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33古诗两首西师大版_第1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33古诗两首西师大版_第2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33古诗两首西师大版_第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33古诗两首西师大版_第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33古诗两首西师大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下册语文33古诗两首西师大版第1页/共41页

苏轼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第一课时第2页/共41页耘绩我会写左右结构第3页/共41页识字方法加一加:木+黄=横

山+令=岭字理识字:

侧金文像两个人分别在鼎的两边。本义:站在祭鼎旁边行礼。第4页/共41页耘yún本义:除草

不要少写一点。易写错耕耘第5页/共41页飞鸽传书绩耘识字游戏第6页/共41页江西庐山寺名,始建于六朝,宋代改称乾明寺。词语解释西林第7页/共41页不知道,不认识。诗中表示认不清的意思不识第8页/共41页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互动课堂第9页/共41页题西林壁书写西林寺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第10页/共41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横看从侧面看侧各不相同各不同“看”的角度远近高低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第11页/共41页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展现各种不同的样子。第12页/共41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能认识、辨别庐山不识此山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真面目这两句诗借景说理,谈诗人游庐山的体会。第13页/共41页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第14页/共41页

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这都是人们视野狭小所致。要想摆脱主观成见,必须要有开阔的眼界。诗人感悟到的哲理后两句诗叙事前两句诗第15页/共41页第16页/共41页说一说:结合《题西林壁》这首诗,说说你对下面这幅图的理解。第17页/共41页

这幅图里的两个同学正在争执自己看到的桌子上的数字到底是“6”还是“9”。她们之间所以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因为她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分别站在桌子相对的一方.“6”就变成了“9”,“9”也会变成“6”。就好像我们但身处在庐山之中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庐山,庐山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这个漫画启示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第18页/共41页

A.角度不同,感觉就会不同,我们应该从中学会换位思考。

B.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不同的的角度观察和思考。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一说:《题西林壁》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启迪?第19页/共41页横:岭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侧:峰身在此山中结构梳理第20页/共41页《题西林壁》这首诗中诗人借

的形象说理,通过对庐山从各个角度观察都会呈现

来说明人必须站在

上,从

观察和思考事物的道理。庐山不同景象客观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主题概括第21页/共41页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拓展延伸第22页/共41页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_________________只缘:_________________不能认识、识别。只是因为。课堂演练第23页/共41页二、默写《题西林壁》。课后第1题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24页/共41页杨桃是五角星样的。杨桃是带棱角的。三、结合刚学的古诗,说说你对下面图的理解。第25页/共41页

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杨桃的形状不一样。说明人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事物的道理。第26页/共41页

学习了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我们懂得了人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事物的道理。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第二课时第27页/共41页范成大

(1126年—1193年),字至能

,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第28页/共41页四时田园杂兴一年四季

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互动课堂第29页/共41页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白天昼除去田里的杂草耘田把麻搓成线绩麻男女,指年轻人儿女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当家第30页/共41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阴的下面学着种瓜。孩子们童孙不懂未解从事供靠近傍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和勤劳。也”“学”第31页/共41页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说《四时田园杂诗》这首诗的意思。

在美丽的乡村,白天大人们都忙着锄草,他们的汗水浸湿了衣服,到了晚上,他们又不辞辛苦地搓捻细麻,农家男女真是没有片刻的闲暇。再来看看小孩子们,虽然他们不懂得耕田织布,但是在大人们的影响下,也在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呢!第32页/共41页描写农村劳动人民白天和夜晚的工作前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对儿童的描写后两句诗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第33页/共41页

我对“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印象最深。农家生活忙碌,然而儿童不懂得这些,把这种艰辛的劳动看成是一种趣事,点缀了平凡忙碌的农村生活。说一说:你对《四时田园杂兴》一诗中的哪句印象最深?为什么?第34页/共41页农人:昼耘田童孙:学种瓜天真、勤劳四时田园杂兴结构梳理第35页/共41页

《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

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

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

的赞扬之情。乡村农人耕织耕种田地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主题概括第36页/共41页表现儿童快乐生活的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唐]白居易《池上》)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拓展延伸第37页/共41页一、解释下列红色字的意思。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耘田:________________绩麻:________________除去田里的杂草。把麻搓成线。课堂演练第38页/共41页二、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