、探究交流

(一)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教师把这1毫

升水吸入滴管,再一滴滴地滴入量筒,让学生观察、数思考与调整:

数。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二)小组活动:

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

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

升药水?

(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

水)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1.好,刚才你是用什么又快又准量出50ML的水的

呢?(烧杯,看刻度)

我这里也有,你能看着刻度说出里面有多少毫升水

吗?

100毫升(请你来掂一掂)250毫升500毫升

瞧,这是一个我们自己制作的量器。里面有……1

升水。

现在我要把他倒入这样的量杯里,每杯500毫升,

能倒几杯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1升=1000毫升)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拿出茶杯、碗和小盆,再用量筒量出50毫升水倒

入这些容器中,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再倒入50毫升水看一看,估计每个容器盛满水大约有

多少毫升,你能实验验证吗?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说出每种饮料的容量,再说出各需要多少瓶才正

好是1升。

100mLX10=1000mL=lL10瓶

200mLX5=1000mL=lL5瓶

250mLX4=1000mL=lL4瓶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名数改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想法。

5.阅读“你知道吗?”,读后说说体会。

6、小结延伸

1.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

2.实践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板书设计:

认识毫升mL

1000mL=lL

100mLX10=1000mL=lL10瓶

200mLX5=1000mL=lL5瓶

250mLX4=1000mL=lL4瓶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学科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练习二第4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陆云美

教学内容:书P18-19练习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思考与调整:

间的进率,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

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升和毫升的实际体验,同时使学生

进一步体会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升与毫升并进行正确的换算,并

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难点:进一步认识升与毫升并进行正确的换算,并

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课前准备:挂图、上下一样粗的瓶子、量杯等。

教学程序:

一、知识再现

说一说你所认识的容量和容量单位。(预设:容量是指

容器装液体的多少。容量的单位有升L计量比

较多的液体,毫升mL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在棱

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容器里装满水,它的容量大约是1

升。18滴水的容量是1毫升。两者的进率:1升=1000

毫升)(根据学生回答分别出示1升水和1毫升水以加

深学生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升和毫升”进行练习,希望大家能

有所收获。

二、基本练习

1.练习二第1题、第2题。

(1)指名学生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⑵指名

口答。

⑶学生汇报后,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么想?

3.练习二第5题思考与调整:

⑴软件出示图。

⑵问:如果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

⑶学生自主发言,得出结论。

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想?

根据学生回答渗透排除法,或用类似容器进行实验验

证。

⑷师再问:如果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

4.练习二第4题。

⑴软件出示图。

提示:书上画的是立体图,所以应该看前面一条刻度。

(2)学生独立计算。

问:这四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说

说各自的想法。再说一说这些水比1升多多少毫升呢?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二第3题。

⑴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⑵教师指名说说各自的想法。教师追问:7000毫升是多

少升呢?8升是多少毫升呢?

小结:在不同容量单位的数比较大小时,可以把升转化

成以毫升为单位的数,也可以把毫升转化为以升为单位

的数。判断前要使得左右两边的数的单位名称统一。

针对性练习

6升06020毫升3升0300毫升

999毫升。8升2500毫升02升

2.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小明每天大约喝牛奶250()»

一只墨水瓶的容量大约是50()。

一只纯净水桶的容量大约是18()。

一汤勺水大约有12()„

小结:解题时要思考1升水和1毫升水究竟是多少,题

中所指容器容量究竟有多大;再进行思考,估算,并选思考与调整:

择单位名称。

一瓶葡萄糖盐水是500()«

摩托车油箱的容积大约是10()。

一瓶花生油有2()。

一针筒药水有5()o

3.应用题

(1)用一只容量为250毫升的杯子向另一个容量为3

升的饮料瓶里倒水,至少要操作多少次才能把把饮料瓶

倒满?(联系生活实际去操作,去推理;注意单位名称

的不同。)

(2)2升的饮料在倒满5只同样的杯子后,剩下的饮料

正好装满了容量是480毫升的饮料瓶,每只杯子的容量

是多少毫升?(联系生活实际去操作,去推理;注意单

位名称的不同。)

(3)小方喝一杯牛奶,第一次喝了一杯牛奶的1/4后

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喝了一杯牛奶的1/4后再用水加满,

这样连续操作了4次后,把这杯牛奶全部喝完,问:小

方喝的牛奶多还是水多,为什么?(理清关系,整体思

考)

4.练习二第6题。

⑴小组讨论制作步骤:在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瓶子上

贴上纸条。再倒入10毫升水,在纸条上画上记号。这

样重复倒水、做记号,直到100毫升为止。

⑵小组合作完成。

⑶出示三个容器:坂碗、玻璃杯'塑料倪盒,先估计再

用自制的量器量一量并填空

首先注意估计方法的指导。如在不同的容器里倒入1升

水,看看水面各有多高,再以此为标准,估计出相应容

器的容量是多少。其次,安排丰富的估计容量的活动。

如,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少;最后要求学生

观察生活里的不同容器,估计大约盛多少升或者多少毫升思考与调整:

水,等等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互相交流。

五、课后延伸。(练习二第7题)

课后延伸请大家课后到商店看一看,哪些物品用毫升

作单位,各是多少毫升;哪些物品用升做单位,各是多少

升,并做好记录。

六、板书设计:

