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裕之《农家望睛》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诗睛后续_第1页
雍裕之《农家望睛》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诗睛后续_第2页
雍裕之《农家望睛》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诗睛后续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雍裕之《农家望睛》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诗睛后续

农家望睛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雍裕之,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813年前后在世(唐宪宗元和年间在世),是四川一带的人。有诗名,擅长写乐府诗,极有情致。数次考进士不中,飘扬四方。著有诗集一卷,由《新唐书艺文志》收录并传于世。

①秦地:陕西关中一带。

②西风雨:当地刮西风就下雨。

③早晚:什么时候。

:曾经听过秦地刮起西风就会下雨,我想问西风什么时候回去?白头发的老农像鹤一样独立,在麦场的高处远远望着云朵期望着收成。

:正值打麦晒场的时候,猛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那么雨,大约出自当时农谚。提起这样的农谚,鲜明与眼前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陪衬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一年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多少人家的梦想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之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表达古代农人的性格:他们悄悄地为社会创造资产,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容貌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自然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容貌给人一种耐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容貌,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结果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略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理由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那么更是概括微妙的一个示意。通过近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尤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此诗选取收割节令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人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想到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人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此诗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绝体小,意象须集中,须使人窥斑见豹。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起因。

此诗对农人有可怜,但没有可怜的话;对农人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读者却不难感到由衷的可怜与歌颂就在不言之中。

1.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在《农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两位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一致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