容量单位

升L计量比较多的液体

毫升mL计量比较少的液体

1升=1000毫升

7000毫升08升7000毫升08升

7升8000毫升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学科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美妙的“杯琴”第5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陆云美

教学内容:书P20—2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制作“杯琴”的过程中加深对容量知识思考与调整:

的体验。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增强

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升与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制作的''杯琴”演奏出简单的乐曲。

课前准备:量杯、筷子、不同质料的容器若干件、相同

的玻璃杯7个。

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播放教师事先录制的乐曲(用“杯琴”敲出的音乐),

让学生用乐理知识辨别一下是什么乐器奏出的声音。

2.教师宣布答案,引起学生兴趣。

3.谈话: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尝试着制作这样声音动

听的“杯琴”呢?

(出示课题:美妙的“杯琴”)

二、实验操作,体验琴声

1.小组合作,敲敲听听。

⑴谈话:每个小组拿出几个质料不同的容器,用量杯

量出同样多的水倒入容器中,用筷子敲击容器,听一听

声音是否相同。

⑵小组活动,汇报活动结果。(容器不同,即使倒入

同样多的水,敲出的声音也不同)

⑶师:每个小组拿出同样的7个杯子,倒入同样多的

水,用筷子敲敲有什么发现?再倒入不同量的水,用筷

子敲敲,又有什么发现?思考与调整:

(4)小组交流。

(同样的杯子倒入同样多的水,敲出的声音相同;

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声音不同。)

(5)问: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⑹电脑出示“你知道吗”,(自己学一学)从中你又

知道了什么?

2.二次合作,量量填填。(删除)

⑴边敲边量,杯子里水的多少与音量高低有什么关

系?把水的毫升数记录在下表中。

⑵谈话:水是多少毫升的杯子,敲出来的声音比较像

1234567

杯的编号号号号号p号号

音阶(高或低)doremifasolaci

水的毫升数

我们音乐中的do?你们往1号杯里倒入敲一敲,听一听,

等把声音调整好以后,再倒出水量一量有多少毫升,量

过以后再倒入杯中。

(3)谈话:再在2号杯里加水,敲出声音re,量量2号

杯加水多少毫升。照这样依次做下去,请同学们观察并

且讨论,相邻的两个杯子中的水相差多少毫升,它们的

音比较准确动听和谐。

⑷让操作比较快的小组展示,并说说他们的方法。

⑸根据学生介绍的方法,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

确保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成功。

⑹按照do、re、mi,fa、so、la、ci的次序排列杯

子,并且完成上面的表格。

三、自编乐曲,体验快乐

1.尝试敲出简单的乐曲。

2.小组里一起唱一唱。

3.小组比赛,评选出优秀的合作小组,进行表扬。思考与调整: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过实践,大家感受到了数学与音乐的联系,既

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听到了自创的美妙音乐,这些只是

简单的内容,大家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再认识一些乐

器,了解更多的发音原理和数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学科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三角形的认识第1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陆云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

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

于第三边。

2.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和

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边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课前准备:

1.三角尺、小棒。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认识它吗?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三

角形?(红领巾、三角板、自行车架……)

让我们跟随接下来的画面,寻找一下三角形的身

影。

小到一根三角板、一个衣架,大到雄伟的斜拉锁桥、神

秘的金字塔上,都能找到三角形的身影,看来三角形在

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你们想更深入地了

解三角形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研究三角

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交流

1.刚才看了这么多三角形,能在纸上画一个吗?

老师也画了一个。和你们画的一样吗?

画三角形的时候究竟要注意些什么呢?

对了,画三角形的时候要注意,三条线段一定要首

尾相连,在数学上把首尾相连叫做围成。(板书:围成)

接受大家的建议,老师决定重新画一个。现在它是

三角形吗?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他们都是由几条边围成的?(围成三角形的线段叫

做它的边,三角形有3条边)

有谁知道三角形其他各部分的名称吗?

小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3

条边,3个角,3个顶点。(板书:3条边,3个角,3个

顶点。)

拿出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说一说它各部分的名

称。

2.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我们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那么,给你三根小棒,你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拿出老师给每个同学发的三根小棒试着围一围。能

围成吗?(都能围成)

现在,请把所有的小棒都交给组长。

(2)接下来再给你三根小棒,你们还能围成一个

三角形吗?

这一次请组长给每个同学发3根颜色不同的小棒,

再试着围一围。

学生尝试。

能围成吗?围成的举手。

还有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要不你上来围给大家看

看。

一生上前围,围的过程中教师要求他不断调整,但

总是不能围成三角形。

有谁愿意上来帮忙的?

引导学生小结:看来,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

有时无论你怎么围都围不成,这究竟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出: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

关。

(3)那么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到

底是什么关系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我们就来研究

研究。

出示实验要求。(电脑显示)

a、每人把所选的小棒长度和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情

况向组长汇报。(注意:红:10厘米,白色:6厘米,

黄色:5厘米,绿色:4厘米)

b、用打钩的方法记录小组每个成员的实险结果。

C、实验后先独立思考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

的长度会有什么关系,再小组内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适时板书,揭示三边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能不能

10651045思考与调整:

6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